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反思【优秀14篇】

时间:2023-10-01 03:10:46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14篇化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化学教学反思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化学教学反思 篇一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造就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反思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反思成功之举、反思"败笔"之处、反思教学机智、反思学生见解、反思再教设计。下面就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如何帮助、指导学生从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肤浅认识,提升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这是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高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判断,从外在显形的判断转向隐形本质的判断,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4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如何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结构的基础。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以氧化剂、还原剂为核心,以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为判断依据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网络。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从教材中归纳知识网络,但图1-5、图1-8的直观教学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接着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归纳的结果,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课堂气氛活跃,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总结缺乏主次、有序性(逻辑性)与完整性。如:

1.得电子,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失电子,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2.得电子(偏向)→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氧化剂→具氧化性。

失电子(偏离)→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氧化产物→还原剂→具还原性。

3.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氧化性→被还原→还原过程→还原产物。

还原剂→化合价升高→还原性→被氧化→氧化过程→氧化产物。

4.得氧→被氧化→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具还原性。

失氧→被还原→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氧化剂→具氧化性。

随后,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合理的知识网络: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本身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反应物)(性质)(实质)(特征)(变化)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本身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很明显学生对8个概念找不到主次,不能形成有序、清晰的知识结构,造成概念的模糊、杂乱无章。既不方便于对概念的记忆,在解决问题时又不能准确无误地提取相关概念,相应的技能也没有形成。从学习认知心理的角度看,就是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未能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但在教学中我只让学生把他们的结论和合理的结论做了简单的比较,未能深入讨论、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

在接下来的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总结中,我让学生自己总结,同学们能利用课前查资料积累的知识准确的回答出:“升、失、氧、还;降、得、还、氧”的规律。于是,我及时设置练习进行巩固,结果学生只是停留在对概念的简单记忆上,未能真正理解规律的内涵。此时,我启发学生让他们重新认识4组概念,并让他们对比总结出的规律,这样程度好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判断运用,但还不够熟练。我让他们把刚才的规律变成“升、失、氧、还(剂);降、得、还、氧(剂)”,然后让他们谈新的认识,很快,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与前面的区别。接着,我引导学生仿照上述方法分析规律中蕴涵的其它意义,有些同学能够找出一些,但不全面。我启发学生“还原剂→本身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对比“升、失、氧、还(剂)”,不难发现规律中的第三个字“氧”包含有三种含义即“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这样学生便认清了规律,并能理解、掌握、运用于解题中。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但未能将新课程教材体现的系统性、逻辑性,以及注重方法、能力培养的目标很好的贯穿于教学中。同时说明我对新教材还没有吃透,教学目标还不够清晰,对课程标准也没有认真地去学习、钻研。

经过反思,我受益匪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通过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反思 篇二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小组合作式、互动式教学作为先进的教学方式逐渐吸引了教育者的眼球,并加以应用;而这种教学方式恰好是非常适合于初中化学教育的。初中化学教育教给学生的仅仅是一些基础的知识,初中化学教育应侧重激发中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把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科兴趣;小组合作

引言

在初中教育中,化学课程显得比较特殊,特殊在于三年的初中教育中,化学课程仅占一年时间。这样的安排,说明了化学这门学科的难度应该是高于其他学科的,这一年也是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兴趣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这一年的化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应该如何去落实这一年的教育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论述。

