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工作要点【优秀8篇】

时间:2023-11-08 09:16:03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这8篇科技创新工作要点是来自于山草香的科技创新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范文 篇一

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

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年)

传感网(即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积极的作用。

依托无锡市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应用和产业基础,建设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简称无锡示范区),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对推进我国物联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指导无锡示范区建设工作,发挥促进我国物联网健康、持续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限为2012至2020年。

一、有关背景

(一)物联网发展现状。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作为应对危机和占领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战略规划和扶持政策,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核心技术持续发展,标准和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初步形成了传感器与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感知制造业,网络设备与通信模块、机器到机器(M2M)终端与运营服务以及基础设施服务、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链,2011年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 345亿美元。发达国家凭借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化方面的优势,在物联网应用及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2009年以来,我国物联网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在工业、农业、金融、物流、交通、电网、环保、安全、民生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应用,目前已初步具备一定的技术、应用和产业基础,2011年全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2 300亿元,M2M应用终端超过2 000万台,软件与集成服务具备一定规模。但总体上看,我国物联网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核心技术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较低,产业小而散、缺乏龙头骨干企业,信息安全存在隐患,面临行业壁垒与资源共享的体制困境等问题,急需加以解决。

(二)无锡具备的条件。

无锡市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较高,拥有较强的城市综合实力和良好的产业基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水平和规模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测试、设计能力分列全国第三、四位,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无锡市高度重视发展物联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吸引国内外物联网高端人才到无锡创新创业。目前,全市拥有各类高层次物联网研发人员近1 000人,物联网相关企业近400家,一批部级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基地落户无锡,5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集团在无锡规划建设物联网研发机构,一批物联网典型应用示范项目正在建设。无锡在物联网人才、技术、产业和整体经济实力方面拥有较好的基础,具备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条件。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加强创新发展,攻克核心技术;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基地;突出典型示范,推动广泛应用。通过先行先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探索发展经验,推动我国物联网健康、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与应用牵引相结合。将技术创新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基于应用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攻关,带动产业发展,实现研发与应用的有机互动,突破制约物联网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坚持重点突破与协同发展相结合。重点在传感器、系统集成、服务应用等关键环节进行突破,集成、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在核心技术、标准化、关键设备研制及产业化等方面,形成区域特色和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推进跨行业、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物联网产业链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上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标准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创造物联网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保障信息安全。

坚持试点示范与辐射带动相结合。结合地方实际,推进产业化与市场应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设,通过应用示范,促进物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发,探索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辐射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无锡示范区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实现一批重点领域的典型示范与推广应用,构建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

1.大幅提升物联网技术的创新能力。建设一批部级、省级和市级研发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聚集一批技术和产业优秀人才,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制定一系列技术标准,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2.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多家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物联网企业,发展一批上规模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3.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应用先行区。建设智能制造、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重大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一批综合集成物联网应用的典型解决方案,加大推广力度,带动规模化应用和物联网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 篇二

一、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必要性

(一)金融能够促进资本形成

从历史来看,资本形成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往往具有高投入的特征。没有巨额的资金投入很难取得科技创新的成功。这种有巨额的资金投入既包括初期的巨额投入,也包括后期的持续投入。而金融往往能够促进资本的形成,使资本出现规模化。并且金融往往具有较大的融资能力,能够避免科技创新中资金的持续投入问题,能有效地避免科技创新的半途而废。这将极大地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二)金融能够分散风险

科技创新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失败风险。因此一些资本往往不愿意投入科技创新。而金融可以利用回避、对冲、转嫁等手段有效地分散风险。如果金融能够有效地将科技创新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那么投资者将会毫无顾忌地参与科技创新,毕竟成功的科技创新往往能够带来超额的收益。

(三)金融能够筛选科技创新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世界各国都把科技创新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也不例外。而科技创新在商业上也并不是都有价值的。许多科技创新并不能给社会带来改变也没有什么商业价值,而研发却耗费了巨大的资金,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金融却能有效地筛选科技创新。由于金融资本是追求利润的,无效的科技创新往往得不到金融资本的支持,只有具有商业价值的科技创新才能引起金融资本的兴趣。因此客观上,金融能够筛选科技创新,使社会资本得到有效地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二、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国际经验借鉴

在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这些国家都有一套金融支持科技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其经验。

(一)政策性金融机构

许多科技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而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普通金融资本的青睐,因此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初期往往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例如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美国就有专门的小企业管理局,专门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因此美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往往较高,为美国经济的强大做出了贡献。

(二)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

进行科技创新的中小企业往往信用低下,其在创立初期,往往是亏损的。这样的信用是无法得到传统金融支持的。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科技强国日本最先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为日本科技的腾飞提供了保障。

(三)规模巨大的风险投资

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风险投资主要是投资于高科技领域,在承担巨大风险的同时,获得巨额利润。科技强国美国、日本都有规模巨大的风险投资,同时在各方面政府对风险投资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出台了一系列帮助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

(四)发达的资本市场

发达国家往往具有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渠道和资本退出渠道。例如美国的股票市场既有全国性的市场,又有数目众多的地方性的市场,这极大地降低了科技企业;同时美国还专门建立了纳斯达克市场为高科技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发达的资本市场为也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同时美国还具有发达的债券市场。

三、政策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对策

金融可以分为政策性金融和市场性金融。两者都要全力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才能腾飞。政策性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建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

纵观国内外历史和现状,许多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发明创造的,而金融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明显不足。传统的商业金融对信用低下、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并没有兴趣,因此国家应该建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中小企业科技银行在性质是政策性银行,在地位上是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相同的全国性银行。中小企业科技银行的资金来源除国家出资和金融债券外,还应该允许其吸纳中小科技企业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现有三大政策性银行的困境。当然具体的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总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将能够极大地促进中小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从而有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实现。

(二)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鼓励各地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民间聚集了巨大的资金量。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解决民间资金的出路问题,满足其增值保值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满足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目前扬州、天津、南京等地已经纷纷建立了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步伐还要进一步加快,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积极创立并发挥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

