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4-03-30 20:00:35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山草香小编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案【优秀8篇】。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 篇一

生:男女老少

师:(打断这个学生)不对,我让那个女同学把这词再读一遍。是什么?

生:间断。(四声)

师:再读一遍,响亮地告诉大家。

生:间断(四声)。

师:很好。还有谁说,你来。你抢一个。

生:就是,我……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会去睡觉,都要守岁。从这里看出来,那个所有的人,除了小孩子,用的语言非常详细。

师:非常地好,腊八队也加上一分。还有很多想说的是吗?是不是?

生:是。

师:那咱们一起走进这热闹喜庆的除夕之夜好吗?

生:好。

师:过年喽,爆竹声声迎……,春风送暖……,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听着这喜庆的爆竹声,听着这欢快的音乐声,你似乎看见了什么样的场景?

生:我似乎看到了人们在开心放着鞭炮。

生:我似乎看到了人们在欢庆。

生:我似乎看到人们在点着灯笼在那儿游玩。

生:我似乎看到全家一起在团聚。

师:是啊,这真是色香味声形齐全的除夕之夜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读

生接读。“家家户户……”

师:看屏幕。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读

生接读。“除夕夜,家家……”

师:这到底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读

生接读。“在外面做事的人……”

师:我们一起感受到了

生:热闹(有人补充:喜庆)。

师:走出这热闹和喜庆的除夕之夜,下面我们该到哪个日子去呢?好,腊八队抢得最快,你先来。

生:嗯,就是我,我们腊八队里头(有点结巴,估计没准备好),这几句写得最好:这不是粥,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因为从这儿可以看出,那这农业展览会是品种多,然后还要品种全。所以那个粥充分体现了品种多……

师:(未让学生说完)请等会儿说,你先说,他抢得快。

生:腊七腊八,冻死寒卧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因为老舍先生引用了一个(想了一下)就是俗语,(师:很好。)让大家清楚地明白,腊七腊八能把寒鸦给冻死。

师:我看你急不可耐了,你来说吧。

生:第一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中旬就开始了。这一句老舍先生写出了他对春节的盼望。

师:你们都发现得很好。腊八队要加上一分,除夕队要加上两分。还可以对他们发现的句子,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就是,就那个,就是那个,那个刘华刚刚说的,为什么不能把农业展览会,不能换成农贸市场什么的,别的意思。

师:他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我要给他加上两分,谁能回答,谁能回答,回答得好同样是两分。

生:老师,我能回答。因为农业展览会和农贸市场都是很热闹的,但是农业,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里边的东西可能会比农贸市场可能会更多一些。

师:呵呵,这是你很独特的体会。你们吃过腊八粥吗?

生:吃过。

师:它是各种米和各种干果熬制成的。谁来介绍介绍,腊八粥有哪些米?你说。

生:腊八粥一般就是用,用大,最主要就是大米,还有紫米、黑米、绿豆、红豆,还有一些小米、蚕豆那种的配制而成的,具体配料可以变,但最终还是要放枣。

师:天呀,听你这么一说,熊老师的口水都流出来了。当这么多的农产品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词儿呢?

生一:我觉得我会想到更丰富多彩。

师:你呢?

生二:我觉得我会想到垂涎三尺。

师:而老舍先生却用了一句什么话?读生齐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你感觉老舍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说话特别的

生:风趣幽默(一部分说风趣,一部分说幽默)。

师:好,我们再来体会体会这风趣幽默。这不是粥,起

生齐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我们要为除夕队的这位男同学加上两分,他回答得特别精彩。还有吗?刚才他们发现的句子当中,你还有什么想说的,你说说看,或者你有新的。

生:到年底……(生读句子。)老舍先生写得又有色又有味,我看了之后都直流口水。

师:我非常高兴,你能有这样的感受,这就叫:透过文字看它的背后。你们还有自己的看法,是吗?我们要把机会让给这位,你看,他脖子伸得这么长?你来试试。

生:嗯,我想问得一个问题,我想问个问,我想问得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不能用别的方法来形容一下它的颜色的味儿,为啥非得要把它的颜色比喻成翡翠,不能比喻成别的东西?

