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说课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精选13篇】

时间:2023-10-18 10:11:51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这13篇初中数学说课稿是来自于山草香的初中数学说课稿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初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篇一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立方根第一课时。对于新教材,我将以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可以看成是以后学习代数内容的起始章,是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解三角形的基础,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数的认识就由有理数扩大到实数,而无理数的概念正是由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引入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平方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无理数,为后面学习实数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能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个性活泼,思维比较活跃,对一些数学问题已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但班上的这些学生结构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部分学生的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

(三)根据教材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了解立方根和开立方的概念;

②掌握立方根的性质;

③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④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⑤通过用类比的方法探寻出立方根的运算及表示方法,并能自我总结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

⑥通过学习立方根,培养学生理解概念并用定义 解题的能力。

⑦发展学生的求同存异思维,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并做出正确的处理。

⑧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教材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的'方法上,我以探究式体验教学为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了解知识,加深理解。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各个环节进行帮辅式教学。

(二)学法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认识能力出发,用类比及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立方根的定义,将定义的应用融入到探究活动中。使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乐学。通过启发、疏导、点拔、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很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三)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立方根的表示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 望,增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我班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复旧引新;启发诱导,探索新知;引导探究,延伸新知;归纳小结,深化新知;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复习旧知识引导新知识。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该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享受学习数学的美,情景创设实际上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的设计我改变了传统的固定问题方式,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把学习知识的事情当作自己问题的发现,从而找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消除学习新知识的畏惧心态。

让学生做一个容积为125立方厘米方体,此题对学生有一个计算过程,学生容易得出答案,根据计算结果做出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老师对学生的制作给予肯定,给予鼓励,从熟悉的立体图形引入立方根,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激起他们的求知欲;然后提出下一个问题:做一个容积为50立方分米,高是底面直径的4倍的圆柱体容器,那它的底面直径是多少?怎么求?学生容易列出式子,出现了15.92,学生在制作上出现了难题,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老师根据学生的焦急心情给予学生一个台阶,只要我们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你们就会解决了。在此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等式中的值,就是已知幂是15.92,指数是3时求底数的值,让学生明白它是立方运算的一种逆运算。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立方根的概念,说明学习立方根的意义,立方根可以用来解决我们身边的很多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望,强劲的学习动力。接着出示一个小练习,为概念的引入作准备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

2、然后启发诱导,探索新知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根据刚才列式以及平方根的定义试着给数的立方根下定义。在给立方根下定义时,利用立方根与平方根的类比的方法,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立方根概念的理解,并让学生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弄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把知识学得更好,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益,节损教学时间。再出示练一练,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求数的立方根,认识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与立方的联系与区别,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注意训练学生用“∵”、“∴”的推理格式书写,培养学生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训练,着眼于弄清立方根的概念和符号表示,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采用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的方法书写过程。

强调指出根指数3,不能省略;接着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熟悉立方根的概念,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讨论完成表格,从而得出立方根的性质。(在学生得出立方根的性质有难度时,教师可以从正数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负数的立方根三个方面给予提示);通过提示中偏下的学生也能完成表格,结合平方根让学生对立方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再通过做一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此题目相对复杂点,题(2)中同时出现立方根和平方根,突出了立方根和平方根的对比,以利于弄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然后用一个挑战自我的题目深化所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马上用体验一刻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刚才的两条公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下一步,引导探究,延伸知识,让学生通过练习、观察、探究,总结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a与—a的立方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我归纳能力和总结能力,通过他们的合作学习,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信心。

4、现在进入到小结归纳,深化新知,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上,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因此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体验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那些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明确掌握了重难点的同时消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

5、接下来就是布置作业,巩固新知,为了巩固新知识,作业设计分为必作题和选作题,必作题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反馈,选作题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延伸、拓展,注重知识的连贯性,设计题目学以制用,巩固提高。

6、板书设计,用来再现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整体框架。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本节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认识轴对称的特征;同时与图形的三种运动(平移、翻折、旋转)之一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图形的三种基本运动中“翻折”在几何知识中的作用,又为学生后继学习对称变换、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等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这一节也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够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知道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2、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探索它们的共同特征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之美时,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它的丰富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区别与简单运用。 难点是: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合作、大胆表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下面我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一):轴对称图形