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重要的融资来源。各地应该积极建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促进风险投资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目前山西已经建立了山西省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并被科技部确定为“山西模式”。“山西模式”为山西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各地应该学习这一先进经验。

(四)建立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

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可以帮助商业银行等商业性资本进入科技创新。政府应积极参与其中,并鼓励社会资金参加,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同时还应该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制约政府的行为。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将有效低降低商业性资本的风险,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四、市场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对策

市场性金融是金融的主体,掌握着社会主要的资金。没有市场性金融的支持,科技创新将寸步难行。市场性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对策具体如下:

(一)加强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在我国商业银行掌握着社会的大部分资金。没有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就谈不上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措施具体为:一是建立科技分支行,赋予科技分支行相应的权限。商业银行应该在科技企业集中的区域,设立科技分支行,有针对性地为科技企业提供特色服务。由于科技贷款与普通贷款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商业银行总行要赋予科技分支行相应的权限,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科技分支行的作用;二是科技贷款利率浮动化。科技贷款如果和普通贷款具有相同的利率,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收益就不匹配了,这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不符,因此,应该允许商业银行在进行科技贷款时与科技企业协商确定贷款利率,这样才能激发商业银行的兴趣,促进科技贷款的发展;三是商业银行进行科技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科技金融未来将获得极大的发展,必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的利润增长点之一,因此各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

(二)积极发展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科技创新融资的另外一个主要途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我国已经建立的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都为科技创新融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现在众多的科技企业无法进入股票市场,严重制约了它们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把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做大,以便为更多的科技创新服务。另外我国还应积极发展科技债券,一方面放宽科技贷款的发行条件,逐步实行注册制;一方面,加强科技债券的交易市场。长期科技债券既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又能降低科技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还款压力。

科技创新 篇三

关键词:企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155-01

企业要想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加强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新发现和技术发明,并加强各种相关技术的综合效力,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原创性产品;在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进行再创新。

为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中小企业自身必须采取和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相应措施:

(1)加强硬件改造和资金投入:投入适当的资金,实现设备、设施和环境改造,以满足生产要求和顾客需要。

(2)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新: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工艺优势,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使不断创新的新技术、新工艺与设备、设施和环境改造创新融为一体, 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发展。

(3)持续地和不断地提高企业现代化创新管理水准:从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针,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增值,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学习创新型企业,持续有力地保证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宁波东盛集成电路元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领导集体认为,加强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如何保障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持续性。硬件改造投入和技术工艺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必要资源,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则是科技创新的根本资源。所以高效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应是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基础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公司要发展,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追求公司行为与客观的发展规律相吻合;企业员工队伍应具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才能从实现出发,持续改进,不断创新。公司的管理制度营造了鼓励创新的平台,引导、支持员工从本职、本岗位工作着眼,敢于冲破旧的习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深化认识、勇于探索,实现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改善环境、改进设备、改进工艺,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多方位创新。激励创新已经形成一种运行机制,员工从创新中获得成就感,实现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实现人才的升值,企业的创新文化迅速发展,为加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是加强科技创新的技术基础,并定向给予公司年GDP总额的3%以上的资金投入,是公司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公司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是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发挥着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依据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市场发展规律,开展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既保障公司的持续发展后劲,又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工程技术中心集中了科技投入力度大、研发人员技术素质高的优势,建立了完善的研发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研发成果鉴定制度和各类创新激励制度,不但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大大促进科技创新的开展,实现了研发成果周期短、技术水平高、成果转化率高,有效地增加企业技术含量。公司每年获得新产品产业化达成的利润占总利润的10%,促进了企业经济持续发展。

公司重视企业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建设。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我国具有良好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为企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平台。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同在一个起跑线上,共同享有科技创新的极其优越的条件和动力。

市场环境已经形成企业科技创新的最直接的动力。这充分体现在市场供求关系中的需求拉动。每个企业的机遇是平等的,但企业把握机遇的能力,决定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企业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需求,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把握机遇的能力,从而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

从行业内部的竞争环境看,同一行业内,诸多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各自为增加市场份额、企业盈利能力而展开竞争。这种竞争压力促使企业必须加速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及时更新换代,长期致力于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合理的利润。因此,市场竞争规律,促进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取得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根本保障。公司依靠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内行业的领军企业,近两年开始以国外同行业先进企业为目标,加速前进。

