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案优秀5篇

时间:2024-01-21 22:22:55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章节的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观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美丽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可能性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可能性》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猜球、摸球、装球等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能力目标:尝试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活动准备:

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1号、2号袋(分里外2层)、一个小篮。

老师准备一个黑袋子、3个透明袋、得星榜、图片、转盘等。

活动过程:

一、猜球游戏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刘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我们还设立了得星榜,要比一比6个小组中,哪个小组得星最多,合人得最默契。先来玩第一个游戏。猜球在哪只手里。

学生有的猜左手,有的猜右手。

提问:一定在右手吗?(不一定)从游戏中,你们发现“猜球”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小结:也就是说,在老师摊开手之前,你们只能是猜测,球可能会在右手,也可能会在左手,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可能性”。(板书课题)

[析:着眼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有悬念的“猜球”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摸球游戏

1、用“一定”来描述摸球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谈话:刚才我们玩了猜球游戏,下面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拿出一个黑袋子,内有4个红球)猜一猜,这个袋子里的球是什么颜色呢?

指导学习摸球:先搅几下,摸一个,拿出来。放进去。搅一搅,再摸一个,拿出来……

引导:为什么在这个口袋中,XXX摸到的都是红球呢?(生猜测)同意他的猜测吗?我们一起业验证一下吧!(请XXX把里袋拎出来)

小结:对了,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袋子里装的都是红球,(出示图)那任意摸一个球,会怎样呢?(板书:一定是红球)

2、用“不可能”来描述摸球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谈话:你们也想来玩这个游戏吗?好,请组长拿出1号袋子。不过,在摸球之前先扣清楚摸球规则:由组长先摸,摸前手在口袋里搅几下,然后任意摸出一个,并告诉你们小组的同学摸到的是什么球,再把球放入袋中,依次传给其他组员摸,明白了吗?就让我们比哪组合作得最好?开始吧!

(让学生分组摸球,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摸球情况: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一组摸到了什么球呢?(黄球和绿球)

提问:那你们能在这个袋子里摸到红球吗?为什么?

提问:请组长拿出里袋,看看是什么球?(黄球和绿球,随即出示图)

提问:能摸到红球吗?为什么?(板书:不可能是红球)

(请组长把黄球和绿球倒入小篮中,以供装球游戏中使用)

3、用“可能”来描述摸球的结理想,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谈话:大家说得真棒!想不想继续摸球?请拿了2号口袋,试试你会摸出什么球呢?记住要按刚才的规则摸啊!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摸球情况:你们摸到了什么颜色的球(黄球和红球)

提问:猜一猜,老师在袋子里装了什么颜色的球请拎出里袋验证一下。

小结:袋子里装有黄球和红球,(出示图)你能摸到红球吗?那一定是红球吗?那会怎样呢?(板书: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小结:通过摸球游戏,我们发现如果袋子里都是红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如果袋子里有黄球和绿球,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如果袋子里有红球和黄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分析:通过三次不同内容的摸球游戏,学生主动亲历了摸球、猜想、验证、归纳等整个游戏过程,从中真切地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理解了“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的含义。]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

(1)(出示装有2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袋子)瞧,在这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黄球吗?那会怎样呢?

(2)(出示有2个绿球和3个红球的袋子)那从这个袋子里一定能摸出黄球吗?么?

(3)(出示装有5个黄球的袋子)这个袋子呢?为什么?

小结:让我们来看看现在各小组的得星情况,问:猜一猜哪组有可能夺得今天的最佳合作奖?那这一组一定会是今天的冠军吗?对!在比赛还没有结束前,我们每个小组都有可能获胜,大家可要继续努力啊!

2、转盘游戏。

提问:在转盘转动之前,先猜一猜它会停在哪里呢?请你用力转动转盘,让它自然地停下,看看最后的结果。

提问:通过这个转盘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

(发现指针可能指在蓝色区域,也可能指在黄色区域或红色区域。

3、装球游戏。

谈话:前面我们玩了摸球游戏,接下来我们要来装球,根据老师出示的要求,请先在小组内讨论,应该放什么球,不应该放什么球。讨论好了请组长把小篮里的球装在透明袋里,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又好又快!

