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教学方案(最新11篇)

时间:2024-04-26 09:15:38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编辑山仔帮大家收集的融合教育教学方案(最新11篇),欢迎参考阅读。

融合教育范文 篇一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任职教育;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近年来,由于研究生教育的岗位指向性不强,使得毕业研究生在部队,特别是在一线作战部队的认可度不高,存在“用不了、提不了、稳不了”的现象。但研究生教育又是社会公认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渠道,代表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也是世界各国提高军官素质的主要手段,不容轻易否定。在此背景下,就有人提出了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式”培养的建议。

目前,推进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总部机关的政策。但关于融合的相关学术研究还比较滞后,研究成果不多,现有的一些研讨多是探索性的、浅层次的,相关理论还不成熟,如何“融合”,还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从两种教育类型的本质属性入手,分析研究生教育和任职教育在各个方面的区别与联系,研究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的内涵和融合的具体形式,探讨这两种教育融合的举措,这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的比较分析

研究生教育和任职教育的本质是不同的,无论是生源特点、选拔方式,还是培训目的、培训方式、质量要求等等,都有明显的区别,简单地讲融合不具备可操作性,特别是作为一个影响全局的政策,简单地提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发展,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影响研究生教育和任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通过研究生教育和任职教育两种培训类型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两种教育是不同性质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精英教育,任职教育是培养任职能力的职业教育,两者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和价值追求;其次,两种教育都是面向军官的本科后教育,培养过程中的交集不大,相同点不多,但两种教育在培养目标需求上具有互补性,研究生教育有提高任职能力的需求,任职教育有提高创新能力的需求;第三,推动融合不能解决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创新与应用、前沿与现实等军队研究生教育与部队需求的深层次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不了”的问题;第四,推动融合有利于减少干部的调学次数,缩短培训时间,提高军官培训工作的整体效益;通过学分互认,还可以提高任职教育的吸引力,拓宽研究生教育的生源渠道。

三、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的内涵

(一)培养功效融合

研究生教育是比任职教育更高层次的培训形式,接受过相应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可以不必再参加相应的任职培训,或参加过相应层次的任职培训,在申请学位时可以免修相关课程。比如,获得联合战役学硕士以上学位,或获得作战指挥军事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不再参加军事指挥干部的中级培训;获得军事装备学硕士以上学位,或装备指挥军事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不再参加装备系统的指挥干部中级培训。

(二)培养目标融合

在研究生教育中,通过加强对军官队伍培训使用的精准化管理,按照“训用一致”的原则,尽量明确研究生的岗位任职意向,把任职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之一,并在培养过程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来。

在任职教育中,按照建立学习型军营、军官接受终身教育的大思路,突破现有学制的制约,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任职教育的目标之一,通过合理设计培养过程,实现任职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与融合。

(三)培养方式融合

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比较灵活,层次上有博士、硕士;学位类型上有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学习方式上有全日制脱产研究生、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院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的半脱产型研究生等等。

任职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可以参照研究生教育的模式改革任职教育,实现任职教育培训模式的多元化,为增加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要求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任职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同质化培养。

四、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的形式

(一)研究生教育与初级任职培训的融合

按照模块化的思想进行课程设置,将两种教育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知识模块,把初级任职培训的知识模块移植到研究生教育中,所有研究生都至少接受一个初级任职岗位知识模块的学习。同时,实施岗位任职资格认证制度,为通过相关考试、达到某一岗位任职要求的研究生发放任职资格证书,从而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初级任职培训的融合。

(二)研究生教育与中级任职培训的融合

对部分学业成绩优秀、学习意愿强烈、学习潜力较大的中级培训学员,在完成职务晋升培训规定的学习内容后,经过选拔考试程序,转入研究生教育,将中级培训所学相关课程的成绩计入研究生课程学分,补修部分学科课程后,直接进入课题研究环节,从而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军官晋升培训的融合。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军官任职培训融合

建立专业学位与任职岗位的对应关系,开设与任职岗位相应的专业学位班次,并规范相应的培训要求和质量标准,实施具有任职教育性质的研究生教育。

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岗位需求选课程、结合工作实际选课题、围绕工作难题做文章,进一步突出其任职教育特性。

五、推动两种教育融合发展的举措和建议

(一)加强法规建设,为融合提供制度保证

科学定位研究生教育和任职教育在军官培训中的位置,在明确军事教育训练大政方针的基础上,科学修订有关规章制度,准确定位军校在现代军事教育中的职能作用,把适宜在军校组织的教学活动明确出来,把适宜在部队组织的训练活动剥离出去。在制度上明确各类岗位的任职资格和培训要求,有效引导军官接受具有岗位针对性的教育,引导院校开展具有岗位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二)更新研究生教育理念,强化军事职业教育特色

把提高岗位指向性作为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研究生培养,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首位,进一步突出军事职业教育特色,在培养学术创新能力的同时,针对部队任职需求,加强军人职业素养和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同时,进一步突出军队建设的实际需要,突出军事特色,优化调整学科方向,构建与高级军事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

(三)拓宽任职教育的内涵,提升军官队伍的创新能力

把任职教育由“拓宽知识为主”拓展为“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将任职培训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重点掌握岗位任职知识;第二阶段,开展旨在解决实际工作难题的探索研究,并在规定时间内向院校任职培训管理考核机构提交研究成果,对成果评审合格者颁发相应的岗位任职资格证书。对于研究成果优秀、有志冲击更高目标的军官,经过相应考核后转入研究生教育。

融合教育论文 篇二

关键词: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老年教学;创新发展;老龄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65周岁以上人口数量为1760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2.57%。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538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8.10%,按照联合国的标准(7.00%),我国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加,构建完善的老年教学体系成为提升老年人幸福生活指数,推动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随着老年群体基数的不断增加,尤其是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大学供给严重不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老年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构建符合老年人学习需求,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学习特点的教学体系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实践表明构建线下融合线上教学模式不失为较为合理的策略。

1线下融合线上老年教育教学发展的必要性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线下融合线上发展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线上+线下”教学体系,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构建线下融合线上老年教学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线下融合线上发展适应了我国“互联网+教育”战略的迫切需求。受教育权是老年人基本权利,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已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老年教育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互联网+教育”是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教育的新业态。“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向,通过“互联网教育”不仅可以创新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监测与无感化数据采集,达到精准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而且其还可以发挥网络教育资源优势,有效解决教育教学规模与个性化矛盾问题。目前我国65周岁以上人口数量为17603万人,单纯依靠老年大学难以满足老年人教育的供给需求,因此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是适应“互联网+教育”的迫切需求。

(2)线下融合线上发展是满足新常态老年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老年教学工作具有特殊性,在教学工作中既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知识层次,又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态。例如,部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虽然其具有强烈的学习需求,但是受自身身体因素制约,不能接受老年教育。同时2020年爆发的肺炎疫情对线下教学工作造成巨大影响,老年大学不得不停课,导致老年人“无学可上”。线下融合线上发展模式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既可以照顾因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还可以满足肺炎疫情环境下,老年人居家学习的欲望,达到了修身养性的目的,有效地推动了老年教育的常态化发展,适应了新时代终身教育的发展要求[2]。