科技创新 篇四

1.1科技创新券类型科技创新券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可流通券和不可流通券、电子券和纸质券、单一券和联合券、基础券和扩展券、普通券和专项券、科技券和奖补券、A券和B券等类型[1-2,7]。(1)按流通性划分,科技创新券可分为可流通券和不可流通券。可流通券在企业持券消费后,由企业持有变为由收券机构持有,然后由收券机构向政府部门兑现;不可流通券在企业持券消费后,仍然由企业持有,并由企业向政府部门兑现。北京市、浙江省、深圳市、武汉市、贵州省等地采用可流通券,江苏省、上海市、天津市等地采用不可流通券。(2)按科技创新券的形式划分,可分为电子券和纸质券。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甘肃省、浙江省、深圳市、连云港市和苏州市等地区采用电子券;宿迁市、武汉市、马鞍山市等地采用纸质券。浙江省长兴县先采用纸质券,后改为电子券。(3)按使用科技创新券企业的数量划分,可分为单一券和联合券,也称为基础券和扩展券。单一券解决单个企业的个性问题,联合券解决多个企业的共性问题。爱尔兰、荷兰采用此分类。(4)按科技创新券支持的技术领域划分,可分为普通券和专项券。普通券面向所有技术领域,专项券面向特定技术领域。瑞士采用此分类。(5)按科技创新券购买的内容划分,可分为科技券和奖补券。科技券用于购买科技服务,奖补券用于购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硬件设备。江苏省宿迁市、浙江省长兴县采用这种分类。(6)按科技创新券资金的来源划分,可分为A券和B券。科技创新券资金在市县两级财政科技经费中列支,市级财政资金为A券,县区级财政资金为B券,A券和B券按一定比例配套,A券由市级财政资金兑现,B券由企业所在县级财政兑现。河南省焦作市采用此分类。(7)按地方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水平划分,科技创新券的实施地分为“创新高地型”和“创新洼地型”两大类[8]。“创新高地型”是指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该地区企业密集度较高,自身有庞大的科技服务业市场需求,企业愿意主动使用园区外部的创新资源;“创新洼地型”是指创新水平欠发达的地区,该地区中小微企业的分布较少,企业虽然有一定的创新研发意愿,但是经济实力弱和缺乏创新资源的支撑,需要调动辖区内外创新资源的支持。1.2科技创新卷特点科技创新券作为一种新兴的政府创新政策工具,具有其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普惠性和低门槛。这是科技创新券最突出的特点。一般的科技计划项目对于支持的对象有较高要求,普遍偏好“大院、大所、大校、大企”[2],中小微企业基本不太可能获得项目支持。而科技创新券支持对象是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量大面广,具有很强的普惠性。科技创新券对申领使用科技创新券的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门槛非常低,只要该创新主体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就可以申领使用科技创新券,特别是初创企业,其基础条件薄弱,资金缺乏,这些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券直接获得政府科技创新支持。(2)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券政策在创新活动的研发阶段就引入最终用户,把中小企业用户需求作为创新项目的来源,产品研发、生产、经营一体化过程中始终围绕用户需求进行,目标非常明确,这种模式相对于传统科技投入有较多优势,不存在成果转化问题。传统科技投入模式是先研发产品,再进行产品产业化或成果转化,过程中没有用户参与,导致很多成果由于不是用户需求而无法实现转化。(3)需要企业配套资金。科技创新券一般要求企业在用券同时提供一定比例的创新资金配套[9],科技创新券是政府用少量的资金发挥牵引、撬动作用,让企业配套较多的资金,实现政府资金引导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这也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促使企业合理高效使用科技创新券,也加大了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4)任务是购买服务。科技创新券的政策任务是购买创新服务[2],包括为技术研发创新、技术改造、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仪器设施共享等提供服务,或者针对企业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困难提出解决方案等,这些服务都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原本就需要做的,不会给企业增加额外的负担。而在一般的科技计划项目中,企业需要提供研发产品或科研成果。因此,相对来说,科技创新券申领基本没有难度,非常适合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5)申请及兑现手续便捷。科技创新券申请程序简单:中小企业只要能够系统提出一个创新方面研究问题,就可到指定网站申请科技创新券,或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上报管理部门审核;兑现手续简便:在兑换科技创新券时,只需带科技创新券和相关材料即可,不需要太复杂的财政、科研审核过程;科技创新券审批简单:管理机构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利益和最大化发挥科技创新券效能,会尽量减少限制科技创新券使用的条件,审批手续会相对便捷。

2科技创新券政策的实施成效

科技创新券政策是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模式的创新,该政策虽然实施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效果较好。目前,科技创新券在国内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在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激活科技服务市场、增强科研机构市场服务积极性、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1提高了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对于科技创新券支持的研究项目,其需求都来自于企业,都是企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急需的研发及咨询、规划及评估、测试和认证等方面内容;项目实施的结果,都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性能和产品附加值。这种研发,以中小企业用户需求为导向,直接发生应用在企业生产中,不会产生闲置的科研成果,更不可能存在成果产业化方面问题,从根本上消除了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科技创新券的投入和使用方式确定了这笔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只能购买创新服务,从而避免了公共科技投入经费的流失;科技创新券都有使用期限,在规定时间内如未使用,就会自动作废,不会对公共科技投入经费造成任何浪费;科技创新券都要求企业提供较高比例配套资金投入,引导扩大了社会投资,增加了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收益,成倍放大了公共科技投入的效能。2.2激活了科技服务市场一方面,从科技服务使用方来说,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得知科技创新券可以为购买科技服务补贴费用,购买科技服务的意向明显上升。根据上海市实施科技创新券的统计,几乎所有持券企业都会追加研发投入,最高可达科技科技创新券面值的10倍[10]。江苏省南京市2014年为本市152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兑现了科技创新券,兑付资金4840万元,撬动了企业各类科技投入近5.6亿元。科技创新券放大了政府的引导作用,激发了企业潜在创新消费。另一方面,科技服务提供方的科研机构也表示,政府“以券考核”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将倒逼科技部门推进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甚至可能兴起一大批新兴科研服务机构,而这恰恰是创业生态中不可缺少的角色。科技创新券的使用让科技服务供需方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激活了科技服务市场。2.3增强了科研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积极性科技创新券的服务提供方主要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通过科技创新券政策,政府为中小企业降低了创新投入成本,为科研机构增加了技术服务收益。科研机构需要通过竞争中小企业掌握的科技创新券来获得科技资源,这就要求其提供的服务必须能够满足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保障其服务的针对性。科研机构凭借科技创新券获得政府科技资源,有信用保障,避免了后顾之忧和不必要的合作纠纷,而政府部门往往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科技创新券回收金额大、服务客户多、服务质量好的科研机构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因此,科技创新券政策大大调动了科研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科研机构努力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水平,丰富服务种类和内容,提高了科研服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江苏省宿迁市的很多企业与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取得了显著成效。科研机构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研究成果得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产生了投入科研的新动力,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2.4优化了科技资源配置目前,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碎片化”问题,限制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企业研发需要科研仪器设备检测,但大多数中小企业买不起高端精密仪器,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仪器设备普遍存在重复购置、使用率较低等问题。科技创新券的使用,可以避免科技资源的浪费问题,提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科技资源的利用效果[11]。科技创新券是一种仅在购买科技服务时生效的代金券,使用者只能购买科技服务,从而确保了政府资金专款专用,减少了政府科技投入经费的流失。另外,在科技创新券获得和使用中,各地都要求中小企业配套经费,即用户自己需要承担一定比例的费用,比如北京市对于符合补贴要求的业务合同金额在1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最高不超过50%的比例核定科技创新券;10万元至50万元的部分按照最高不超过25%的比例核定;50万元至100万元的部分按照最高不超过10%的比例核定;超过100万元以上的部分,不再予以科技创新券补贴。科技创新券这样的补贴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过度、重复使用科技资源的问题。2.5形成全社会关注企业科技创新良好氛围科技创新券是政府与企业间的市场契约,是以市场手段配置资源,为企业科技创新注入动力。政府把本应发给企业的创新奖金变成科技创新券,企业要兑现科技创新券,就必须老老实实搞创新。科技创新券的作用还在于形成了一种让全社会关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氛围,凝心聚力,形成一种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的政策机制和通道,让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投给真正想创新、要创新、敢创新的企业。科技创新券发放对象是中小企业,资金不在多和少,关键是能够为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信心和保障,让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自主创新,让企业建立起坚定自信的创新动力机制。

