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

时间:2023-08-29 19:44:39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的7篇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高一必修一的物理教案 篇一

知识目标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提出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现象,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的这一点(或这一时刻)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得到: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适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适合对学生进行探求物理知识的训练: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探求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理解规律,自然顺畅,严密合理。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建议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曲线运动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图片、动画,或让学生举例,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录像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结论。接着通过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义,得到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教学建议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结论,再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加以解释。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做实验加以验证。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一)让学生举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一些实例

(二)展示图片资料1、上海南浦大桥2、导弹做曲线运动3、汽车做曲线运动

(三)展示录像资料:l、弯道上行驶的自行车

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

(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五)展示录像资料2:火星儿沿砂轮切线飞出3:沾有水珠的自行车后轮原地运转

(六)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方向

(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方案一]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

(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曲线运动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

(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

(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方案二]

(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

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曲线运动,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

(二)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通过举生活实例加以巩固:

展示课件三,人造卫星做曲线运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课件2,抛出的手榴弹做曲线运动,加强认识。

探究活动

观察并思考,现实生活中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实例,并分析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情况与各点速度的关系。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 篇二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 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一)能熟练使用打点计时器。

(二)会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

(三)会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四)会设计表格并用表格处理数据。

(五)会用v-t图像处理数据,表示运动规律

(六)掌握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语音描述运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一)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某种规律的研究方法。

(二)经历实验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好调整。

(三)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体会实验的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培养根据实验结果作出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探究目的:

探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猜想】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有几种可能:

变化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变化等。可结合速度图象描述猜想。

【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提示如何测量出不同时刻的物体运动速度;最后确定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学生活动】实验过程:

1、附有滑轮的长度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用一条细绳栓住小车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适量的钩码,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上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详案 篇四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匀变速 www.shancaoxiang.com 直线运动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自由落体运动。

(二)进行新课

1、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活动:演示纸片与金属片的下落过程,提出问题1、重的物体一定下落的快吗?2、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动手设计自己的可行方案。

点评:通过实例加以分析,结合物理史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讨论。金属片与纸片不同时落地,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使的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实践自己的猜想

点评:掌握一定的历史史实,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初步养成置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用牛顿管演示物体在空气中和真空的下落情况。引导学生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教师总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并给出一个定性的说法(学生的总结可能不够准确,注意引导)

点评: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自由落体加速度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其加速度,换用不同质量的重物看纸带上点子间隔有什么不同,总结得出结论,教师点评:将两条纸带对比,只要两条纸带上的点子间隔相同就说明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学生活动: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重力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各个地方相同吗?

2、它的方向如何?

符号:g

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方向一致)

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g=9.8m/s2,粗略计算中可以取g=10m/s2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中列表,尝试从表中寻找规律,这一规律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但不宜过多解释

点评:通过算g值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定值(在同一地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教师点评: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 ,a取g就可以了。自由落体运动遵从的规律:

推出:

3、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练习p(47)“问题与练习”第2题:

一位观察者测出,悬崖跳水者碰到水面前在空中下落了3.0s,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悬崖有多高?实际上是由空气阻力的,因此实际高度比计算值大些还是小些?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习独立作答;学生解答完毕后相互讨论和检查结果。

教师点评: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可算结果达到45m,实际上由于空气阻力,3s内不会下落这样的距离,提醒学生注意理想化可能带来的误差。

点评: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理解。

4、学生探究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

1、如果给你一把尺子能否运用本节所学知识测定一下你的反应时间?

2、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建议学生课下测出自己的反应时间,将自己的尺子改造成“反应时间尺”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将其作为一个研究课题。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提出方案,并解释原理,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

点评: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愿望,能主动与人合作,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7《做一做》让学生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必准确解答,同时强调“估算”。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比较各种不同方法,并讨论其合理性及可行性。