1、激趣导入、感受生活(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有关画面) 图片欣赏(课件):考考你的观察力,这一醒目的标题,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一设计遵循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学生仔细观察后,能发现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然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是如何对称?怎样才能使对称的部分重合呢?让学生观察、猜想、探究、讨论,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发现:把一个图形的某一部分沿着一条直线翻折180度后能与这个图形另一部分完全重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活动探究形成概念:实验探究:把一张纸对折剪出一个图案(折痕处不要完全剪断),再打开这张对折的纸,剪出一个美丽的图案,请同学模仿老师的方法试一试。在欣赏、感知轴对称的基础上,学生肯定急于了解这些图形到底美在哪里。因此我设置了剪纸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创造美,在操作中感知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而后再对比上一活动中部分图案,互相交流发现它们的共同的特征“存在直线——将其折叠——互相重合”。从而合作归纳得出概念,教师板书概念。

3、联系实际举出几个轴对称图形实例,并说出对称轴(附课件)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符合条件的图形,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生活中的许多轴对称图形,他们不但体现了一种对称美,还蕴涵一定的科学道理,你们知道吗?①表盘的对称保证了走时的均匀性②飞机的对称使飞机能够在空中保持平衡;③人眼睛的对称使人观看物体能够更加准确全面;④双耳的对称能使听到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4、综合练习,发散思维: 这组习题的设计有图形、数学……挖掘了生活右多种图案,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与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寻找知识的答案,体会学习的乐趣。

探究活动(二):轴对称

1、动手操作,引入新知

将一张纸对折后,用针尖在纸上扎出如图所示的图案,观察所得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再观察教材119页图14.1-3,看看每对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每一个图案是由几个图形构成的?因为学生已经了解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都是对称,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先运用动手实践,进行剪纸,借助人的各种感官认识,突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重合”这一特点。按照“存在直线——将其折叠——两图形重合”这条主线,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对称点的概念。教师板书概念。

2、巩固练习,应用提高(课件)对所学的知识加以理解和巩固

3、列举实例,展示才华 举出生活中成轴对称的例子,加深对轴对称的理解。

活动(三):归纳总结 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说说你的发现。 对比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列出表格,加深印象) 轴对称 轴对称 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 是两个 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 是一个 一个图形形本身具有的特性 对折后 两个图形完全重合 翻折后 与图形的另一半完全重合 区别:轴对称指的是“两个”图形之间的对称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具有的对称性质。

联系:①都是用对折、翻折180°图形重合来定义的;

②两者可相互转化,如果把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是一体的,那么这“一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反过来,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互相对称的两部分看成是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是轴对称的。这里渗透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活动(四):识别图形、感受对称美

(1)、欣赏图片,体会轴对称所营造的对称美。

(2)、在计算器显示的数字0至9中,有哪些是轴对称的?许多汉字都是轴对称图形,如:田、日、曰、中、申、王等等。各公司、企业的商标中有许多轴对称实例和轴对称图形,如联想,联合证券,湘财证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各品牌汽车的车标中有许多都是轴对称图形,如奥迪,韩国现代,本田,富康,欧宝,宝马;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都是轴对称图形;线段也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强调:图形的对称轴是直线,不是线段、射线,而是线段、射线所在的直线。比如学生容易认为角平分线是角的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是它的对称轴,可以很好达到纠正错误的功效。其次掌握角、等腰三角形各有一条对称轴,长方形有两条,等边三角形有三条,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而圆形是最特殊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所以它的对称性应用最广泛。这样可以使学生运用图形的对称性解决今后一些相关问题。

活动(五):动手操作、积极实践、创造图形

(1)、在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对称轴的另一边画出另一半,成为一个完整的轴对称图形。由简到难,层层第进。

(2)、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这个部分的设计,具有开放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给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数学的亲切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六):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我们所学的多边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的应用。)

(2)、谈谈你对本节课学习的体会与困惑。

(七):作业设计

发挥你们的想象,利用本节所学的知识,为我们班设计一个班徽,要求设计的图案是轴对称图形或成轴对称,并有一定寓意。这是一道富有开放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作业题,给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平台,使学生的活动由课内走向生活。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 谢谢!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知识结构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同学们认知结构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转化成数量关系,架起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桥梁;

勾股定理又是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八年级同学们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其中【情感态度】方面,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限于八年级同学们的思维水平,我将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我将引导同学们动手实验突出重点,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同学们已具备一定的 分析,归纳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需要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但同学们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三、教学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师利用几何直观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由浅入深的探索,设计实验让同学们进行验证,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学法指导

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们,教师鼓励同学们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同学们亲自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首先,情境导入 激问设疑

给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调动同学们兴趣,启迪同学们思维,激发同学们创新热情和和情感体验。是同学们带着好奇心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其次,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1. 追溯历史 解密真相

