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方法精选10篇

时间:2024-04-28 12:38:59

这里是山草香爱岗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一

启发式教学和传统教学不同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启而迪之,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学生,而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以在围绕教学大纲备课时,教师不仅要熟悉授课内容,更要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有计划地设计,尤其是重点、难点内容。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习是备课的重点,也是关乎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

2各种启发式教学手段灵活运用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方针,更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包含多种教学手段。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手段包括提问启发、对比启发、类推启发、病例启发等。

2.1提问启发式教学

即教师将授课内容精心设计成问题,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其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进而对知识点加深理解。例如在讲授瞳神紧小的病因病机时,可以提问:“关于瞳神紧小病因病机的学说有哪些?”。通过引用倪维德《原机启微》“足少阴肾为水,肾之精上为神水,手厥阴心包络为相火,火强搏水,水实而自收”,提出“什么是强阳搏实阴论?”通过引用黄庭镜《目经大成•八十一证•瞳神紧小》“因劳伤精血,阳火散乱,火衰不能鼓荡山泽之气生水滋木,致目自凋,而水亦随涸”,提出:“黄氏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如何认识?”。通过上述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将该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虚实两方面:实者为外感热邪或肝胆火热,火邪攻目,煎熬神水,黄仁受灼,致瞳神展缩失灵;虚者为劳伤肝肾或久病伤阴,肝肾阴亏,虚火上炎,神水受伤,瞳神失养。教师运用提问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2对比启发式教学

对相似的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总结归类,找出异同。例如“针眼与胞生痰核均表现为胞睑硬结,二者如何鉴别?”,引导学生从病因病机、发病部位、症状、病势、病程等方面进行思考,通过比较异同,进而掌握疾病。也可以是不局限于某个章节,模拟临床,直接从症状着眼,例如“患者自诉视一为二,应考虑哪些疾病?”。对比启发式教学是在前期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易于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运用横向思维,改变了僵化的知识结构,从而巩固了教学效果。

2.3类推启发式教学

学生在学习中医眼科之前,均已学习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中医眼科学亦属于中医体系的一支,故在讲授该门课程时,可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中医理论,推导出新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授聚星障之风热客目的辨证论治时,从症状上来看,由于病邪为外感之邪气,故推导出该型病情较轻,以黑睛浅层点状混浊,抱轮微红为主,全身症状、舌脉同外感风热的表现;继而推导出其治法应以疏风散热为主,方用银翘散加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又锻炼了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2.4病例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策略 篇二

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状态良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亦在加快,就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水平而言,其要亦在不断提高。传统的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方法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亦不能够适应全新的教学环境。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能够提高高校声乐教师教学水平,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对基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声乐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在对比启发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后,提出了几点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开展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模式;高校声乐;教育教学

声乐教学属于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课改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声乐教学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传统声乐教学方法不能够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与环境,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和质量,因而需要对高校声乐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设计教学环节与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索与钻研,对于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基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声乐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给广大高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一定参考。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

1、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发散学生思维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启发式教学模式更加具有现代特征,比较符合现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标准。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增加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便于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掌握,更加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由此将能够制定更加科学与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与情境,激发广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项事物联想到其他诸多事物中,由此不断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思考意识和学习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1]。对于高校声乐教学而言,其不仅涉及到诸多声乐理论知识,更加需要学生进行恰当的声乐联系。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将能够对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自主思考,将其融入到生活中,并且能够在声乐联系时举一反三,提高声乐学习水平。

2、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前发展趋势

虽然传统教学模式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全新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出现以后,其已经不能够符合当前的教学发展趋势和需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为“逼迫”学习,无论学生自愿与否均需要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学习。但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放松与自由,及家长与教师基本上在为学生规定学习范围后,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探索,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中规中矩,既拉近了学生与家长、教师之间的关系,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将教师作为中心,学生基本被动接受知识,使得课堂的气氛十分沉闷。但是,新型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作为中心,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虽然气氛比较“闹”,但是在教师的有效控制下反而会获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2]。