3科技创新券政策存在的不足

科技创新券政策的实施创新了政府科技经费投入方式,加强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科技创新券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机构数量与服务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目前,各地在发行科技创新券时,对于使用科技创新券的科研机构范围提出了明确要求,认定可以使用科技创新券的本地科研机构范围较窄,服务内容也不够丰富,一般都面向本地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者科技服务平台,有的地区对科技创新券机构范围设置得更窄,如湖北省武汉市科技创新券仅能在本市5类部级创新载体内使用[7],致使企业可以使用科技创新券的本地服务机构较少,提供的服务内容也较少,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企业有券无处使用,科技创新券使用效果不理想,如湖北省武汉市首次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发放3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券,企业实际兑付55万元,科技创新券兑现比例仅为1.83%。(2)科技创新券不能跨区使用。科技创新券使用一般都有地区限制,除了浙江省长兴县的科技创新券可以在上海市异地使用之外,其他地区都规定只有本地区的企业或者创新团队才能申请使用,而且科技创新券也只能在本地区的科研服务机构或者科技服务平台内使用[9]。在有的地区科研机构不能对当地的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使得企业不得不去外地购买服务,可是在他地申请科技创新券时又不符合政策要求,这样就限制了企业获取科技服务的范围,降低了科技创新券的使用效力。(3)科技创新券兑现周期长。各地发行的科技创新券,兑现都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销,一般是一年两次,有的是一年集中办理一次兑现,由科技创新券持有者在年底或者第二年上半年持有效证明材料到有关部门申请兑付。中小企业在使用科技创新券购买科技服务时,前期投入要么是企业先自行垫付,如上海市科技创新券就是先由企业垫付;要么是由科研机构先行垫付,如北京市的科技创新券,企业只要交付科技创新券就可以获得科研机构的服务,科研机构带着科技创新券再到科技部门报销[3]。这种方式使得企业或科研机构利用科技创新券投入的资金到科技部门报销需要有一个周期,有的周期还比较长,对于初创期的中小微企业来说,本身就资金短缺,科技创新券兑现周期长,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同时也影响了科研机构人员的积极性,制约了科技创新券实际效果的发挥。

4结语与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 篇五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上层建筑

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靠创新驱动。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往往首先由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由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驱动,合力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当今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从科技创新到生产方式创新,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较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应。但在上层建筑领域,从思想文化到体制机制,却还有许多方面禁锢束缚着创新驱动力的发挥。本文将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1 创新驱动的历史借鉴

人类的文明历史,主要从东方开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同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古希腊,则更具文明创新的特征。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唯物论、苏格拉底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柏拉图的理想国、伊璧鸠鲁的无神论、梭伦的政治改革和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等等,无不对世界的科学、哲学、文化、教育、伦理和政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些成就并不完全是希腊人的发明,却体现了希腊人的创新。

14世纪到16世纪,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开始发展的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改变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封建观念和制度,在科教哲文等方面表现了许多创新理念。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哥白尼、伽利略、培根、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莫尔、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犹如灿烂群星,照亮了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上空,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18世纪是一个启蒙的世纪,一个继文艺复兴后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发现,以瓦特蒸汽机发明应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障碍。面对“万马齐喑”的封建禁锢,不仅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哥德、席勒、笛福等文学家,还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加图等经济学家,边沁等法学家、伦理学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共同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

启蒙运动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促进了欧洲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创新,激发了18世纪到19世纪欧、美、日、俄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语)。启蒙运动还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的代表人物黑格尔等均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也促进了美国的独立,杰斐逊就是根据启蒙运动的理念起草了《独立宣言》,并激励美国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人类进入20世纪,一场以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创新推动的原子能、无线电、电子信息、航天航空以及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普及,更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变革。由此产生的多元文化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融合,正以浩荡之势,促进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及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

2 非技术创新驱动的中外对比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15世纪前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四大发明(活印、火药、指南、造纸)、五大技术(瓷器、纺织、造船、建筑、水利)都产生过世界性影响。然而当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和美、日、俄等国家快速发展时,我们却一次次错过了发展机遇。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创新驱动的非技术因素严重束缚了科技创新能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1 思想文化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人类灿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特别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出现了空前的思想活跃,形成了一批影响后世2000多年的独创思想和优秀文化。但自秦汉开始,统治阶级出于封建统治需要,先是“焚书坑儒”,继而“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将“三纲五常”的封建教义加以固化,在“万口一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可知也”的思想禁锢下,民众中逐步形成唯书唯上、墨守成规的保守风气。“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观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创新热情。相比之下,欧洲国家虽然也有上千年的“中世纪黑暗”,但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数次思想解放的洗礼,培育了深厚的创新文化。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当然,欧洲国家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的形成,也是他们许多代人奋斗牺牲的结果,正是布鲁诺以生命的代价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赫胥黎以“斗犬”精神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从此自然科学才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恩格斯语)。

2.2 科学素质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却又是一个国民科学素质不高的国家。据中国科协公布的2000年中国科学素养调查:中国每千人只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比例仅为美国的1/23和欧盟国家的1/15。造成这种差异,首先是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不同。中国千百年来把读书做官作为目标,把四书八股作为教材,把朱熹的“集注”作为唯一标准,不能越雷池半步,使人们从读书起就被扼杀了创新精神,缺失了科学知识。而欧美国家办学以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为目标,教授内容也以自然科学、实用技术为主,人文思想也强调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因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如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就培养了培根、牛顿、达尔文、雪莱、亚当・斯密等著名人物和上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次是对科学普及认识重视程度的差异。在我国,虽然对科技创新已高度重视,但对科学普及的相辅相成作用认识不足。创新型国家则把科普看作科技的应有之义,如各种专业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场馆在欧洲国家数不胜数,更是市民的必去、常去之处,成为这些国家重视国民科学素质培养的生动风景线。