让同学们欣赏传说故事:相传2500年前,毕达格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通过故事使同学们明白: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一方面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对同学们进行了学习方法指导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通过对地板图形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的探究,让同学们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学习这种研究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利用学具去尝试解决,力求让同学们自己探索,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尽量学习更多的方法。

这里首先引导同学们观察图1、图2、图3,让同学们计算每个图中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注意:同学们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各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然后通过探究S1、S2、S3之间的关系,进而猜想、发现得出勾股定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同学们主动参与探索,感受学习的过程,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有利于突破难点,让同学们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路,让同学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这对以后的学习有帮助。

从上面低起点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同学们参与探索。同学们很容易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关系。巧妙的将面积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发现虽然直观,但面积计算更具说服力。将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同学们会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适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引导同学们利用"割"和"补"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为下一步探索复杂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3、自己动手,拼出弦图

让同学们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的边长为a、b、c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小组活动,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但有一个前提是所拼出的图形必须能够用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此时已经是把课堂全部还给了同学们,让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驰骋,提供这种学习方式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开阔,更加自主,更方便于他们到广阔的海洋中去寻找宝藏,同学们们拼得很好,并且都给出了正确的证明,在黑板上尽情地展示了一番。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缚,探索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求正方形C的面积时,同学们将展示"割"的方法, "补"的方法,有的同学们可能会发现平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新方法教师应给于表扬,肯定同学们的研究成果,培养同学们的类比、迁移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同学们归纳得到命题,从而培养同学们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性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推理验证证实我们的猜想。

合作交流,讲述论证

教材中直接给出"赵爽弦图"的证法对同学们的思维是一种禁锢,我创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图活动解放同学们的大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勾股定理。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给同学们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同学们的思维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在相互学习中完善。同时我深入到同学们中间,观察同学们探究方法接受同学们的质疑,对于不同的拼图方案给予肯定。从而体现出"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同学们会发现两种证明方案。

方案1为赵爽弦图,同学们讲解论证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为同学们自己探索的结果,论证之巧较方案1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探索过程,让同学们经历由表面到本质,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发掘过程,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对比"古"、"今"两种证法,让同学们体会"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喜悦,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豪感。教师对"勾、股、弦"的含义以及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个介绍,使同学们感受数学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设计了如下四组习题。

(1) 体会新知,初步运用(2)对应难点,巩固所学;(3)考查重点,深化新知;(4)解决问题,感受应用

最后、温故反思 任务后延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鼓励同学们从"四基"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进而总结出一个定理、二个方案、三种思想、四种经验。

然后布置作业,分层作业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同学们的理念。

五、板书设计

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示,培养同学们的符号意识。

六、学习评价

本课意在创设和谐的乐学气氛,始终面向全体同学们,"以同学们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同学们的主体性,给同学们留下最大化的思维空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回归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重视数学式教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操,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老师帮助同学们去理解和转化,而更多时候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尝试,得出正确结论。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识点当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不难看出,该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1、知识目标:1)学生经过观察、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并较为牢固地掌握。

2)能正确且较为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代数式。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分解、知识整合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

为充分体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同时鉴于七年纪学生的思维所呈现出的具体、直观、形象之特点,为突破难点,选用“情境——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学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分析,紧扣教学重点,力求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

复习旧知

承前启后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探究学习

归纳总结

动画演示

深化理解

理解应用

拓展升华

反馈调控

评价激励

问题备份

全面考虑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承前启后 1、什么叫做同类项? 2、叙述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3、若a、b、c均为有理数,请指出以下代数式中的同类项及其系数,并进行合并。 ① a+2b-c ②a+(3c+2b-a)-(2a-c)

由于有括号学生暂时无法正确指出各项系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第三问第二小题你会进行合并吗?

回答 (意图:对旧知识进行进一步加深和巩固)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一: 周三下午,校图书馆起初有a名同学,后来某年级组织同学来阅读,第一批来了b位同学,第二批又来了c位同学,则馆内一共有多少位同学? ① a+(b+c) ② a+b+c 1、联系:它们等值 2、区别:①式有括号②式没有括号。 3、从①式到②式叫去括号。

1、你可以用几种表达式来回答这一问题? 2、这几个表达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3、从①式到②式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观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发现见解,相互点评,达到共识。 (意图: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三)探究学习,归纳总结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动画演示: 法则: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及其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不变号。 1、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①、a+b+c又可以读作什么? ②、表格二、三行之间你可以发现什么? 2、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法则。 3、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暂时保留,对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 观察讨论 回答问题