(3)线下融合线上发展是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必然举措。文化养老是新时代养老方式之一。推动老年教育教学既能够有效地调动老年人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提升老年人的文化素养、发挥老年人余热价值。由于老年人知识结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尤其是枯燥的课堂授课模式无法真正调动老年人学习的积极性。而“线上+线下”教育模式可以互联网技术构建多元化的网络学习资源库,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学,这样既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知识需求,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例如,基于老年人需要为子女接送孩子无法参与到老年大学课堂授课的问题,老年大学可以构建微课堂模式,设置网络教学平台,这样老年人可以结合自己的时间自由的登入系统进行学习,既能满足其生活要求,还可以满足其学习需求,真正丰富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2线下融合线上老年教育教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面对老年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日益增长及肺炎疫情的影响,推动线下融合线上发展教学体系成为推动老年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结合多年实践工作经验,老年教学线下融合入线上发展中还存在诸多困境。具体表现如下。

2.1老年人网络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参与线上教学积极性不高

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推动老年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学习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线上教学需要老年人自己动手操作网络教学平台系统,而实践过程中老年人对互联网设备的操作技能不高导致其难以融入线上教学中:一方面网络学习成本高,网络学习理念急需改变。线上学习必须要具备基本的配套设施,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资源等。根据调查显示,由于我国城市老年人大部分独居,基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59.3%的老年人家中没有安装网络、配备电脑设备。而网络学习则需要老年人购置上述设备,这对于老年人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制约其参与网络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老年人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设备[3],导致难以参与到线上教学平台中。根据调查显示,虽然80%的老年人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例如会开机关机等基本操作,但是其却不懂得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交作业或者与教师进行互动,这样必然会限制老年人参与网络课堂的积极性。尤其是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各种新型网络诈骗案例的增加给老年人使用网络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老年人选择网络授课的积极性不高。

2.2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课堂实效性不高

教学资源是“线下+线上”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构建科学的教学资源配置体系是提高老年教学质量的基础。据调查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下存在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课堂实效性不高的问题:一是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不仅体现在区域差异上,而且还体现在线上与线下两种不同的教学资源配置上。以线上教学为例,目前我国老年线上教学平台资源存在同质化问题,很多老年大学在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时往往是采取照搬其他院校的方式,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评价考核方式上基本没有差异[4]。其脱离老年人学习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影响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课堂实效性不强。老年课堂教学不同于常规教学工作,其必须要结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老年人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围绕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开展教学工作。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经常会陷入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体系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书本知识,而忽视对老年人自身学习结构差异的分析,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例如在绘画专业教学中,教师一上来就对老年人讲解绘画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可见其对于老年人学习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2.3课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层次性不明显

构建“线上+线下”老年教学模式必须要构建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其中课程标准是指导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老年教学模式必须以统一的课程标准体系为依据,但是目前我国老年大学在课程建设上,尤其是在线上课程建设上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一是老年大学在网络课程设置上存在标准化规定,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部分老年教育机构为了突出“时代性”,在网络课程设置上没有参照课程的具体内容而盲目开设,结果导致一些具有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转化为网络教学课程,影响老年人的学习效果。二是“线上+线下”课程体系的层次性不强,缺乏对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实际调查。据调查老年人参与老年学习的动机主要是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但是根据调查很多教育机构在网络课程设置上是以开展理论教学为主的,缺乏休闲娱乐功能的讲解。另外在网络课程内容设置上缺乏针对性,使得基础好的学生参加网络学习没有学到相应的知识,而没有基础知识的老年人学习后“一脸懵”。

2.4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

教师是推动“线上+线下”老年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虽然近些年我国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工作,加大了老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但是相比日益增长的老年学习需求,我国老年教育教师队伍所暴露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是我国老年教育教师队伍结构尚不均衡。据调查从事老年教学工作的教师一般是高校返聘或者自由职业者兼任,而从事老年教育工作的专业教师比较少,尤其是缺乏优秀的教师队伍;二是老年教育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制作优质课件的能力不足。网络教学需要教师结合老年人的特点构建与其自身知识结构相结合的网络课件,而网络课件的制作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应的知识,而且还要懂得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但是目前教师在计算机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是针对老年教师的培训体系不完善,由于老年教育师资培训经费的匮乏以及培训资源不够丰富,使得师资培训随意性较大,入职培训几乎空缺,入职后的培训方式也多为学校领导指导或教师间的交流学习。

3促进线下融合线上老年教育教学发展的路径策略

基于线下融合线上老年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中所存在的困境问题,为了有效推进老年“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3.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老年人计算机操作技能

制约老年“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老年人网络学习技能匮乏、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为了推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发展,需要提高老年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一是要加强宣传,提高老年人参与网络教学平台的积极性。为构建与“互联网+教育”模式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政府部门必须要加强宣传,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氛围。例如教育部门要深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管理,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统一规划;二是扩大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影响力,让全社会参与到老年教学平台建设体系中。肺炎疫情的发生对老年教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年教育机构要按照居家学习的要求做好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三是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操作计算机设备的能力。网络学习平台对于老年人而言既是学习的良好平台,也是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的阻碍因素,由于网络学习平台具有相对复杂的操作系统,因此需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教育培训,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的方式提高老年人参与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该校通过引导老年人网上学习和开展网上“班级”管理模式,定期开展游学活动和线下辅导进一步推动老年人学习线上线下结合,促使“互联网+老年教育”扩面、提质,在构建老年人网上学习园区等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2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老年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学习夯实业余生活,以此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长期以来我国老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老年教育发展不均衡。而“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则可以有效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一是要合作分享,共同推进优质教学资源体系建设。针对网络教学课件同质化问题,老年教育机构必须要本着合作、共享的原则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形成符合老年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网上学习网络,满足老年人对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老年网络课件建设中必须要围绕区域特色优势,结合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而开展相关的课程。例如,针对老年人网络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老年教育机构可以与当地医疗机构开展合作,邀请医院权威专家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形成了“课程上线,网上闹欢天”的线上线下学习氛围[5];二是丰富教学模式,构建以老年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老年教学的中心。为了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结合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对于理论性的知识可以放在线上,这样可以便于老年人利用休闲时间重复学习,而具有体验式的课程则可以以线下的模式开展,通过线下娱乐教学缓解老年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3.3明确课程标准,构建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多层次课程体系

做好课程设计关键要遵循老年人的需求,按照“线上+线下”的教学要求,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针对性的课程体系:首先,教育部门要结合“互联网+教育”的要求构建统一的课程建设标准,从顶层设计上对老年教育课程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实现顶层设计和微观落实相结合[6]。其次,要构建适合老年学习需求的多层次课程体系。老年人学习需求不同,为了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学习的要求,老年教育机构必须要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根据调查显示,老年人的兴趣不同,他们对于课程内容的需求也就不同,如有些老年人热衷于体育项目、有的则热衷于书法、唱歌等活动。传统的课程体系虽然兼顾了老年人的学习差异性,但是其仍然难以满足全部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因此教育部门要发挥在线课程资源的优势,依托网络资源构建优质化的网络课件;最后,要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促进优质课件建设。针对老年教学工作的特点,要构建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老年教学评价体系,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功能构建双向交流的评价机制。例如,对老年人学习成效的评价要侧重对老年人学习过程的考核,通过在线教学平台的互动交流模式评价老年人的学习成效。