2.3 体制机制的历史对比

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本身缺乏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制度性设置和安排,相反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对科技创新形成严重禁锢。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形成了较完整的独立科研体系。但由于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期,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早在18世纪

就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到19世纪,这些国家科技创新的企业主体地位、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和创新活动的市场竞争机制等,均已较为成熟完善。企业、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政府则主要从政策导向、税收杠杆和法律保障方面进行宏观引导、管理和规范。因而创新成果与市场直接接轨,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2.4 法治环境的历史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科技法规的建设,先后制定了《专利法》、《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科技法律,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我国的科技法规大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深远,加上我国长期的封建人治影响,有法不依、知法违法等现象仍很严重。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鼓励和规范科技活动的法律早在200多年前就形成体系,一些国家还在根本大法中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如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就规定“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从而促进了美国的各种发明创造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并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之在20世纪初跃为世界头号强国。

3 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科技、经济、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不断创新而推动的。它们互相依存制约,又相互转化促进。当社会渐进发展时,科技的创新对生产力起主要推动作用,当量变积累到质变,进人飞跃发展阶段时,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就成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更重要方面。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和世界第-山草香§www.shancaoxiang.com 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集聚了足以产生部分质的飞跃的物质能量,因而也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因素提出强烈的改革要求。

就科技创新而言,新中国已建成多学科完整的科研体系,并拥有上万亿资产的科学仪器和技术装备,拥有3 3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国家统计表明,2007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3 664亿元,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拨款达2 127亿元,应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已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我国规模以上企业75%没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99,7%的企业没有专利申请和自主知识产权,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全国每年产生数万项科技成果,其转化和产业化率不到10%。这种不成正比的投入产出,说明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矛盾方面,已从物质条件的制约正逐步转为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非技术因素的束缚。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3.1 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创新精神说到底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世界观的本质体现。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土壤深厚成果才丰硕。但在思想文化战线,我们面对的是2 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沉重积淀,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不容小视。这就要我们以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契机,深刻理解创新文化的内涵,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其糟粕应坚决批判摈弃,对其精华应与创新文化加以有机融合,努力在思想理论、文艺创作、舆论宣传等方面确定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主体地位,并在各级领导中带头加以宣扬,使之日益深入人心,逐渐蔚然成风。

3.2 加强科学普及,提高科学素质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科技进步总是靠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轮驱动的。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哪个方面,科学普及也会跟踪到那个方面。总书记曾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但目前,相对科技创新而言,科普工作无论从领导重视程度、科普投入力度,还是人员队伍和设施建设,都明显是一条短腿。如财政投入,中央财政2006年对科普的投入还不到对科技投入的百分之一。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要逐步消除国民科学素质较低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约,实现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要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能真正如中央领导所要求的“像抓发展那样抓科普,以抓科普来抓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才会在较短时期内有较大提高,中国的科学发展才有最为重要的坚实基础。

3.3 明确创新主体。加快制度创新

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现阶段,是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解放生产力的关键。体制机制问题,首先要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体制机制的制度性安排,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骤:其次,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和市场激励机制;三是使创新人才包括创新型企业家的形成机制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体制机制的创新,既要促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进一步适应,更要改革上层建筑中行政管理体制甚至政治体制中对经济基础的不适应部分,使相关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运作程序等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3.4 完善法制体系,营造法治环境

完善的法制体系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针对目前科技创新的法制体系不完善、不够刚性及国民的法治意识淡漠等状况,一方面要进一步修订和补充相关法规,并注意在立法中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在地方立法中要根据实际,使必须条款尽可能具刚性,使各方都有切实可依的法律准绳。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法规的普及教育,使相关法规深入人心,从而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科技创新的方法范文 篇六

田合超(1982-),男,讲师,硕士,西南石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团学工作。

摘 要:随着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国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需求的已经不再是墨守陈规、因循守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也逐渐成为考量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重要指标,同时,当代大学生取向日趋多元化,创新思维活跃,原有的课本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制造出12000米的深井钻机,更实现了“嫦娥奔月”的伟大壮举,但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质量普遍不高,实际应用价值较低,成果产出孵化程度也比较差,这也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软肋。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质量不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可行性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提高质量;方法途径

引言

当代大学生群体年龄构成中,90后大学生已成为其中的主力军。针对9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培养需求多元化、思维异常活跃的特性,单一的课堂书本教育已缺乏吸引力,这个群体更多的追求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勇于尝试,乐于在动手过程中动脑,将课堂知识融合在实践操作中去巩固和加深。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给予当代大学生很好的动手动脑的条件和基础,如何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好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质量,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积极探索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质量不高原因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质量难以保证,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在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教育和过程优化中出现了较多被忽略的问题和因素,而这些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和因素又恰恰是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方面。

1、部分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政策上欠缺,科技创新培养体系不健全

当今,部分高校尤其是文科类院校对于科技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缺乏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其对于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雷声大,雨点小”,既没有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撑,更没有健全的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大学生科技创新成为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可看不可做。

2、院系之间交流合作欠缺,难以做到点面结合,难以有效整合学生科技创新资源

高校内部院系较多,各个院系也具有其办学发展的优势力量。各个院系都具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同时具备专业内优质的师资、独有的实验室设备及丰富的学生创新思路。单一院系科技创新的基础无论多么厚实和牢固都不可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只有注意加强院系间的交流协作,共享优质资源,加强名师的指导,开拓学生的思维及视野,才能形成点面的结合。创新面的扩大推动了创新点质量的提高,创新点质量的提高带动了创新面的扩大。