共同探讨 分类总结

(意图: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入动画演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四)创设情景,继续新课 问题二: 若图书馆内原有a位同学,后来有些同学因上课要离开,第一批走了b位同学,第二批又走了c位同学,则馆内还剩下多少位同学? ①a-(b+c) ②a-b-c 1、联系:它们等值 2、区别:①式有括号②式没有括号。 3、从①式到②式叫去括号。

1、你可以用几种表达式来回答这一问题? 2、这几个表达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3、从①式到②式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观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发现见解,相互点评,达到共识。 (意图: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五)探究学习,归纳总结

a - ( b + c ) = a - ( + b + c ) = a - b - c

动画演示: 法则: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及其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要变号。 1、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①、a-b-c又可以读作什么? ②、表格二、三行之间你可以发现什么? 2、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法则。 3、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暂时保留,对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 观察讨论 回答问题

共同探讨 分类总结

(意图: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入动画演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六)理解应用,拓展升华 解释以下三个问题(理解部分) 1、法则以等式、文字方式出现 ①a+(b+c)=a+b+c ②a-(b+c)=a-b-c ①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连同它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不变号。

②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连同它前面的“-”号,括号内各项要变号。

2、法则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连同”指括号及括号前的符号,所以去括号不仅要去括号还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隐性的一个条件要求:括号内第一项为“+”号时,这个“+”号一般是不写的,但你要把它显现出来。

教师点评指导。 特别是第三个问题 要予以特别说明。

学生概括总结法则。 (意图:使学生领悟到剖析数学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巩固应用(应用部分) 例1:去括号 ① a+(b+c)②a-(b-c) ③a-(-b+c)④a-(-b-c) 例2: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①(x-y-z)+(x-y+z)-(x-y-z)②(a+2ab+b)-(a-2ab+b) ③3(2x-y)-2(3y-2x) 阅读:当x=-2,y=-1时求多项式 3(2x-y)-2(3y-2x)的值 解:原式=(6x-3y)-(6y-4x)=6x-3y-6y+4x =10x-9y 所以当x=-2,y=-1时 原式=10x-9y =10×(-2)-9×(-1) =31

例题的处理:教师启发、引导、矫正,并从学生角度提出问题。例2③在解题步骤上要引导学生,保证解题的正确性、高效性。

教师请不同数学素养的学生就阅读部分给以说明,进行点评。

学生自己探究思考后回答相应结果,并简述理由。

(意图:体现弹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突出分层教学)

(七)反馈调控,评价激励 1、练习 教科书p110练习1、2、3题

2、课堂小结 (以问答形式,让学生参与小结,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明确学习目标的效果)。 1、教师就学生练习分别给以指导。 2、及时表扬鼓励。 3、强调书写格式。

问题: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

认真完成,适时加以讨论。 (意图:及时给予分层强化训练,强调重点、纠正错误点、紧扣关键点。)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五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运用以“生”为“师”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接近学生生活,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中实施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起了深刻的变化,真正成了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关注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成为名副其实的"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①不是教书本,而是以书本教,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导入,学生兴趣浓,由学习课本的语言知识输入到延伸过程中的语言知识输出,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学会交际,学会做事情。例:角的变换、降幂公式逆用、条件中角范围的改变,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策略的渗透,情感的培养,真正朝着"学生发展"方向努力。③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学习,积极评价,激发持续的学习热情,不断使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也注意了个性的培养。把学生热情也很好的调动起来,一下子就把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了,形成良好的开端,而且这种热情教师能带入每个教学环节,使课堂气氛变得较为轻松!

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并且这种务实精神贯穿始终,朴实的语言,精准的点拨,适时的启发,大胆的放手,甚至还有一点点放纵……无不体现的淋漓尽致。公开课很容易上成作秀课,就像电视上“才艺表演”“舞林大会”等同时老师也很喜欢成为调情高手,总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把课堂气氛弄得活跃而热烈。不能说这不好,但数学是一门需要静思的学科,闹哄哄的课堂势必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质量,桑老师并不追求这些虚假的繁荣,一直将“追求实效”进行到底。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六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主要研究两类问题:

1、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履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阐述这节课。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节的授课内容为“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选自人教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提高版)第一册第六章第六节,我从四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是向量的重要内容,它使向量的运算完全数量化,将数与形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用向量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更加方便,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利用向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对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的处理

结合教学参考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将“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根据目前学生的状况以及以往的经验,我发现,虽然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但由于以前教师讲解得过多,导致学生丢失了很多重要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复习提问的形式,师生共同得出向量线性运算的直角坐标运算法则和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向量的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相应坐标的结论,直接切入本节课的知识点。之后,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记忆和理解。