3.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师培训机制

教师是推动老年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基于老年人学习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趋势要求。老年教育机构要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增强老年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长期以来从事老年教学工作的教师要么是社会兼职人员要么是退休返聘的教师,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老年教学工作的要求。所以基于线下融合线上发展模式的要求,老年教育部门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一是要拓宽从事老年教学工作人才选聘渠道。我国政府要将老年教育纳入事业单位招聘体系中,通过事业单位招聘的方式选拔高质量的专业老年教育工作者[7]。同时在教师知识结构选择上必须要实行严格的教师资格准入机制,要求从事老年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具有教师资格证。另外老年教育机构还要构建退出机制,以完善的退出机制强化对教师的考核。例如,教育部门要将学员的满意度、网络课件、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纳入对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中。

融合教育论文 篇三

1.两位教师课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可谓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掌舵者,对课堂教学起着主导的作用,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与舞蹈教师有着紧密的关系。作为舞蹈教师课前准备工作应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进行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把即将上的新课内容,按照重点、难点、需要解决和预期达到的训练要求,清楚地罗列出来。同时应与钢琴伴奏教师进行课前沟通的工作,针对新课内容训练的特点、节奏节拍变化、动作发展规律进行说明,使伴奏教师了解课堂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曲目。伴奏教师在此期间应熟练曲目,还应对舞蹈组合动作进行细致分析,从组合的整体结构、句法、段落变化特点来对应音乐的乐句、乐段、节奏、节拍、速度变化的发展规律。最后,待上新课之前,两位教师还应有一次合作的过程,舞蹈教师应对音乐特点有所了解,同时检查舞蹈动作的编排与音乐的吻合性。

2.课堂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及解决方法

⑴舞蹈教师出现的问题

①课堂中有些教师会为某个动作反复重复地让学生练习,但又讲不清问题的核心,抓不到问题的根源,只是一味地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做动作,结果是学生的体力消耗了不少,但还是达不到训练要求。这种现象一方面证明教师的教学经验需要提升,另一方面是教学的方法需要改进。为此教师应先自我分析,确定学生对动作的训练要求是否清楚、对动作组合的节拍是否理解、是否存在自身技术能力的限制等问题后认真作出判断并积极解决。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是重复着作机械的练习,是达不到任何教学效果的。②教师对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对于有计划、有准备、依据教学大纲及教案教学的教师,课堂是有组织有序地进行的,而有的教师课堂教学随意性过强,因此应当规范教学制度,提升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能力。③教师音乐素养的程度,也是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因素所在。如舞蹈教授李春华所说“:音乐对于芭蕾舞的教学不只是简单的节奏伴奏,也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选择一个好的乐曲可以使训练组合更完整,更能烘托组合和展现视觉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可以使教员编出更有针对性的训练组合①”。从这句话里可以让大家感受到李教授对于音乐有着资深的造诣,她诠释出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能够把音乐与舞蹈两者融为一体,运用到教学中,并希望经过共同层面上的艺术理解,最终碰撞出更完美更具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⑵钢琴伴奏教师出现的问题

①合作意识的欠缺极大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这一点在教学中问题最为突出。很多伴奏教师由于多年从事钢琴独奏训练,自我意识较强,对于合作课程接触甚少,经验不足。往往在弹奏中忽视了合作伙伴,节奏的稳定性、速度的快慢变化及音色的效果、织体的变化都与课堂不相一致。这需要伴奏教师多观看、多感受、多练习,不断在舞蹈教学实践中学习摸索,增强合作能力,提升合作意识。②在课堂进行中经常会发生一些预料之外的事情。如:由于动作训练的临时需要,舞蹈教师随即更换对音乐的要求,可能会对音乐的音型、音乐的处理、音乐的曲目等方面都有所改变,这就需要伴奏教师冷静灵活地快速选择新曲目,即兴编排音乐织体,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舞蹈教师与学生

1.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

舞蹈教学中,示范性教学是最为典型的教学方法,它不仅使学生对舞蹈动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对动作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互动性教学方法也是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课堂中应发挥双方的互动意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2.教学能力的多重体现

⑴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①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②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录像;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⑵教师应当熟悉自己教学领域的特定学科知识

在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教学的研究与创新改革的尝试,才能为自己的教学领域不断开创新天地。

⑶教学语言的运用:

教师在运用语言时一定要做到用词恰当、准确、简明扼要、富于感情的表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生的积极配合

舞蹈课堂中学生作为主体成员如能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能够接受教师的指导,对所学的知识做到充分理解和展现,才能证明课堂的整体效果。而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课后进行巩固性的练习,认真做好笔记,加强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术语的学习,才能全面有效地配合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钢琴伴奏教师与学生

1.钢琴伴奏教师要有把控课堂的能力

众所周知,舞蹈专业的学生,是以舞蹈相关的理论与技术课程为主,其他为辅。所以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从各自的心理角度来说:一方面不重视,感觉不是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也没有很好地经过系统学习,对音乐的掌握和理解甚微,在课堂中的表现只能靠自身具有的音乐感觉来体现。所以要想一个班能对音乐的速度、节奏、情绪表现接近统一完整的状态,伴奏教师一定要起到稳定局面的作用,要能明确地给学生一个启示,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同步进行。比如:突出音乐的强弱拍、把重拍音弹奏得明显些、速度方面不要随着学生跑,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伴奏声部和声要简化等方法的采用,慢慢培养学生听音乐、跟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2.学生应该借用音乐记忆舞蹈动作

音乐与舞蹈两种艺术至始至终都是相依相伴的,大家都懂得音乐可以激发舞者的灵感,舞蹈可以诠释音乐的内涵,而音乐在其教学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听音乐来记忆舞蹈训练动作,帮助学生强化对舞蹈动作训练的要领,使学生对动作的记忆更深刻更准确。课堂中学生对训练组合的记忆是靠动作的训练特点、分类、方向、速度、模仿等方法记忆,最终达到训练目的。而伴奏教师给出的音乐可以提示动作的节拍、段落、分句、节奏特点,以及呼吸、延伸等方面的记忆,进一步加强了对于动作的熟练要求,帮助学生深刻记忆舞蹈动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3.音乐的丰富,为舞蹈课堂增添声色

舞蹈课堂中如果遇到经验丰富的伴奏教师,可以说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起着不可磨灭作用。伴奏教师不仅要能默契地配合舞蹈教师教学,还应熟练地应对课堂中学生们出现的种种问题,最重要是能够组成一套与课堂动作相匹配的音乐曲目,要有能力运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伴奏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⑴不断增添新曲目,使课堂的气氛具有新鲜的活力;⑵注重音乐的调式调性,让学生感受丰富的声音变化,使他们对音乐不同层次的和声色彩,以及声响效果有所了解;⑶选用不同风格的音乐曲调,让学生接触个性鲜明的音乐作品,以及与众不同的音乐表达形式,触动他们对音乐艺术有更高境界的追求。

