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心理学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最新13篇

时间:2023-02-28 01:52:19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的13篇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外语教学心理学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一

摘要:外语教学中不存在能适合各种教学环境的最佳的固定的教学方法,当前外语教学界表现出了折中主义的倾向,即将各家之长融合在一起。折中教学法是一种博采众家之长,避免各派之短的多元性、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外语教学中的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解释了外语教学中的折中现象,并给出了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关键词:折中主义,外语教学

一、引言

纵观国内外有关不同流派的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与介绍,外语教学史上出现了众多的教学法。从国内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到近十几年盛行一时的交际法都不能被普遍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在对以往教学理念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但是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适用于各种教学环境。从最传统的翻译法,直接法到60年代的听说法,试听法,认知法再到70年代后期兴起的交际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但是又存在诸多的不足。因此,博采众家之长,避免各派之短的多元化,综合化成了外语教学的总趋势。这样一种综合性倾向在外语教学中被称为折中的教学法。

折中主义教学法也称为综合法,它是一种结合各种方法之优点,互相取长补短的教学方法,它权衡了各种理论、方法、途径的优点且适用于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折中主义在外语教学中表现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结构与功能,传统法与交际法的侧重因时、因地、因人有所不同,是语言学理论,教学途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的折中。

二、折中的原则

不同的教学环境下,不同的教学对象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学语言的目的有所不同。因此,不能期望某种固定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一切外语学习的环境。“每种学习环境必须自己决定哪一种或哪几种方法的结合对自己的情况最有效、最现实。”(刘润清,1999)正如Stern指出的:“折中观点既未提供任何准则供我们确定熟为最佳理论,也未提供任何原则供我们参照,对当今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进行取舍,全凭个人判断。”许多外语教学研究者预言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折中的教学法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三、外语教学中的折中现象

1.折中的教学大纲

人们以往采用过的语法大纲,情景大纲和意念—功能大纲不尽人意,Bell因而提出“显然需要一种能综合三种大纲的优势,亦即能在正确理解语言形式饿得体运用于交际场合之间求得理想平衡的大纲。”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具有明显的我国外语教学的特点,是吸收了多种教学法之长的教学大纲。此外,这两份大纲的附表中都有词汇表、语法项目表、意念功能表。这从教学内容上规定了既教结构也教功能。因此,这种大纲从教学途径和教学内容上说,明显是结构法与功能法的折中,语法大纲与语意大纲的折中。教师应根据折中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2.折中的教学内容

折中的教学大纲确定了折中的教学内容。总体来说,对于外语教学,结构主义主张语言形式,功能主义主张语言的功能与意义。Maley指出,教给一套彼此分离的功能,能教给一套彼此分离的结构究竟有多少质的区别,也还不清楚。折中主义交际大纲指导下的教学,既教结构也教功能,还教运用。理想的做法是将分离的结构、功能和交际情景有机地结合进行教学。具体地说,教学内容涉及到教材。我国今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用的教材是按新大纲编写的,对传统的和国外的新理论既不全盘照搬,也不盲目排斥,而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国内外教学中用的教材都是兼顾结构与功能,兼顾各种教材编排、教法优点的折中主义教材。这种折中的教材对教师也有要求,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脱离教材,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使学生充分了解英语语言的词法、句法及篇章特点,重视语言基本功训练,系统学习教材中提供的语言样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实际需要,补充相应的文化信息,设计具体可行的任务,以保证教学内容有实用性、针对性、广泛性和时代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折中的教学方法

语法翻译法以母语组织教学,强调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这种方法在1880年前在外语教学中占统治地位。但是由于语法翻译法教学方式单一,脱离实际生活,后来出现的直接法打破了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语法翻译法注重语言形式,尤其是语法结构,教学是在收敛的演绎思维框架下进行的。与其相对的直接法则在归纳思维框架下进行教学。口语是第一性的,语法要通过归纳的方式来学习,语言要用目标语而不是用母语来教。语法翻译法则忽视口语,语法是用演绎的明示的方式来教,语言是母语。表面上两者完全对立,实际上各有所长,在教学上是互补的。教学法的改革给外语教学注入了新活力,随后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学中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当代外语教学中人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积极的态度来接近教学方法上的各种现代思潮,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法的综合使用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得到具体体现。例如在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时,教师既可以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也可以要求学生分组收集资料,进行讨论,由教师归纳总结;在分析课文时,应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和写作风格,同时根据课文思想内容的发展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运用传统的语法教学法,精讲重要的语言点和语法知识,并进行适当的操练;完成课文的学习后,教师可针对课文内容引发的问题来设计任务,任务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辩论、演讲、采访、角色扮演等等。教师在学生实施任务的过程中要体现其主导性,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这样学生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又保证所学的知识能够有效内化。

4、折中的课程设置:分层次教学

多年来,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是搞平行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放在一个班里,接受快慢相同、难度相同的教学,而结果是常常出现差的跟不上,好的吃不饱的现象,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很多院校进行了分层次教学。把基础较差的学生放到一个班,基础较好的学生放到一起。由不同的英语教师任教,专门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分层次教学为折中主义教学提供了方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增强对语篇理解的同时侧重语法知识。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因基本功比较扎实,教师更侧重于用交际法,在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词汇的用法时,增加大量的口头、笔头练习,以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

分层次教学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使其最终能共同进步。除此以外,在折中主义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在英语测试手段上也作了相应的变革。测试不仅包括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其交际能力。力图做到测试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有力促进教学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当代外语教学中人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教学方法上的各种新思潮,以期取得最佳效果。折中主义教学方法是外语教学的一种趋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讨论

在教材编写原则上,应兼顾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两者同时循序渐进。新的大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重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一种折中的教学大纲,而新的英语教材是兼顾各种教法的折中主义教材。

应重新认识语法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传统方法过分强调语法教学和语言形式,而直接法及后来出现的功能法却忽略了语法规则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平衡语法在教学中的作用。缺乏语法知识,学生就不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意义,但是过度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会使教学变得没有乐趣,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

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决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基础阶段应侧重语言能力,适当借助语法翻译法来培养语言能力并兼顾交际能力。从基础阶段到中级再到高级阶段,侧重点应逐渐从基本词汇和基本句型向复杂句型和篇章结构以及御用原则转移,从培养语言能力向培养交际能力转移,从借助于明示的语法教学进入以交际法为主的教学。

五、结束语

折中主义外语教学是当代外语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它是外语教学在主导的语言学理论、教学途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折中,是在当代外语教学中各派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各国外语教学改革推陈出新的形式下出现的,是语言教学专家和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博采众家之长、广集各家优势的综合性教学方法。所谓折中,即对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理论观点进行择优选用的。方法。折中的策略适应各种教学环境,它最大的优点是使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而不受某种特定的教学法的约束,并且能对每种流行的教学方法采取审慎求实的态度,在众多的教学法面前择优录用。在教学实践中,折中主义教学法没有十分确定的原则可依,但教学研究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总体原则。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对象确定如何选择教学方案,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某种或某几种方法的可行性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Bell R.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don: 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 Ltd, 1981.

2 Stern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3 樊长荣。 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2).

4 李观仪。 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5 刘润清。 论大学英语教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6 王岩。 折中主义的外语教学[J]. 外语界, 2001(2).