二、基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策略

1、气息启发策略

气息启发与训练是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气息的启发十分重要,其作为一项基础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为了促使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气息训练,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想要歌唱的气氛,以及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此时,学生将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松的调解呼吸,且能够自然的把控气息。在气息启发策略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肺活量、鼻音、呼吸类的训练。在此方面,教师可以摆放具有香气的花或者食物等,引导学生闻其味道,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寻找控制吸气、呼气等气息训练的规律,在享受、玩耍中收获良好气息训练效果。

2、吐字启发策略

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的吐字要求十分重要,除了方言类的歌曲以外一般均要求演唱者咬字、吐字准确且清晰。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对高校声乐专业学生进行吐字启发训练时,首先必须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即吐字必须要清晰。正式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吐字时字与字之间的变化,恰当处理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关系。保证每一个字在吐字与声音之间均能够保持良好的统一与和谐状态。另外,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吐字发音训练,必须要引导学生尽量保持舌根始终处于放松状态,在联系的过程中争取能够自主发现吐字变化的规律与共同点,由此方能够提高吐字训练效果[3]。

3、表演启发策略

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对高校声乐专业学生进行表演的启发,重点在于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和谐的声乐表演课堂氛围。在该种氛围下,学生能够自行对自己的表演心态进行调整,避免出现紧张、恐惧、烦躁等不良的情绪。与此同时,教师在学生声乐表演中需要适时的基于鼓励与表扬,使学生从心理上能够对自己产生认可与自信,由此方能够在表演当中恰当的抒感,更好的进行声乐训练。此外,在学生声乐表演前,教师可以为其讲解作品以及作者的背景或者生命,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受作品或者作者的情感,在产生共鸣的情况下将能够收获更佳的训练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高校声乐教育教学中通过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通过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在气息训练、吐字训练以及表演训练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可以说,高校声乐教学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应用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段凤琴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静。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19(03):37.

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三

一、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只有感到疑惑,才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善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以问促读,边读边想,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例如我在教《会摇尾巴的狼》时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狼和老山羊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学生通过预习,答道:“故事发生在森林里,狼掉进陷阱里,想让老山羊救它。”接着我马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狼想让老山羊救它,说了几次话,老山羊是怎么回答的?结果如何?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兴趣盎然,异常活跃,循着设计的问题边读边想,掌握了课文内容和教学要点,也正是这一连串的提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开拓了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

二、引导疑惑。授以方法

教师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当问题提出后,学生往往思维活跃,争论不休,教师应相机提示、点拨、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进而向独立思考发展。例如《少年闰土》中有这样一句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学生对于这一句话不能深刻理解,不能突破课文的难点。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写闰土的四件事,了解闰土之所以知道的那么多,鲁迅知道的少是因为生活环境不同,闰土生活在农村的海边,而鲁迅生活在家里;其次让学生品词析句,理解含义,鲁迅不能和外面接触是什么把他们隔开的?学生不难想象是高墙,我顺势引导:“高墙还有门,它实质指的是什么?学生灵机一动随口答出:封建制度、封建家庭的束缚。”我趁机又说:“他们在高墙里看到天空只能是四角的天空,好比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这说明什么?”学生抢着回答:“鲁迅与外界接触太少,知识面狭窄。”理解含义后,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就不难看出这样描写是对自由生活环境的向往,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厌恶,这样一步步解疑之后再总结出:“了解课文理解含义――体会感情”的训练方法,为今后自学打下了基础。

三、学生质疑。主动参与

启发式教学策略 篇四

关键词:举一反三;教学要义;意蕴

中图分类号:CA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12)01-0040-02

举一反三,出自儒家典籍《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实践与教育著作中蕴涵的优秀教学思想之一。该词沿袭至今,使用频率依然很高。在现代教学心理学视野下,化旧为新,重新审视举一反三的内涵,可以发现,举一反三与现代教学心理学思想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教学要义非常丰富。