四、结语

融合教育范文 篇四

相关热搜: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形式。产教融合历经多年,已经形成“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形式,但诸如企业参与度不高、学校与企业价值取向矛盾、企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等问题也凸显。在分析产教融合现状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形式区别的重要特征。经多年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形成一些固定形式,并取得极大成功,但很多方面的问题也同样凸显。在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产教融合应总结以往经验,拓宽内涵、创新形式,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及其意义

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业与教育一体,两者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从而使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科学研发、素质培养、技能提升、生产劳动和服务社会等多种因素一体发展。产教融合的基本内容是要实现“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其根本目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培养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够解决职业学校老师实际操作不足的缺点,提升其业务水平,并且对地区经济的繁荣、产业升级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产教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经济、脱离实际的弊端,真正将教育与就业衔接起来,学校真正形成“产、学、研”的能力,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社会需求。企业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岗位的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衔接,并将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带入课堂。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从而达到合作共赢。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

1.常见产教融合形式

1.1 “订单班”培养模式

“订单班”培养模式,即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行业标准、人才标准与岗位规范等要求,设置专业和制定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安排培训项目,双方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培养、技术培训、办学条件建设方面开展合作,以达到对学生共同培养的办学模式。“订单班”培养的学生可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实现“零距离”就业,有效促进就业率的提升和实现高质量就业。“订单班”培养模式让企业能够深入参与学校办学,企业与学校双方得以有效沟通,生产、教学、科研有机结合,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产教融合合作模式。该合作模式目的性强、人才到企业的适用性高,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参与度高,近年来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成效显著。

1.2 “校中厂、厂中校”培养模式

“校中厂”即由学校提供场地、劳动力与部分生产设备等生产要素,企业将研发、生产部门设在校园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获得了充分的顶岗实习机会,解决了在常规培养模式下实践不足的问题。同时,企业也节约了场地、设施、劳动力等要素。“厂中校”则由学校提供劳动力、技术,参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将提供学习、食宿等条件和部分劳动报酬。这种模式下,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学生也得到一线的生产体验,获得实践机会和锻炼技能。“校中厂、厂中校”根据学校和企业的需求已经发展为多种多样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企业均得以降低生产成本,学生则得到大量的实践机会。

2.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参与度不高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往往较低,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方往往投资较大,而获得的回报难以得到保证,同时面临着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培养的人才却无法留在自己企业的风险。其次,由于实训过程中涉及到学生管理和生产安全等方面的因素,企业方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也不愿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2.2 学校与企业价值取向矛盾

学校与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主体,其追求目标与价值取向是不同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注重素质的培养,追求高质量就业,培养的过程较长。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他们更注重高质与高效并存,以较低的投资、较短的时候换取高回报。双方追求目标与价值取向的矛盾,往往会使得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分歧,合作方式难以达成一致。

2.3 企业存在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倾向

一些企业具有将到企业参与实习实践的高职院校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的倾向。多数输送到企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生产培训,去到企业后,企业方为了节省成本,省略了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培训条件,要求学生马上上岗生产。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和知识得不到提升,并沦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工具。这种合作方式已经与产教融合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改善产教融合现状对策

1.构建校企共赢体系

校企双方应树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构建共赢体系。校企双方应统一人才培养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目标。学校作为人才的输出者,企业作为人才的接受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两者在合作过程中完全是可以达到共赢的。学校从企业获得资金、并促进办学思想的革新,企业从学校获得人才,促进技术的进步,生产的提升。校企高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双方充分沟通,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2.政府充分参与指导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企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下的权利、义务,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参与合作的各方进行监管和评估,保证产教融合在一个合理框架下有效运行,提高合作的质量。政府部门也应着力于落实相关政策,指导学校育人与企业地方发展相适应,鼓励企业参与学校转型发展。

3.创新产教融合形式

创新产教融合形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改进产教融合形式。职业院校办学应该从自我为主导发展为以地区行业产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校服务地区发展,地区发展促进学校进步。二是扩展产教融合的内涵。从原来的单纯教学、实训方面合作拓展至文化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三是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新思维,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方向。“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新技术、新思维,这对于产教融合是一个机遇,需利用好这一发展契机,整合平台资源促进全面发展。

融合教育范文 篇五

一。对生活美的体验

美来自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体育运动、竞技、游戏不仅仅是人的情感的渲泄,更重要的是人改造生活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生活美的教育。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身体活动,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过程外,融合对生活美的教育。另一方面开展野外体育活动,更能使学生达到对生活美的教育。因为举行此类活动,学生通常都要准备食品及其备用灶具,在活动中,学生要生火、做饭、搭帐篷、确立方位、使用地图和指南针等。在出现伤病的情况下,还要会医务急救和排难,学生通过自身劳动,锻炼了独立生活能力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二。对情感美的感悟

现代教学论强调快乐的学习情绪,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和利用提到了相当重视的地步。但在一般情况下这种非智力因素是为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服务的。但这里把情感放在了教学内容和追求目标的位置上,是要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美的情感教育,即培养其良好的情感品质。要实现其目标,必须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因素:

1、在教和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是教学主体、学习的主人,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是实现目标的前提。使学生把体育的学习建立在自身愿望需求的基础上,这是实现目标的基本保障。

2、在教学的观念结构上,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这三种心理活动有机的统一,这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强调体育课必须情知交融与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育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3、情境的创设、场地的安排、教材内容的选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都有成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心态平衡发展”中产生强烈的体育爱好,养成喜欢学,以苦为乐,乐此不疲,自觉锻炼的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又如场地处理安排上,仅跑道上划白线和不划折线,学生跑起来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所以,在场地器材布置力求美观新颖,学生产生新鲜感。又可以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准确及时地给予培养,促使其情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4、个性的尊重并能使其充分发展是实现目标的基本方法。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体育、个性及兴趣、爱好上存在差异的认知规律,要用一种因材施教、分类组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方式方法以及运动负荷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特别强调,因体育动作困难,身体素质差比不上其他同学而产生紧张、畏惧、出现信心不足、抑郁心态等不良情感品质时,教师更要细心、耐心辅导、充分鼓励等手段,以求达到学生心理上的转变。

三。对真善美的领悟

融合教育教学方案 篇六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学科融合;高职商务英语

1学科融合背景下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由于多个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单一学科研究复杂问题的需要,学科开始向多样融合的趋势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独立学科的边界也随之被重新划分。学科融合,即在认同各学科间差异的基础之上允许存在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影响的活动。由此而来,学科融合不仅体现了学科发展的演变趋势,也成为学术研究能够产生系列创新性成果的重要存在方式。无论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探究,多学科合作近年来都备受瞩目,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对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而言,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无疑也是开展有效实践性教学的途径之一,并且也为当今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寻求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契机。加强国际交流是当今我国发展的大趋势,而商务英语因与国内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契合而愈加受到重视。英语作为通用型语言,保证了国际社会的有效沟通交流,但需要强调的是商务英语与一般性生活交际英语是有所不同,其具有技术性、专业性等特点,属于一种专门用语,在国际商务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所以,商业英语在教学上并不同于普通大学英语教学。在近年来的教育教学中,将商务知识技巧与语言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合理整合,将课堂转化为培养和提升商务英语人才学习效果和就业率的主阵地等,这些问题已显然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学术热点。基于学科融合的大背景,通过课程的设计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理念和方法革新,逐步探索语言学科与经贸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对商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2.1案例教学法的时代背景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之前的举例教学或案例教学,其被引入的初衷是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在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案例教学法表现出来的显著功能使其被广泛运用在全球各高校的教学中。原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所遵循的传统,较少采用案例教学法,更多采用的是讲授法、实验法,而在实操能力、实践技能等方面,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能力显然是比较差的。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在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整个社会重新认可并重视高职教育。借助全新的高等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担负起与传统高等教育不同的使命,旨在向各行各业输送具备操作本领、精通技术技能的劳动者。为完成这一使命,采用合适的人才培养方式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高职教育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