由此,我对教材的引入、例题和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以及教材内容,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定为: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应用。

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相关知识,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的分析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教学目标

能准确表述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运算法则;明确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向量的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的相应坐标;掌握用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方法。

2、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实现几何与代数的完全结合,让学生明白:知识与知识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通过例题及练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养成勤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第二方面:教法与学法分析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师生的多边活动,在教师进行‘反馈—控制’的同时,每个学生也都在进行微观的‘反馈—控制’。”由于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建构才有成效,故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借助于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

第三方面:教学过程

共分为六个环节,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复习提问约4分钟,导入新课约6分钟,创设问题约30分钟,小结约3分钟,布置作业约2分钟。

(一)复习提问

(1)向量在直角坐标系中坐标的定义是什么?

(2)若o为原点,则点A的坐标与向量的坐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如果两个向量相等,那么这两个向量的坐标需满足什么条件?

课堂教学论认为:“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首先要把所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复习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前,获得适当的知识积累。

(二)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 已知a=a1e1+a2e2,b=b1e1+b2e2,(e1、e2为直角坐标系的基底)

1、则a,b的坐标为……。

2、求a+b,a—b,λa。

3、求a+b,a—b,λa的坐标。

问题2已知A=(x1,y1),B=(x2,y2)。

1、则,的坐标分别为……。

2、化简。

3、求的坐标。

这两个问题由师生共同练习完成。

通过师生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也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顺序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这很自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容易激发学生发现向量直角坐标运算规律的强烈欲望。

(三)创设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根据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层次:先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由问题1、2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由问题1我们得到结论1:

a+b=(a1+b1,a2+b2),

a—b=(a1—b1,a2—b2),

λa=(λa1,λa2)。

用语言叙述为:

两个向量的和与差的坐标分别等于两个向量相应坐标的和与差。

数乘向量的坐标等于数乘向量相应坐标的积。

由问题2我们得到结论2:

=(x2—x1,y2—y1)。

用语言叙述为:

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向量终点的坐标减去始点的相应坐标。

这两个结论是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规律,为本节的知识点。为加深认识,我又安排了练习1。

练习1(口答)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已知向量a=(—2,4),b=(5,2),

则:①2a=(—4,4),2b=(5,4)。②2a=(—4,8)。

(2)已知A(2,1),B(3,8),则=(—1,—7)。

①让学生注意数乘向量的坐标等于数乘向量相应坐标的积。

②提醒学生区分点的坐标和向量坐标,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上述(2)小题让学生明确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向量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的相应坐标,而不等于始点坐标减去终点的相应坐标。

第二层次:设计练习2、3、4。

练习2 已知如下向量a、b,求a+b,a—b,3a+4b,4a—4b的坐标。

(1)a=(—2,4),b=(5,2);

(2)a=(4,3),b=(—3,8)。

练习3 已知A(2,1),B(3,8),求。

练习4 已知(2,3),B(4,5),c(6,8)。

(1)若3=,求D点的坐标。

(2)求2—3+2。

这组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和向量相等的条件,也体会到对于两个向量相加减的直角坐标运算法则可以推广到有限个向量相加减。对于练习4中的(2)让学生认识到先进行向量线性运算几何形式的化简,再进行代数运算比较好,也感受到几何与代数密不可分。

第三层次:遵循深入浅出的教学原则,我安排了例题1和练习5,这是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应用。

例题1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三个顶点A、B、c的坐标分别是A(—2,1),B(—1,3),c(3,4),求顶点D的坐标。

例题1有多种解法,除了课本中给出的由向量线性运算的几何形式向代数形式转化的方法,还可以利用向量=或=列方程求解,也可以利用线段Ac、BD的中点E的向量表达式进行等量转化以求出D点的坐标。但不论哪一种解法都用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

讲这个题时,我板书采用的是课本给出的方法,目的是引导学生熟练地转化向量线性运算的几何形式和代数形式,其他的方法则只是给予提示,给学生留出空间,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例题1让学生深刻理解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亲身体会“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华罗庚语)。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5已知A(—2,1),B(1,3),求线段AB中点m和三等分点P、Q的坐标。

练习5是例题1的进一步深入,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采用多种方法解题,教师以巡视的方式进行个别引导,并让有不同解法的学生上黑板演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弄清。

通过这个练习,学生可以更熟练地掌握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应用,并使集体智慧个人化,书本知识灵活化,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小结

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及练习后进行再认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使向量运算完全数量化,将数与形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很多的几何问题就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转化为大家熟悉的数量的运算。

(五)布置作业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内容,提高自觉学习的能力,我布置作业如下:

1、课本第186页:练习A1(1)、2(1);练习B 1、2。

2、思考题:3a与a的坐标有什么关系?位置有什么特点?