通过课下解题并对该问题获得理性的认识。

点评:利用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极限思想的进一步运用。

教师点评:由于照相机的曝光时间极短,一般为1/30s或1/60s,曝光量相差10%对照片不会有明显影响,所以相机快门的速度都有比较大的误差,“傻瓜”相机更是这样。故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这种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运动的速度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可以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建议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解出其准确值,比较两种情况下的时间差异。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及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从静止开始的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g,学好本节可更好地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对上节内容的有益补充。要突破此重点内容,一定要把握住一点,即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v0=0,a=g。我们在以前章节中所掌握的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均可使用。在使用时要注意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判断是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方可代入计算。

(四)实例探究

☆自由落体运动基本概念的应用

本节的易错点是对于空间下落的物体是不是自由落体运动判断时易错。在判断时,如题目直接给出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或忽略空气阻力等提示语时,可将下落的物体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对于有空气阻力的问题,若空气阻力远远小于重力,可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若只是空气阻力很小,则不能认为物体就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因为虽然空气阻力很小,但可能空气阻力与重力大小差不多,故不是自由落体运动。

在空间下落的物体不一定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如:物体以 2m/s的初速度竖直下落就不是自由落体运动。由于v0≠0,不符合定义,但此运动可看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来处理。本节易忽略之处即在于做题时易忽略自由落体运动的第一个特点。v0=0,从而将上述运动当作为自由落体解决,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1]甲物体的重力比乙物体的重力大5倍,甲从h m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 m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率比乙大

b.下落l s末,它们的速度相等

c.各自下落l m它们的速度相等

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大

解: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因是自由下落,只受重力影响,加速度都为g,与质量无关,d选项错误。又由v=gt,知a选项错b选项正确。又由公式v2=2gh可知c选项正确,故答案应选b、c。

点拨:本题中最易出现的错误是误认为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大,而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度小,以致于错选为a、d两个答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楚"自由下落即为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

[例2] 从离地面500 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10m/s2,求小球:

(1)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2)自开始下落计时,在第1 s内的位移、最后l s内的位移。

(3)下落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时的位移。

分析:由h=500m和自由落体加速度,根据位移公式可直接算出落地时间,根据运动时间,可算出第1 s内位移和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最后1 s内的位移是下落总位移和前(n - l)s下落位移之差。

解:(1)由 ,得落地时间s

(2)第l s内的位移:m因为从开始运动起前9 s内的位移为m所以最后1 s内的位移为m

(3)落下一半时间即t=5s,其位移为m

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2、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只限于一维运动).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使学生知道自然科学规律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基本掌握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对动量守恒定律条件的掌握。

教学过程:

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到力的冲量作用后,动量怎样变化,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出现怎样的总结果?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两个紧挨着站在冰面上的同学,不论谁推一下谁,他们都会向相反的方向滑开,两个同学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又如火车编组时车厢的对接,飞船在轨道上与另一航天器对接,这些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动量都有变化,但它们遵循着一条重要的规律。

(-)系统

为了便于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引入几个概念。

1.系统:存在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

2.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

3.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力。

内力和外力的区分依赖于系统的选取,只有在确定了系统后,才能确定内力和外力。

(二)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演示】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的A、B两滑块在P、Q两处,在A、B间压紧一被压缩的弹簧,中间用细线把A、B拴住,M和N为两个可移动的挡板,通过调节M、N的位置,使烧断细线后A、B两滑块同时撞到相应的挡板上,这样就可以用SA和SB分别表示A、B两滑块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测出两滑块的质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比较mASA和mBSB.

高一物理必修一优秀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新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 篇七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基本知识

(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

(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

(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

2.思考判断

(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

(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

(3)20__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

探究交流

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

【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

二、路程和位移

1.基本知识

(1)路程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

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

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2.思考判断

(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

(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

(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

探究交流

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

【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

三、矢量和标量

1.基本知识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

(2)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

(3)运算法则

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

2.思考判断

(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

(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

(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

探究交流

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

【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这7篇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新范文

《小鸟》教案【优秀6篇】08-29

《游褒禅山记》教案(5篇)08-29

《凡卡》教学设计(优秀6篇)08-29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优秀10篇】08-29

认识负数(优秀7篇)08-29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14篇)08-29

萤火虫教案(优秀5篇)08-29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优秀9篇】08-29

有趣的半圆形教案【优秀5篇】08-29

小学安全教育教案【9篇】08-29

51 3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