一、从教育目标看,举一反三不单是教师教授方法的体现。更是促进学生学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举”是条件,“反”是学生自我提高的实现。举一反三强调教育不仅要关注教师教什么、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这样才能使“学会学习”成为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即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钟启泉教授认为,“重建学习和学力的概念是基础教育课程转型的基本前提之一”。他把“学力”界定为“旨在培养学习动机与主动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他把课程(学科)目标大体分为以下四个组成部分:一是兴趣、动机和态度;--是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三是技能;四是知识及对知识的理解。钟先生将上述学力观比喻为冰山,他认为学力由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组成,浮出水面的是知识、技能;隐藏于水下但支撑浮出部分的是基础,包括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以及兴趣、动机、态度等。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上述两种学力的统一。那么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卢秋玲指出,当前学生在学力发展上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概括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查找资料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等方面。诸多研究表明,学力研究已成为各国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问题,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尽管我们不能说举一反三就是“先学后教”或“以学定教”,但举一反三至少包含了“学一教一学一教”的循环过程。学力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过程,而是学习者发现意义、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意义生成的探究过程。可以说,举一反三是促进学生学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从学习的过程看,举一反三重视学习准备与学习反思

现代教学理论把教学过程看做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输与交换系统,并通过研究对教学的过程进行控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学习准备与学习反思是教学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学习准备包括经验准备和心向准备,举一反三更多体现的是后者。一方面“愤”、“悱”状态,即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启发”的前提。另一方面,“不复也”则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与反馈,也可将其看做是维持学习动机的条件。斯塔夫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心理学家认为,动机虽然不直接参与认知活动,但良好的动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指向具体的目标,并使学习唤醒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从而更倾向于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举一反三,也指明了学生学习反思的重要性。反。有“返”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一种连接,既指向过去所学,又指向未来活动。指向过去所学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对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进行探究。具有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作为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行为,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举一反三的目的是通过反思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复”字的意义是指不重复,意即不用老的方法。即当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时,教师就不能再走老路了,而要改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际上,这里也包含了教师的反思。因此,举一反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探究欲望,而且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甘民曾撰文论述了启发式教学的三种存在形式:“引而不发”――尽可能让学生自得,是孔子启发教学的首要宗旨与首选形式;“愤悱启发”――学生在自求自省后尚无法解决所遇疑难问题,由此产生了愤悱,教师以“举一隅”的方式答疑解难,是孔子启发教学的主要形式;“开而弗达”――学生出现愤悱后先予以启发,如果教师在启发后学生仍不能得之,也还是不能向他们机械灌输,而应循循善诱。不难看出,上述三种形式的反思必须在学的反思与教的反思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换句话说,唯有主体的反思介入,才能体现出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三、从学习的内在机制看,举一反三包含了实现多种迁移的可能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存在于对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通过迁移,使各种经验得以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反映在不同学习领域中,举一反三既是对具体知识与技能的推知和运用,也是一种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养成。《论语》中的教学思想并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往往是根据具体的社会情境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使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迁移比比皆是。而这一点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综合课程与学科等,有着较高的契合度。

其次,反映在先后学习内容的相互作用方面,举一反三既有顺向迁移,也有逆向迁移,从而达到融会贯通。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的学习结果会对学习者原有的经验产生影响。

最后,反映在不同水平或程度方面,举一反三既有横向迁移,也有纵向迁移。人们通常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举一可知其三”、“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等教育理念,较好地阐释了“由此及彼”思维方式,这里的迁移多指横向迁移;而《论语》中记载了两条实例则有力地反映了孔子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思维能力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一是子贡在思考“贫者与富者的品性”时,通过老师指点,闪现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联想思维与创造精神,受到了老师的极力称许,赞扬他是一个“告诸往而知来者”的思辨型人才。二是子夏在老师“绘事后素”的启发下,马上联想到“礼后呼”,这一超人的联想办和洞察力,赢得了孔子前所未有的赞叹:“启发我的是你上商(子夏名)啊!”可见,这里的迁移绝不是简单类推,而是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纵向迁移。

四、从学习方式看。举一反三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现学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迫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众所周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是对启发式教学的现代演绎,其经典教学案例之一是由布鲁纳和数学家迪因斯设计的“二次方程式的因式分解”发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布鲁纳把儿童看做是主动获得知识的人,教师是“主要辅导者”,其职责是设计和提供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无论是“举一可知其三”,还是发现学习,都体现了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也是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内涵。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那样,“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努力去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