7 咸修斌。 博采众长,因材施教—浅析外语教学法相关的几个因素[J]. 外语界, 1999(2).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二

一、商务外语的特点

商务外语话语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言语行为,如谈判可分为如何接受、指控、建议、回答、致歉、争论、要求、主张、抱怨、确认、指引、许诺、告知等。商务话语不仅仅是语言的使用问题,它实际上反映了商务活动的过程和商务专业人士处理事务的角度、意识和策略。语气常常决定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如果言语者语气热情委婉,对方就会愿意思考你提出的问题,接受你提出的建议。商务外语言语的特点归纳起来为简要、完整、流畅、委婉。

二、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商务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掌握商务外语方面的知识,并能应用于对外商务实际工作中。商务外语和外语教学二者相辅相成,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

1.商务外语是外语教学的特色

商务外语和外语教学一样,首先需要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能力,学习国际商务工作环境中外语实用的方法从而提高外语的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以外语教学为基础,以商务外语为特色。外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水平,而商务知识的教学又帮助他们在外语特色上提高外语水平。所以说商务外语是外语教学的特色,外语教学对商务外语有辅助和支撑作用。

2.商务外语是外语教学的最佳体现

外语教学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商务外语与外语教学相比,这五个方面特征优势最大:

(1)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方面,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商务外语具有更大的词汇量。外语教学应该掌握大量的日常用语,商务外语不仅应该掌握大量的日常用词,还需要习得更多的属于经济管理、商业贸易等领域特有的词汇。一是更准确的语法知识。商务外语的学生通常需要阅读大量的商务信息材料或者起草一些商贸信函以及合同,这就要求他们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把握要准确无误,对业务信息的表达要地道得体。二是更熟练的语言技能。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在国际商务洽谈活动中,必然要求参与者运用自如地进行听说交流,如果作为翻译人员则更需要迅速而准确地进行信息的双向传递。即使是阅读材料和起草文件的日常工作,也常常要在限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三是更灵活的语用能力。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交流。在日常交流中,只要对方能理解,不影响信息的传递就可以;而商务语言应该是比较规范的,并且要注意话语的语篇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中的弦外之音。

(2)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方面,外语教学要求掌握外语语言知识,商务外语具有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商务外语是专门用途外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国际商务与外语语言的一种有机的结合,是两门学科相互渗透与整合的新学科。换句话说,“它是某一项特定工作或行业的专门知识和与之相适应的有效表达能力的结合”。因为它是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在某种特定商业领域内的运用,这就决定了商务外语“应用型”的学科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还得广泛地学习国际商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培养解决实际商务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

(3)较强的能力方面,外语教学具有交际能力,商务外语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商务外语的学生必须熟知外国文化知识,也必须熟悉中国文化常识,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跨文化意识,并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有效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白和文化冲突等问题,自如地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商务活动。

(4)较高的素质方面,外语教学具有较高的外语素质,商务外语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商务外语所培养的人才常常会活跃在国际市场上,体现着中国的国际形象,还常常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参与国际商贸谈判,这不仅需要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全面的国际商务知识、良好的跨文化沟通和思辨能力,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国家意识。

3.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促进作用

外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外语语言水平,提高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和说的能力。而外语语言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商务知识,因为商务知识中的语言特点可概括为:

(1)词汇的高度术语性;

(2)言语使用的名词化;

(3)词汇转化意义的纯公文化;

(4)词汇搭配的公式化;

(5)句法单位使用的标准化;

(6)组篇的形式逻辑化;

(7)情感性、个人用语的极小化;

(8)言语礼节的套语化等。

这些商务外语的语言特点没有一定的外语语言水平是无法掌握的。而商务知识的学习过程又帮助学生提高外语水平。商务知识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商务情景中实现的,如推销、商务谈判、公司会议等,这一实现过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外语水平。所以说,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促进作用。

4.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借鉴作用

商务外语教学不是一种孤立存在,而是具有跨学科工程的性质。商务外语首先需定位在外语。这是前提;然后要看商务知识的含量,这是基础;最后要考应用水平,这是条件。总体归纳起来,就是“外语能力+商务知识+实际技能”。外语能力通常指外语基本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表现出来;商务知识是指有关商务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包括相关的国际商务政策法规和惯例、金融、营销、会计、洽谈、电子商务、文秘等方面的知识;实际技能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翻译技能、交际洽谈技能、商务业务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技能,还有中外文文字处理及办公自动化技能等。目前,社会极缺懂专业的外语人才。外语教学让学生掌握的是外语,外语是一门工具,学生实际上掌握的是一门工具。学生还是缺少专业知识。

外语教学可以借鉴商务外语的“外语能力+商务知识+实际技能”,把其中的商务知识借鉴成其他专业知识,如土木工程、机械、计算机等,即“外语能力+土木工程知识+实际技能”、“外语能力+机械知识+实际技能”、“外语能力+计算机知识+实际技能”,使学生成为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符合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这是外语教学未来的发展之路。所以说,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借鉴作用。商务外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外语教学的特色,对外语教学产生影响。商务外语的学生在语言基本功、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更有最佳体现。商务外语以外语教学为基础,使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工作意向和职业定位,所学习的内容与今后从事的职业领域范围一致。因为目的明确,所以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商务外语水平,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促进作用。商务外语是“外语能力+商务知识+实际技能”具有跨学科工程的性质,外语教学可借鉴其中的商务知识,换成其他专业知识,打造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外语人才,这是外语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三

1、专业外语开设的主要问题

在专业外语的开设过程中,主要面临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短缺、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以下将针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论述。

1.1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并未开设专业外语课程

桂国平教授在《我国高校的专业外语教育与国家竞争力》一文中指出,我国的外语教育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外语专业的外语教育;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英语”教育和他们的“专业英语”教育。“外语专业的外语教育”和“公共英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表一列出的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各高校均意识到公共英语学习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新生入学后的前两个学年开设英语课,要求学生完成至少12个学分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且课程性质均属于公共必修课。相比公共英语的学习,专业外语的重视程度就十分有限了。高校对专业外语课程的开设更偏重于带“国际”和“世界”的人文和社科专业,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国际法等,而许多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通常与专业外语无缘。以水产养殖专业为例,许多水产类高校并未开设专业外语课程,开设该课程的学校一般的开课学期为第6或第7学期,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课程。对基础英语教育的重视能否弥补专业外语学习的不足呢?答案是否定的。专业外语的学习与基础英语既相互联系又是英语教育中独立的一个部分,不能互相取代,且专业英语其难度比基础英语更大,因为它既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写作、听说能力。

1.2对教师要求较高,师资匮乏

讲授专业外语对授课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老师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也要求老师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而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老师一般需具有国外留学经验。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外联系的加强,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力度的加大,留学回国人数越来越多,但由于这部分人均具有很好的专业背景,其回国后大多作为科研骨干投身到科研工作中,而高校对专业外语重视程度不够、激励政策不明显,很少有教师花费足够的精力去钻研专业外语教学。专业外语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复杂且一般无可参考的教材,以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为例,学院具有8个本科专业,相近专业的专业外语教育显然应有所区别。学院开设了专业外语A、B、C三个方向,其中专业外语A主要针对水产养殖、水族科学和动物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专业外语B主要针对生物科学、海洋生物、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生;专业外语C主要针对园林、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对师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教学方式单一

专业外语课时一般较少,通常为32学时,2个学分,而且目前许多专业的专业外语没有可供参考的教材。教师一般以自身较擅长的专业技术概论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抽象而枯燥,教学方式也非常单一。许多学校的专业外语课成了翻译课,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师资缺乏,专业外语课程的开设多采用大班教学,有的甚至50~60人一起上课。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与学生不能很好地沟通和交流,学生更没有机会说英语。这又反过来决定了教师只能采取读生词、讲句子、评点翻译的教学方式,形成了恶性循环,专业外语课被上成翻译课也就不足为奇。

2、改善专业外语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课程的重视,从教育部到高校、老师、学生都应该意识到专业外语这门工具课程的重要性。在我国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中明确规定专业外语的教学时数应不少于100学时,建议高校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英语课教师队伍,成立由学校领导和专业英语教师组成的专业英语教学指导小组,严格按照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上满100个学时。对专业外语课程的重视还表现在对师资的重视。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投身到专业外语的教学改革中;应加大支持力度使更多专业外语老师有机会去海外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其次,可积极利用外教资源。随着高校的国际化,许多学校都有大量的外教资源,可以邀请这些外教参与到专业外语的教学工作中,对相关老师的课程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供意见和建议。最后,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笔者在讲授水产养殖专业外语的过程中,曾邀请本专业的外国留学生到课堂现场,鼓励同学们与外国同学就水产养殖的一些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发现教学效果良好。在讲述一些较抽象的专业词汇时,可将同学们带到工程现场或相关的实验室以帮助其理解。另外,对语言的学习,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至关重要,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加同学们说英语的机会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四

