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4篇】

时间:2024-01-25 02:52:33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4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白板展示:超市购物时的对话情境?

教师:同学们,画面中他们在说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引用对话中提到的克和千克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克、千克)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2.认识克(g)。

(1)活动:称称。

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用手感受下1克有多重。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掂。

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一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你放在手心内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掂,感受有多重。

(3)说说。

通过刚才的掂掂、称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议。

在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5)填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并汇报。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读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1袋盐重500克。想: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让学生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得出:

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苹果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苹果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3个苹果重约1千克)。

(3)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米。

让学生先将大米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称出1千克大米。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4)填一填。 6kg=( )g 7000g=( )kg 11000g=( )kg

教师指名回答,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教学中忽略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轻重。可用右手掂两袋食盐,左手掂1个一角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通过学生的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我发现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认识体验还够,判断几克、几千克,误差较大,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课件出示)

16+9+8=32-10-6=

25+20-10=48-8+17=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同学们做什么呢?(阅览室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他的这句话是鼓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就是用()减去(),然后再加上()。(学生口答)

3.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反馈交流解法。

1.交流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解释概念。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脱式计算: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和写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运用脱式计算。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长短要一致。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运算顺序。你能把这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师指出:加与减是一级运算、乘与除是二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23+6-11 2×8÷4 72÷8÷3

=□○□=□○□=□○□

=□=□=□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二)小法官。

3×8÷4 34-17+3 18÷3×3=2

=24÷4=34-20=18÷9

=6(√)=14(×)=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五、知识梳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掌握了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8例2及“做一做”,完成P50~51“练习十一”第5、6题。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德育教育:爱是什么?(爱可以是一个拥抱;可以是一次感动;爱也可以是一件礼物;一声问候;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真真实实的爱,最看得见,摸得着的爱,爱还可以事一个动作,一句话语。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学情预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师:刚才这几道题,我们都采用了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例2主题图。

【学情预设】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吗?谁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预设1: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预设2:坐跷跷板的比没坐跷跷板的多多少人?

预设3:没坐跷跷板的。比坐跷跷板的少多少人?

2.解决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出示课件)

师:想一想,要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情预设】先求坐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再把坐跷跷板的人数和没坐跷跷板的人数加起来。

师:请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案例收集。

【学情预设】

预设1:3×4=12(人)12+7=19(人)

预设2:3×4+7=19(人)

预设3:7+3×4=19(人)

预设4:7+(3×4)=19(人)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能尝试用递等式来计算上面的综合算式吗?

指名学生板演。

在集体评析计算过程中,教师用下划线和箭头进一步标注运算顺序。

【学情预设】

脱离情境后会有学生仅仅看算式,出现不同的答案的情况。作为错误案例,教师正好可以引用,追问:“这个解答先算的是什么?”“符合我们解题的要求吗?”……从而引出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师:不同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学情预设】都要先算“坐跷跷板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师:也就是不管乘法算式写在哪里,和加法在一起的时候,都要先算乘法。如果没有规定这样的顺序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情预设】一道题就有两种结果。

师:是的,这样就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了,这不符合我们数学运算的要求。

师:观察7+4×3和7+(4×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运算顺序相同,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给乘法加了小括号。

师:这样还有必要加小括号吗?

【学情预设】没有,不加小括号更简洁。

师:所以,我们要注意数学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境图作为直观支撑,

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学生在该阶段会用综合算式,但习惯用脱式的会比较少。从情境出发,首先让学生明确在有加法、乘法的综合算式中,不管乘法放在哪个位置都应该先算乘法。

3.结合已有经验,归纳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还记得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学情预设】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现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不是同级的综合运算,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情预设】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也就是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引导学生说出)

师:这节课学习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熟悉脱式计算的格式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析。

教师组织学生从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计算是否正确等方面评析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谁能说一说,刚刚的脱式计算在格式上需要注意什么,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学情预设】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算式的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尽量做到数与数对齐,计算符号与计算符号对齐。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0“练习十一”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算出综合算式的答案,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

(3)指名学生汇报各题是怎样算的,集体核对。2.完成教科书P51“练习十一”第6题。

师:比较上面的树形图与综合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运算顺序,再从左往右观察书写顺序。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理解除法的意义,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3、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具准备: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景设问,揭示目标。

1、师:今天大熊猫“笨笨”要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2、出示目标:

(1)理解除法的意义,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2)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要求学生先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所得。

2、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教师: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

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分层提高

1、练习三第1题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练习三第2题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练习三第3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五、课堂总结。这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景设问,揭示目标。

1、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出示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大熊猫“笨笨”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看到那么多它喜欢的竹笋,就禁不住多采了些。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大熊猫“笨笨”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 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2、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3、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④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4、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四、巩固练习,分层提高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这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最新范文

《将相和》教案【优秀9篇】01-25

应用文【优秀3篇】01-25

《日月明》教案【优秀10篇】01-25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优秀9篇】01-25

幼儿园大班美术绘画的教案【精选10篇】01-25

九色鹿教案优秀8篇01-25

小学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9篇】01-25

最新上册四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优秀01-25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教案【7篇】01-25

《声声慢》教案(优秀3篇)01-25

51 6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