一、以激起学科兴趣为目的的教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国填鸭式的教学往往会消磨掉学生的兴趣。就算学生一开始对该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在“老师教的不是学生而是考生”、以拿高分为目标的国内教育环境下,恐怕学生仅存的一点兴趣也会消亡殆尽。我国目前对于这种教育现状的确应该稍做改变,应从以获得高分为目标转变为以激起学科兴趣为目的的教学。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为我国培育未来的国之栋梁,以兴趣为目的的教学迫在眉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序言中有镁条燃烧的照片,但图片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在的学生了;且镁条燃烧的整个过程也不是一张图片能完全展示出来的,教师用枯燥的语言形容镁条燃烧时的场景,相信学生也不一定能感受到。此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别的措施吸引学生的眼球,如现场燃烧一段镁条。此时,学生不仅对“镁”这种元素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更是让他们体会到化学这门学科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这便从化学的第一节课就成功地吸引了学生,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对于一门学科的兴趣,还源于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甚至教授这门学科的教师。笔者就曾听说过,有学生因为不喜欢某门学科的教师,就放弃该门学科甚至厌恶该门学科;也曾听说过,因为非常喜欢某门学科的教师,学生能在该门学科取得较为惊人的成绩,这些都是铁铮铮的事实。所以作为人民教师,应该首先让自己变得优秀,受学生欢迎,才能保证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兴趣,化学亦是如此。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与授课教师息息相关,教师应该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才能建立起理想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最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手段的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学习方式。笔者在多次试验后,证实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是比较高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互动性。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实现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相较于应试教育,教师生动的讲解,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可以一改枯燥的讲解式授课方式,多抛出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大家思考。这样的问答方式可以促进互动性;还可以让某个小组在教师的协助下备课、讲课,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互动性。(2)互助性。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可互相帮助,弥补互相的不足之处。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3)参与性。以往学生个体的学习,往往会敷衍了事,随便抄抄别人的成果就算完成;但当以一个小组的名义进行学习时,学生心中就会有一种团队的责任感,因此就不能随意为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4)体验性。当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自然而然也就保证了他们的体验性。如学生都知道澄清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会产生沉淀,以前只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和做实验,可能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根本没办法看到结果,对他们来说,这个实验做了也和没做差不多,仅仅停留于教师的说教和课本。但是,如果让学生分小组去完成,那么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清晰地看到整个实验发生的过程。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有了对教材多方面的理解,有利于化学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的教学。(5)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学习,化学教师还可以抛出问题,由小组成员一起解决问题;也可以由教师给出一个课题,学习小组自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发掘化学的奇妙之处。(6)自主性。在小组中,合作学习总是很容易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少了教师的“啰唆”,学生跟自己同等水平的人一起学生就不会显得畏缩,有问题敢大胆地提出;且没有了教师张一张嘴便能得到的答案,学生更能独立自主地思考、自发自主地学习,这在他们以后的化学学习生涯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将以上六点特征及其他的特点综合在一起,使小组合作成为化学教学的必要手段。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

世界是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创造的。现在整个世界都在呼吁创新性人才,这足以说明创新能力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而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从社会需求来看,其实对学生创新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但初中化学并不能对学生有过高的要求,毕竟初中生才刚刚接触化学这一门学科。教师可以借此时机,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进而使他们逐渐具备创新能力。居里夫人曾说过:“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初中生涉世尚浅,对世界仍充满好奇心,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优势。初中生首次在课堂上接触化学,必定有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听起来比较“低龄”的问题。此时也需要教师细心、耐心地讲解,不要以消极的方式打击学生的好奇心。只有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才会、才敢在学习中大胆想象,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2]。

四、落实到生活中的化学

化学不仅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还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化学,如:食用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有些还含有碘;铁钉放在空气中会生锈,那“铁锈”又是什么呢?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又会加速铁钉生锈呢?想要减慢铁钉生锈,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又如:汽车尾气对环境危害非常大,那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对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危害?人们又该如何去处理才能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危害呢?这些问题其实一直在人们周围。别说初中生,小学生也应该听说过,事实却是大部分的学生却没有真正地思考过。但是,如果这批学生真正地思考起来的话,说不定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铁钉生锈的原因、解决方法等学生们都已经知道了;但汽车尾气的解决方法却始终没有落实。因此,教师可以借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笔者曾接触到一位在国外学习材料化学的女博士,了解到现在国际上也非常重视清洁能源;而这类人才也是极度稀缺的,教师可着力在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这与子孙后代的生活息息相关。绿色化学也是现在常提到的词汇,教师亦可从类似于“绿色化学”等词汇出发拓宽初中生的眼界,有时必要的课外知识也有助于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基础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以小组形式自主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化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庆。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xx(14):138-139.

[2]扎世鹏。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神州(上旬刊),20xx(09):209.