2.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商务英语教学,是围绕某个特定商务场景,针对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和商务实务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强化训练其完成任务时必备的职业英语和商务技能,形成以商务流程为主、语言教学为辅的创新型授课模式。那么,如何应用案例开展有效教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被经常使用到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1)讨论研究(Discussion)。即在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后,老师根据内容,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抛出与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并存,例如通过多媒体反馈和课下作业方式上交。重点应是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就已学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借助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能力进行考查,从而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教学目标。2)观摩思考(Observation)。即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中的相关商务场景片段案例进行观摩。优点在于基于真实场景的语料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反复性,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例如在商务英语课上,学生可通过观看英语国家商务谈判片段案例,细致了解谈判双方在特定场合的语言和非言语行为,学习、模仿英语国家商务人士的行为规范、标准语言、思维模式等。3)角色扮演(Role-play)。每当学生完成主题模块的学习后,教师都可以围绕所学相关的主题情景,要求学生通过扮演情景中的角色,完成特定的商务角色任务。教师可以对学生使用的语言及技能进行重点把握,可以基于案例中的语料,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再创造,从而实现课堂中有效的分层教学。角色扮演的优点在于通过实际表达,学生把语言知识与商务技能整合后,应用于模拟场景的实践,从而实现从知识学习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4)对比提升(ComparisonContrast)。在学生活动中引入多个案例,进行特定商务场合中的英汉专门用语的比较、中外商务礼仪比较、中外文化差异比较、中外思维方式的比较等。在二次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案例对比,在巩固所学的同时有效进行提升,不仅发掘语言层面的异同,还能通过不同文化的视角完成交际活动,逐步锻炼跨文化交际的思维意识与能力技巧。

2.3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意义

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学科融合特点在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高职英语教育培养目标与学生素养现状说明打破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受到学科融合理念的启发,基于商务英语具备的基础学科性,加以渗透商科专业学科教学内容,并结合其他学科教学形式于商务教学过程,作为学科融合的切入点,为高职学生提高语言基本素质、创新合作能力、思辨共情素养提供了新的途径。结合高职商科专业办学特点与经验,以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为辅助,应用支持PC、平板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运行的《商务联系》(文华在线2012年引进)为教材作为讲授逻辑主线,其特色在于,以多元文化的跨国公司为背景,提供真实的视频、音频材料,展现商务联系场景案例,帮助学生培养实用商务英语能力,拓展商务沟通能力的同时,也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补充思路。基于大学英语与商务管理的学科理论概念,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有效实践案例教学法在构建学生核心职业素养语言实践方面积极意义和推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的推动作用。

3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商务英语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选取适应学生的能力的商务场景案例,控制难易程度,以期达到学习效果,所以,要用分析、解决、限定、评估等方式对所选取案例的难易情况进行考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即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适当降低初学者的难度,而选用有一定难度的案例面向预备一定基础的学生,这样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教学效果更好。考量案例教学的效果的重点,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从高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高职学生的特点多维度来选择恰当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因此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也是保证案例教学实施质量的必要条件。除了教材中所涉及的场景案例以外,还可以是多渠道、多角度收集案例,可以从网络、报纸、杂志、企业商务文案以及其他相关教材中选取。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环节与学生共同收集、分类和整理,课上进行集中分析和讲授。

3.1案例的引入

教师在商务英语课堂上开展案例教学前,先要分析所选取的商务活动案例,然后再在课堂为学生布置活动。例如教师在教授《商务联系》Unit3TalkingaboutYourDepartment时,可准备一些国际上成功的商业人士或商业集团的案例,包括股神巴菲特、石油大亨洛克菲勒、金融巨鳄索罗斯等,安排学生就案例中涉及的重点商务环节使用语言进行辩论和讨论。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掌握了商务英语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接触到了相关行业或机构的一些专业词汇。值得一提的是,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来选取案例:1)关联性。各案例之间通常是相互关联的。利用此特点,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巩固所学。引导学生联系比较课堂上引入的多个案例,深入进行探讨。例如:Unit2TalkingaboutYourJob和Unit3TalkingaboutYourDepartment这两个单元中的商务内容就具有很多共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两个单元的差异和共同点。再联系相关案例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商务活动的开展,知晓公司主要架构和工作职责,使学习效果更好。2)典型性。举商务新闻的例子,教师可在中国商务网、中国商务合作网等媒体上选取原版商务新闻素材,学生通过分析学习每条商务新闻,掌握商务场合下的英语措辞和语法,进而能够学会准确认知并翻译商务新闻。借助典型的案例对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加以锻炼,并能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3)实用性。按照商务活动情境的不同,教师对各种商务案例做出选择,将不同的商务情景创设出来,学生方面也要准备好,互相之间展开交流讨论。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就是案例的实用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对商务礼仪和工作流程的必要环节。在观看场景案例时,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每一问题递进式的回答,在问题的设置中尤其应包括:商务礼仪、谈判语言技巧、商务管理知识、营销语言点、经济学主要信息点及英文语法句法要点等内容。

3.2组织案例的分析讨论

1)营造互动情景,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通过展示教学案例,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可趁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在这其中无论学生对案例中的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都要最大化的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是某一个问题的某一个方面,要做到使每个人都要以点的信息携带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以点的信息来带出面的知识框架体系。2)教师要将案例教学的实施进程及讨论方向控制好。教师在讨论案例时,要设立主题,掌握好节奏、方向、重点、深度等,防止学生针对某些问题有理解偏差的情况出现。另外,在所划分的小组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对各小组的讨论都要仔细聆听,有见解和分歧出现时,教师需要耐心指导,并将学生引导至正确的方向继续进行讨论。3)案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中的使用,是围绕商务场景产生一种积极的英语教学实践,其目的是形成生动的,富有生命张力的“真知灼见”。它的显著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创新多样的教学模式。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②有效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据研究,通过语言形式,人们从视觉、听觉中获得的知识的记忆量分别可以达到25%和15%,而如果综合起视觉、听觉和感觉,知识的记忆量则可以达到65%。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分析对比、讨论提升后能够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工作场景相结合,必然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加深刻。③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说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那么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对他们具有主人翁意识,能够进行主动思辨即案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3.3案例模拟、再现