五、从学习结果看,举一反三是获得学习策略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学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的关注与研究更加深入。众多学者由于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对学习策略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学习策略一般是指学习者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它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人们普遍认为,学习策略能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它既是广义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学习结果的重要指标。此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训练对于有效学习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学生可能只是拥有了大量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却不一定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也就是说,学习策略教学的长期效应与迁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学习策略教学与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

举一反三作为学习策略获得的必要途径,其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训练,且主要体现在方法训练和意识训练两个方面。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五

【关键词】精读教学;启发式;积极性;主导

教学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是重中之重。教学的本质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培养自己的能力。而学生的能力直接受教学方法的影响,因此从教人员无不在积极探索寻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良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启发式教学便是其中的良策之一。何为启发式教学?如何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我将结合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来谈谈启发式教学在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启发诱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提醒我们自己要有这种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并且不断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大学生的扩招政策,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远不如以前,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人在上英语精读课程Why I Teach 一文时,是一步一步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老师先给出标题Why I Teach, 并说出一条自己教书的理由,然后启发学生“假设你是老师,请说出一条你教书的理由,后面说的同学不允许重复前面同学所陈述的理由,不管合理与否,正确与否,只要你能说出来。(目的是让他们的思维不受局限,体现积极思维)。因此学生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They provide the following answers:

1. I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a steady position for a girl.

2. I teach because there are 2 vacations with pay.

3. I teach because I should support my life and I don’t want to ask for money from my parents in the future.

4. I teach because I hated the teacher when I was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I want to be a teacher who doesn’t punish his or her students.

5. I teach because I like the girl in the same school. I will have more time to see her, to stay with her.

6. I teach because I like to stay with the young person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 and refresh my mind.

……

理由非常多,有些是合乎情理的,有些是出乎意料的,有些还是你可能想不到的,可正是这些出乎意料却又不易让人想起的理由激发了整个课堂,使整个课堂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这又符合当前提出的“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是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活跃了课堂,我觉得更好地运用了启发式教学。

随着对课文进行解读,让学生找出作者的“为什么教书”的理由。再把同学们罗列的理由与作者理由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下来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围绕一个这个主题在进行积极主动地学生,既学习了作者的关于为什么教书的理由,也收集了身边同学的理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课文学完之后,继续启发大家的思维。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吧。文中作者探讨了“Why You Study”,我又给学生抛出了另外一个相关的话题,“Why You Study”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了,然后给出各种答案,虽然有的同学的答案是重复了前面我们的“Why I Teach”的理由,但我觉得完全合理,而且也可以看出学生活血活用的。我们教学的目的不就是这样吗?

在讲解 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 一文时,也充分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在讲到paragraph 7 & 8 时,启发学生思考Why did the author mention the advice given on the radio?有学生很快就联系到了Saving energy, Low carbon life, Being a green man 另外也有同学反应灵敏说,respond to the theme 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 还有同学说, That is what we learn from deer. 听到这各种的答案我趁机问出了下一个问题,What can we learn from deer? 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回答很应主题,比如说,

To put on a thicker coat in winter to keep warm;

To reduce the activities;

To reduce the cost of living;

To save energy ;

And so on.

在同学纷纷说出各种答案之后,再请一位同学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活跃思想。同时,我还就此问题进行延伸,问学生What can we learn from other animals,such as dogs, birds, cats, cow and so on?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材料搜集整理,下次课进行成果展示。 这样既引导学生拓宽学生视野,同时也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的,并且也锻炼了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能力,更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

在高职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六

关键词:启发式;新教材;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打破了历史学科的系统结构,特别是对初二历史内容的编写,在教科书的编写史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次新编历史教材主要有两个重大变化是采用中外历史合编。中外历史合编加强了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且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从此次新编教材的变化中,也确实看到了编写者在转变教学方式上所做的有益尝试,而这也符合新课标对初中历史课程学习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命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选择相应启发式教学法