安排3次装球活动,依次出示要求:

(1)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绿球。

(2)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绿球。

(3)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绿球。

每次装球后,请组长把透明袋举起,展示本组装球情况,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装球,老师相机引导、鼓励。

4、联系生活。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表述游戏中的各种情况,那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也有些事情可能会发生。下面请小朋友们举例说说!

小结:我们来看看今天的冠军是哪一组?那下次他们也一定是冠军吗?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评析:安排四个形式各样、有层次,有坡度的巩固练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够得到始料未及的自我体验,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总结

总评: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的动词。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这在“可能性”一课中得到了充分体同。课堂上以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程为主线,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对知识的体验、感悟。

一、在活动中体验

先从学生熟悉的、亲切的猜球游戏中自然引出具有数学意义的关系和特征,让他们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然后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摸球)、猜一猜(袋中装有什么颜色的球)、拎一拎(验证)、练一练(说说摸球的结果)、转一转(转转盘)、装一装(按要求装球)、说一说(生活中有关可能性的事件)等实际操作活动,以此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达到知情合一;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获得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能够用语言来描述事件发生的三种情况:“一定”“可能”“不可能”。

二、在活动中思考

赞科夫提倡:“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 “可能性” 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克分活动的同时,利用“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设置一些“跳一跳、摘果子”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学生进行摸球游戏时,让他们猜一猜:口袋里放有什么颜色的球?然后拎出里袋来验证,再让他们说一说:那任意摸一个球,会怎样呢?让学生经历“体验一猜想一验证一归纳”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的空间,养他们探究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

三、在活动中应用

“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个观点充分表明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而且,学以致用不止于结尾或课后,只要运用得当、合适,同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在“可能性”的教学伊始,教师就设立得星榜,看哪组合作得最默契,为新知的应用埋下伏笔。练一练后;教师小结各组得星情况;请学生猜一猜哪组有可能夺得最佳合作奖?这一组一定会是冠军吗?让学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策略,而且把所学的知识灵活服务于课堂常规教育,顺势鼓舞每组的士气,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挑战欲。课尾时再次小结:今天的冠军是哪组?下次他们也一定是冠军吗?也是起到同样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能性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44页主题图、例1、第45页“做一做”及相关练习,第49页“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结合具体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借助猜测、实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准备:

课件、节目卡片、抽奖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活经验

(一)游戏1:猜猜硬币在哪只手里。

1.教师将枚硬币握在手中,并在背后交换位置,让学生猜一猜硬币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

2.教师打开没有硬币的手,再让学生猜一猜硬币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为什么?

(二)游戏2:猜猜抛出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1.教师将这枚硬币抛出,让学生说出可能是哪个面朝上,要求说出所有可能。

2.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个面朝上。

3.教师揭示结果。

(三)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感知生活中的随机现象。

1.课件出示主题图:联欢会抽签表演节目。

2.指名回答(问题预设)。

(1)同学们用抽签的方式表演节目,能事先确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吗?

(2)有哪些可能?(此时由于不知道抽签的内容,因此有多种可能。)

(二)活动探究,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例1情境)教师拿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告知学生),放在桌上,选三名学生依次上来抽签,并分三步分析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逐步完成研究报告。

剩下卡片张数

确定

不确定

3

2

1

1.桌上有三张卡片时的抽签情况。

(1)让学生分析:第一名同学能确定抽到什么节目吗?他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请说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此时有三种可能发生的结果)

(2)让第一名学生抽签,展示抽到的结果,填写报告单。(假设抽到跳舞)

2.桌上剩下两张卡片时的抽签情况。

(1)让学生分析:第二名同学能确定抽到什么节目吗?他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请说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此时有两种可能发生的结果)

(2)进一步分析:他不可能抽到什么?能确定吗?(由于舞蹈已被第一名同学抽走,因此能确定第二名同学不可能抽到跳舞。)

(3)让第二名学生抽签,展示抽到的结果,填写报告单。(假设抽到朗诵)

3.桌上剩下一张卡片时的抽签情况。

(1)让学生分析:第三名同学能确定抽到什么节目吗?为什么?(由于舞蹈和朗诵都被抽走,可以推断出剩下的卡片是唱歌,因此能确定第三名同学不可能抽到舞蹈或朗诵,一定抽到唱歌。)

(2)让第三名学生抽签,展示抽到的结果,填写报告单。(抽到唱歌)