一、“依托式”外语教学的特点及其原则

1.“内容”是教学的核心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育者一般很据语言的情景、形式等用来组织课程,比如说按照语法的难易程度或者按照字母的顺序来编写发行受用的教材,或者很据情景的简单和复杂来选择性的进行教学的内容。但是“依托式教学法”则是完全按照教学内容来进行课程的编写或者安排的,是根据学科知识来组织整理教学的。

2.使用原文材料。使用原文材料是“依托式教学法”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意思就是说,所选用的教学材料或者资料都必须是真实的,要使用原文中的课文、原版录音以及录影录像等资料,并且所选资料的内容可以是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来进行选择。例如,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或者是当下很流行的一首歌曲等等都可以选用为教学内容。

3.“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的融合

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是把“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能力分开来进行教育教学的,取个例子来说,在我们国内的大学都是把听说读写来分开进行的,会一节课讲英语作文,然后下一节课会讲英语口语,再下一节课会播放听力这样练习的。但是“依托式教学法”则是把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融合起来,融合到一门课程当中来,着重强调语言交流的真实状态以及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的作用。

4.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传统的外语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依托式教学”则是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依托式教学”会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并且会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会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把“听”、“说”、“读”、“写”都可以进行很好的运用。

5.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

就我个人理解而言,我认为“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就跟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先生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天下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当然每一个学生跟每一个学生都不同,有的喜欢学这个有的喜欢那个,他们的兴趣、爱好甚至理想抱负都不一样。同样,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语言理解水平的能力都是存在着差别的,甚至有的还会差别很大。因此,“依托式教学法”强调外语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的需要与特点来进行教育教学。这样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依托式”外语教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由于“依托式”的教学方法在我们国家出现发展的比较晚,在一定程度上也没有像国外一样那么成熟,但是近几年来来讲还是很不错的,可以根据我们当下社会的发展特点而适应。由于“依托式教学法”的影响,慢慢的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大学都更加注重培养综合的人才。当然,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有了些许变化。像以前传统的外语教学就是“题海”战术,一味的更多的是让学生多做一些题,来提高学习成绩。或者是一味的背记一些单词、词组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等等。但是现在的外语教学则是很丰富多次,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这些固有的东西了。

比如在现在的外语教学中有的时候老师会让学生去看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就如上述提到的“依托法”的原则一样),然后让学生取扮演其中自己喜欢或者想要扮演的角色来进行外语的学习。举一个例子来说,外语教学的老师让问学生喜欢看的电影,通过让学生自己选择订为了《哈利波特》系列的电影,通过让学生们去看这个系列的电影然后去扮演其中的人物,有的学生扮演主人公“哈利比特”有的则扮演“伏地魔”等等很多角色,然后让学生们选择一个片段来进行演绎。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学生们自然就自觉地会背了很多英语这样做的效果真的比纯粹的背单词、大量的做阅读或者完型填空的效果要好很多。

这样的外语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像是语言、语法以及口语的练习让他们有了真正的提高,而且也很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们的对于学习外语的热情以及也很大程度的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的积极在主动性。有的外语教学者也不仅仅局限于课文上的教学,同时也扩大了他们的教学范围。比如会来讲一首学生们都很喜欢的英语歌曲,然后对这首歌曲来进行语法、语句等专业的用法。这些都是在我们国家“依托式教学”发展的成果。还有像是现在的英语四六级的改革,去掉了完形填空增加了听力我觉得也是一种好的现象,同样也是受到了“依托式教学法”的影响,这表明更加的注重了实用型的人才的培养。虽然我们国家的“依托式教学法”的传入以及应用的相对来讲比较晚,但是由于我们国家与世界接轨,与时代接轨并且发展的这么好,“依托式教学法”在未来还是会有更好的发展与推广的,这样也有利于我们国家教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依托式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我们国家人才的培养,虽然还是处于发展探索的阶段但是又不错的运用和成果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依托式”外语教学法在我国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并且也有学者或者教授去研究探讨这个教育教学方法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国家也出现了很多研究探讨“依托式教学法”的人,像是常俊跃,赵永青2010在《学生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语言”融合的课程体系》中通过研究发现,“依托式教学法”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我们也要向国外学习一些优秀的他们已经成功的“依托式”外语教学法的案例,学习他们的优点,为我们所用。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依托式”外语教学法可以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五

一、语言起源观中多模态话语论的体现

Bloomfield首先从交际的角度把语言看做是人们实际生活中互换信息的产物。交际事件的动态性使得表达方式涉及到了视觉和听觉模态的同时性。视觉模态包含人类最初表达心理情感的初级表达行为,如儿童指着自己够不着的物品的感知表达行为,闭上眼睛,将头歪向一边表“睡觉”的描述式表达行为,用手在空中勾勒出“房子”轮廓的图画式表达行为,张开嘴,将两指做出喂饭的姿势表抽象的“饥饿”概念的暗示式表达行为等。其次,Bloomfield的语言起源观还体现了不同模态的互补性。视觉和听觉模态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程度的凸显。

当声音语言发展得不是很完善时,交际以视觉模态为主,听觉模态为辅。当声音语言发展得比较完善时,交流以听觉模态为主。同理,当表达涉及到面部表情和手势语一些比较简单、直接的经验时,交际以视觉模态为主,听觉模态为辅。当表达比较抽象、间接的概念如隐喻时,由于视觉模态的局限性,交际以听觉模态为主,视觉模态为辅。小孩习得语言和成人学习语言的过程都具有这种倾向性。最后,Bloomfield的语言社会、发展观将语言看做一种社会习惯,认为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样一种动态的语言发展观,使其具有了多模态话语形式扩展的灵活性。随着科技等高新技术的发展,随着相机、手机、DVD、电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出现,多模态话语成为当今语言学的显学是自然规律使然。

二、语言起源观与多模态外语教学

中国学生外语学习与人类语言的起源和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有相通之处。上述交际、互补和社会、发展观对我国外语教学应有一定的启示。从交际观来看,多模态外语教学更符合语言的启蒙模式,更能使学习者调动他们听觉和视觉等感官来获得信息。从社会、发展观来看,教师可应用现代多媒体设施如PPT、视频等结合图片、文字、声音的材料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所授内容。从互补观来看,结合语域理论,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不同模态的凸显程度亦有所差别。本文以贵州省某高校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基础英语教学为例来分析多模态教学的实际应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综合英语》(第二版)的教学目的不仅注重学生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Bloomfield在其对语言的性质和起源的描述中强调了声音与表达行为在实际交流中的协同参与、不可分割性,这一点对以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语用能力的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教学同交际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涉及到了视觉和听觉模态。在以教师口头讲解的听觉模态和学生书本文字形式的视觉模态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下,穿插这两种模态的其它符号系统,会使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听觉模态体现为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重点词汇、语法知识、语用知识、篇章结构、文化信息等的口头讲解,利用多媒体设施播放录音、影视资料时的语音内容,学生互动参与时说的话。视觉模态体现为学生手中书本知识内容的书面形式,黑板上老师的板书或PPT上的文字内容、图片、影视等视觉资料,教师的身体语言(如讲解“elbowone’sway”时所附带的身体行为)或学生互动参与的行为(如会话中模拟实际场景的角色扮演)。