3、第一课堂给予大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课堂依然采用的是一种知识灌输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90后的大学生在结束了高中的繁重学习任务之后已经越来越厌倦这种教学方式,甚至个别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课堂厌倦症,旷课、逃课的学生不在少数。有的教师仅仅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恹恹欲睡,师生互动少,课堂沉闷,学生也只是机械性的做笔记,如此教学谈何启迪学生思维的发散?陈旧的第一课堂教学模式是导致大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淡薄,主动性不强的重要原因。

4、学生科技创新师资匮乏,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

目前,部分高校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不太重视,积极性不高,部分指导教师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没有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创新目标不明确,项目实际应用价值不高,项目中断现象比较严重,这也严重打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消耗殆尽。

5、学生科技创新目标缺乏“自下而上”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较少,科技创新活动基本依托国家、省市或学校举办的各类科技活动和竞赛,学生更多的时候是接到通知,然后参加此类竞赛活动,依据竞赛活动的内容和主题进行相关方面的准备。在这个环节过程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流程完全变成了“由上到下”的被动式参赛,参赛内容固化,作品无新意,学生缺乏主动思考与自主动手的意识。

6、实验室开放程度低,设备利用度不够

目前很多高校实验室对大学生的开放程度比较低,设备利用度不够。尤其是周六、周日、假期或晚上等时间,实验室大门紧锁,很多设备闲置,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实验设备的利用度不够,学生动手实践的空间不足。这种现象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如设备精密度高易损坏、师资不好调配、学生安全等。

7、团队组建模式单一,人员流动性较大,项目断层现象严重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组建的过程中,单一的依靠本专业、本年级同学进行组队的现象比较多,而一个项目的完成所需的知识是全方位的,知识涉及面也比较广,项目也不单单是一年或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项目的再优化也需要较长的后期完善过程,在此过程若有学生毕业,项目的延续及再优化就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

8、科技创新资金来源困难,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

目前,很多高校或者院系很难有效的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资金的来源,即使是获得了科技创新资金的支持,也难以实现资金持续的常态化配置,资金短缺致使场地和实验设备得不到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阵地的缺失及科技氛围的冷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

9、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为社会财富效率低

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较多,其中不乏具有社会应用价值的高质量成果。但因为实用价值、转化渠道等诸多方面因素制约,高校不得不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止步于竞赛获奖,止步于专利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具有社会应用价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一种摆设,极大了浪费了创新资源。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将其成功的孵化为社会财富才可能发挥科技创新便民强国的巨大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明确创新政策,强化落实,健全创新培养体系

大学生科技创新政策应从目标设置、组织流程、激励机制应等几个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明确和落实科技创新政策使得指导教师和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有章可循,以此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均衡和有效的发展。科技创新培养体系的逐步完善,应贯穿于四年大学学习生活,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同步进行。

2、加强院系科技创新交流,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各个院系之间应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强有效的沟通交流,优势互补,共享实验资源,加强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并安排专业教师队伍给予学生相关的指导,有利于大学生展现自我科技创新的优势力量。

3、注重第一课堂启发式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第二课堂的过程推动作用

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应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教师要多注重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给学生留出较多的自主思考空间,同时要充分利用课内的教学实践环节。在学生第二课堂,要组织开展相关内容的竞赛活动,注重引导参加实践,将理论知识也有效地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合理、高效过程教育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4、多方位解决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现状

首先,引入“大学生科技创新导师制”,从模式和责任角度给予学生创新以优厚的创新师资力量;其次,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作为教师工作量来进行核算,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再次,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引入毕业论文,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和学生精力的投入。

5、落实实验室开放制度,合理调配实验师资,加大实验室开放程度

没有实验室教师的现场指导,实验室全面针对本科生开放目前来看基本不可能,实验仪器精密度,实验设备危险性都不容忽略。通过合理调配实验室教师师资,以确保实验室开放时有教师现场指导,实验质量和实验安全都可以得到保障。

6、多专业年级组队,保证项目质量和延续性

多专业的大学生组队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层次全面化,创新思维多元化;同时高低年级混合组队有利于项目的稳定持续和再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持续再优化过程也是创新项目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

7、依托院系,多渠道筹措大学生创新资金

首先,鼓励有条件的院系在经费上给予大学生科技创新支持;其次,多方联系友好合作单位或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引入企业资金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最后,有条件的院系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比较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适当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来,这样既解决了经费问题,又提供给大学生充足的实践动手动脑的机会。

8、依托大学生科技节和学生社团,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院系可通过举办科技节相关活动,使广大学生成为既有科学理念又有科学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各院系根据自身特色,制定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在“科技节”这个平台上,以普及性科技创新活动和高水平竞赛为牵引,以大学生创新基地为依托,以大学生科研立项为基础,以特色课程体系为核心,以优秀创新团队为骨干,努力打造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条件,促进学生参与并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节每年举办一次,为期一个月,内容丰富多彩,化工设计大赛、电子制作大赛、校园DV大赛、辩论赛、金工作品展、学生科技作品展、科技图片展、科普电影展以及科技知识讲座,这些活动已经成为各学院科技节的特色项目,并为全国性的挑战杯大赛、智能汽车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比赛做选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同学们的科技创新热情。

9、找准创新方向,依托大学科技园、科技局、企业等方面,全力促成创新成果的孵化

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利用网络、书刊论文、教师和企业单位等资源多方查询,找准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依托高校的产学研机构(大学科技园)、单位和企业等主体,积极联系或邀请该部分主体来校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价值评估会”,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做出准确的社会应用价值评估,同时将有潜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推向市场。

综上,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质量的提高依赖于高校或院系的“产学研”优势,依赖于合理、高效地过程教育和过程优化,依赖于以创新为主线,创新点质量提高和创新面的扩大相互良性作用的“线点面”的结合。(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 篇七

这次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是在全市上下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召开这次会议,对于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判断和准确把握形势,主动迎接科技创新迅猛发展的新挑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成为一个城市加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从国际科技创新的形势看,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很迅猛,正孕育着新的突破。信息科技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进一步对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技将进一步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问题开辟途径,纳米科技将进一步带来深刻的技术变革,空间科技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美国雄心勃勃地提出了“美国竞争力计划”,欧盟出台了强调区域创新的“创新绿皮书”,德国提出了“主动创新战略”,日本注重“增量性创新”,韩国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创新发展道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高点定位,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都在争取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主动权。