老师可以提供一个模拟框架给学生,其中包含方向明确的主题。学生组建成一个个的学习小组,课下广泛搜索文献、查找资料,为课上就该案例提出观点、进行深入讨论做准备。学生理解案例的主要观点后,对其中步骤性的内容重点进行分析,并将知识点线索之间联系理清。借助所掌握的知识,学生可以对所需的条件和原则做出判断,对形势的逻辑联系加以分析。反映关键性论点的内容包含在论点的相关陈述中,对论点进行精确简短的描述,出合理推论、谨慎做出推测。能够给出备选方案,并根据多方面利弊做出选择和找出资料中的隐含内容。模拟环节过后,教师可以由模拟案例中的现象,对包含在案例中的理论加以明确,结合案例学习的重点,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把握,从而打好基础,推动学生进一步设定自己的调研问题框架,并制定出相应的计划。

3.4案例总结

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要点评本次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其中,课堂行为的点评内容涉及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语言表达、案例分析、创新思辨等多种能力;语言点评的内容涉及组织协调能力、口头和书面介绍能力、举例的实证性、观点是否鲜明、使用英文句法的质量水平等。结合英语语言知识,重点权衡商务理论技能,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多元化评价学生课堂的综合表现。

融合教育范文 篇七

[论文摘要] 人文教育不单单是人文知识的教育,更关键的是人文精神的培育。加强大学的人文教育有多种途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这条途径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存在着六种比较可行的方法。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前提是大力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为此可采取多种措施。

当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与之相适应,对大学教育的反思也一直在进行。在反思的声浪中,有一个声音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中国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相对于条块分割、画地为牢,专业细分而视野局狭,重知识而轻能力、重书本而轻实践、重理工而轻社科等等问题,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更为令人焦虑的。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教育大多还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在如何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方面探讨不够;二是在发动广大教师参与方面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如何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重视和探索不够。本文主要就第二个方面谈一下具体看法和建议。

一、强化人文教育的目的

在大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在谈具体的加强人文教育的措施之前,必须讨论清楚的问题。有人认为:“人文教育是指文学、史学、哲学等基础学科以及艺术学科的教育。”…这个定义本身有一定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对人文教育目的认识的偏差,从这个定义中人们很容易得出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知识教育这一推论。但在大学中强调人文教育的目的,决不单单是人文知识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人文素质高的人,才会思考社会、自然、他人与自身的问题,才能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才能融洽地与他人相处,才能以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人文知识只有将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内化为一个人的品格、气质和修养,只有在人文精神层面上才能体现出人文价值,上升不到精神层面的人文教育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提倡在大学中加强人文教育,其目的是使大学不仅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还要成为人文精神的养习场,成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为人的全面、理性发展提供精神资源,开启心智,开阔境界,使人成为健全的个人。

近几年,有关大学生缺乏精神与道德“底线”而做出令人瞠目结舌乃至匪夷所思之事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如“伤熊事件”、“火烧自家房屋事件”、“马加爵事件”,等等。这几起事件的当事人缺少的决不单单是人文知识,更为关键的是缺少人文精神,缺少人文关怀。

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主要措施

在中国大学中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的措施有三种:

一是通过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达成人文精神培养之目的。但如果目前普遍存在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以考察记忆力为特点的考试模式不加以彻底改变,通过课程培养人文精神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反而通过开设大量人文讲座的方式效果会更佳,因为听讲座时,学生卸掉了对“通过”和学分的功利追求。

二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人文教育。这方面做好了功效甚大。这是本文将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是塑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校园中浓厚的人文氛围就像一个大“气场”,它对身在其中的学生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教育作用。

(二)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大学的主流文化是专业文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专业课程。从教学内容上,专业课程约占总课程内容的60%~70%,占绝对优势,而且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从时间上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所以,人文教育只有进入专业教育这个主阵地,才意味着真正进入了大学教育。从世界各国来看,都是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来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并且为了强化人文教育,逐步增加了人文学科课程在本科教育中的比重。

第二,专业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关注点和个人今后安身立命之本,是大学生在兴趣和理想基础上的自主选择,这种选择具有较强的内驱力,在行为过程中,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素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在大学中,教师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依靠全体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正如华中科技大学马毓义教授所说:“倾盆大雨,只能雨过地皮湿,只有经常下毛毛雨,地表才能湿透。”专业教师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就如同毛毛雨的作用。

(三)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可行性

专业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并不需要专业教师另外寻找人文素材,只需直接应用专业知识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就地取材就可进行人文教育。

首先,专业教育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从表面看,专业教育传授的是一些科学原理、数学公式,但是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枯燥的概念和数字后面却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一是专业知识本身渗透着人文精神。虽然科学规律是事物运行的客观法则,但表述这些规律的科学知识本身就是人创造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的主观性,渗透着人的精神,其内容仍是专业与人文的结合体。二是专业知识的应用渗透着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爱生命和人类命运的精神,它不仅关注研究对象本身,同时也关注其可能产生的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后果。把专业知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是每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工作者的内在需要。三是专业知识中渗透着艺术和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和美的,所以解释自然的语言——科学也是美的。追求完美既是艺术更是专业的境界,正是丰富的想象力与和谐对称的规律结构,使自然、艺术和专业达到了美的统一。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实现美,是专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事实上,科学逻辑力量的内在和谐、理论框架的奇妙想象是具有极大的美学力量的,将学生引到充满情趣的科学殿堂,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美育。

其次,专业教育方式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教育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形成“质疑”、“解惑”、“去伪”、“求真”的思维。训练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它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同样体现着科学关于生活、关于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关于人生的态度及对科学本身的态度。专业教育是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方式——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反复验证,从而完成科学知识、科学能力训练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思考、实践科学探索,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二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意识。专业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进入社会实际,通过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巨大的社会需求,来培养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求证、求真、求实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发现的乐趣,发现问题、验证结果就是最大的回报。通过专业教育来激发和引导学生探索的意识比学习专业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三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科学信仰。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接受科学信仰,专业课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科学知识本身并不是干巴巴的事实,而是不断修正错误、走向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催人奋进的最好教材。

三、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基本途径

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专业教师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第一,从专业知识延伸。在任何一门专业课程中都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材,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将这些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拓展开来,讲授给学生。如讲授学科、专业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的社会价值;介绍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介绍学科中与当前国计民生密切关联的知识,以激发学生造福人类与社会的热情。

第二,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相应的人文精神。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产生不同的作用。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人文教育效果。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布置团队型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第三,以自身的行动影响学生。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一节课讲下来,课程内容学生不一定都能记住,但教师的学识、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师的为人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做一个好教师,用认真负责的精神感染学生,为学生做一个榜样。

第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孟母三迁,是因为她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同样,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培养作用。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容、向上、不惟专业的氛围,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正是在这种平等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产生了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接受了蕴含着人文精神的专业教育,养成了活泼、宽容的品行,强化了民主、团结精神,人文随知识渗透到了学生的人格中。

第五,与学生共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靠体验、感悟。教师要以自己的体验、感悟去引导学生感悟,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灵魂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教师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体会,贯穿在讲课的过程中。由此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很多人生的哲理,在感悟中提升其人文素养。