新的初中历史教材的使用,出现了中外历史内容合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深入剖析这些新教材内容,然后依据各教材地位的不同来运用相应的启发方式。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靠编写新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面对这些新教材,教师应采用何种恰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更为积极的引导,从而促使他们更快更好的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这也就意味着新课程改革其实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而从本质上讲,启发式教学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是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这样,《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历史新教材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好启发式这一教学方法。通过调查,结合初中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历史新教材的内容,从而“对症下药”,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重点选择相应的启发式教学法。同时,教师要走出启发式教学的误区,最终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启发。本文拟从简述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与社会》内容入手,就如何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新教材,谈一谈个人见解。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内容,无论教师或者学生都要对其充分重视,因为内容涉及的是中外古代及近代的历史,所以其教学对初中生普及历史,增加对历史的兴趣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这块内容时,不仅要通过“教”,使学生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还要充分运用好“启”,使学生掌握好这些知识。而对于此教材的“启”,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问题启发 问题意识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思源于疑”,提问是思维的触发剂。但提问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必须富有启发性,教师将要讲授的内容以问题形式提出,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围绕着问题以解答的方式上课。问题启发在初二历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也是可以划分种类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正问启发。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启发方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新中国的诞生》时,提出为了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作了哪些方面的准备?新中国能建立的原因是什么?新中国的建立有何意义?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开创的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局面。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课文标题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含义,同时,通过这样的剖析,学生也完全能够掌握好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对其有一个深刻、完整地认识。二是反问启发。这是教师从问题的相反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时,教师在讲到十月革命胜利有一原因是“一战”的爆发,那教师可反问学生,如果没有“一战”的刺激,十月革命最终能够取得成功吗?为什么?学生会跃跃欲试,有的讲“一战”只是提供外部环境,没有这次战争,十月革命还是会胜利的,只是时间问题。有的讲这只是主观上成功的原因,俄国无产阶级已经足够强大。教师在肯定学生的这些答案后,进一步提出:十月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俄国无产阶级具备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条件)。这就培养了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比较启发 这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当讲授到事物的共性时,也能够突出事物的个性特征,以类比、对比的方法讲授课程。在运用手法上,将同类或相类似的事物按其类别、因果、前后、新旧等等进行对比,突出特征。同样,比较启发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是分类的,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种:一是对比启发。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在讲《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时,可提问,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哪些异同之处,这时教师可以结合时政来启发学生,如两国元首产生的方式、所行使的权利比较等。这样一对一的对比启发,不仅可以使学生彻底理解美英两国政体,同时,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无论美国还是英国它们各自所采用的政治制度,其实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的。二是类比启发。这是将某些共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讲《全球性的震荡》“一战”与“二战”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内容、战争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从而得出结论:“二战”与“一战”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即还有反法西斯的性质。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视听融合启发 即用实物、模型、图片、幻灯、投影、电视在课堂上演示等方式结合教师精心讲授的方法。该方法要求示教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可取得感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尽快上升为理性认识。

以上就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几种问题启发方式。当然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最好是估计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又限于比较模糊的状态时,才提出相应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伴随着教师的启发而活跃起来,这样的启发才有效果。

启发式教学步骤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教师简单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即可的教材。由于此教材涉及的面较广、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在教授此教材的同时,也要适当地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而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步骤:

设疑引读 这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在教材的重点、难点、要点之处设置思考题,列出阅读提纲,让学生存疑自读,形成认知矛盾,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指向,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使这些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质疑导议 这是指导自学的第二步,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后,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发现问题,而不再满足于对课本文字表面上的看懂,而是积极动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终使含糊地认识变得清晰,正确地认识得到强化。但是,启发式教学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必须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史料的全面了解才是培养历史思维的肥沃土壤。就启发与知识而言,知识为启发提供原料,启发是对知识的转化和升华,两者根本不冲突。因此,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完全应该也可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以下三方面不断努力实践:一是努力提高专业水平,掌握广博高深的专业知识,熟悉教材的体系结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在讲授中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专业知识不强往往只能照本宣科,简单的进行灌输。二是深入钻研课堂教学艺术,借鉴成功的启发式教学范例。多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行之有效的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经验和办法,为我们运用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三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不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基础、成绩,而且要熟知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性格、班集体的学习风气等。学生的全面情况是启发式教学之“的”,只有找准了“的”,才能有的放矢,启发式教学才会成功。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是一场对传统教学的变革,也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切不可操之过急,矫枉过正,而是应该在继承教学之长的基础上不断求索,并正确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这一根本教学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启发的能力。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启发式教学的作用,与时俱进,采取正确的启发方式,并不断创新,相信启发式教学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丙炎。中学历史教学思想与能力培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臧嵘,周发增编。历史教学研究的新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赵艳慧。启发式教学研究综述[J].石油教育,2003(6).