A组的题用来巩固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B组的题则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应用,思考题又为下一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六)板书设计

在黑板中上方书写完课题后,将版面分为四部分,从上而下,自左向右,按授课顺序书写授课内容,达到清晰、条理、有序的目的。板书内容如下:

课题:6、2、2 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问题1练习1 例1 练习5

结论1练习2

问题2练习3

结论2练习4

本节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篇七

初二数学分式基本性质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分式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值为0的条件。因为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整式及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又一代数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而学好本节课,为今后继续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特别是对“分式有无意义的讨论”为以后学习反比例函数作了铺垫。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力求准确。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3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从而了解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代数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创造,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分式概念是《分式》这一章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因此我把理解分式的概念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这样的障碍:不善于概括数学材料、缺乏对字母及其他数学符号用于运算的能力,所以判定分式有意义、分式的值为0时的条件,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部分学生容易忽视分式的。分母值不能为0这个条件,因此我认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是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分母值不能为0的理解。

一、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由于我校八年级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通过小学分数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分数的相关知识。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去认识、理解分式。但是分式的分母不再是具体的数,而是抽象的含字母的整式,会随着字母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帮助学生确实掌握所学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设置了巩固性练习,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将作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及变式处理。

2、教学方法:

针对本班学生情况,为了适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引导――发现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分式的意义,体会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为了提高课堂效果,适当的辅以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3、学法指导

观察、概括、总结、归纳、类比、联想是学法指导的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在活动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体会用类比的方法,扩展知识的过程,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归纳,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学习知识,从而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如何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坚持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设计原则,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为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为了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掌握和运用数学,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一道有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捐款的事例,并设置了6个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整式及其运算入手,引导学生从旧知中去发现分式,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和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更好地进行分式概念的建构活动。落实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发现,在第二个环节“类比联想形成概念”

我将采用“议一议”的方式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式子的特征,类比分数,合理联想。从而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分式的概念及一般表示形式。

第三环节“指导运用巩固概念”

通过小组内互举例子,互说判定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强化分式概念,并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因分数负迁移所造成的认知障碍,注意辨析与的本质区别和不是分式的问题,指出判断一个代数式是不是分式,不是决定于这个式子里是否含分数线,关键要看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最后指出“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同时还让学生明白:分数线具有(1)表示括号;(2)表示除号双重意义。

到此学生对分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并不完整。接下来如何识别分式有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探究学习的好素材。课本中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直接给出的,而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忽视这个条件或是对分母整体不为零认识模糊,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我在第四环节“循序渐进再探新知”创设了以下活动供学生自主探究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首先是组织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表格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分式中的字母赋值,将“代数化”了的分式还原为他们熟悉的分数。通过填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现将会有差异,此时正是倾听与交流的好时机,通过互相说服和推广,他们最终会达成共识:分式的值与字母取值有关,分式并不都有意义。继而引导学生通过再次类比分数,将陌生问题向熟悉问题转化,自主得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建立完整的分式概念,同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我抓住这一契机,给出:

(2)、概括分式在什么条件下有意义(对一般表达式里的分母B作出取值限定:B不能等于零)为了能让学生对刚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最基本的应用,在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例题1是一个有关分式求值及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的问题,比较简单,可以由学生在自主完成的基础上同桌交流,然后师生评述,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感。

我又顺水推舟,再给出以下分式,让学生讨论,(实践练习1):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你知道吗?(采用组内合作然后组间抢答的形式。)(1)、(2)、(3)、接下来,我又乘胜追击,问学生:(变式练习):那么以上各分式,当取什么值时,分式无意义?

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消化知识。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八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教科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 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 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 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 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 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 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 目标如下:

1.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 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 培养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 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 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 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 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

不易理解, 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 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 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 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 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 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 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 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 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 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 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 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 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 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并教给学生"多 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 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 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 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 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 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 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 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 5°C 用 5 表示。

(2)零下 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 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 0 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 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 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 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 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 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 因此标上箭头指明 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 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

1、2、3…负数反之。 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 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 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 "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 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 和 F 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 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 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 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 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 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 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 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 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 23 页的例

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 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 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 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 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 23 页练习

2、课本 23 页 3 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 P 与表示有理数 3 的点 A 距离是2,

(1)试确定点 P 表示的有理数;

(2)将 A 向右移动 2 个单位到 B 点,点 B 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 再由 B 点向左移动 9 个单位到 C 点, C 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则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 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 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 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 并能说出数轴上已 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 25 页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 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 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 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 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 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所选用的教材为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 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 说明。(或加教学评价)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九