第六,以教师的人本关怀去影响学生。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强人文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就是在教学中尊重人、相信人、关心人,把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兴趣和要求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作为教育的目的,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把学生当作加工的原料,让学生做学习J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师的指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重视教师的人格影响,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

四、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基本保障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本立而道生,加强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融合教育范文 篇八

小学生正处于启蒙阶段,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只局限于来自生活的体验。所以将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想融合,将德育教育通过音乐教育渗透给学生,通过体验性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理解有关道德的各类教育,从而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体验生活中的情感

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切实存在的,音乐教学则可以通过营造听觉环境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通过感受音乐环境从而不自觉中接受了德育教育。比如,在《森林的歌声》这首乐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音乐场景,学生通过聆听乐曲中大自然的真实声音以及动听的音乐来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或者将课堂开到真正的自然界,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大自然的媒体,开拓视野的同时也接受德育教育,提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二)体验爱的情感

音乐的动听依赖于优美的旋律以及朗朗上口的歌词,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发挥歌词与旋律的优势,培养学生爱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歌唱《友谊地久天长》这首乐曲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演故事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观看,倾听以及表演的过程中被渗透德育教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情感,再配合上优美动听的乐曲,能够教导学生学会爱与被爱,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助人为乐,热情好客的品质。

(三)体验快乐的情感

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吸引学生学习热情最方便的方式之一,学生能够自然而然的接受乐曲中所表达出简单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定好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例如在《咱们从小讲礼貌》这首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唱一些有关礼貌的歌曲,同学之间运用礼貌用语进行对话表演。快乐也是德育的一方面,教师通过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进行互动,体验快乐。让学生在快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快乐的情感。

二、实践性音乐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合

学生在音乐课程中通过实践,能够获得各类技能,不仅能够学到音乐知识,还可以通过实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

(一)自主性音乐实践

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的音乐实践能够根据歌曲的音乐发现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如学习《国旗国旗真美丽》时,教师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开始时引导学生,像学生提问有关国旗的故事和历史,还可以通过分发小五星红旗的方式,调动学生视听觉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索,感受国旗的神圣和庄严,不自觉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二)合作性音乐实践

合作性实践是通过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蜗牛与黄鹏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这种方式,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同学间取长补短,感受合作带来的意义。

(三)探究性音乐实践

抽象的音乐旋律难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学生可以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音乐世界的美好。在《铃儿响叮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听完音乐的感受,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探究感受音乐的美好。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还能够在引导学生在探索音乐的过程中学会在集体中和谐的与同学相处。

三、语言性音乐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合

语言性音乐教学能够帮助教师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将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效融合。

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课堂紧密的与教学内容连接起来。整堂课的教学都要引领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要富有逻辑性和吸引力。例如在《红星歌》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凝练自己的语言,进行语言朗读时要富有艺术性,无论是气势磅礴还是抒情,教师都应该仔细组织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抒发。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汲取音乐知识和爱国的情感。作为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的语言中体验韵律的灵动与美好,真正感受音乐存在的价值。

融合教育教学方案 篇九

关键词:多层次创业目标;会计高等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合机制

一、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是会计教育的首要问题。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是会计教学设计的第一因素。按照西安交通大学对全国范围企业用户的调查显示,国内企业对会计人员专业能力需求的构成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传统财务会计职业能力的需求急剧下降,会计职业的多样性发展对其职业能力提出多样化的需求。

通过对每一种会计职业岗位的进一步调查发现,国内外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对会计人员的能力需求细分为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对于会计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需求差异也是中外会计教育的最大差异,而这正是创业教育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因此,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成为会计教育的紧要目标。而已有的研究表明:财会技能是创业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会计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开展财会人才的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形成广泛共识[1]。

二、创业教育的特征——来自美国的经验

创业教育源于欧美,已有近60年历史。广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创业素质的培养,其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自我创业的精神和技能、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方法及主动适应社会的就业观念和心理品质。近年来开展的创业教育,已明显倾向于广义的创业教育观念。很多学校甚至将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予以重点发展,其中又以美国高校最甚。纵观美国高校开展的形形的创业教育[2],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是内容的创新性。从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内容看,其与创新教育紧密相连,很难完全割裂。创业教育包含以创新为基础的行为方式,二者存在教育目标的统一。

二是对象的全员性。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对象是面对全体大学生。因为所有的大学生最终都将走向社会,因此,高校意在培养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自身实现从“被动适应社会”向“主动适应社会”的转变。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应该只是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少数学生,应充分体现教育的全员性。

三是体系的融合性。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内容丰富,既有独立设置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又十分强调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因此,在其多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既有渗透到专业课的融合型课程,又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和创业实训课程。今天,美国高校不断细分创业教育,出现了诸如家族创业、新技术创新与创业、妇女创业、大型机构创新和创业等很多新领域的创业教育。

四是方法的多样性。美国高校普遍重视实践性教学,并坚持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些课程安排在课外或者是校外,通过开放式教学的方式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了传统的讲授以外,还采用案例讨论、参观、考察、实习、自主研究开发、实训、竞赛等多种方法。

三、创业教育的多层次目标定位及其融合

创业教育体系的融合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创业教育因高校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但是,从学生对创业教育的不同需求,又可以将创业教育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普遍性创业教育目标。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意识与技能。这一阶段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普遍的创业意识教育,主要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这一阶段应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门设置一定数量的创业教育内容。

二是针对性创业教育目标。主要是在普遍性创业教育层次上,进行针对性创业实践活动训练。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和基本素质,掌握一定与专业相关联的创业技能,并强调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良好个性的形成,以使他们具有未来创业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和专业素质。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具有较显著的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同时也可提高学生会计执业能力。

三是提高性创业教育目标。在上述教育基础上,通过综合性的研究创业问题、开展创业实践,如制定创业计划、创建创业团队等,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种创业资源进行企业管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其目的在于综合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创新能力和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创业难题的能力,让有创业愿望和行动的学生最终成为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创业者。这是我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最高目标。

结合创业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和能力培养内容,创业教育与会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分解与融合如表3所示:

因此可以看出,创业教育的多层次目标,需要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育过程需要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创业能力,又具有专业素养的财会人才。

四、创业教育的多层次目标与会计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融合

创业教育于会计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融合包含以下方面:

1. 课程体系的融合

根据“泰勒原理”所描述的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大标准——连续性、顺序性和符合性的要求[3],构建出多层次的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融合体系图(图2)如下:

2. 教学内容的融合

课程体系的融合要求教学内容的融合,即将创业教育要求与专业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4]。比如,创业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能力与成本管理、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资金运营、财务管理等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在信息化环境下,与会计信息系统紧密相关,也是上述课程知识的具体运用。因此,在相关专业课程过程中,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创业活动连接起来,设计案例讨论或案例设计、实践基地实习、企业家讲座等项目将专业教育内容与创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可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 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2009年4月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颁发,明确了推进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开发与建立的战略部署,表明会计信息化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举措无疑将对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提出更新的要求。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安排下,加强创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整体提高会计教育的效率已经刻不容缓。2009年,张晓岚教授组织了面向全国的会计实验调查,结果显示如表4:

上述统计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条件已经开始被引入会计学课程实验,但近半高校仍然缺乏专门的实验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专门的实验教学的师资较为缺乏;专门实验室的建立已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考评的做法各校存在差别。

4. 与国际化教学的融合

很多高校的会计教育是以国际化教育为特色的(如表5所示)。尤其在上海,几乎90%以上高校的会计专业或者与国外直接合作,或者采用了外文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因此,创业教育需要考虑与国际化教学的融合。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中,可直接引进KAB 创业教育项目,建立“大学生KAB 创业教育基地”,开设KAB创业基础课程来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目前,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50多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在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的高校中,由于外文教材虽然有大量的案例,但其案例环境往往不合适中国的经营环境,无助于培养学生的本土创业能力,因此,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改编这些案例,加强双语教学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事实上,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较好的融合,需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管理配套规章及流程、师资建设保障、经费保障等具体的培养方案来保证实现,只有做到上述诸多方面面的融合、协调及保障,才能达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成功融合。

参考文献:

[1] 雷家骕。 国外典型创业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0(14):25.