[5]付海伦。启发式教学运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2).

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七

[关键词]英语课堂 启发式教学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一味地追求高分数,甚至有时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教师上课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严重妨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能力,就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谈不上自我发展。”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增强他们学习的决心与热情。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指导思想,是讲授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载体,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的法宝。通过对当今中学英语课堂的观察与实践,笔者对启发式教学在英语课堂上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要运用好直观的启发教学,使教学形象、直观、活泼、有趣

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促使他们用英语和客观事物直接联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例如,我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又如上“Life on the go”这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们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

二、要运用好设疑式的启发教学,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下课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运用好讨论式的启发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相互交谈,大声议论,从而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例如,我在上“Aswan 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上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四、要运用好对比式的启发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对比式启发式教学,是现代外语教学法都引用的基本方法之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启发学生去找出英语中音与音,词与词,句与句以及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使学生进行联想,建立起英语概念体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并使学生在大量的陌生的语言材料中找出多种联系,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例如:我在讲到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 time、 some times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 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学There be结构时,就将它与 have(has)进行比较,明确指出There be的地点性和have(has)的所有性,使学生能更好的区别它们的意义和它们的不同用法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语法教学中,英汉两种语序比较也很有启发性。因为在很多句子中,英语语序与汉语语序不同,甚至相反,当然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一致的。每当碰到这种情况时,就给学生指出两种语言的异同点,尤其是不同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运用启发式教学,要更新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这一方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当然,运用启发式教学的途径是各种多样的,还有待于我们不断去研究、去探索,并不断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韩英。谈英语口语课堂上的启发式教学。黑龙江教报,2004,(2):103-104.

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方法 篇八

摘 要:启发式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启与发中把握学习的重点,达到教学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启发式教学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要求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 启发式教学 方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那么,如何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呢?

一、认真研究教材,正确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采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照,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二、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因其教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如: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班级、年龄,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蔽性、可创造性,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蔽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

三、开拓思路,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设计和提出问题,还应辅之以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阿Q正传》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上《〈呐喊〉自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编演其中的一些片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有如剥笋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自读篇目,这是学生运用启发式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实验田”。

当前语文课教法改革的重点应是,合理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里以举例性质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l.不要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而应从班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应当让学生着重学些什么,怎样才容易学,怎样才学得有兴趣,怎样才学了有用,以及怎样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增强信息观念,不作脱离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复介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向学生提出不费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不把语文课教成毫无信息价值或者“炒冷饭”的“泡沫课”。

3.教学生朗读,不要一律采用“吃大锅饭式”的齐读方式,而应当多作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提出意见。这样能使读与听说相结合,也便于教师指导。

4.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应该把这些看作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可喜现象,也是课堂教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5.每节课都应有一些读写或听说的练习,没有练习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在练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获得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

6.学生作文中有独到见解、灵巧构思或者生动语言的,应大加表扬并评上高分。作文能力有显著进步的,乃至某一次有进步的,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适当加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往往成为学生热爱写作和不断进步的动力。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取得实效。

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九

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步步设疑,将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积极地思考,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它符合学习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的一问一答不是启发式教学,但我们经常将一问一答误以为是启发式教学。课堂上教师经常问“Do you follow me?”“Is this sentence right or wrong?”或“Yes or no?”等等,学生回答:“Yes.”这样,尽管课堂上热热闹闹,但这不是启发式教学。再如,当教师提出疑问,学生不能及时回答时,教师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问题的时间,这也不是启发式教学。

简单的一问一答式不属于启发式教学,那么繁琐的质疑呢?