教材简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同学们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同学们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目的是让同学们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的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设计理念

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同学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同学们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

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角意识。

师:同学们,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过生日时你邀请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呢?(出示主题图)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这张图,你们想提什么问题?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这一层次从同学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同学们身边的、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同学们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生互问,实现角色转换。唤起同学们的主角意识。】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分类理一理。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么谁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怎么办?(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后说说。)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猪放在一起。(让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操作,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在实际场景图上找到一个动物,就在下面摆一个动物。)

指名同学们到黑板前分类整理,有的同学们将小动物分类后摆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同学们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同学们是从下往上排的,有的同学们是从上往下排的。

哪种摆法比较好?通过比较,同学们知道摆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而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我们就说是分类理一理。

【这一层次让同学们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同学们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分类整理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语言描述。

看了这张图你能告诉大象什么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同桌在说的时候,你要仔细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同学们互相说。)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谁能站起来响亮地说给大家听。

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让同学们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复描述,既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时激活了主角的评价能力。】

2.独立操作、体会过程。

师:红花、黄花、绿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请你从附页中把它们剪下来,分颜色理一理。

同学们汇报分类整理的结果。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并让同学们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师:我们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把花分颜色理一理,这就是统计。(揭示课题:统计)

【这一部分通过独立操作的学习方式,使同学们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进一步培养主角意识。】

三、创设选择的空间,积淀主角意识。

师:同学们真聪明,为了奖励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把它从附页中剪下来,以组为单位理一理,并说说 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给同学们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听课老师年龄统计表、小组男女生人数统计表、本节课教具、学具统计表等,让同学们进行调查、整理。同学们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张表介绍给大家。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培养同学们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对同学们以后适应社会甚为重要。在这一层次,教师为同学们创设选择的空间,让同学们体味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这是积淀主角意识的有效方式。同时让同学们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也使同学们初步感受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

引导同学们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不但使同学们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主角意识。】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十

一、设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走进生活,生活也应走进数学,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会使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就会产生亲近感、探究欲,从而诱发内在学习潜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把生活作为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之趣、数学之用、数学之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根据新教材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参与探索,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绝对不能包办代替,使学生不仅能学会,而且能会学。充分发挥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数学问题生活化,主导主体相结合,发挥媒体技术优势,探究练习相结合,符合《课标》精神。

网络环境下代数课的教学模式: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评价-巩固练习-总结提高

二、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

学生是本校初二实验班的学生,参加北师大“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课题实验一年半,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具有一定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使用水平较熟练,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已适应。

本节课实施网络环境下教学,采用自学导读式教学模式。学生喜欢上网络数学课,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

(二)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

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三)教学方式:自学导读—同伴互助—精讲精练

(四)教学媒体:Midea---Class纯软多媒体教学网几何画板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过程方法: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强化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配合,体验在数学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初中数学说课稿 第十一篇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 解方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解方程是代数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有许多直接的应用,最主要的,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其它方程和方程组的“基石”。解各种方程和方程组,通过降次、消元等方法,最后都归纳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的内容是等式的有关概念,等式的性质以及方程的有关概念;第二方面的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以及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解方程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本章的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否正确的解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3、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是:(1)熟悉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2)通过具体的例子,归纳移项法则;(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能判别解的合理性。2、能力目标是:(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3、情感目标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由于合并同类项学生已非常熟悉,系数化成一实际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而移项是新事物又是解方程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移项法则及其应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往往注意不到项的符号及移向后的符号,很容易出现符号错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移项的同时要变号。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你今年几岁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等式性质并且能利用等式性质熟练的解方程,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真是一举三得。进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在移项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的内容。然后交流各自所发现的规律及用语言表书的过程,这样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由于在移项时,学生常犯一些错误,如移项忘记变号,因此在例题的处理上我采取用两种方法解例1、例2,并将两者加以对照,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且自觉改正错误。然后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 引入:①通过游戏引入:同学们,你们是不是经常完游戏?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数学游戏,我手中有6、X、30三张卡片,请同学们用他们编一元一次方程,比一比看谁编的又快又对。学生思考,根据自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程度自由编题。②设疑:现在老师遇到一道难题,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一下,请看大屏幕:解方程5X-2=8解:5X=8+2 X=2 看一下这位同学的解法对吗?相信学完本节内容后,就知道其中的奥秘。

2、探索规律,总结移项法则:出示引例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独立发现移项法则。对有困难的同学,教师通过适当的语言提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样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移项法则。

