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后感 教师读后感【优秀6篇】

时间:2023-11-28 23:25:26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为了加深您对于教师读后感的写作认知,下面山草香给大家整理了6篇教师读后感,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教师读后感 篇一

开学初,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为老师们精心挑选了一些教育方面的好书。在众多书籍中,作为教师职场新手的我,瞬间被《非常教师》这本书吸引,拿到书后,就迫不及待地研读了起来。

《非常教师》这本书为褚清源、黄浩、崔斌斌共同所著。书中共记录了遂州外国语小学21位教师的点滴成长及他们日常教学生涯的小故事。这些故事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揣摩又耐人寻味。“做最真诚的教育,做最懂孩子的教育”是遂州外国语小学校长李启书提出来的理念,外国语小学的每一位教师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个理念。

书未看完,我不禁回忆起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我是否拿出真心与孩子交换?是否对孩子只有一味地严厉要求而少了些发自内心的关怀?

记得上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副班主任,班里出现了一个格外调皮的孩子“小超”。别看还是一年级的孩子,他的胆子可一点都不小,才开学一周,已经是老师眼中出了名的“小跳蚤”。别说上课认真听讲,就连让他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起初面对这个“问题”孩子我也头疼,也及时采取了一些“整改”措施,可效果都不明显。后来,我找到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向她们描述孩子的表现,她们也给我出了不少“金点子”。

和往常一样,某次,“小超”又因为故意扰乱课堂纪律被叫到办公室。这次我没有采取所谓的“整改”手段,反而和孩子套近乎聊天,走进孩子的内心。同时,我还及时寻求家长的帮助,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从点滴小事入手,在学习和生活上耐心地引导孩子。时隔半年,“小超”不仅学习跟上了班级的队伍,还成为了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

这种故事似乎在我身边每一位老师的身上都司空见惯。正是因为我们的以心育心,毕业的芊芊学子还挂念着自己的母校,总想回来看望这些和自己交过心的知己老师。身为老师,当孩子们毕业后还挂念着自己,应该也是一种享受吧。

我也会牢记“做最真诚的教育,做最懂孩子的教育”,把“爱孩子”作为每一步工作的出发点,就像罗老师所说的“不仅要理解孩子、迎合孩子、悦纳孩子,更要引领孩子、发展孩子、成就孩子。”

教师读后感 篇二

通过学习课程《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中的第二讲,让我对教育的本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的本义就是让孩子拥有美好的人性,教会孩子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如何成功。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现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人们的心目中,分数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是通向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通行证,是打响学校品牌的依据,评价一个教师能力的高低,就看教的学生成绩如何。这一现象尤其是在家长的观念中更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只有对学生统一要求,严格训练,竭尽全力使学生考出好的分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从而使学生感到教师不可敬,不可亲,感到学校没有吸引力和相容力,从而拒绝说教,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可言。可见教师的这一教学行为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义。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和谐走进课堂。因此裴老师提到的教育的素养对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而且我认为师生间的和谐相处是教师所具备的教师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成功的教育就是和谐的教育”,我很赞同这一观点。

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做到裴老师提到的那几点

第一,长辈关系:关爱学生要象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多点鼓励,少点责骂。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去发现学生中闪烁的点滴思想的火花,挖掘有价值的东西,加以充分的肯定。

第二,同辈关系:与学生相处要象与自己的兄弟和姊妹一样,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

第三,朋友关系:老师要努力成为学生无话不谈的朋友,学生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朋友。我认为朋友关系是最重要的,也是很难做好的。首先教师要具有平等,合作意识的健康心态。在语言上,对学生要尊重,有礼貌。比如要指派学生做某事时,可以用商量的语气:“你来帮我的忙,行吗?”当学生做完后,不忘说声:“谢谢。”在行为上,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起到表率的作用。另外,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困难的学生,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要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知识海洋里的一盏明灯,生活中的知心朋友,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学习兴趣的火花。

教师读后感 篇三

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做阳光的自己、做快乐的自己真好,并深深地体会到做阳光教师必须做到:在面对孩子,要有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同事,要有阳光般温暖的态度;面对家长,要能阳光般真诚的交流;面对教育,要有阳光般平和的心态;面对教研,要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面对发展,要有阳光般不息的能量。感受了智慧的魅力,宽容的力量——宽容是智慧、是力量,宽容是爱是体谅,宽容也是福。从而更加懂得:给自己阳光,就会给学生撒播阳光,给大家带来阳光。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