答案是否定的。将问题繁琐化是对启发式教学的另一种误解,有一位教师想用启发式教“china(瓷器)”这个单词,他是这样提出质疑的:“C-H-I-N-A”拼出来是什么词?学生答曰“中国。”“Yes,but there’s another meaning in it,what’s it?”学生答:“Sorry,I don’t know.”老师又问:“What’s a cup made of?”学生答:“玻璃。”于是教师拿出一个瓷杯问:“What’s the cup made of?”学生答:“陶瓷。”这样繁琐的质疑耗时又无实际意义。

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的质疑才是启发式教学。心理学家认为,疑,最能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人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这个道理。能引起思维的质疑,才是启发式教学。什么样的质疑能引起严密的逻辑思维呢?

系列性质疑,可使思维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系列性质疑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它可引起学生产生急于求答的愿望,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这种质疑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先提出一两个看似简单但又易出错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兴奋点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例如,在区别:“in future”和“in the future”时,我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①Can you make some sentences with“in future”and“in the future”? ②Wha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hrases? ③Here are some sentences:I’ll never be late for school in future,and I’ll work harder and try to be a doctor in the future.Can we use“in the future”or“in future”to replace them in these sentences?

这三个提问中,先从简单造句入手,过渡到二者区别,然后进一步运用概念进行分析、综合,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这样的系列提问,必然会将学生的兴奋点逐步引向深入。

改变思维定势,启迪从多角度和多方面思维,培养生求同思维能力。所谓求同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创造一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并获取相同答案的机会,在思考中,培养学生流畅的、变通的和具独创性的思维。如在教“A Tale of Two Cities”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Why did sydky save Charles?从文中学生知道Sydney and charles相貌酷似,都爱上了Lucy,而Lucy对Charles情有独钟,按常理,Charles被判处死刑后,Sydney就可以无阻力地去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可他不是坐视不管,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Charles,从而实现他对Lucy许下的诺言:He would do anything he could for her to make sure of her happiness.Charles是贵族后代,但他憎恨那些欺压贫民、敛收重税的法国贵族的残忍行径,决意放弃将属于他的一大笔财产,隐姓埋名,来到英国过平民生活。后与Lucy相爱、结婚。从中学生领悟了爱情和幸福的深层含义。人们常说,爱情是自私的,而拥有真爱的人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危难之时,不惜自己的生命。这种质疑,使学生能对问题深入思考,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的功效。

一疑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这种质疑,不但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和突破的思维。如在讲“ask/tell/order/ ... sb. to do sth.”的用法时,我先让学生把“老师让我们早点来”译成英语,学生顺利译出“Our teacher asked us to come a little earlier”,接着我又让学生把“They aked to close the door.”译成汉语,学生将其错译为“他们要把门关上”。随后,我便问:“What’s the logical subject of the infinitive ‘to close’?”这个问题便引起发散思维,它使学生重新考虑非谓语动词逻辑主语的用法。

小疑大作,大疑小作。小疑大作,则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也能收到别人收不到的效果,它可以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质疑的好习惯,悟出“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的道理。大疑小作,是指有些问题头绪太多,学生感到不质疑不好,越质疑越糊涂。这是由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定势所致,这时,我们不但要以质疑的形式加以启发,还要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更大的疑问,以激起更加强烈的求知欲。

启发式教学方法范文 篇十

关键词: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即在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或遇到问题时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予以点拨和诱导。启发式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其分析思维能力;讨论式教学,是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得出正确结果。它能提高看问题的全面性,有说服力且印象深刻;研究式教学,是对问题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钻研、探究,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研究式学习甚至能发现现有知识的某些不完善、不准确,质疑其正确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品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其目的是培养与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相适应,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显然,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则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所以目前两年制高职教育很受推崇。要在两年中完成过去三、四年完成的任务,就必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较大改革。近年来在“汽车构造”等课程的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摒弃了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教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节省了课时,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教和学互动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企业联系紧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要求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预习,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实际上,有些基础好、预习认真的学生通过预习已基本掌握了所学内容。根据这种情况,有些内容可以请学生上讲台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讲述,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与其他学生一起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并不断地提出问题,其他学生也可以提出不同见解。最后教师做总结性讲解,对新见解及正确观点予以褒扬,对错误想法应委婉地予以评价并指出错误或失误之处。在这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教师主要起到启发、引导和定位的作用。这种教学过程热烈生动,形成了浓厚的研讨气氛,学生大都能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谈出自己的看法,针对性很强,学生学习兴趣高,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可有效促进下一轮的预习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讲述要通俗,举例要生动,启发引导要由浅入深