三、结语

Bloomfield语言起源观认为语言是实际交流需要的产物,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视觉和听觉模态的参与,并在不同的语域中体现不同程度的互补性与不可分割性。语言学习的过程和人类语言的起源及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之间有相通之处。外语教学应该意识到单一模态教学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尽量采用多模态理念指导编写教材,利用人类自身资源和高新技术贯彻执行多模态外语教学,顺应人类语言的本源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六

摘要: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但很多学生由于对语言所属国文化背景的不了解,导致了语言的运用能力降低。基于此,在外语教学中提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根据海姆斯(Hymes)的观点,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了解该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在交际时就很难说出恰当、得体的话语。即是说,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比语言能力本身更重要。然而,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语用能力明显低于语言能力,在实际交往中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又是因为说话双方不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者是违反了其社会文化规约而造成的。大量例证说明,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是决定交际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为了使英语学习者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同时也是为了使跨文化交流变得和谐而富有成效,交际者就必须具备双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知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逐步培养跨文化意识,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要广采博览,厚积薄发,必须熟悉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两种文化,即学生的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民族文化,成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桥梁,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外国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不同场合下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助所学文化因素去增强理解能力,汲取有效信息,而且还要帮助学生避免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民族文化,使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因此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化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就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至于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更新教学观念

英语作为~门学科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教与学的双向的互动,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综合能力,即通过英语实现交流、学习及其研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教师过分地重视其基础的问题,许多的教学内容演变成了重复的背诵和默写;而且,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英语也像其他学科一样,陷于题海,其本身最基本的作为交际载体的特性也消失殆尽,英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随着现代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更加频繁,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会很多英语单词、能翻译很多英语文章的“翻译机器”,而是能够进行实际谈判、实时交流、传播文化的实用性人才。这一要求同样反映在英语教学中。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摒弃传统的只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教学的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了解跨文化意识的内涵与价值,以文化教学为基点,跨文化意识培养为桥梁,最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加强文化修养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实施文化教学的主动者和执行者,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成效。因此,增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显得至关重要。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其一是重视教师英语文化课程培训。一方面,高师院校要单独开设英语文化课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化习俗等,使师范学生具备初步的英语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各教育机构要强化在职教师的文化培训,利用寒暑假等时间举办文化培训班或文化讲座,以提高在职教师的文化素养。

其二是教师要主动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文化修养。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文化知识,教师首先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尽可能多地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阅读大量的英文报刊、杂志和文学作品等。

其三是要重视文化教学。所谓教学相长,学是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途径,教同样也是促进教师文化素养提高的途径。假如一个英语教师自身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却不愿意花时间或精力来实施文化教学,那么他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而不能称之为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教育者。也许有很多英语教师会抱怨说自己的工作量大,压力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实施文化教学。但这不应该成为教师放弃文化教学的理由。我们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在元谓的重复练习和作业批改上,还不如花点时间和精力试着变通一下。例如组织学生能亲自参与的英语主题文化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这既能使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又能使学生掌握了特定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二、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课堂是文化教学的主要阵地,虽然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但是只要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45分钟,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如此之多,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文化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讲解和介绍目的语文化

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该语言的真实环境,遇到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讲解、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并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选一些典型的、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上。

讲解介绍文化知识的方法又可以一分为二,一种是综合讲解法,一种是系统介绍法。很多学者将综合讲解法称为“文化旁白”(culturalaside),指在语言课时就有关内容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例如,在讲到英国报纸的时候,可以介绍几种大报和小报以及他们的政治倾向和读者群。综合讲解策略能够创设文化语境、有助于联想,这种文化教学的方法用途最广、使用时间最长,但难度较大,它需要教师驾驭语言与文化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技能与艺术。

系统介绍法需要以文化课程为基础,专门讲授英语文化。目前,不少学校在高中阶段已经尝试开设有关英语文化的选修课,如“英语语言国家概况”、“英美文化简介”等课程,并定期开展文化专题讲座等。系统介绍法能比较集中、系统地呈现某个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学生多维透视该民族的文化,认识该民族的文化思想。但是仅仅提供文化信息、讲解文化特征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能通过实践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某一文化问题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文化差异,增长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差异意识。

2.对比与分析文化异同

对比分析的方法既是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又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方法。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样。唯有对比才能发现文化差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与文化知识的教学。对比不能仅限于表层的形式对比,还应该有深层的内涵对比;不仅要进行语言的对比,还要进行非语言的对比;不仅要作语言、非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对比,还要作言语交际行为的形式和意义的对比,等等。对比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本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正确区分知识文化因素和交际文化因素,以便能让教师在文化渗透时“对症下药”,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文化理解意识的养成。当然,在进行文化对比的时候,教师本身应该保持客观性,不能偏好于某一种文化而贬低另一种。因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也就是说,教师本身应该具有文化平等意识,才能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对比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

通过对比设计,相对而言,能比较系统地反映出两种文化在某一方面的异同点。学生也能一目了然地发现两种文化的特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当然,做这样的工作需要教师花一定的时间和心思,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制作类似的表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中增长文化知识,增强文化意识。

3.选用原材料进行教学

外语教材的内容既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同时又是对某种特定文化意义的阐释。在选择英语学习材料时,要特别注重其语言背景之后的文化含量,因为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把一些原版外文资料作为阅读和听力辅导材料,即使用真实语言材料。所谓真实语言材料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说和写出的语言材料。本族语使用者用这些材料来交流信息,表达情感。真实材料不会根据一定的语法结构进行有意识的编排,也不会为了突出某一种语法规则或句型而有意识地组织语言材料,更不会使用学生熟悉的单词取代一些不熟悉的单词]。因此,可以让学生在纯正的英语文化氛围中感受英语的魅力。可以选择一些最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和短文进行阅读和训练,因为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而具有文化内涵的短文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在较短的时问内大致了解异国文化知识,为进一步的文化学习打下基础j。

4.加强课堂语言实践学习

培养跨文化意识不是文化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在教师的中介作用下,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识,并在使用英语时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1)听说训练 有人认为学生开口就算交际,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背单词、背对话、背课文就算交际,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教学观念。课堂内听说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交际能力训练,前者侧重对语言的理解,后者侧重对语言的运用。要使学生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能力,则在听说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训练。课堂听说训练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听原版课文朗读磁带,让学生感受纯正的欧美英语语音;也可以设置某一特定的场景,如在商店购物,让学生自己组织对话,训练他们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文化差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将英语学习同自身所处环境和经验结合起来,并为后面的阅读教学作好铺垫。

(2)阅读训练 英语阅读训练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开口说”、“动笔写”。学生花更多时间阅读,读更多的英语读物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词汇储备,而且能在不知不觉中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及特殊的语言习惯,更容易学会用英语思考、交流、写作。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常用大量的时间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然而浏览、精读、跳读、猜词等技巧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文化背景的理解之上。只有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阅读训练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将文化意识渗透到阅读中去时就能够更准确、更完整地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因此,要让学生真正享受阅读,体会文字中的乐趣,课堂英语教学手段必须多样化。不仅要加强师生间、同学问的互动,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3)写作训练 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与听、说、读的教学是密切联系的:既有遣词造句的问题,又有语篇结构的问题;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思维训练。对学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文章的优劣与他对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这里说的文化差异不仅是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还包括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这种差异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反映操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和价值心理倾向,不同的文化给学生提供了从不同方面看待事物的视角。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从跨文化意识这~窗口来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念,在更高层面上拓展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价值内涵,以引起学生对文化价值的思考。

(4)角色表演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就语言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随时地进行说解,指明其文化意义及使用中的文化规范。并可设置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参照教材内容,以课本剧为依托,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或模拟表演,鼓励学生尽量以目的语文化的成员的身份表演,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正确使用语言。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或较少有机会同英美人士接触和交流,他们只能将课堂作为操练和运用英语的主要场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交际训练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得体应用语言的十分有效的途径。例如,在学过有关问路的对话之后,教师就可以将学校所在市区的主要街道、商店、车站、邮局等建筑物画成一幅示意图,用不同标志表示对话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并随时将其变换方位,让学生分别扮作旅客和民警,进行问路、指路的情景对话。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训练学生的口语,又能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当然,教师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应给予必要的解释与指导,并组织学生讨论角色和表演的效果。