从国内科技创新的发展看,面对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把自主创新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国家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全国科技大会以后,全国各地对自主创新给予了高度重视,纷纷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的战略,并作出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决定,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科技创新态势。

从全省科技创新的态势看,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以后,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了《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动员全省全社会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前不久召开的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以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发展思路为指导,把科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驱动力,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提出,**年要突出把发展能源、水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解决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抓住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获取装备制造业、材料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省产业竞争力的基点,集中力量取得关键性突破;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这些要求,是我们加强科技工作、推进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从我市科技创新的现实看,**年全市科技大会之后,全市上下紧扣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主题,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以改造传统产业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创新环境,加大科技项目建设力度,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目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加快发展面临的形势还比较严峻,尤其是主体资源锐减,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水平较低;经济总量偏小,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大多数企业生产工艺落后,技术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弱;“两高一资”型企业比重较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而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创新融资渠道不畅,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区域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不充分;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名牌产品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的复合型技术开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由此可见,我市科技创新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我们今后要着力解决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努力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为多元支柱产业培育和城市经济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市场竞争,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真正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坚持向科技创新要速度、要水平、要后劲、要效益,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高全市核心竞争力。要依靠科技进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依靠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型**建设的新发展

建设创新型**,就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培育多元支柱产业为目标,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带动提升原始创新,实现关键技术、核心领域和战略产业上的新突破。

(一)明确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部署,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认识和发挥比较优势,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根本选择,坚持打科技牌,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加速城市经济转型为主线,紧紧围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实施“四大民心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带动提升原始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

(二)明确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目标要求。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到2015年,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全民科技素质与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初步营造一个全民创新的环境;中心城区初步形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雏形,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步完备的创新制度和政策体系;造就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一批科技领军人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显著提高。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具有完备的创新制度和政策体系,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队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更大提高。

(三)明确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基本原则。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来进行。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必须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全体人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二是坚持突出重点。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要突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选取**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特别是要在推进八大支柱产业上开展创新活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三是坚持全面建设。中心城区创新与三县县城创新兼顾发展,工业创新与农业、第三产业创新兼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与传统产业创新兼顾发展,重点园区创新与全社会创新兼顾发展。四是坚持技术制度并重。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重视制度创新,以完备的创新制度支撑创新活动,保证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五是坚持开放开发并举。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各种创新要素聚集,形成创新的“洼地”效应;实行全方位创新,把创新活动开展到各行业、各领域,形成生机蓬勃的局面。

(四)明确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主要任务。要把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与城市经济转型、小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筑完善的企业创新体系,重点是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完善企业创新管理制度,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构筑完善集群创新体系,建设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产学研联合,提高集群创新的外向度。二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高等教育,尽快改变**无高校的局面,与省内外大专院校合作建设实验室;多渠道增加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开放式人才使用观,广泛吸引国内外高级专业人才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培养造就科技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三是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强化对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探索中小企业引导基金,发展科技型企业信贷担保机构,拓宽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评估和技术成果鉴定,鼓励知识产权申报,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专利扶持政策。四是建设科技创新园区。以“一园三区一基地”为依托,建设科技创新的平台,构筑科技创新高地,特别要发挥好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园的作用,建成研发、中试基地,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五是培育科技创新文化。培育创新文化,进一步凝炼升华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精神;树立创新观念,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营造创新氛围,使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应用;搞好科学普及,在全社会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努力形成人人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

(五)明确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工作重点。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这不仅仅是目标,更重要的是过程。我们要着眼未来,扬长补短,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力量,努力攀登科技创新的新高峰。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中央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部署,我们实施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是:突出一条主线,就是培育多元支柱产业;走好三条路子,就是产学研联合之路,产业链延伸拓展之路,信息化带动之路;打造三个品牌,就是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园,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全国科技进步城市;抓好三项建设,就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创新环境建设。

三、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企业科技创新的新优势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只有每个企业重视自主创新,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提高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引导企业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一)加快产业链延伸。我市被国家列入资源枯竭转型城市,这为企业的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转型的主体是企业,转型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要看企业能否有效利用这一新的平台。如何利用平台,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产业链的延伸,凝练一批产业化项目。这项工作做好了,有助于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特别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各企业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产业链的延伸做成项目,把高新技术体现到项目上。每个企业都要从现有产业的实际出发,找准产业链延伸的切入点,找准产业链与高新技术的结合点,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产业链,或者把原有产业做成几个新的产业链。不仅要组织现有技术人员,参与凝练项目工作,而且要邀请科研院所参与企业产业链延伸项目的凝练,真正把城市经济转型当作企业的转型,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由于地理环境、人才队伍、技术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市区域内各企业普遍缺乏开展科技创新的平台。搭建科技创新的平台,必须立足企业,用宽广的眼界寻找合作对象,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各企业要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了解掌握前沿性的技术信息,积极争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把本企业作为新技术开发“中试”基地,与他们联合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充分运用科技、信息资源,为企业催生一批新的优势项目。要依托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园建立一个虚拟的技术孵化机构,把园区各企业与中科院相应院所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创业提供服务,帮助解决一些科技攻关难题,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平台。

(三)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企业的创新活动,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谋划长远发展。主要形式是,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等,借助外力研究、开发和改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主要目的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产品。有条件的企业,还要瞄准国际国内领先技术,培育新兴产业。要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和组织形式,鼓励开展科技创业,在相互参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建设科研生产联合体,推进产学研联合向全方位、集约化和规范化发展。要树立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加强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引进,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活动。今年6月份,我市将举办一次产学研科技项目对接会暨**经济转型论坛活动,组织签约一批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希望有关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四)打造企业家创新精神。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紧密联系,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我们每一个企业家都要认识到自主创新是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意识,真正把科技创新作为自身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拥有科研实力的大企业和优势企业,要有开展自主创新的决心和信心,力争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努力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作出贡献。

四、有效推动全面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新局面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极大地激发出全社会的创造热情,从整体上提高全社会的创新素质,才能把科技创新战略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也才能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

