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优秀5篇

时间:2023-12-22 14:13:11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信息技术教学,山草香整理分享了5篇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篇一

起源:唉!

课堂上,当我宣布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在Word里面输入一段英文时,在学生中间传来一阵“唉”的叹息声。“都练习了几节课了,还是练习这个。” “老是练习这个真没劲。”“以前玩纸牌游戏和画画真有意思!”他们的一串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信息技术课中运用游戏教学好吗?

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正确运用游戏是可以的,现阐述一下自己的意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性质决定着学生必须首先学会课本中所规定的内容,必须学会如果使用好诸如计算机在内的信息工具,跟学习其他的学科一样,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决定着他们对这一课程的投入程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已经逐渐普及,学生对其已经没有原来的那种好奇感,尤其是对一些课程内容更是不感兴趣。相反,学生更喜欢在电脑上玩游戏,对游戏很着迷,甚至有的学生因此染上网瘾。因此,如果我们将游戏与教学结合,产生了适合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游戏教学法,应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一、在教学中选用游戏软件能促进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规律,他们的学习主要依靠自身对于知识的兴趣。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越高,小学生学习的劲头就越大,能够认真听讲,仔细探究、探索,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好。反之,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没有足够的兴趣,就难以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备课,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集声、音、色于一体的特点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的欲望。学生在多媒体创建的逼真情境中,很快就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更加积极主动。

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和趣味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设计内容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想法。例如,在练习用键盘打字时,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和语文教师协商,让学生将自己在作文课中写的那些比较优秀的作文输入到电脑中并且保存,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增,就不会感受到打字的枯燥和辛苦了。另外随着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给学生“提点”一些新知识和新信息很有必要,如有趣的鼠标欣赏,什么是黑客、木马等。这样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拓展了学生的信息面,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至于教学方式则不可拘泥。教师依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展示学生所不知道的新奇事物时,可以采用演示的方法。如讲授计算机的功能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演示,举例把计算机的优越功能介绍给学生,如科学计算、演奏音乐、绘制图案、猜谜语等。这样逐渐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把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的心理转化为他们跃跃欲试、自愿学习的动力。

三、运用游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设计教学运用游戏活动时要注意尺度。游戏设计应该合理的、有目的、有节制性的引入、创设适当的游戏活动,不能以玩代教,因玩误教。游戏的地位只是其作为一种引领学生探究、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手段。

2.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游戏的主体:学生。在游戏任务的设计时,要有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设置游戏内容时,一是要根据教材内容,这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和依据,只有教师对于教材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完全掌握,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游戏。而是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以预见学生在游戏任务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会采取怎样的态度,教师该怎样引导更符合学生思维规律,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注意游戏本身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我们运用游戏教学法使学生掌握并巩固学习内容确实有很好的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游戏教学法,也不是一种游戏就适合于所有的教学内容,所用的游戏要能够促进学生掌握并巩固所要学的内容,这就要我们教师考虑到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相似和相同处,以这一点为切入口,让他们在游戏之中习得并巩固所学内容。

如我在教学《windows98的窗口》一课时,考虑到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学这一课都觉得很枯燥,于是就收集了一些同学们喜爱的动画图片,并分门别类地把它们放到一个文件夹里,在其中一些图片上还写上了“奖”字。上课之后告诉同学们今天要玩一个游戏,就是找带有“奖”字的图片,找到之后要打开它,并给同学们介绍这个图片上的人物或动物以及它所属于的动画片的一些简单内容。找到的同学还可以到老师这儿领取奖品。学生一听乐了,急忙动手去找,可发现自己不会找啊,这个时候老师告诉同学们,可以参照书本XX页的内容去找,同时老师还准备了“秘籍”(就是操作方法及要领)放在同学们电脑桌的抽屉里。学生一个个兴趣十足地自学并找了起来。这节课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不但玩得开心,而且锻炼了自己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最重要的是很好地掌握了窗口打开和关闭的方法。

计算机游戏作为课程资源,其趣味性能够吸引孩子们,这也是它的魅力之所在。当然,事物都是双方面的,游戏是把双刃剑。网络游戏中也有一些不健康的小游戏,但是游戏用得好,它的虚拟性、互动性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充分发挥它的教化功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欲和兴趣,在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精神和成功的快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他们能愉悦身心,在游戏中能获得知识,让我们把游戏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篇二

