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 初三化学优秀教案【最新3篇】

时间:2023-11-22 05:40:41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初三化学教案相关内容,山草香精心整理了3篇初三化学优秀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初三化学教案 篇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物理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和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器及药品。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汽油挥发等。

【归纳】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煤燃烧B.刀生锈C.菜腐烂D.水蒸发

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B.木头制桌椅C.汽油挥发D.灯泡发光E.香水挥发F.蜡炬成灰

学习内容二化学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页实验1-1(3)和1-1(4),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1.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

2.请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2.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铁生锈、煤燃烧等。

【归纳】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反馈练习】

1.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

A.蒸发B.导电C.燃烧D.灭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D.冰雪融化

学习内容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交流】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

【温馨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同时发生

蜡烛燃烧的《山草香·www.shancaoxiang.com》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熔化,但熔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分在燃烧。

【归纳】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反馈练习】

1.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B)

A.石蜡熔化B.米饭变馊

C.汽油挥发D.湿衣服晾干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

A.玻璃破碎面包发霉

B.榨取果汁工业上制取氧气

C.玉米酿成白酒铁生锈

D.煤的燃烧干冰升华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 篇二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 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 -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 -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 篇三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探究式

5教学用具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

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

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演示]探究实验

[讨论]:

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思考、讨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观察实验

需要达到着火点

需要氧气

需要氧气

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思考、回答

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

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考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演示]实验7-1

[小结]灭火的原理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讨论]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作业]习题

7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①是可燃物;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①可燃物与助燃物;

二、认识燃烧:②现象:发光、放热;

③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四、灭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一,燃烧熄灭

③隔绝空气(或氧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3篇初三化学优秀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初三化学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最新范文

七颗钻石教案优秀9篇11-22

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优秀8篇11-22

《搭石》优秀教案优秀4篇11-22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8篇)11-2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精选5篇)11-22

汉语拼音教案【优秀9篇】11-22

小学体育课《前滚翻》教案设计【优秀10篇11-22

幼儿园中班优秀教案(优秀4篇)11-22

《祖父的园子》教案【优秀10篇】11-22

小班语言《吹泡泡》教案反思(优秀3篇)11-22

51 49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