3、例题:对于例1,首先鼓励学生试着解方程,教师注意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把错误集中起来,组织学生进行组织交流。最后规范书写格式。例2,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去做。只要学生的解法合理就鼓励。

4、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5、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小结,归纳解方程的方法及易出错的地方。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初中数学说课稿 第十二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二、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三、教学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前面我们学习了圆、圆的周长。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周长怎样表示?( 2πr)周长的一半怎样表示?(πr)

2. 课件:出示一块圆形的桌布。如果要给这块桌布的边缝上花边,是求什么?(圆形桌布的周长)

3.课件:出示一块圆形的镜框。如果要镜框配一块玻璃,至少需要多大?是求什么?(圆的面积) 谁能指出这个圆的面积?谁能概括一下什么是圆的面积?请同学们用手摸出学具圆的面积。

4. 提问:如果圆的半径是2分米,你能猜猜这块玻璃到底有多大?(同学们纷纷地猜测,有的学生可能说这个圆面小于所在的正方形面积)

这块圆形玻璃有多大,就是要求圆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 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1)以前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回答,师用课件演示)

(2)通过回忆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你发现了什么?(发现这三种平面图形都是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3)能不能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圆可能转化为什么平面图形来计算呢?

2. 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说说你把圆剪拼成了什么图形?

(2)学生小组讨论。

看拼成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联系?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评价。

(3)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你发现什么?(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4)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边答师边演示课件。

生答: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 × r

S=πr2

师小结公式 S=πr2,让学生小组内说说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读公式并理解记忆。

(6)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半径)

3. 利用公式计算。

(1)用新的方法算一算:刚才的玻璃到底有多大?看谁刚才猜得较接近。(学生计算并汇报)

(2)出示例3,学生尝试练习,反馈评价。

提问:如果这道题告诉的不是圆的半径,而是直径,该怎样解答?不计算,谁知道结果是多少吗?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CAI课件出示)

2. 测量一个圆形实物的直径,计算它的周长及面积。

3. 课件演示: 用一根绳子把羊栓在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的情景。(生看完提问题并计算)(羊吃到草的最大面积即最大圆面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自己运用了什么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师生共同回顾。

(五)布置作业

1. 第97页的第3题和第4题。

2.找出身边的圆,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径,算一算面积(完成实验报告单)

测量物 直径(厘米) 半径(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六、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S=πr2

数学说课稿初中 第十三篇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命题的概念,能把命题改写若p则q的形式,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数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命题的概念,若p则q形式的命题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后续学习充要条件的基础,这一章我们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体会逻辑用语去表达和论证中的作用,他将成为反证法的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证能力打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

(1)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五)教学难点:

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师生多向合作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

(2)练习巩固法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由特殊到一般的划归方法: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探索、分析、发现、归纳、概括

(2)练习巩固法

四、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0

(2)如果a,b是任意两个正实数,那么a+b≥2(ab)1/2;

(3)如果实数a满足a2=9,则a=3;

(4)中学生目前的学业负担过重;

(5)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2)为真,(3)为假,(4)(5)的真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总是可以确定真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3.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真命题)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假命题)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不是)

(4)若空间中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假命题)

(5)x>15.(不是)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练习

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4)求证∏是无理数

(5)若X是实数,则X2+4X+5≥0

4.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上面例1中的(2)(4)具有“若p,则q”的形式。在数学中,这种形式的命题是常见的。

“若p,则q”也可写成“如果p,那么q”“只要p,就有q”等形式。

其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形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解:(1)条件p:整数a能被2整除,结论q:整数a是偶数;

(2)条件p:四边形是菱形,结论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有一些命题表面上不是“若p,则q”的形式,但可以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例如: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若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例3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真假;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解:(1)若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它是假命题。

(2)若一个数是负数,则这个数的立方是负数。它是真命题。

(3)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它是真命题。

5.练习:P4:1.2.3

6.课堂小结

(1)、命题的概念

(2)、能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7.思考题

一,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和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

(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

(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二,四种命题中任意两个命题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它们的真假性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

8.作业 P8:习题1.1A组第1、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这13篇初中数学说课稿是来自于山草香的初中数学说课稿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最新范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朗月行》原文、教案及10-18

幼儿园科学教案【优秀15篇】10-18

《麋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15篇10-18

完整幼儿园教案优秀5篇10-18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优秀10篇10-18

杜甫《望岳》教案(优秀14篇)10-18

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优秀7篇10-18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14篇】10-18

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优秀5篇)10-18

幼儿园大班教师节主题教育活动教案(优秀1510-18

51 44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