化学教学反思 篇三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验部分有了很明显的变化。就演示实验而谈,已不是以前单纯的教师示,更多的是具有探究色彩、合作色彩,体现促进学生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究实验。

这就要求教师要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不要过分地拘泥于教材的束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创造性地、精心地设计各种实验,充分体现在实验教学中的师生、行政管理间的示范效力,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学会探究。

如何把演示实验的示范效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演示实验的示范效能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老师直接示范的效能,二是老师间接 示范的效能。

从实验的示范效能上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实验的可靠性。要求教师从操作到语言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在实验过程中万无一失。

二、实验的目的性。在完成一个探究实验时,一定要使师生双方都明确本实验的目的,重要的是有笪突出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绝不能单纯的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没的内涵的兴趣是不会对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发展带来好处的。

三、实验的可视性。在师生的操作过程中力求达到操作规范,现象明显。

四、实验的趣味性。一定是在保证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的趣味性。

五、实验的安全性。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师生安全。

化学教学反思 篇四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

1、导入:从水资源的地球分布入手,分析各国及我国各个城市的用水情况,让学生感受到水资源对我们的重要性,从而为后面的节约用水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做好铺垫。

2、由于水资源不是取之不竭的,所以水污染的危害就显得更严重。图片展示几种水污染的情况,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保的必要性,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让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完成探究课题,引导学生大显身手,探究出多种治理水污染的方法,巩固了知识,又增长了技能。

4、污染包括水资源的污染与空气的污染,过度到空气的污染知识。主要了解酸雨、温室效应、

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方面,使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真切的体验到洁净的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5、以挑战自我的方式巩固和测试。

6、课后作业让学生以《我与环境保护》为题,谈谈学习后的感受及如何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

谢谢你的来电,那段时间对我来说同样是深深的美好的回忆,如果当时不在意可能就不会跟你赌气了。一直欠你一句谢谢,谢谢曾经的包容和爱护。如今,就让我们彼此祝福吧!一定要幸福!

化学课教学反思5 篇五

3月份的教学主要内容为:部分有机化学的复习、实验专题的复习、每周三、周六下午考试的考卷分析。

考卷的分析主要针对考卷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补缺补漏,同时引导思路,规范答题。

有机化学是复习糖类、油脂、蛋白质与合成材料,本章的主要复习重点是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淀粉的性质、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这些知识也是本章的考查重点。复习时根据网络图,对本章知识进行梳理、总结、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实验复习是高中化学总复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复习时有的放矢、突出重点、集中复习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以及一些综合性的实验。

一、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的考查。

往往是给出限定的仪器、药品和一些操作步骤,要求正确完成某项实验操作,既有常见仪器的使用,又有正确操作的辨别,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复习时重点讲解:

(一)化学常用实验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如:试管、烧杯、烧瓶、量筒、容量瓶、滴定管等。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般着重考查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对错误操作的辨别能力。

二、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

物质的提纯和分离主要让学生明白:被提纯或分离的物质最终不能再引入新的杂质,即除杂不加杂,尽量不减少被提纯和分离的物质,采用的方法应尽量使

被提纯或分离的物质跟其他物质容易分开,如果在分离操作中,被分离的物质转变为其它物质,应采用适当方法将其恢复为原物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常用方法有:过滤、结晶、蒸馏、分液、渗析等。

化学教学反思 篇六

高一新生常感到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差别很大,总会有一段时间茫然不知所措,从而失去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障碍,甚至厌学。这就造成高一上学期学生成绩的两级分化。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呢?下面谈谈我在这学期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做好实验,认识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

二、温故知新,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子曰:温故而知新。我先安排两个课时,指导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要求掌握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以及反应类型,打好基础后,再进行反应及能量的教学。在教学中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学生熟知的化学方程式入手随着学生知识的拓宽,适时讲授新知,并在联系中加强应用,从而顺利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如在将“离子反应”时,先要求学生课前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书写常见的复分解反应的方程式,再从常见的中和反应,氯离子、硫酸根的鉴别等典型的反应入手反复演练,既巩固旧知识,又理解了新概念。

三、更新观念,加强探究性学习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讨论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其积极思维,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敢于与同学们争论,在争论中自我判断、反思、矫正。但是许多同学习惯于被动记忆,专等教师讲授,不会主动探究。长期以来,教与学的双方习以为常。为了改变现状,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加强探究性学习任务的设计。我认为运用好教材中的“讨论”,是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问题的有效、便捷的途径。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后教材中及时插入“讨论”:这两种的分类之间是什么关系?在以往教材中这个结论是直接给出的,而新教材用这个讨论替代了原来的结论,让学生直接通过讨论得出,达到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运用好教材中的讨论来启迪学生,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慢慢增强,学习的效率也会逐步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科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高一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我们去事件,去研究。