剩下卡片张数

确定

不确定

3

可能抽到唱歌、跳舞、朗诵

2

不可能抽到跳舞

可能抽到唱歌、朗诵

1

不可能抽到跳舞或朗诵;一定抽到唱歌

4.对照研究报告分析、总结。

(1)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抽签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得出事件发生有时是确定的,有时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如果是确定的,可以用“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如果不确定,可以用“可能”描述;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与剩下的卡片有关等。

(三)游戏巩固,丰富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

教师拿出抽奖盒(事先准备好教材第45页“做一做”中的抽奖盒),规定:抽到绿色棋子为中奖。

1.抽奖比赛,大胆猜测。

(1)教师选两组学生依次在左边和右边抽奖盒抽奖,中奖人数多的为获胜。

(2)猜一猜:左边盒子里放的什么棋子?右边盒子里放的什么棋子?

(通过学生在左边盒子里摸出的均为红色,可以猜到左边盒子里都是红棋子;学生在右边盒子里摸出的有红、黄、蓝、绿各色棋子,可以猜到右边盒子里有红、黄、蓝、绿棋子。)

2.教师展示抽奖盒中的棋子,验证猜想。

3.分析提升。

(1)小组讨论:为什么左边盒子没人中奖而右边盒子有人中奖?

通过对比,可以分析出左边盒子里面均为红棋子,不可能摸出绿棋子,因此不可能中奖;右边盒子里有绿棋子,因此可能摸出绿棋子,就有可能中奖。

(2)课件出示“做一做”,学生回答问题并分析下述问题。

①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为什么?

分析:在左边的盒子里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在左边的盒子里摸出红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右边的盒子里有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但不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在右边的盒子里摸出红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②哪个盒子不可能摸出绿棋子,哪个盒子可能摸出绿旗子?为什么?

分析:左边的盒子里没有绿棋子,所以不可能摸出绿棋子,“在左边的盒子里不能摸出绿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在右边的盒子里有绿棋子,可能摸出绿棋子,但不一定能摸出绿棋子,“在右边的盒子里摸出绿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③如果在右边盒子任意摸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分析:右边的盒子里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棋子,所以摸出的棋子颜色有红、黄、蓝、绿这四种可能的结果。

(四)联系生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49中“生活中的数学”,了解身边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创设“联欢会上抽签”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感知有些事件发生是不确定的,接着让学生亲自参与“抽节目”的活动,逐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通过对研究报告的分析,学会用“不可能”“一定”和“可能”来对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进行描述,并能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然后借助摸棋子游戏,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最后通过“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理解,学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列事件是否可能。(一定的打√,不可能的打×,可能的打○)

(1)三天后下雨。()

(2)爸爸的年龄比儿子的年龄大。()

(3)小明跑完100米只用了2秒。()

(4)地球绕着太阳转。()

2.以学生说一说的形式完成教材第47页第1、2题。

(二)综合练习

1.以学生独立完成的形式完成教材第47页第3题,学生交流答案,并说说为什么。

2.以学生独立完成的形式完成教材下题,学生展示不同答案。

【设计意图】练习分了两个层次。其中基础练习主要是巩固学生对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判断,并能列举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综合练习则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学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希望大家今后能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可能性,我们还将进行深入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使学生自主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归纳本课获得的经验和方法,教师的总结则是进一步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从而对全课进行总结。

《可能性》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运用有序搭配列举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2、会判断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事件可能性结果的探究分析过程,体验列举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会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1、出示单元主题图:回顾击鼓传花游戏中的公平性。

说明:要判断游戏是否公平,关键是看男女生获得表演节目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出示图,提出问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呢?(跳房子)

(2)他们用什么游戏来决定谁先跳?(玩石头、剪子、布)

2、通过游戏方式理解游戏规则。

两名学生玩“剪子、石头、布”的游戏感受这种游戏的多种情形。

3、判断游戏是否公平:

(1)你认为用“石头、剪子、布”决定谁先跳公平吗?

(2)怎样判断这个游戏是否公平呢?

(3)在例2的学习中,我们看图就能发现男、女生表演节目的可能性是十八分之九,那在这幅图中你能直接看出他们获胜的可能性吗?