有些专业知识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很难被学生所接受,但换种讲法也许就容易多了。比如汽车化油器喉管处的流速和压力,用流体力学的原理去解释费时费力,而以河道宽窄变化引起水流变化这种人人都见过的现象为例来讲解,巧妙利用了水流气流相通的性质,使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了;在讲车轮外倾和前束的关系时,只需将粉笔在课桌上一滚,其大头绕小头旋转的现象立刻就显示了车轮外倾使左右轮分开的趋势,前束的作用不言而喻;用人的体能与跑百米、举重的关系来比喻汽车功率与车速、驱动力的关系;将地球简图巧妙地过渡成子午线轮胎的基本结构图等等。这类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教学法花最少的时间和气力,却极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降低了学习难度,收效明显。

单元测验、习题课、

辅导课、讨论课相互结合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许多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是不是每个环节都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性?能否二合一、三合一甚至n合一?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把单元测验、习题课、辅导课及讨论课结合起来进行。具体做法是,一次课(2节)先由教师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给出若干测试题,以考试的要求请学生书面作答。25分钟后允许学生翻阅书本、资料。下节课的前半节允许学生交头接耳相互讨论,后半节课则允许向教师提问请求解答。这个过程,检验出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应考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查询、研讨的条件,有利于挖掘学习潜能。学生以不同的步骤,不同的方式、方法,最终获得正确答案,增强了接受知识过程的刺激程度,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既测出了水平差距,又完成了习题练习,还解决了疑难问题,最终得出了正确结果。这样,一次课可以获得以往多次课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很适合两年制高职教育。

变简单的答疑为师生间启发、讨论的方式

在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不忙做答,而是反问学生: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让学生先讲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哪怕是错误的。这样学生在每次提问前必然会认真地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自身努力便得以解决,即使不能完全解决,也会形成一定的思路和方案,此时教师再予以点拨,则事半功倍。同样,教师向学生提问时也不应满足于答案正确,也应问一句为什么,因为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路径。这样有利于开启学生思路、开展学术讨论、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很少问对不对、是不是、是什么等判断性、叙述性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在思维上要求很低,不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更多的是问为什么、有哪些办法等述理性、扩散性问题,使学生能有尽可能多的想法、见解和思路。比如在讲了配气机构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判断第一缸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这一扩散性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并得出了多个答案。学生在毕业前的等级工实践考核中遇到了这个问题,考核所用发动机年久失修,用常规方法难以判断。许多学生根据气门推杆的运动规律做出了准确判定,顺利通过了该项考核。

把实验室作为教学的主战场

高职学院学生的强项应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汽车构造课是实践性极强的。过去授课习惯于先在教室对着图讲,再去实验室对照实物讲,形成了一定的重复和浪费。现在尝试除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外,直接在实验室上课。实物演示结合装配图投影,结构原理一目了然,现场讨论气氛积极热烈,既省时省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致,对培养实践技能效果非常好。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突出实践环节

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视,我们对“汽车构造”课的考核方式做了改革尝试。由过去的理论考试为主结合实验、实习成绩,改变为现在的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试并举结合实验、实习成绩,使实践能力成为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贴近。

毕业前进一步强化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新范文

初中英语教学方法【11篇】04-29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优秀604-23

“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的思考【精选5篇04-20

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方法(优秀12篇)04-10

英语教学方法【优秀7篇】04-04

探究式教学方法【5篇】03-29

小学语文主要教学方法优秀5篇03-26

绘本教学的方法精选2篇03-24

幼儿园常见的11种教学方法8篇03-23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优秀4篇)03-22

55 77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