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应做好民主地对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全面关爱学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懂得关怀获得朋友,懂得放心获得轻松,懂得遗忘获得自由”。要做一名阳光教师,就得调整好心态,热情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幸福地工作,这样就会成为了一名阳光教师。

教师读后感 篇四

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这些称呼都是人民给予我们。我们肩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尤其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在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中他就是这样阐述的: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须,让我知道为什么教师要读书:完善人格;授业解惑;生也有涯。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当好这个工程师,就要求老师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而读书当是最佳、最捷之径,更何况人的生命有限,正如孔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怎样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假如通过阅读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格,就会有了文化的价值。对此,我对阅读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思考。有了一个迫切的愿望:我要加强阅读。 陶继新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而要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像陶老师那样读有层次的书。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心里,外显出来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不仅流淌着智慧的。光华,而且还摇曳着思想的要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是让我们教师产生幸福感的源泉。只有我们每一位教师把阅读当成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地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才能拥有一颗纤尘不染的心,才能在知识层面与精神层面都给我们的学生以心灵的灌溉,从而让我们与我们的学生都达到一种生命的飞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辛苦却快乐着,因为我们拥有其他行业没有的受众群体,我们桃李满天下。无论你在哪里,当听到那一声声“老师好”的问候语时,你的内心就会涌动起无限的自豪与快乐!我们清贫却幸福着,因为我们有一个我们自己的节日。在那一天我们会收到来自我们的学生的一个个祝福,虽然他们的问候还很稚嫩,还很简单。有时可能只是一句:“老师,节日快乐!”但那是他们情感表达的全部。他们的问候是纯粹的、真挚的、感人的!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海子的一首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注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告诉我们,幸福存在于那些平凡、普通的小事里,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去体会。做教师22年来,我体会到了做教师的快乐与幸福,他让我充实、前行、自律,今后我还要一如既往地做下去,将自己的学识全部地传授给我的学生。用我的言传身教去教育我的学生,无论他们今后到社会中做什么工作,只要对社会的进步尽力就好,愿我的学生今后也做一个快乐、幸福、充实的人!

教师读后感 篇五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理论专著。我觉得这本专著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而我们在学习工作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我以为,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受益匪浅。书中共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其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

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为此,我要做好充分备课;精心设计课堂语言;把学生当成朋友;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我会努力这样做,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爱上我的课。

教师读后感 篇六

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一书中提到的教师活动的核心——倾听,让我印象深刻。在佐藤教授观摩的大量生动课堂中,佐藤学先生发现这些教师都是善于倾听学生意见的。

这些教师之所以能找到应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其秘密在于两个应对原理。首先,教师的应对是以“倾听”为核心的,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其次,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自己往往会经常陷入这样一个陷阱---关注于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展开教学而忽视与课堂无关的发言。而佐藤教授在观摩滨野老师的课中发现滨野老师的应对是截然不同的,他不拘泥于好的发言,而是对所有儿童的发言都寄予信赖和期待。正因为如此地尊重每一个孩子,他在教学中才能够创造出新的境界:孩子们轻松地参与、自由地交流思考,这种自由的交流又产生了许多丰富的串联。此外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同时将这一习惯传递给了学生,渐渐地孩子们也养成了倾听的好习惯,在倾听中发现问题,在倾听中解决困惑。

佐藤学先生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反刍。教师在教学中将教材与学生串联起来,把一个学生同其他学生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和其他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知识和生活实践串联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许多的串联会被老师的纠正、提问等切断,发言与发言之间没有连贯。而反刍的活动更容易被忽略。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记忆等都存在差异。

在教学中老师不应该一直教授新的知识,只关注一些优等生,而应该注重新旧知识的串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在自己的教学中,我经常会利用课前的5分钟时间让孩子们进行对话练习,内容就是前一阶段课本上的知识点,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进行操练,每次保证三分之一的孩子能轮到,这样降低了难度、保证了操练面,一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能自信地发言。

总之,教师要处理好倾听、串联、反刍这三者的关系,侧耳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关注串联和反刍。

考括坟籍,博采群议。上面的6篇教师读后感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教师读后感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最新范文

家长给老师的感谢信(优秀6篇)11-28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优秀7篇11-28

献给最亲爱的老师祝福语【优秀8篇】11-28

精选高二班主任工作计划第二学期【精选311-28

大学优秀班主任个人主要事迹材料【优秀311-28

高中优秀教师个人主要事迹材料优秀3篇11-28

献给老师的现代诗【优秀10篇】11-28

中秋节教师节(最新4篇)11-28

教师节手抄报一等奖优秀5篇11-28

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制度【优秀10篇】11-28

61 4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