4、自主探究,验证规则公平性。

(1)小组讨论: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

讨论之后,完成表格。

(2)汇报交流。

你罗列出了几种可能的结果?(多生汇报)

哪9种?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填表情况汇报交流)

预设:

A无序排列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B有序排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结合课堂生成,灵活处理。

(3)说明:像这样有序思考,能很快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并能做到既不重复、不遗漏。

(4)观察表格,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小丽获胜的结果是几种?小丽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少?小强呢?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

5、对比例2与例3,今天学习的可能性与例2有什么不同?

小结判断游戏公平性的方法和步骤。

三、应用、拓展。

1、教材第103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预设:

1、列举法

2、直觉判断。

2、拓展:练习二十二第1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可能性》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式,能自主的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2、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与现象,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设计。

[教学过程]

1、复习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

2、教师向学生提出设计方案的具体要求。(投影出示题目)

3、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各小组在设计时,教师不要作过多的提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便学生设计出各种与众不同的设计方案。

4、汇报交流

在交流时,首先请各小组汇报各自设计的方案并说一说设计时的想法。对于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方案,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应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想法,并结合他们的想法加以引导。

5、归纳设计特点

学生在交流汇报后,教师可以把每一种每一种方案的设计均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方案中的共同点,从中发现设计的基本特点。

6、课堂练习

88页做一做,生独立做。

7、布置作业

88页的实践活动。

学生可独立设计,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设计。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与生活(第91页)

[教学目的]本节课设计的活动目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复习

在开展活动前,先组织学生复习分数的认识与加减法的知识内容。

2、投影出示活动题目

呈现数据表后,可以请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自己解答。

3、组织活动

师按顺序当场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了解本班学生迎新年的设想(也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4、组织“长跑接力”活动的讨论

这一活动应组织学生开展多次讨论。第一次讨论5个接力点的位置,每个位置的确定都应该是有根据的。第二次讨论位置设计的合理性问题,要让学生说一说不合理的理由。第三次讨论重新设计的问题,在讨论前也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组织讨论新的设计。

第5课时

[教学内容]有奖游戏(第92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密铺活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所学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1、投影出示“有奖游戏”图

2、让生表示游戏获奖的可能性

先让生仔细观察投影图,再把每一种游戏获奖的可能性表示出来。

3、学生小组讨论

“有奖游戏”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学生不一定以中奖的可能性大小来确定参加的游戏,它还包括各人对奖品的喜爱程度。

4、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愿意参加的项目,并说出理由。

5、布置作业

调查生活中的有奖游戏,并自己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游戏。

《可能性》教学设计 篇五

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4页的内容。(奖牌给哪组)

知识目标: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 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1. 让学生通过讨论“奖牌给哪组”,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平均数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播放一段录像:两个小组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投篮比赛,最后老师把比赛的结果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并提出思考:到底奖牌要分给哪一组?

2. 学生讨论并汇报。有的学生说,第一组投中的总数多,应该发给第一组;有的学生提出相反意见,因为第一组的人多,第二组的人少,不公平。从而得出应该要看平均每个同学投中几个球。

3. 揭题。

二、探索新知。

1. 让学生尝试解答。

2. 生汇报。

第一种解法:分别用“总数÷人数”的方法,计算两个小组平均每人投中篮球的个数。

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投中(5+6+5+4+5)÷5=5(个)

第二小组平均每人投中(6+5+6+7)÷4=6(个)

第二种解法: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3. 师小结:通过研究奖牌发给谁这道题,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4. 拓展:生活中,应用平均数解答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谁能举例?

三、巩固练习:

1. 做书本第72页试一试。

本道题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前三天的销售量与今天的进货

量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前三天卖出冰糕的平均数来进货的,但不是唯一的。比如,可以联系气温的升高,可以联系休息日等问题。

2. 做书本第73页练一练第一小题。

先让学生尝试解题,再汇报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可以在统计表上直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最新范文

我的长生果教案(优秀3篇)01-21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优秀7篇)01-21

小学语文《彩色的梦》教案【优秀10篇】01-21

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优秀3篇)01-21

《数轴》教案(优秀6篇)01-21

《归园田居》教案(最新9篇)01-21

一年级苏教版上册语文教案【优秀3篇】01-21

父亲的菜园【优秀8篇】01-21

《公仪休拒收礼物》剧本【优秀7篇】01-21

《琥珀》教学设计优秀8篇01-21

51 6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