[2] 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 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

模式及其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4) :105.

[3] 宁钟,李佩文。 创新与创业教学每年三维体系构架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2013(1):32.

融合教育教学方案 篇十

传统金融学课程内容偏重宏观理论方面,教学方法必然是偏重理论方面的阐述,而新型的金融学课程体系是以微观金融为主体,强调实证分析和实践操作,强调实践教学的方法已成为各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主要形式。在金融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案例教学包括讲解式方法、课堂讨论式方法和书面式方法。选择案例要适量适度、有针对性;应根据教学进程的不同环节,选择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区别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增加课堂讨论,通过创设科学、合理、新颖的问题来带动教学,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手段

金融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熟练掌握金融经济理论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运用新信息、传播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捕捉有用信息、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引申创新信息的金融人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这种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学手段的创新实际上就是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与多样化。金融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更新了金融学教育内容,进一步拓展了高等教育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对有关金融市场知识的学习兴趣,将金融学全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都采用Power-Point电脑幻灯片,进行形象化教学,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了金融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使得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在金融学中的应用无论是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学生才智,还是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都显示了它的优势。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重要的技术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条件。

三、建设教师队伍

融合教育教学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 金融学 案例教学 应用型本科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资金运动规律的应用型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结合金融理论去具体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实现投资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案例教学就是一种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

1、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强化实践环节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近年来,国内的诸多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他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二字的重要性,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2、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其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更加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在教学中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注重理论,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只强调实际操作,其培养模式是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能运用知识实践操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这一特点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注重理论讲授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

3、教学计划以学生掌握金融技术应用能力和胜任工作岗位任务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

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或工程技术领域的需要为出发点,掌握某一专业基本的学科理论基础,以生产现场正在使用和近期有可能推广使用的技术为主要研究范围,应具有应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终身教育为度;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强调各课程之间的系统性,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技术要求的实用性;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智力技能为目的,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在素质培养体系中,要把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把岗位工作能力所需要的相应资格考核作为重要内容。

二、金融学案例教学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现状和问题

1、强化案例教学还未形成一致普遍的理念,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

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遵循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逻辑推理方法,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原理的系统性、概念的准确性、组织的统一性和思维的一致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和对强化案例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即使在观念上已有所认识,但常圄于条件、环境、基础等因素所限,观望、等待、敷衍等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案例教学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现代案例教学所体现的现实性、生动性和开放性特征,因而要求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 同时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既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进行客观的、科学的评判和引导,特别是金融学专业,更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

然而,目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校中,老师主要来自于传统高校,本身缺乏金融学案例学习的经验和能力,甚至部分教师还没有深入了解过案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学科本身建设时间不长,加上金融学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忽视案例教学,这就使得目前在金融学教学第一线上真正具有案例教学水平的教师缺乏,更谈不上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案例教学的师资队伍了。

3、缺乏教学案例,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

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金融学教学开展时间不长,缺乏相关案例。现有的案例教材,大多是从国外引进,案例成旧,且案例不太符合我国金融业和金融企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不适合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目前,金融学的许多课程都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计算机、互联网、投影仪等设备和工具在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因而教学效果得以提升。但是,金融学的案例教学仍然停留在课堂上老师主讲,学生主听的阶段。学生不能具体运用知识去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仍然显得单一、落后。

三、完善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案例教学的对策

1、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案例的编撰

组织相关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编写教学案例。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我国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课程需要、特点和我国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结合我国金融企业和行业实际,编写适合应用型本科层次的教学案例,这样可以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金融学是一门不断变化的动态课程,还要注意根据实际不断更新和修正案例,以适应教学要求。

2、建立推广案例教学的制度保证和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在我国的实际教学中,由于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还要求教师根据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深入和学习案例,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导致教师普遍不愿意开展案例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案例教学与教师评估制度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案例教学激励机制,还要对案例教学与教师业绩相关的一些制度进行相应调整,使案例教学制度与其他制度相适应。另外,在对教师各项工作进行评价的规则中应加入对教师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内容,并与教师的考核和晋升挂钩,从而从制度上保证案例教学的推进。

3、组织金融学科教师进行学习和培训

符合实际和教学需要的优秀案例必须依托优秀教师去挖掘和讲解,才能起到案例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随着金融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创新工具的发展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特别是前沿理论知识,对理论脉络和发展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因此,要组织教师不断学习金融基础理论,不断讨论相关案例,取长补短,使教师的理解更加深入,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此外,为加强案例教学的效果,要组织实践经验丰富、金融理论深厚的专家对金融学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培训。

4、按照应用型本科的特点优化培养计划和模式

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具有系统性全面、连贯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对金融学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讲解,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也只有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后才能采用案例教学。而且,案例教学也不是万能的,因为有许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难以通过案例进行系统传授,案例教学只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要依据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特点,优化和调整教学模式和培养计划,既不能一味地讲理论,也不能片面地讲案例,而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综合利用,以教会学生掌握金融技术应用能力和胜任工作岗位任务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在培养模式中适当加大实践计划,在金融学相关课程中设计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边学边实践,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5、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实践中强化学习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思路中,产学研结合已经提出了许多年,过去强调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尚在产学结合或工学结合中探索和实践。而把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紧密联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进行产学研合作,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要求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我们要理解产学研结合,就要从生产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计划,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科技发展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要。

总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在于应用。在应用型本科的金融学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目的是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的学科知识和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以便知识和实践能结合运用,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极大发挥,满足社会需要。这样才能使金融学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体现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任重: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1(12).

[2] 刘建莉、杨洁辉: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10).

[3] 王丽辉、周海燕: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8(4).

[4] 盖锐:案例教学在应用型金融本科教学中的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

[5] 李菊: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9(S1).

最新范文

漫画老师五年级作文【精选10篇】04-26

老师评价学生评语(优秀12篇)04-26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活动方案【精选5篇】04-26

最新教师读书笔记【优秀15篇】04-26

经典的班主任寄语【优秀15篇】04-26

老师爱运动作文1000字【最新8篇】04-26

幼儿园老师祝福语【13篇】04-25

教育教学随笔【最新10篇】04-25

师德师风计划(优秀15篇)04-25

师德师风个人计划(优秀6篇)04-25

61 7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