三、强化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学习和掌握外语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为了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及拓展,教师应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努力营造一个英语文化氛围浓厚的第二课堂环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为他们提供一个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更广阔的舞台。

1.利用多种教学媒体

文化不仅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而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新的语言现象、文化现象也在不断产生,外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了解、探讨、研究这些新的文化背景知识。外语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各种视听媒体和互联网络信息量大、时代性强的优势,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节且,了解掌握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此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培养了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开设校园英语广播,让学生自己整理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并用流利的英语口语向全校播送。通过全方面的接触,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文化内容本身即广又杂,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又不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那么,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必须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课外阅读既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是扩大知识面的必要途径。教师在指导阅读时需要注意文章体裁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性,突出实用性与时代性、趣味性。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富含英美文化的报刊新闻、网上下载的英语文章、各类文化小故事等。而让学生读一些简易的英文版的文学作品,做好笔记并交流心得,效果更好。因为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文化以及该民族的心理状态、气质等方面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当然在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时,教师要切忌包办代替,搞“一刀切”,把教师自己选择的材料强加给学生阅读。课外阅读之所以区别于课堂阅读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自主权。要知道,如果不能吸引所有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课外阅读就不可能长久地开展下去。另外,在平时报刊杂志的阅读中,教师也要提醒学生主动发掘和积累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久而久之,学生才能自觉形成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3.加强课外跨文化交际训练

人们的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语言的运用和发展均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在学校,越来越多的校园已经出现各式英文或中英双语标语、指示牌,并定期作适当更新。如此布置,学生在校内随处可见英语成语、谚语,身临其境。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多讲英语,并定期开展英语角、英语朗诵、英语演讲、英语晚会、英语短剧表演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学生除了在课堂及校园里了解文化,社会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大课堂,有更丰富、更全面的英语文化信息等待着他们去发现、去发掘。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探索和尝试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各种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和nativespeakers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交际,了解世界文化,切身体验中外文化差异,培养世界文化意识,进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而且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西方文化和本国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融合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与语言使用有密切联系的社会文化因素。同时,教师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西方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操练。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目的出发,帮助学生排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努力做到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七

一、外语教学中对文学材料的挑选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文学才适合外语教学课堂呢?在选择文学材料时,教师应把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文学的不同功能结合起来考虑。外语不同于母语,学生对它的掌握有一个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外语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目标在于掌握语言规则,包括发音规则、词法和句法,并将这些知识内化,具备初步语言能力。在这个阶段,有人认为不宜引入文学,因为它会造成语言上的困难,使学生丧失学习语言的信心。

笔者以为只要教师能够选择恰当的文学材料,文学对语言学习不仅不会造成障碍,反而会加深学生对语言和语言规则的熟悉和理解。这类文学材料可以是一些针对儿童的文学作品,如童话、童谣及其他类型的儿童文学。这些作品语言比较简单、口语化,篇幅不长,但不失文学特有的艺术特色:形象具体、想象丰富、情节富有趣味性。教师在相对枯燥乏味的语言语法教学中掺入这类文学将使外语初学者感受到运用语言知识解读美妙动人故事的乐趣,并能通过口语化、贴近生活的语言体验到目的语国家的民间风情。除此之外,词句简单、短小精炼的诗歌也是不错的选择。诗歌不同于儿童文学的地方在于它更能让人体会到文学的美感。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从音韵、简单修辞和意境等方面鉴赏诗歌。

鉴于学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知识上的缺乏,分析程度不宜太深,点到即止,以让学生意识到语言形式和风格上的某些特殊性及感受到其制造的美学效果为主要目的。在学生完成初步的语法学习和词汇积累后,开始转入中级阶段的学习。中级阶段的学生能够运用他们现有的语言能力阅读一些稍微复杂的文章并且具备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选用一些涉及国情和文化的文学材料,因为这些材料虽然在语言上较之儿童文学和简单诗歌更复杂,但在内容上偏向常识,更贴近现实生活。作为知识性普及,这类文学材料一般没有太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可以是某部小说当中描写风土人情的段落,可以是一部戏剧中在餐桌前谈论吃穿的一段人物对话,甚至可以是一些有关天气或动物的谚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话题挑选材料,还可安排一些表演游戏(如在餐馆点菜)或让学生写一篇中德饮食文化比较的小文章等为他们创造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文学在这个阶段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和词汇量,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为语言应用提供语境和搭建平台。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升高和知识结构的扩充,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地理解或简单地描述一些常识性内容,而是渴望了解更高更深的东西,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为了满足高级阶段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挑选一些经典文学的简写本作为本阶段的文学材料。经典文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经无数人鉴别甄选保存下来的思想精华。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一定要让学生接触原典,即纯外语版,而不是中外文对照版本,更不应是汉译本。

用原典有许多好处,一来能迫使学生运用所学外语和背景知识理解原文,二来学生能直接接触原汁原味的语言和内容。当然,这类文学在语言和思想内容上的复杂深刻性决定了它需要被反复阅读。这就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到让自己怦然心动或印象深刻的东西还应记下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满堂灌,而应该先让学生谈读后体会,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看法,讨论完毕再扼要分析几个段落或细节,联系学生的看法谈他的见解并对学生的看法进行分析。文学在学生和作品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充当交流思想的桥梁。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造力和想象力被大大激发。

二、外语教学中文学运用模式初探

教师选择了适当的文学材料之后就该考虑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上有效运用这些材料。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运用文学文本:

(1)从语言层面解析文本;

(2)从国情和文学角度解读文本;

(3)围绕文本组织创造性的课堂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及独立思考能力。

1.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文本进行语言上的探索。教师可以先将文章的出版年月和标题略去,使学生不带任何预测地开始阅读文本。对于文中的生词尽量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猜测的方式自己解决。然后教师列举一些有关文章基调的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初步印象选择。请学生思考这种印象从何而来并在文中划出相关的一些词语和句子。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词句的意思和特征,而且对词句出现的语境及词句的运用达成的特殊效果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2.从国情文化和文学角度进一步探讨文章的意义和内涵。教师可以用W开头的问题(即who,when,where,what,whichandwhy)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这篇文章营造了怎样一幅画面,谁出现在画面中?这幅画面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间和地点?你是怎么想的,文中描绘的画面和现实相符吗?这篇文章的作者持有哪一种观点呢?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跟当时社会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此可以引入一段有关当时社会背景知识的短小文章让学生阅读,使他们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以上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已经引导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学会初步的思考和阐释,从而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方面的理解。

3.围绕文本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或课外任务让学生完成,把他们引入一个更高思维和创造阶段。学生在这些活动或任务中完全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和特长,努力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下面几种形式:

(1)对文本的演示。学生就同一篇文章展开朗诵比赛,吟诵的时候对文章内容不仅有理智的了解,而且有切身的体会,加上配乐和PPT的协助,不知不觉中把它化为自己的东西。朗诵完毕后,学生还可以自发地发表一些对文章的评价和看法。

(2)现场表演或演讲。学生以分组方式就文本中某段有趣的场景或对话进行现场表演或者进行与文章相关的任何主题演讲,如评价文章的作者或某个人物。这些活动重在“说”和“演”,学生通过它可以锻炼思维和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中除了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包括非口头表达能力(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3)课外任务。因课堂时间和资源有限,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任务给学生。最简单、最传统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进行课外写作。写作可以是读后感、对文章的重写或改写,或写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或两个人物的一段对话,等等。学生在课后搜集整理素材进行加工和思考,拟定提纲,最后撰写成文章。这是学生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及从事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现在的预演对他们来说非常有帮助。另外一个比较复杂的任务就是小型课题。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个小型课题。