师:毫不犹豫,先给你加上两分,你是什么队的?

生:正月十五。

师:这个问提得太好了。

生:因为翡翠它是非常透亮的,而且呢蒜也是绿色的,所以呢比喻成翡翠是更可以体现出那个蒜的漂亮,酸也有些辣嘛,这是因为蒜的本身是带辣味儿的,所以要是带甜味儿的话就不上蒜了。

师:呵呵呵,你的解答是很准确的,给你们选出一个又加上一分。瞧,你们瞧瞧看,哦,对不起,熊老师出了一个错误。你们再看啊,如果,熊老师这样来写:在……有什么样的感受?最后一位男同学答,有话筒吗?继续说。

生:就这么写的话,写得就没那么生动,色如翡翠。因为那个老北京的就是食品讲究色香味俱全,这么着,就描写不出来它的色泽,就没有描写得那么生动,就不至于把别人馋得流口水。

师:正月初一加上一分。再给正月初一一个机会。你们还可以请一个同学说,谁来说?你来吧,好,你说。

生:然后觉得那样写的话,还比较啰嗦。(师:呵呵呵。)不如这样写得色如翡翠,(这里没听清),没有色如翡翠那么好。

师:同学们,这个,熊老师写的`像不像一份产品说明书啊?

生:像。

师:非常像啊,那我真不好意思。只有像老舍先生这样写,才有浓浓的年味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除此之外,预备起

生齐读“除此之外……吃饺子”。

师:熊老师这么读,你们闭上眼睛听。“除此之外……”(师范读。)有什么感觉啊?

生:就是我感觉您读得特别有情调,感觉自己都快要流口水,现在就想要吃了。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只有像老舍先生这样写,才有浓浓的年味,才让我们垂涎三尺。读

生齐读“除此之外……”

师:哎呀,这过年可真是好啊,下面我们想到哪个日子去?好,我们就到这个元宵节去看看。元宵,都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样的发现。

生:元宵,第11自然段,我来读一下(师:嗯。)。“有名的……”我觉得这一自然段描写得非常细致,并且连接描写的词我觉得用得非常好。(另有生:老师。)因为,请等我说完。(师:说完,我们一起学会耐心的倾听,好吗?)比如说最开始:有的XXX,后来又变得:有的清一色是,后来的:有的都是。如果都是用一个词的话这个非常的单调,但是这样的话,就多姿多彩,各式各样。

师:为你的伟大发现加上两分。

生:老师还有。

师:呵呵。

生:我觉得这个,这个元宵的,灯,它还包括了,我们中国的古典的,古典名著,这个可以体现出中国人是非常聪明的。

师: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你这个发现太重要的,给你们又加上两分。

生:老师老师。

师:好,你说吧。

生:就是,那个还,就是通过这里XX在驾驭,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体现出来,商家在正月十五灯节的时候,是非常的别出心裁。

师:想不想去看这些灯呀?

生:想。

师:多少灯啊,数也数不清;多少灯啊,看也看不够;多少灯啊,都饱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一起读一读,预备起。

生齐读“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

师:这正是,热闹和

生:喜庆。

师:哎呀,真是时间不等人,刚才和同学们一起,在一块儿来欣赏这一个又一个热闹和喜庆的场面,连熊老师都觉得很激动。同学们好像没有说够,好不好?

生:好。

师:说什么呢?咱们过年了,最高兴的就是你们了,有好吃好玩的有趣的,你来说说有哪些有意思的地方?谁来说。好,你先。

生:我觉得就是那个正月初一中的庙会。因为,因为正月初一庙会观光,小孩子特别爱逛庙会,小孩子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节景,可以骑毛驴,还有买到今年特有的玩具。今年特有的玩具就是平时生活中没有的,而且孩子去庙会的时候都特别爱,就是他们非常喜欢逛那个庙会。

师:我知道,你想这个新鲜的东西,对不对?还有谁说?你说说看。

生:老师,就是去年我过年的时候,我们家住在11楼,就是在除夕夜12点的的时候,他们放花,放花,把整个夜空都给照亮了。

师:你觉得那有特色,觉得挺有意思。是吗?我们瞧,在坐的有这么多的老师,还有香港和台湾的老师呢,咱们派两个代表去采访采访怎么样?(生:好。)你算一个,你也算一个。我们继续聊,大家敞开了说。你说说看。