化学教学反思 篇七

距离中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们的教学也进入最后的阶段,现在开始的第一轮复习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对于这段时间的复习我有很多感慨,也有很多收获,对此有以下几点反思和体会:

一、重计划性,忌盲目性

九年级化学知识比较凌乱、分散,因而我们要认识到复习不是简单的“热剩饭”,而是再“升华”、再“提高”,这就需要在复习时,不能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因此我在复习知识点时以新课标作为基础,并配合考试与说明进行集中训练使得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基本知识框架图,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重因材施教,忌好高骛远

对学生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对学生要分层次地对待,使好学生不但吃饱又要吃好,使中等学生进一步“吃饱”,而差生也要有得吃。此外,在狠抓教学的同时,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状态反常的学生一经发现,我主动与班主任沟通,以便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加以引导,使其尽快调整好状态,去迎接新的'挑战。总之,教育和教学都需要切合实际的因材施教,忌偏离实际的好高骛远。

三、及时反馈、强化指导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及时地通过简单、双基性的练习和课下提问及时反馈,抓住学生的漏点、易错点、易混点强化指导,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选题是关键,要少而精,有梯度性、层次性,适应于不同此的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取,各有所进。

总之,在一段时间的复习课教学中,同学们有一定的收获,同时,我也在教学中掌握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以后的教学起到良好的帮助。

化学教学反思 篇八

对课堂的要求:

1、师生必须使用普通话;

2、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

3、不集体、集中背答案,不长时间做练习题;

4、拓展、挖掘、拔高、重视能力培养;、学生浩劫人次多,密度大,人人有份;

6、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

对课堂结构的要求是:

1、预习交流,确定目标(5分钟)。

2、分配任务,立体教学(2分钟)。

3、完成任务,合作探究(6分钟)。

4、展现拔高,师生互动(18分钟)。

5、串插巩固,全面掌握(8分钟)。

6、达标测评,检查验收(6分钟)。

对教改的提升意见: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撞击、智慧火花迸溅,学生灵感的生发,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憧憬、盼望、最美好的、最有诗情画意的东西。

学生的天真、纯洁、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对未来的渴望,那种纯真,既有知识的创意,又有真情实感的写照。教育要回归人本,研究人的真谛,掘取人的生命之源泉,课堂就是研究人。

化学教学反思 篇九

20xx届高三一轮复习已经开始了,为了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取得更快的进步,我对高三化学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本是高考的“根”,“两纲”是高考的“脉”。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应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高考的最终落脚点是课本,复习过程中,不可盲目探测不确切的高考信息,把精力浪费在猜题上,不可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也不可刻意地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从而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做到瘦身减肥、扔掉包袱、轻装上阵。

二、重视基本实验,形成技能创新。

实验是化学试题的重头戏,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往往出现在实验题中,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分析近几年来高考实验试题,发现均具备以下特点:素材的选取呈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试题考查重点是考查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以上特点,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复习实验要做实验,不要“在黑板上做实验”,也不要讲实验。只有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中才能做好实验题,否则学生可能就答不对或答不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要学会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将其合理地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的实验题。在注重课本实验复习的同时,还要科学地设置实验训练题,使学生见多识广,在应考中从容应答。

三、课堂精讲,课后精练,提高复习效益。

讲要有尺度,太透会使学生不劳而获,造成思维惰性,引不起思维波澜,只是风吹水面,不留痕迹。要通过讲来启迪学生思维,“雏鸡只有啄破蛋壳才能自己站起来”,“不给学步的孩子送拐杖”。不提倡让学生不跳就摘到果子,要让学生跳一跳甚至跳两跳摘果子。

练习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逢题必做,拣到篮子就是菜,势必会沉溺于题海。因此教师首先要跳出“题海”,先亲自逐题演练,“遍尝百草苦甘”。从而认真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优。既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既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符全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帮助学生走出题海,通过演练,力争学生“答一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

其实高考并不难,高考试题中难题还会超过20%,切不可讲得比练的难、练得比考的难、教辅比课本难。

四、落实反思总结和严格纠错,提高复习效率。

高三化学总复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通过严格、合理、规范的要求来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1、“一门知识的基础就是概念的积累。”在概念复习中,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约有220多个,这么多知识点在高考中不可能面面具到,对知识的考查只能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抽样,能力考查也只能是高中学生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但基本概念和原理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障碍重重。因此必须确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对众多的知识点,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