如有关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的电影改编研究,这个课题要求学生分工协作,一部分人搜集电影资料,另一部分人搜集相关电影和文学评论,然后大家把搜集到的资料汇合到一起,共同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的课题成果必须通过书面报告和课堂口头集体汇报的形式呈现给教师和同学。小组中每位同学都要负责报告和汇报一部分。课题进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和监控,完成后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基于课题项目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参与课题项目的设计、执行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个人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协调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等)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加强。这些素质和能力都是今后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总之,这种模式能够发挥文学的各项功能,满足不同阶段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需要。当然,不同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运用模式,笔者在此只是抛砖引玉,旨在让学术界获得一个可在当前教学中实施的思路。

三、结语

文学自古以来就被当做衡量一个人基本文化素质的标准,不应在现代社会遭到抛弃。在外语专业教学中,文学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文学独具艺术特色的语言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内涵不仅使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而且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心智。外语教学中如果能合理正确地运用文学,那么培养出来的将不再是,促进外语专业回归到人文学科的本位上,同时顺应当今外语教学改革的呼声,即实现“以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为出发点的语言驱动教学模式”向“以通过外语获取信息表达思想为出发点的内容驱动教学模式”的转变。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八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深受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反映着文化,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语言学习的背后,因此在外语教学及语言学习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文化意识并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实际教学中一些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性的应对策略,探讨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外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受文化影响,同时也反映着文化,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语教学及语言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进行一定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背景知识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外语,并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外国文化的载体,外语的传授过程也必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因素,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审视、探索,对外语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课题。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然而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我国的外语教学又比较偏重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从而导致了不少学生虽然能够很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却不能得体地运用。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关于外语与文化、外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应同步进行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以及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途径之一。

2、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问题

2.1 教师文化意识有待提高:长期以来,较为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对我国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一直都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同时,英语的教学向来也比较重视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而当今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英语文化方面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储备,也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工作后,由于工作的压力和再教育机会的缺乏,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注重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就更谈不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

2.2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文化教学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依据课本采取满堂灌或简单对比教学的方式,把大量有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听讲、作笔记等方式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样的教与学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3 学生实践不够充足:现今的外语教学体制仍然难以避免应试教育现象和“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学模式。课堂上的情景设置环节有限,课下又没有语言环境, 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体会到具体语境交际中中外文化的差异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所以,尽管学生积累了很多文化知识,但不知道在具体语境、特定场合下如何正确、得体、合理地使用外语表达自己,经常出现无效交际,甚至交际不快。

3、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实际策略

3.1 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意识的提高: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在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英语教学中要传授充分的英语文化信息,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国家文化意识,教师就应当具备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力。深入细致地了解我国和英语国家文化,通过学习和结交外国朋友等手段来了解外国文化,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为改善英语文化教学积极创造条件。

另外,语言和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密切关注西方文化的新动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在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文化差异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不同文化的相互比较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3.2 教学手法多角度、多元化:新时代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信息、科技手段融入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充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教师还应意识到课外教学也是培养英语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建立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 使课外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多渠道获取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

3.3 创建真实环境,丰富实践活动:让学生沉浸于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之中,无疑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办法〈WWW.SHANCAOXIANG.COM〉。在课堂上,为了便于教学操作,教师可在实施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同时,每堂课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实施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设计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教学活动或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感受。

另外,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也是对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很好的检验,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定期举行角色扮演之类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通过生动的表演,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西方文化,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外教这一优势,鼓励学生在课外多接触外籍教师,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文化知识,并且学以致用。

4、结语

外语教学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习得,目标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一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改变过去为语言而语言、为操练而操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外语,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培养文化意识,仍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进一步探索。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九

一、英汉称赞语的语用差异

语言专家Wolfson和Mancs对表达称赞语的方式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公式化是美国称赞语的主要特点,多通过组合副词和形容词完成。左焕祺教授对中文的称赞语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副词占到43%,形容词占到46%,动词仅占7%。这一结果表明,副词和形容词是中文称赞语中最经常使用的词语,而且汉语和英语的称赞语在句型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语+动词+副词的句型则是中文称赞语中的惯用句型,使用率超过41%,这种句型的不同是受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影响的,美国人对事物的评价注重个人感受是由于他们对自由个性的追求。而中国人对事物的评价则注重对方的感受,这是受中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影响的,所以,“YOUVADV”是中国称赞语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二、英汉称赞语回应模式的异同

“讽刺原则”、“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和“面子保全论”等是当前语用学中的几个重点理论。本文主要涉及到的是“合作”和“礼貌”两个原则。前者是1968年由Grice提出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质的准则———生成的话语不能是虚假的、缺乏证据的信息;方式的准则———生成的话语必须直接明了,意思准确,不能有歧义,不能让接受话语者听不明白;关联准则———生成的话语必须存在科学合理的关联性,方便接受话语者的理解。缓和式、接受式和拒绝式是当前西方人应对别人赞美时的主要方式。对称赞目标的转移是缓和式应答的主要特点,其目的是使称赞者称赞的程度有所降低,达到既不赞同也不反对的效果。拒绝式的应对方式对交流双方关系的发展不利,在英语环境中,这种拒绝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这也是目前跨文化交流中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

三、英汉称赞语的语用差异对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交际能力由语法、话语、社会和策略等能力共同组成,交际能力的提升是当前进行语言教学的关键。帮助学生了解中英文应答语的不同之处,一方面对学生用英语对外交谈的能力有所提升,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讲话人表达的意思,从而掌握交谈的主动权。如此一来,对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误解问题可以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对赞美语应答的教育对象定位在中高级外语学生,加强此类学生认识文化差异的能力是此类教学的主要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者,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问题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激活,或者将学生置身于自己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引导他们去回忆赞美别人的时机,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赞美的不同之处。通过对赞美语的分析和研究发现,赞美语在使用环境、应答方式和赞美的表达方式等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对一个语言学者而言,明确母语与所学语言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十

语言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教学,由于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思想、信息等的交流,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一般要比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多,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时首先要解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文化差异,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者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同时也要兼顾文化教育,并且注意区分不同的文化,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的多元认知,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在一起,将成为语言教学的一种新思路。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在文化的传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样在语言学习中,文化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所在,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传授,文化是语言使用的重要环境。“当你讲授一门语言的时候,你就在传递一种复杂的文化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行为系统”,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者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同时也要兼顾文化教育,并且注意区分不同的文化,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的多元认知,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在一起。

文化教学的概念首次出现是在1918年的英国杂志《现代研究》中,此后国外学者纷纷对此表示关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教育模式,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对语言文化教学进行了自己的研究,如苏向丽的文章《跨文化交际中多元互动的语言文化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年第4期)、吴奕绚的文章《外语教学应注重文化因素》(《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等,这些研究都将重点放在语言文化教学的定义,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以及语言文化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而没有深入到语言文化教学的构成因素、语言文化教学的课堂模式等具体环节。为此,笔者将借助Patrick的“文化体验”这一概念,从实践层面来分析语言文化教学的构成因素,以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之间的互动性关系。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体验的互动性关系

文化教学的概念首先在1918年英国杂志《现代研究》(Modern Studies)上提出,这一概念强调二语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语国家及其人民的文化生活。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学者Brooks倡导在二语教学中应该融入文化元素。

随后,一大批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容。例如,Nostrand所提出的“自然发生模式”,其中包含六大范畴:文化、社会、冲突、生态与技术、个体以及跨文化环境。Hammerly强调了文化教学中的人文与情感维度,Damen(1987)则把文化教学称为语言教学的“第五维面”。到了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家Robinson(1985)提出了“文化的多面性”的设想,强调语言教学应注重外语学习者的“内化过程”与“心理变化”,也就是通过语言文化教学使外语学习者具有多面性的文化以此促进自身的发展变化。