在教学立体几何的相关内容时,以往的教学方式都是用教学模具辅助教学,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认识,但是,几何模型很难展示图形内部的几何关系,更不能展示一些动态的变化,在旋转体的定义教学中,结合课件教学能够很清楚地让学生看到圆柱、圆锥以及圆台分别是矩形、直角三角形和直角梯形绕一边旋转而成的,这种一目了然的教学能够加深学生的认识。再如,在教学侧面积的相关内容时,结合课件能够为学生展示各种多面体与旋转体的侧面展开图。在教学体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斜棱柱与直棱柱以及正棱柱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展示圆柱、圆锥和圆台之间的关系等。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能够将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还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直观化,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二、巧用信息技术工具,实现有效教学相统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纯粹地依赖黑板与教材,这样无法实现创新教学,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单一化,这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比较淡,学习的效果也就很差了。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信息技术引用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以其自身的优势,发挥出自己极大的教学辅助的作用。比如,可以通过声文图茂,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地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益。比如,在教学三角函数图象的相关内容时,其中,要学习的关键点就是要让学生对图象有个形象、具体的认识,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课件时,可以先从引入开始,把要学习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图片,再配上背景音乐,将要学习的内容运用不同的动态过渡效果展示给学生们,让教学内容按照叠放顺序逐一呈现出来,通过自变量与应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图象的动态叠加,让学生在视、听觉的冲击下,对这部分比较抽象的内容有一个更具体的认识与理解,进而再理解三角函数图象的基本特征。这样的教学,能够把静止的内容在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们,既能加快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速度,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再如,选择题答案的选择,对于选对的答案,教师可以赋以有情感的、美妙的音乐,对选错的答案,教师也可以设计出现一个比较夸张的、哭丧脸的漫画,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还可以根据意愿做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这样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教学时,还可以以生活化的视角去解读疑难的数学问题,逐渐地把课堂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进而再收到较好的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三、坚持教学内容与运用形式的统一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要教学的内容,同时也要意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承载教学内容的一种载体,因此,在授课时,数学教师要围绕着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各种有效的教学素材,顺利地达到内在教学内容与外在运用形式的有效统一。但是,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有一部分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些教师只片面地认为只要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认为这样的教学就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因此,在制作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表现形式的华丽与多样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是,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点完全集中到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些外在的形式过多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但是却无法实现学生注意力与兴趣点的顺利转移,这样的教学,不但没有促进有效教学的形成,相反的,还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与精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教学的干扰。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选择数学素材的时候,就需要充分地考虑到与数学内容的关系,还要围绕教材内容展开,选取简洁且富有代表性的素材,将学生们的注意力与思维进行有效的正迁移,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篇三

王立超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人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了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例如,安徽省编写的初一《信息技术》第3.3.1节中要求学生输入的一段英文,取自初一英语课本第16单元第120课,第3.4.4节练习第4题使用了初一语文课本中的要求背诵的名篇《爱莲说》。

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一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导学者:(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3)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4)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5)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合作者:师生间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4.评价者:教师可通过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的氛围,建立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使师生的作品或成果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平等“竞争”,既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师不如弟子”的可喜局面。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篇四

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开始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起到决定作用的关键步骤就是导课环节。从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如果利用好导课环节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在接下来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便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会与教师形成十分默契的配合,并且会对课程内容进行主动的思考;如果在导课环节没有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的话,在接下来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想要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课程教学主题上来,就会显得有些吃力了。因此,导课环节也是一门艺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导课环节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一点,每一堂课程教学内容在导课环节应尽量避免雷同,以免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与此同时,导课的设计不能过于天马行空,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就《用word进行电子小报制作》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中,在进入教学主题之前,教师可以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应用到相关的教学中来。比如中秋节快到了,教师在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的时候可以利用节日的特殊意义,让学生创作出能够表达美好情感的小报,从而让他们怀抱这种美好的情感参与到教学中去。除了情境创设的导入方法之外,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导入环节还可以采取直观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如进行Flash基础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一段Flash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Flash的表现效果,并利用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动画片段来进行呈现,便能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发挥导课环节应有的作用。

二、教学方式的合理转变,丰富课堂表现形式

就教学艺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融入来说,除了对导课环节引起相应的重视程度之外,还应在课程继续进行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转变。就课程教学来说,教学方式方法是其灵魂,是直接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程进行过程中,对教学艺术的充分利用主要表现在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应用与转变上。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艺术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更加深入、透彻的传达,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轻松地掌握课程知识。比如在进行《信息和信息技术》这一课程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去感受信息的含义与作用,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告诉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朋友间的电话,广告里的文字,天气预报,电视里的新闻,甚至是交通路口的信号灯等,都属于信息的范畴。通过交谈,教师不仅能轻松掌握学生的认知状态以及认知能力,还能从与学生的交流中获取一些学生的个人信息,让教师在今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避免出现盲目的情况;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能有效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性的内容占的部分较少,其中更多的是技能操作教学内容,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如果采取直接讲解的教学方式,可能很难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在这一部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教学艺术,建议教师可以从作品教学着手。所谓作品教学,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品进行拆分,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同样以Flash的教学为例,利用多媒体作品展开教学,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不仅能有效启发自身对美感的追求,同时还能激起他们的设计热情和创作热情。

三、结尾环节的完美处理

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篇五

信息技术 教学小组合作 任务驱动

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传统的电脑课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目标、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观察实物、演示性实验参观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精确理解。

二、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在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创作活动中,明确的分工与和谐的合作,使每一个组员都能积极投入、发挥作用,对保证每位学生都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对学生分组情况需要进行优化组合。经过合作学习阶段,不少学生还拥有了自己的“强项”。为了便于合作与交流,可根据学生的专长和他们所选的主题内容,在原有分组的基础上对各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同一组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每组的各个学生有不同的专长。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一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如在第四册第三单元制作《少儿报》的教学中,即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学生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剩余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探索验证。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利用网络教室构建学习环境

计算机多媒体交互式网络教学是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建立于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参与意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讲课多是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必须听讲,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一对多广播操作来实现。在广播教学模式下,所有学生的键盘被封锁,学生操作被强制性地中断,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将自己屏幕上的教学信息实时地传递到各个学生机,学生机屏幕上的显示内容与教师机同步。使用这种实时传递屏幕的方法,可同时满足实时性和强制性的要求,很方便教师讲课。

四、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上面的5篇信息技术教学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最新范文

下半年2023教师资格证面试报名时间及报名12-22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最新7篇)12-22

五年级我的漫画老师作文400字【优秀3篇】12-22

水墨画教学【最新3篇】12-22

老师教师节日快乐祝福语8篇12-22

教学能手典型事迹简介(优秀9篇)12-22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9篇)12-22

暖心教师节祝福语优秀7篇12-22

幼儿教师随笔优秀10篇12-22

我最敬佩的老师作文【精选5篇】12-22

61 5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