(一)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目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信息化建设也刚刚起步,工业化的带动能力和信息化的推动能力都比较弱。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我们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找准推动科技创新的突破口。要不断强化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主动对接省上提出的“一个振兴、六个做大做强”,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我市的八大支柱产业,以工业的强势发展带动信息化发展。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全市主导产业、社会事业中的运用,加快工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化的步伐,特别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在老企业的改造中,要注意转换管理控制系统的功能,嫁接最先进的信息化设施;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要注意信息产业的引进、生成,引进技术领先的管理控制流程,全面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步伐。

(二)坚持以科技**带动数字**,大力推动科技**与数字**的融合。近几年,在科技**的建设中,我们把数字**建设作为一个切入点,不仅增强了全社会的信息意识,也使**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逐步缩小。我们要把数字**建设作为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以科技**带动数字**,以数字**推动科技**。我们已经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科技**和数字**的融合搭建了平台。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坚持政府推动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上下互动、行业互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加速推广电子政务,扩大网群规模,再造政府管理流程;加快“数字公安”建设及公安、城管、环保“三网合一”的进程,全面启动“数字计生”、公积金查询、社会保障信息库等信息系统建设,努力实现重点园区和企业信息化。要通过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应用和信息产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升数字**的规模层次,为**的科技进步起到信息支撑作用。

(三)坚持以农业科技带动农业经济,大力推动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融合。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量不断放大,推动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融合,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促进各类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要通过推行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富民培训工程、发展民生民众科技,推动农村基层科技的发展,积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技术问题。要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抓好关键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应用,在种子工程、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方面尽快实现新突破。要依托13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农科院所的作用,加强农业科研与攻关,在种苗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现代林业等技术领域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要组织实施好黄河农业经济带的科技项目,争取建成一批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要围绕发展草食畜牧业,着重在畜种改良、舍饲养殖、疫病防治和保鲜加工技术上下功夫,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

(四)坚持以服务科技带动第三产业,大力推动服务科技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提高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近几年,我市的服务科技在全市科技创新的整体促动下,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在医疗科技方面,成功研发了一批新的医疗技术,大规模地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在一些重大病症治疗和手术上取得了突破。同时,在其他服务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科技创新成果。我们要借势发展,全面推进,继续大力发展服务科技,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升级。要继续扩大医疗科技的发展规模,从技术攻关、设备引进、医疗器械生产等方面全方位推进。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金融、中介、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为多元支柱产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通过先进技术在服务行业的运用,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软实力,更新传统服务业的硬设施,实现服务科技与第三产业的融合。

(五)坚持以科技人才带动社会创业,大力推动科技人才与社会创业的融合。人才是社会创业的根本,科技人才是社会创业的源头。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有效带动全社会创业,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价值体现。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创业源头作用,带动全社会创业活动的开展,努力实现科技人才与社会创业的融合。要用好现有人才,大力支持创新,体现人才价值,特别要把项目工作同人才有机结合起来,以科技人才实施科技项目,以科技项目凝聚科技人才,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要培养关键人才,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课题和建设工程为依托,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我市一些企业技术改造进展慢、产业链条延伸不快,根本原因还是缺乏科技领军人物,我们要在今后注意解决这个问题。要引进急需人才,采取灵活多样的政策,立足**,放眼全球,开放式引进,弹性使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把引进的关键点放在“用”上,而不是放在户口是否在**上。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力营造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工作任务,也是一场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完善投入机制,搞好各项服务,努力为建设创新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摆到全局工作中的突出位置,研究制定政策措施,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各县区、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都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单位、创新型企业建设,形成共同推进建设创新型**的强大合力。

二要完善投入机制。各级科技部门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整合专项资金,提高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于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攻关项目、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导向性作用。要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稳定的投入机制。要大力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外商资本介入科技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积极实施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杠杆,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科技创新 篇八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16字方针,按照“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引领战略,全力领会十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战略定位内涵。迅速增强驱动的新动力源,着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构建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形成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主要目标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1.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比重达32%,创新型经济的总量不断扩大,区域创新体系充满活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位次前移。

三、工作计划

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八五”工程。

围绕“一条主线”:

以加强科技创新为主线。

突出“两个重点”:

一是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二是加速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高效农业示范园的提档升级。

构建“三大体系”:

一是以专利申请为重点,着力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

二是以科技特派员为重点,着力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三是以产学研合作为重点,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研发创新体系。

抓好“八项工作”:

一是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数量上和争取资金数量上求突破。力争本局培育项目120个以上,推荐上报项目50个以上,项目立项数20个。

二是在高技术战略发展规模上求突破。力争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值在2012年171亿的基础上,增幅达到240亿元。

三是在科技服务研发平台建设上求突破。积极推进科技创业园和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服务能力提升,继续争创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研发中心2家。

四是专利申请工作方面求突破。力争各类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合计达1600件。

五是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上求突破。力争完成校地合作1家,校企合作32家,产学研合作在研项目累积达80项。

六是在科技与金融结合路径探索上求突破。力争新增市级认定创业投资公司1个。

七是在人才引进工作方面,全力配合人才办在获批的数量上求突破。力争推荐申报省市各类人才项目25项以上。

八是在科学发展观考核,市对县科技创新考核,和科技创新工程指标考核方面,争取在三项考核进位上求突破。

争创“五个品牌”:

通过以上八项工作的落实,在品牌体系创建上下功夫,全面推进我县科技工作争先进位。

一是争创省级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示范店

二是争创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三是争创省级知识产权先进集体

四是争创省级政务信息先进单位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以上8篇科技创新工作要点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科技创新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最新范文

帮扶工作要点(优秀4篇)11-08

科技创新工作要点优秀4篇11-08

科技创新工作要点(通用8篇)11-08

职业礼仪培训心得(通用9篇)11-08

军训的心得体会【优秀6篇】11-08

青春奉献演讲稿最新9篇11-08

寒假心得体会(最新9篇)11-08

退休的感言【优秀4篇】11-08

工作会议简报(优秀10篇)11-08

亲子趣味运动会活动方案9篇11-08

94 69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