从以上这些研究观点中可以看出,语言文化教学中的两大核心要素: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动性关联,首先,文化体验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样是体验目的语文化的过程,这其中涵盖了包括历史、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等等丰富的文化内容,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会受到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意味着语言学习不仅仅只是一种认知过程,它同时也是一种实践过程,语言教育不应仅仅之专注于技能训练,同时还要融进某种文化批判因素,总而言之,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是认知者在语言认知过程中同时发生且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认知实践过程。

反之,文化体验同时也会促进语言学习,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流畅交流,这种交流能力不仅取决于学习者对该语言的掌握程度,也取决于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水平,而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可以说,文化学习有助于促进语言学习应用能力的提高,学习者只有从事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尊重并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了解与欣赏本国及世界各地历史文化,并了解世界为一整体的地球村,培养相互依赖、互信互助的世界观和语言学习观。才能实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真正实现和目的语国家的人之间有效无障碍的交流。

二、语言文化学习的实践构成因素

从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联,我们建议在语言教学课堂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实践形式如下:

1.以西方文化最为语言载体,首先改变英语教学的学习素材单一、枯燥、陈旧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在教学材料中增加时下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敏感度,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培养更为宽容、开放的文化观。

2.以文化情景表演作为锻炼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将文化融入到情景表演之中,可以使学生获得不同文化碰撞的直接体验,在感受不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实现无障碍的语言交流。

3.文化主题讨论,通过对相关文化主题资料的整理和搜集,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主题发言等形式一方面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改变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主动参与到语言教学的过程当中,变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动参与式学习方式。

4.通过结合传统试卷测试和课堂口语测试,书面表达测试等多种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和效果,进一步激励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效果,真正实现英语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总结来看,文化语言教学涉及到语言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在教学理念上,文化应该成为语言教学的核心所在,将其贯穿于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各个环节,加大语言学习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语言文化教学的重点所在,在传统交际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中加入文化内容一方面可以大大丰富语言教学的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外语教学效力的提高。

三、文化体验与语言教学的反思

尽管语言文化教学的观点由来已久,但是从目前我们的外语教学现状来看,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比重还是相当有限的,特别是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当然这里面存在着各种局限性因素,如学生的英语水平、理解认知能力、教学设备、教材等等。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在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英语水平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语言教学中加入文化内容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融合差异文化的宽容文化观,另一方面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模式,展示不同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可以大大改变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迷、教师教学效果不佳等疲软现状。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第十一篇

1、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实践的整合

传统外语教学以教师讲解,学生背诵、做题为主,学生基本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状态,课堂记笔记,课后复习做题。不可否认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短时间高强度的知识输入,但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建构的过程,更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与创新力。将信息技术引入外语教学可以极大地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其集音频、视频和文字为一体的特征可以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充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内化语言知识,并敢于对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自我思索而非坐等老师答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系统四要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将给外语教学带来变革性的影响。

1.1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之后,教师由之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1.1.1课前准备阶段

不同于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在课前查阅资料精心备课,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外语教学模式可尝试任务型教学法以及小组协作、问题教学法等更加多元化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例如讲授“节日”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有关中西方节日的资料,之后学生可以小组协作的方式选取“节日”主题的一个侧面做幻灯片展示以及自我陈述。虽然教师依然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前承担着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文字、短片、音频等)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责任,不可否认的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来源,翻转课堂和慕课等新涌现的教学法已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加入到课前预习准备阶段有利于使其学会如何学习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

1.1.2课堂活动组织

外语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有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基础较薄弱的班级更应当适当增加讲授知识的比例。以中国农历新年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先查阅资料把相关的核心词汇做成幻灯片进行讲解,之后将这些词汇套用在学生较为熟知的句型中,同时注意把握话语的难易度。在学生掌握了相关背景知识后,教师可以播放介绍中国农历新年的短片,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官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之前知识的完善和补充。讲授之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复习所学、运用所学的实践机会,例如布置相关的口语或者作文练习,通过语言的输出完善二语习得进程。学生作为外语课堂中的教学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要素,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展开。外语学习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活动,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于实践,学会知识的自我建构,其中包含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1.1.3课后评价阶段

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大学外语教学评价不再是单一地评定学习成绩的优劣,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能力及其发展过程,重视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趋于多元化,除考试外还有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在线考试等形式。传统型教师课堂评价或是考试批分的形式过于片面、绝对化,无法全面评定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而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在线考试等多元化方式可以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实现评价主体及方式的多元化。

1.2从传统课本到立体化、多维度教材的转变

狭义的教材主要指纸质版本的教科书,广义的教材则是指一切用于学校教学的所有媒体材料,含纸质版本的教科书、教辅资料,以及多媒体音像资料、通过网络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教学内容有了从量到质的变化,根据多元智能理念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而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智能就必须鼓励学生涉猎教材以外的资源(如词典、英文报刊、图书馆资源、互联网信息等),使他们在不同阶段达到相应的资源能力,通过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1.2.1教学内容的多样、直观、无限性

传统课本及教参构成的教学内容单一并且缺乏互动性,而信息技术呈现的教学内容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具有无限扩展性。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美国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尝试二十分钟左右视频短片的教学模式,例如:“TED演讲、skillshare、MOOC”等网站无一不给外语教学带来新的气息;而在中国成立于2012年的“天下网校”致力于打造国内最专业的知识交互与共享平台,通过汇聚全国各行各业的业界权威与名家名师,制作精良的原创教程,建造一条能够将惠及大众的实用性知识、技能和名家理念直接传递至学员本人的知识通道。在学习资源极大丰富的网络信息时代,教师和学生可通过主题资源网站、教学软件、模拟动画、论坛、博客和自制幻灯片等途径获取极其丰富的教学材料。

1.2.2教学内容的精品、移动、便携性

虽然目前中国大部分的高校难以做到学生每人一台电脑,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上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电脑以及多媒体播放仪器,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利用手机下载教学视频、查找学习资料和进行在线交流等活动,不可否认教学内容正朝着精品化、移动化、便携化的方向发展,除了传统的课本之外,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拥有了无限学习的资源。考虑到学习者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分钟,网络教学视频通常在10到15分钟之间,为了将一个知识点讲述清楚采用了基于知识点的内容切片,将知识要点进行拆解以连续剧集的形式分集讲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精品、移动、便携性。

1.2.3教学内容的互动、即时性

传统课本上的知识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新知识的更替相对而言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信息技术引领下大学外语教学将技术融入课程,可实现知识的即时更新以及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式交流。通常成年人倾向于主动式的学习,因此学习者自身的经验,或是遇到的问题,必须成为课程中的一环,才会产生满意的学习成效。由此可见一方面教师不应当完全忽视传统课本作为知识传授样本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年龄的增长,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的学习。教师应当灵活地将技术融入课程、技术启迪创新,大学生的学习要有更明确的动机来当前导,而这动机又必须和学习者本身的生活经验、个人需求、或遭遇的问题连动,并且以实作、体验的方式进行,才会是一堂有效又难忘的课程。模拟软件、博客、论坛、主题资源网站、微信等技术的涌现无疑给传统外语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互动与即时性。

1.3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到与课程的整合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发展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阶段。现在不仅将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学或者辅助学习,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1.3.1课内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模式根据技术支撑环境不同可分为基于多媒体演示、基于网络教室、基于软件工具或基于仿真实验等多种不同的课内整合模式。在多媒体教室内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课件进行教学,与传统教室相比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图像、音频、视频多种形式讲解知识点,可分步骤、分阶段再现复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了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基于网络教室的教学模式下实现了师生每人一台电脑的教学技术支持环境,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网络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亲身实践和自主学习。基于软件工具或基于仿真实验的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成为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仅是知识的演示工具,更是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认知工具。