生:我在家里的春节,就是每天晚上,爸爸妈妈都会做出很多好吃的。我觉得这些好吃的,并不是,饭,饭单单是很好吃,它是中国传留下来的传统美德,也表现得春节很热闹。

师:不仅能做大不能做X,还有一种体会,非常好。你再说说看。

生:就是每次一到除夕,除夕晚上的时候,我们都去放鞭炮,然后有一年,我那个放鞭炮,一下就把自己衣服炸开一窟窿。但是我每年还是忘不了自己放鞭炮,觉得太好玩了。

师:可要注意安全啊。好,这边这位女同学,你说说看。

生:就是过新年的时候,我逛庙会都买到一些平时买不到的玩具,觉得更有趣。

师:你说说看。

生:我去年过年的我去东莞,然后在那儿,一开始我们就……(听不太清。听课老师有笑声,估计是学生讲到过年调皮的时候。)

师:真是大家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够啊。这两位同学,你们好了吗?大家都等不及了,快来吧。来,你先说,你,采访到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生:我采访到一个,一位江西的老师。在江西都是24号过小年,然后那个除夕也是有岁,但是现在变得年味越来越淡了,大家都在外头吃年饭,还有的都有去旅游。

师:好,你有新的发现。你说说看。

生:就是,我采访了两个地区的老师,第一个地区的老师是河北邢台的,他在这春节的时候有趣的时候是糖葫芦,还有放鞭炮。还有一个地区的是内蒙古,他说他们过春节的时候,晚辈一定要给长辈敬酒,还要献哈达。

师:好的。看来啊,咱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春节,不仅有的传统得到了继承,还有的有了新的时代的特征。但是,不管多少年以后,咱们都忘不了这老北京的老规矩,其它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可以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拍着,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老北京,过春节……起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

腊八粥,家家。腊八蒜,色味甜,二十三,XXX,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XX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XXX,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生拍手读童谣。

师:哎呀,其实还想和大家一块聊一聊,但是时间不等人了,咱们下课的时间已经到了。同学们,再过半个月,腊八就到了,我们就能体会那有趣而又意思的年了。下课以后呢,可以仿照老舍先生的写法,按时间顺序去写,注意详略得当,也写一写咱现在北京的春节,以后,不管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向别人自豪地说说咱北京的春节,说说咱中国人的春节,好吗?

生:好。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主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兴趣

(一)

1、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认识作者: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3、思考2: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上年货儿童放假新年的“彩排”除夕以前除夕元旦光景初六开张元宵)

4、学生汇报。

5、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6、完成表格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三

教学要求:

1、学习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2、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3、了解民俗风情

教学重点:着重体会文章的叙事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北京的春节。

二。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闹、隆重、愉快、祥和)

2、找出时间词

腊八-----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 (准备)                 (高潮)             (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春节的开始,腊八

第二部分(3-7)春节前的准备,十九、二十三、除夕

第三部分(8-15)春节的高潮,初一、元宵

第四部分(16-17)春节结束

1. 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十九、二十三、正月初一、元宵”五个部分。其他的略写。抓住这几个特殊的日子来写,就使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2、 下面我们具体研读某些部分: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腊月十九:学校放假了。主要写儿童准备过年的三件事: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艺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要用糖粘住灶王的嘴。

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元宵。街面灯展、放花盒、大人观灯、小孩放炮、吃汤圆。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2)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写作特点:

1、叙述为主,描写和议论次之的表达方式         2、详略得当

3、语言简洁流畅,平白朴实,活泼幽默,具有浓郁的京味儿

六。作业:课后习题

《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四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自觉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课时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动漫童谣童谣,自己读读: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首童谣写的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2、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四、品读课文,体会过年的气氛。

1、指导品读“腊八”,播放课件,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⑴、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⑵、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读“这不是粥,而是……会。”“色如翡翠”“色味双全”)

2、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

⑴、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⑵、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品读“正月初一”。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

4、指导品读“元宵”。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5、师小结:

(1)、老师在这里也归纳了这些日子的风俗习惯

(2)、北京的孩子也和我们一样,非常喜欢他们的春节,让我们日再次品读一下课前的这首童谣吧 (播放课件动漫童谣)。

五、拓展延伸,学习“阅读链接”。

1、时间过得真快啊,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老北京的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在春天播放希望,秋天才有收获。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2、选择和春节有关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

3、小练笔:

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五

一、激趣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首歌,快来看看吧!(播放:小拜年)

师:歌曲听完了,我看到同学们都被带回了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谁能说说都看到了,听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生答。

师:那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交流。

师: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老北京独特的民族风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北京的春节)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那老师就先检查一下大家生字掌握情况。(出示生字词)

师:谁能来读读?(指生读)

齐读。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就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去看看北京的春节。请同学们打开书,注意,这一次读书,老师请你们认真地朗读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每一个同学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非常高兴。

师:不少同学已经读好了。

师:行,都差不多了,咱们来交流交流。

师: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交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忙乱、团圆)

师: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

师:下面老师请你们默读,请快速地浏览,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做上标记。开始。

师:古人说:一目十行。看看咱们班的同学们是不是掌握了这种本领。

师:一会儿功夫,咱们同学已经画完了。都画好了吗?行,咱们一块儿来交流交流。

师: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

生交流,教师板书:腊八  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师:过完十五,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师:你们都画下来了吗?如果说有谁没画下来的话,你可以在下面偷偷地把它画上去。

师:可见,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多月,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很有条理,这就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时间顺序)

四、品读课文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那是不是有一颗善于感受的心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品味这热闹、忙乱、喜庆又团圆的春节,找出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把我们过年的习俗与他们比较一下,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1、生默读课文

2、师:画完了吗?哪位同学能和大家交流一下?

(1)除夕

生交流。

师:“守岁”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生回答

师:“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简单说,守岁就是象征把病疫等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师:你能读出这热闹的除夕之夜吗?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评价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想象自己过春节的情景,再来读读。过年喽,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听着这喜庆的爆竹,你似乎看见了什么样的场景?

师:是啊,这真是色香味声齐全的除夕之夜啊,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请同学们读“家家赶……”学生生接读。

师:这真是一个团团圆圆的热闹之夜呀。接着读。

读出热闹了吗?    (2)大年初一

师:还有谁来交流?

生交流

师:你来看一下,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呢?

找到了吗?找到了你来读一下。

师: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贴年画,穿新装,红红的对联,日夜不绝的鞭炮。而大年初一是比较悠闲的,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好我们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来打擂台。

两人分别读课文除夕与正月初一两个自然段。

师:谁读得好?

学生评价。

师小结。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撇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

(3)元宵节

师:除夕,大年初一过后,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哎,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画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

生:讨论(教师下巡视)

师:好,哪个小组起来说一说,你们研究的结果是怎样的。

师:元宵节除了灯还有什么?

生:还有月光

师: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月光是很好的。元宵节到处是灯,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老北京的灯会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我们这里也有灯会,来,看看去。(放花灯图片:宫灯 花灯 冰灯 龙灯)

师: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先自己练习读读。然后分小组比赛读。

(4)腊八、小年

师:除了这些,从哪里可以看出春节的喜庆与热闹?

生交流

师:空竹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说,师出示图片。

师:那你知道腊八粥是有哪些东西熬制的吗?这么多农产品放在你面前,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那老舍先生是怎么形容的?你感觉到老舍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幽默风趣)

师:腊八蒜你们见过吗?老舍先生又是怎么描写的?能读读吗?

师:老师来读一下,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

师范读。师:听了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来吗?试试。

(5)忙乱

师:除了热闹,春节还是忙乱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交流

五、再读课文,加深体会

师:北京的春节在老舍先生笔下就像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再一次走到课文中去,去感受热闹、喜庆的春节吧!

