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教案 《说“屏”》的教案(8篇)

时间:2023-11-08 03:06:08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说屏教案相关内容,山草香精心整理了8篇《说“屏”》的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人教版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说“屏”》教案 篇一

《说屏》教学设计

濉溪县求实中学  郑少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银烛、画屏、小扇、流萤,构成了一副清丽隽永的画面,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那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就是“屏”,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文人骚客的悠悠情思。你想了解“屏”吗?那好,让我们走进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的《说屏》一起去感受屏风的神秘作用和审美价值。

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生字词,检查字词掌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1.什么是“屏”?用文中语句回答。

2.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

3.“屏”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1、“屏者,障也。”

2、喜爱、向往,赞美。

3、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三、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小组研讨

屏的功能有哪些?如何理解“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关键在一个‘巧’字”?

四、品读课文 体会妙处

读一读,议一议,作者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明确: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与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古代传统器具是相称的。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歌底蕴,而且屏的介绍与古典诗歌的引用相得益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更好的去认识屏、欣赏屏、使用屏。

五、拓展延伸

我们的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还有哪些?

(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

六、教师小结

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说屏》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

(3)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体会文本诗情画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字典、找资料,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2)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3)通过查阅书籍、交流、讨论等方式,争取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更广泛的认识和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屏风知识的了解,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难点

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弄懂文中引用诗句的含义。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一面屏风,由此导入:1.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谁能说明一下?2.大家回忆一下,那篇课文中提到过这东西?3.除老师提到的外,你还见到过什么样的屏风?

二、介绍屏风历史、作者,讲解生字词

1、屏风历史

早在商周时候就有屏风的记载,它起到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其制作和装饰都已经相当精美。

2、走近陈从周

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等学术专著。

3、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流萤(yíng)擅(shàn)长忒(tui)伧(cāng)俗

帷(wéi)幕休憩(qì)

伧俗:粗俗鄙陋。休憩:休息。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三、整体感知,课文分析

学生自读课文,分四人小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屏?请同学们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明确:“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2、作者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呢?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3、作者对屏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在文中划出关键句子。

关键语句:“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四、研读课文,探究合作: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理解诗意:

①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③ “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

文中用了引用、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下定义:“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举例子:“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分类别:“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4、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准确、科学、严密、有文学色彩。

语言不乏说明文的准确,简明。既有语言平实的一面,又有富有诗意的活泼的一面。如“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华丽程度,分为金屏等。”这就是平实的语言。再如诗句典籍的应用,就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屏风的诗句吗?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六、小结: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七、布置作业

1、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2、完成【一课一练】相应练习。

人教版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说“屏”》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局部研讨,把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摩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

(1).多音字:

屏风(ping) 伧俗(cang)

屏除(bing) 寒伧(chen)

(2).形近字:

帷幕 纳凉(na)

维护 木讷(ne)

(3).释义:

伧俗:粗俗、鄙浅。

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

缓冲: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说“屏”》教案 篇四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陈从周先生的《说“屏”》,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篇。

一说教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容: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2)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2、《说“屏“》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掌握常用说明方法的运用。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阅读鉴赏能力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理解本文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讨课文的重点段落,参与说话,让学生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

师生活动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由于上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口技》中提到过屏这种家具,因此由《口技》导入。

2.观赏几幅屏风的精彩图片感受屏文化的内涵。(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几幅不同色彩、风格的屏风图片,并让学生谈谈这些图片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从而初步感知屏文化。)

(二) 明确目标、检查预习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堂课学习任务。

1.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大家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设计意图 通过对旧课文的复习引入新课,既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又

为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由精彩的屏风工艺品画面导入,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切实的感受。用几句话说明,又检查了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掌握情况。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明确学习任务,同时也检验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

限时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四)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出示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1、 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 文章语言上有何特点?

(五)品味赏析 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那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六)布置作业,经验存储

1、美读课文三遍。

2、从课堂上所说的其它那些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的器物中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整理好,写在周记本上。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实用性 艺术性

说屏分类 金屏、石屏、木屏、 巧

设置 大小因地制宜、讲究造型、色彩、绘画 与整体相称、曲屏折度、视线远近得体

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两个问题旨在对课文写作特色做全面探究,体味文章语言的诗情画意。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更明晰的掌握。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传统的器物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激发大家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让语文课堂向更远的方向延伸。

《说“屏”》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过程

一、走入“屏世界”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自由诵读了解“屏”

积累词语、 感知文意

三、深情美读说说屏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 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合作讨论回答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四、发挥想象设计屏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人教版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说“屏”》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局部研讨,把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摩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

(1).多音字:

屏风(ping) 伧俗(cang)

屏除(bing) 寒伧(chen)

(2).形近字:

帷幕 纳凉(na)

维护 木讷(ne)

(3).释义:

伧俗:粗俗、鄙浅。

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

缓冲: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说“屏”》教案 篇七

《说“屏”》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语文第3单元第15课。该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5课,内容丰富多彩,主题集中,其中《说“屏”》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作者陈从周,古建筑园林专家。

首先说教材。

作者着眼于向读者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本文多处引用古诗文,增添了屏风的文化意味。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就内容而言,不能把它作为说明文处理,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见过屏风实物,教师可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文章就好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鉴于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

4、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5、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2、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的含义。

其次说教学法。《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提倡。所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如下:

1、导读法——创设情境,指导点拨。

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知识。

再次,说教学程序,分四个步骤来说。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出示一面屏风,由此导入:1、这是一件什么东西,谁能说明一下?2、大家回忆一下,那篇课文中提到过这东西?3、除老师提到的外,你还见到过什么样的屏风?

问题1有实物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并由问题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至于问题3,《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自读课文的特点,此一环节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老师适当点拨,对学生适当表扬,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活跃班级气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做一个解释,并说明其用处。(2)本文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指出具体的句子。

此一程序的设计旨在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习惯。其中问题2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这一环节的时间实际上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反复朗读并变化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研讨课文,合作探究

1、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古诗词,并尝试理解。

2、老师提供《秋夕》全诗,让学生猜读字面意思,诗歌内容,进而猜测意境。老师点拨:此为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皮肤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是一个孤单的宫女用夏日的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她在无聊中过着怎样的日子?

3、老师小结:这些古诗词使全文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再次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并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说一下板书。就文章内容而言,首先就交待了什么是屏,并引出其“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的特征。紧承前文,介绍了屏风的三个作用:分隔内外,艺术点缀,挡风,而后介绍分类,最后点出用屏的不足,提出希望,含有期盼之情。而在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对屏的赞赏之情,所以做以下设计:

说“屏”

1、对象及特征

说2、作用和分类赞赏之清

屏3、应注意的问题期盼之情

4、再强调作用

《说屏》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过程

一、走入“屏世界”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自由诵读了解“屏”

积累词语、感知文意

三、深情美读说说屏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合作讨论回答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四、发挥想象设计屏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五、拓展延伸寻找屏

抛砖引玉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这8篇《说“屏”》的教案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说屏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新范文

八年级上册《石壕吏》教案【优秀9篇】11-08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最新9篇11-07

《圆的认识》教案优秀7篇11-07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11-07

“诚信”主题班会优秀6篇11-07

《司马光》教学设计(优秀8篇)11-07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案(优11-07

舞蹈课教案【优秀5篇】11-07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精选3篇)11-07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案优秀8篇11-07

51 47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