1.3.2课外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课外整合模式可为学生提供网络交流、互评、资源搜集以及教师网络评价、监督和辅导平台。以适时教学模式为例,教师首先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预习内容,包括背景知识、视频及音频介绍等;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平台阅读相关知识后,可以在线与教师、同学交流心得,之后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反馈后可对之前的备课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与修改,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更替;在学生课外预习、教师课前收集学习反馈情况的基础上创设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利用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后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适时教学模式设置了“难题探究”环节,将与之前知识相关联的主题作为专题供学生课后进一步自学和探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监督以及给予必要的辅导。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已经融会贯通了整个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环节,最大限度保证了学生自主性及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实时跟踪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是现代化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结语

本文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方面探讨信息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的整合模式。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到与课程的整合发展给大学外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大学外语课堂从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到以学习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监督者;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巨大的丰富,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直观性和无限性。由于微课、网络视频的兴起学生可以随时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并且可以通过模拟软件、主题网站等技术进行在线模拟和练习;最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融会贯通于整个课内和课外教学模式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有利于学生复杂性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辩证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参考文献: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第十二篇

一、外语原声影片对于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西安翻译学院图书馆外语沙龙的外语原声影视服务提供了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情景,多方面地展现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促进了读者对不同国家的习俗、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提高了读者语言交际能力。经典的电影语言大都通俗易懂、简洁明快、人物语言性格化、幽默生动等,特别是很多人们熟知的经典对白、常用的谚语、地道简洁的口语,如Can’tteachanolddognewtricks(老狗学不会新把戏);Takeahike.(走开;别烦我);Don’tbyfussy!(别没事找事!);Youmadeit(你成功了!);Whothehellareyou?(你是何方大圣?):MindYourbusiness.(少管闲事)等。

二、外语原声影片对于外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外语原声电影具有趣味性,真实性的特点,能够为读者外语学习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能解决抽象的理论问题,降低理解难度,吸引学习注意力,激发读者求知欲,深受广大外语学习者的喜爱。原声影视欣赏,能够视听结合,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感受影片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纯正的发音、正确的语音语调、别样的社会文化,使读者在欣赏影片同时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进一步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西安翻译学院图书馆外语沙龙外语原声影视服务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增强语言学习的文化积淀,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论语雍也》中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所谓的“乐”,即是指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电影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兴趣要求。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读者自然而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去学,学习就不再是一种重负。原声电影中有些经典台词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比如《阿甘正传》中台词:Miracleshappeneveryday.(奇迹每天都在发生);《乱世佳人》中台词:Afterall,tomorrowisanotherday.(无论如何,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只要看过就能够脱口而出,这说明影视欣赏对于读者语言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利用影视欣赏,音像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比单一的学习方式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电影语言都来自于真实的语言环境,包含丰富的社会文化,通过原声影视欣赏,可以使读者直观了解语言中的文化现象,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依存关系。通过不同国家社会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知识,冲破跨文化语言学习的障碍,能更好的理解、恰当的使用所学语言。西安翻译学院图书馆外语沙龙提供的原声影视服务,影片不提供字幕,需要靠读者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理解片中的台词及影片主题,读者在欣赏影片的同时,能够了解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提高读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最终真正掌握所学语言。外语原声影视服务是外语教学的有效辅助,把外语原声影视服务与读者外语学习有机结合,我们还要进行更多研究,使读者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外语学习与实际应用中,为读者的外语学习提供更多帮助。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第十三篇

摘要:语言属于文化,同时也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目标即是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跨文化训练得以实现,促进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培养地道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训练;培养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训练的背景与目的

从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历史背景说起,跨文化交际训练发展契机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派遣海外出国的外交官,商业人士等人的预备课程。当时作为训练,以授课的形式像派遣者讲授目的国的地理、法律、教育制度、天气情况乃至风土人情。20世纪70年代,如何促进异文化间的交流:

(一)过渡到目标文化的先行研究;

(二)实地研究;

(三)将回到本国后再次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帮助纳入考虑范围的跨文化交际训练等问题引起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其间,语言固然是重要的工具,但文化因素在影响着交际的全过程。跨文化交际训练应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训练,更要能够在感性层面拥有文化共鸣感,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学习之后付诸于实践才是跨文化交际所追求的目标。当然,学习异国文化还要与自己的本国文化相结合,只有深刻理解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异国文化,理解了普遍性方能理解特殊性。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过程。就目前以汉语为母语现学习外语的同学来说,从出生时起就受到汉文化与汉语的熏陶,而在学习外语时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习得异国文化,通过切身深刻体验,促进文化底蕴的形成,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自然流露,不是汉语式的外语,如此,就是形成了跨文化意识,就是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

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训练方法都可以单独实行,但就目前的课堂模式而言,仍需结合多种因素加以考虑,如学生的上课时间、授课目标、教材等。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基础训练的目的、内容、方法,从宏观上认识跨文化交际训练的特征。最早普遍实行的是以信息,知识学习为中心,同时兼顾目标文化的意识水平与无意识水平的授课方式。自主学习形式也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另一措施。学生自主使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从而能够说明某一行为模式的特点而进行的训练。通过异国文化的原因归属法,即“同型归因”的方法进行训练。具体的方法为:归属训练,训练理解并说明目标文化的行为模式的原因、特点。其次,站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中解读因异文化间的交流接触而产生的误解、摩擦的案例,并从选项中选择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体验学习形式因其有各种形态的存在,因而也被广泛使用。体验学习法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阅读异文化交流间引起的问题,小组间相互分析,交流讨论,针对事件的具体问题,可进行角色扮演来找出摩擦的原因,又叫做文化认知训练。从小组为单位的训练延伸出DIE训练方法,对于搜集到的异文化间交流引起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叙述与描写(Description),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本国文化与目标文化间的不同意义进行对照并解释(Interpretation),进而进行评价(Evaluation)的训练方法。同时站在目标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容易捕捉到文化的相对性。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模拟实验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时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Barnga:通过使用扑克牌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参加者通过再现情景的方式表述异文化交流间遇到的状况,而后,主持者一边回顾发生的情景,一边分析所能体会到的价值观,情感层面,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并思考本国文化在此情景中的影响。

(二)Bafa-Bafa:参与者分别划分进两间教室,分别教授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与风俗习惯,一段时间后,让他们相互交流,体验异国文化。比如,交给一组寒暄时身体不要接触到对方,而另一组则被告知寒暄时应互相拥抱,以示亲密友好。然后,要求与另外一组相互寒暄。

(三)Ecotonos:是第二种方法的升级版,将参与人员分成3组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跨文化交际训练之后,以主持者为中心,进行动作的重复,这时,参与者也跟随再一次回顾自己所想,所学的内容以使其意识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对外语教师就如实验中主持人的角色。除了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材之余,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外之余多接触外国最新流行事物:如电视剧,电子书等。还可以多与外国朋友进行互动,互发邮件,这些交际有时则对外语书写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还要在脑海中将中文转译成外语,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跨文化的思维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训练对当前外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异文化训练是以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中心,知识学习兼而有之的一种训练形式。与个人的成长、异文化间的练习体验、学习是有划分出具体区别的。要求学生在端正态度的前提下自己体会跨文化间的差异,冷静思考、思路清晰、情感细腻。当然,教师在训练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目前所处的知识阶段,设置学生不曾接触的场景,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再融入了语言环境的氛围中学习语言。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但理解了语言,同时熟悉了语言所处的环境,进而也提高了学生对于人际关系领悟的层面,使用地道语言且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刘兴宇。跨文化训练与跨文化适应[J].文化与传播,2013(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13篇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外语教学心理学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最新范文

教师礼仪与教师形象优秀5篇02-28

重阳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最新4篇02-28

庆中秋节主题班会精选5篇02-28

教师节日记500字(优秀15篇)02-28

家长会流程主持稿最新5篇02-28

当教师节遇上中秋节作文(优秀7篇)02-27

清明节现代诗歌朗诵(优秀9篇)02-27

员工考核评语(通用8篇)02-27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知识点(优秀5篇)02-27

国庆节主题班会活动方案(13篇)02-27

61 7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