2、养成在解题后再思考的的习惯。每次解完题后要回顾解题过程,审视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过程是否正确、合理,是否还可以优化,检查语言表述是否规范,是否合乎逻辑。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要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使知识得到不断的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就能驾驭化学问题的全貌,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存规律和联系。

3、及时归纳总结。每个单元或章节复习完后,要反思本单元或章节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与以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通过反思融汇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例如:对无机化学,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以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生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种类的繁多。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的功能。所以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和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结构图,教师不要全部包办,要在学生自己归纳整合后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意识整合过程中的不足。

总之,高三化学复习要讲究方法。针对化学各类知识的特点,将所学知识进行浓缩、收敛、 精炼、放大、升华、迁移,利用联系、比较、归纳、推理等多种方法进行复习,以良好的心态正视高考。

化学教学反思 篇十

这一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课题内容,这一课题手上的几本教参建议是上两个课时,而我进行了三个课时,对应正好三个标题。第一大点是空气的组成,这儿涉及了孩子们接触化学以来的第一个比较重要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而这一内容,我单独放到最后来讲,选择先讲了空气的组成和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及区分,第二节课讲了第三大点的。内容空气的用途和保护。在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也开始有分层了(分层主要集中在二班),开始出现了一些物质的化学符号(化学式),这些东西也是在他们学习过程中慢慢渗透要求学生慢慢记;而且也开始加快速度了,不像之前的内容——走进化学实验室,内容相对开始偏向理论化;学生听着,也能看得出来有个别学生开始觉得吃力了,听不懂了。因此,我也做出了以下几点改进:

第一,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就算初中生,能集中注意力在20分钟以上就算很不错了。在上课过程中,我在引入时会以实例进行引入,比如,在讲空气的用途时,以实例项目部进行考察某地空气质量研商空气的买卖,进而引出空气各个成分的用途;在上课中,讲解一会儿后看学生情况,不行以一个小例子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跟着我“开点小差”,然后再回归课堂(当然,这种做法是双刃剑,有好有不好)。

第二,让学生参与进来。这一点得益于班主任的功劳,班主任提前分好了学习小组,并且教室座位滚动也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我直接借用。在课堂上我尽量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作为引导出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比如说,在空气用途的时候,先不让学生看书,在之前讲的氧气的基础上,有小组讨论得出氧气的用途;再比如,提出混合物和纯净物时,先不着急下结论,先小组进行字面的讨论并且由他们举生活中的例子,进而得出混合物、纯净物的结论。一节课,课堂交给学生,与老师讲40分钟,效果完全不一样。

第三,复杂问题简单化,不可见化为可见。在讲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这个实验的实验反思时,对于如何做会得出氧气<空气体积的1/5时,压强差成为了学生难以理解的点,因为学生看不到,他不知道为什么为冷却就打开止水夹会得出<1/5的结论,他看不到为什么红磷不足也会得出<1/5的结论。我便以班上两位身高相近的学生为例,一人扮作集气瓶的角色,一人为烧杯方角色:红磷不足时,集气瓶内氧气消耗不完,压强减小少(集气瓶方稍微蹲一点),压强差小,从而得出结论;未冷却完全,温度比较高,导致压强减少小(集气瓶方稍微蹲一点),压强差小,从而得出结论;漏气,同理。学生便稍微好理解一些。当然,这个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我也会慢慢找寻。

这个过程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敎与学的过程中,需要学习的还很多很多。路漫漫其修远!

化学教学反思 第十一篇

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

一、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资料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到达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到达最佳。

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我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并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我的教案,一齐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到达。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景,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资料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本事,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我的教学经验;并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经过反思《物质鉴别的复习课》,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本事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本事,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构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本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经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创新本事。

化学教学反思 第十二篇

【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由高炉炼铁发问,从化学实验入手,观察并体验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形成一个从感性(实验)上升到理性(原理、规律),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的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2和选修4中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关知识,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对速率与时间的函数图像有了初步的概念与应用。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对问题提出一科学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有了深刻体会。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分析“浓度实验”,“压强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

(3)采用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4)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与素养

2、评价目标:

(1)通过“浓度实验”,“压强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索的水平(定性水平、定量水平)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诊断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3)通过分组实验,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上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适当,课堂教学探究性的问题和环节比较多,在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得出规律→反思提高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实验:氯化铁与硫化钾溶液的反应,创新使用点滴板实验,控制变量的试验方法得以充分体现。除了书中提及的改变不同反应物的浓度之外,还特意从学生的思维和质疑出发,用KCl固体(无关生成物)加入到原平衡体系中,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改变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原因。

在自我反思和与听课教师的交流中,我也发现课堂中的一些问题与不足。1、在教学过程中,我的面部表情比较单一,讲授知识和组织活动过程中音调变化不明显,没有抑扬顿挫之感。

化学课教学反思 第十三篇

1.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创新

整堂课每个教学环节,我都采取带着问题去引导学生认识各类化学电池的优缺点及不断改进创新的发展过程。

2.提供新科技信息资源,认识科技创新

目前,化学电池的研究进展日新月异。教学注重电化学知识与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教科书中提供了“锌银电池”“锂电池”“微型燃料电池”等阅读资料,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电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在教学中,我们还密切关注能源、环保方面的'时事新闻,关注科技发展的动态,以适时地教学补充相关素材。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优质的学习资源,才能激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化学电池的研制及使用的新资料,提炼出汽车,飞机、航天飞机等使用新电池的一些信息,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科技创新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和STS思想,这些方面都是新课程特别要求的。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采取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合理的,以学生为主角这种方式,学生能做的,我们老师就不要代替。老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发挥创造、创新的机会,学生表现的机会,其实学生能做到,能够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这节课学生表现得就比较充分,他们很快就能发现各种电池的优缺点,积极讨论出改进措施,但如果多给学生一些互动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也能提出相应的问题,发表自己改进电池的一些设想,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了。

化学教学反思 第十四篇

化学复习课的“困惑”,在学校教研活动中与一些化学教师聊起同一个话题,怎样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时,学生和教师表演出对“化学复习课”的种种困惑。比较有代表性的整理如下。

学生:说法1:上复习课最没劲,就是“炒冷饭”,相同的知识点讲了一遍又一遍,类似的题目做了一套又一套。

说法2:复习课形式太单调,就是讲—练,讲—练没有新意。

说法3:开始总复习了,就不进实验室了,复习实验内容时,老师也不做实验,在黑板上讲实验真没劲。

说法4:复习课老师讲得很细很细,其实许多内容我们早就掌握了,我班有许多好同学上课时不听的,都在自己做作业。

说法5:复习课上做了许多题,但总感觉听听都懂,做题时老是出错,听老师一分析觉得就这么简单,但自己做的时候就想不到。

教师:说法1:复习课最难上,教学内容上很难把握,顾了“面上”就顾不了好学生。如果是公开教学绝对不要选“复习”内容。

说法2:现在的学生“不要”读书,而且越来越笨,见过做过的题才会做,没见过就不会做,故一定要多做题反复训练。

说法3:平时课堂教学时可兼顾情意和能力目标,可复习课最关键就是要把知识疏理清楚,应付考试是唯一目标。

说法4:复习课要讲究实,就是练习和讲评,讲评要讲得透彻,要让学生理解。同时“水浸木头烂”多练才能出成绩。

综观访谈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复习课的现状是:

1.教师上复习课主要的形式是帮助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疏理和管理,这里面可能分二个层面职初教师主要是知识的归类和再现,而有经验的教师则对知识进行重新编码,帮助学生进行归类和整理。

2.传统意义上的复习课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巩固”来达到学生“认知结构”的整固,学科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学生处于一种应对状态。

3.传统意义上的复习课学生学得被动,缺少新的认知冲突,处于一种相对的知识再现状态,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体不突出,个性化教育程度较差。总之学生对复习课的困惑是“炒冷饭”,而教师则是“练习讲评,题海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14篇化学教学反思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化学教学反思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最新范文

教学反思简短【优秀8篇】10-01

《只有一个地球》教师教学反思优秀13篇10-01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优秀10篇)09-30

语文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9篇】09-30

金钱的魔力教学反思【最新15篇】09-30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5篇09-30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优秀13篇】09-30

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100篇优秀11篇09-30

观潮教学反思300字【精选12篇】09-30

九年级英语教学反思(精选9篇)09-30

53 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