学生读。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可以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拍着,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 腊八粥,家家香。腊八蒜,色味双,二十三,要吃糖,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守岁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 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七、作业

师:课后搜集不同地区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试着也编首童谣。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祝望我们的春节越过越热闹,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六

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案 篇七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情分析:

虽说是六年级的学生,但由于该班基础极差,只有少部分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本文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

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德育目标: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喜欢今年的春节你是怎样过的

2、播放春晚部分精彩场面的录像,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3、播放童谣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北京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

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4、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去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民族文化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通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自然段序号。

2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理清顺序,感受年味

1、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画表示时间的词。

2、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汇报交流,在这些日子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你发现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4、自由读文,品年味。

5、全班交流汇报,总结年味。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和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的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正月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会,能使我们体会到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情。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各自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课文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了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能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这节课我们着重探究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二、深入阅读,体会写法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画相关句子,和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2 、深入研读详写部分,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指导品读“腊八”。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①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②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2)、指导品读“除夕”。联系自己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①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②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③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除夕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把它表现来。

(3)、指导品读“正月初一”。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①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②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

(4)、指导品读“元宵”。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课文第11、2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元宵的灯特别的多

①勾画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②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小结:第13自然段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每个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作者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三、提问引导,领悟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他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设计 篇八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而传承千百年的中国传统风俗文化节日“春节”在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朴素而生动的表达出了人们过新年时的温馨和美好,是帮助学生了解传统风俗拓展有关只是的很有用的素材。

学情分析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因此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腊八的风俗、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看看表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春节),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这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老舍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那现在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老舍?

二、初读感知

(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完成以下三个题目:

1、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作者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3、作者详写的是哪几个日子,略写的是哪几个日子?

(二)交流

1、检查生字词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3、作者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从这道练习题中,你发现作者在写这篇课文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4、作者详写的是哪几个日子,略写的是哪几个日子?从这道题的回答中,你发现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啊?

三、研读赏析

请你从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中任选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好好研读相关段落,看看这个日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并且还要划出其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并简单的做一下批注。

(一)腊八

腊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重点句交流: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引号里面是个什么句子?文章当中引用这样的句子有什么好处呢?(可以使文章意思通俗易懂)

师小结:老舍先生很喜欢在文章中引用俗语,使自己的文章显得通俗易懂。后来“通俗易懂”也就成了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语言特色了。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你们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里?通过老舍说的这句话,你感觉老舍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幽默风趣)带着这种风趣幽默,再读这句话。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1、你对这个句子怎么做的批注?(抓色如翡翠色味双全)腊八蒜既好看又好吃,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读到这里时,你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似乎看到了大家吃了一个又一个饺子,吃得很香很美味)你想不想吃?那让我们把这两个词送入句子中美美的品一品这腊八蒜吧。(读到年底、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指名读,齐读)

作者运用了两个词,就使腊八蒜这么馋人,那你觉得作者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啊?(简练准确)

(二)除夕

除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守夜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呢?

看来除夕留给大家的总体印象是热闹。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除夕真热闹!”这句话,你你会发现这一句是个什么句子?除了以上同学谈到的那一些,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热闹?看来字里行间都在写热闹,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热闹。

再看一下这段文字,在结构上特点?

(三)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重点句: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对比)

那这一天人们有哪些活动呢?请结合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这类提示性的词语来说。

(四)元宵节

春节的高潮是一个接着一个,过完了除夕、过初一,那春节的第三个高潮是什么?(元宵节)你怎么知道的?(重点句: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品读“又”字)

那请同学们同位合作学习元宵节部分,看看元宵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部分在写法上又有什么特点呢?可从从表达手法和结构特点两方面考虑。

(1)说说元宵节的风俗习惯。(观花灯吃元宵)

(2)作者着重写了哪部分?那你现在知道表达特点这个空该填什么了么?

(3)作者把花灯描写得这么详细是为了突出什么呢?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从文中找出这个句子,你会发现元宵节时,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四、总结提升

(一)学完这节课,你在课文内容或写作方法上有哪些收获呢?

(二)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1梁实秋的《过年》,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最新范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10篇】03-3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智取生辰纲03-30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03-30

入 学 教 育【优秀10篇】03-30

《难忘今宵》教案(优秀9篇)03-30

《乌塔》教学设计8篇03-30

《 狼和小羊》教案(优秀9篇)03-3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4篇)03-30

月球之谜教案(优秀10篇)03-30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优秀6篇)03-30

51 72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