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舆情工作报告精选3篇

时间:2024-01-02 10:45:08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这里山草香为大家分享了3篇舆情工作报告,希望在舆情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舆情工作方案 篇一

舆论传播学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其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原理与应用两个方面。舆论传播学基本原理部分主要包括:舆论的要素、中外舆论思想发展史、舆论的传播手段、舆论的形成与类型、舆论传播的形态、舆论传播的规律、舆论引导等。应用部分主要包括舆论调查、舆情监测与分析。根据舆论传播学教学内容的这一特点,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可采取重视基本原理教学、理论教学与实地调查密切结合、注重案例教学等方法进行改革。

一、合理选择教材,重视舆论学基本原理的教学

目前我国舆论学研究方面的著作和教材很多,有关舆论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不尽相同,但其中有许多共性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针对本科生对传播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教材内容应该具有权威性、深入浅出、章节安排合理、案例丰富新颖的特点。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取百家之长,仔细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众说纷纭的部分可以将全部观点展示给学生,供学生讨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理论研究观点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作为理论与实践联系极为密切的一门课程,重视舆论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对于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认识与分析各种舆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有关舆论概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观点,所以教师要对舆论的要素进行重点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究竟什么才是舆论。另外,还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哪些不是舆论,改变以往学生对舆论的错误认识。有关舆论传播手段、舆论形成与类型、舆论传播形态、舆论传播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大概应占教学学时安排的四分之三左右,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基本原理,把握舆论传播规律,为掌握合理的舆论引导方法打好基础。

二、运用案例法和讨论法,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网络及移动互联终端飞速发展的时期,大学生很难再生活于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环境中。有些大学生比较关注各种社会问题,他们会主动搜集相关信息进行浏览;也有些大学生因为这些移动终端的发展而被动地获知了一些信息。无论他们是主动了解还是被动接收这些信息,在当前信息爆发的环境中,作为学业比较繁重的大学生基本很难了解事件的全貌。此外鉴于他们年龄与经历的关系,往往难以形成对舆论事件的全面和客观的认识。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大量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舆论传播学基本原理客观分析和评价舆论问题。

舆论学教学案例的引入要注意典型性和新颖性两大特点。典型性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最能说明该原理的真实案例,这种案例适合教师举例分析,以此充分说明舆论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新颖性指教师在近期发生的、重大的、影响面广的、部分学生已有初步了解的社会事件中选择与基本原理相关的案例,这类案例适合让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案例讨论与分析,从而提高他们对舆论传播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力。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体会到舆论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经常作为舆论主体的角色出现,而作为未来的传媒人认清舆论发展规律、提高舆论引导技巧、合理运用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案例进行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对单件事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良好运用基本原理,使教学效果得到即时反馈。

三、进行舆论调查训练,提升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

舆论调查是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舆论调查的基本方法,对身边的重要舆论事件进行实地调查并撰写内容规范的调查报告,是舆论传播学应用教学环节的必需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近期的舆论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各组调查主题编制调查问卷、完成舆论调查任务、上交调查报告。这种实地舆论调查环节不仅能让学生亲身实践调查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体会到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艰辛,以及认识到舆论问题的复杂性,这对培养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积极意义。此外,通过对调查中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训练他们具备写作规范调研报告的基本素质,并且培养他们学会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特别在自媒体时代,不要不加判断地随波逐流,更不能人云亦云,要重视调查法在新闻工作中的价值,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

四、改革考试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 篇二

关键词:网络时代 突发事件 媒体 应对策略

人类步入网络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成为媒体研究的新课题。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影响,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处于5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突发事件的高频率爆发期,①这种时期,最容易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社会伦理混乱等。在网络时代,掌握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征,分析现有突发事件媒体应对的误区,制定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尤其显得急迫和重要。

网络时代突发事件传播的特征

传播方式多样化。各种媒体传播的信息窗口多样、迅速互递。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表明:2009年发生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高达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②浏览新闻的网民利用新闻跟帖形成草根化、大众化的网络舆论,访问bbs的网民是网络舆论形成和发酵的主要推手,博客里的“意见领袖”引导、引发着网络舆论;微博客和qq群每天都可用手机和互联网实时播报公共事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截至2009年6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其中2.26亿网民浏览网络新闻,1亿网民访问bbs,1.82亿网民开通博客且6425万人半年内更新,1.55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2.4亿网民使用即时通信工具微博和qq群。③

传播内容广泛化。大众传播爆料的落实、筛选、斟酌、导向等在网络传播面前遭遇挑战。互联网使传统媒体失去了“议程设置”的垄断权,越来越多在传统媒体可能被遮蔽的突发事件,在网络时代却总被彻头彻尾地公之于众。例如,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山西地震谣言案”、“广西烟草局长香艳日记”、“湖北厅官夫人被打”事件、“凤凰少女坠楼”、“我爸是李刚”、“福建南屏财政局‘量身定做’招聘行为”等自然灾难、危机或社会矛盾的突发事件,都以燎原之势迅速传播。

传播效果扩大化。网络媒体传播的及时性,使信息更新速度加快,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网络媒体会第一时间报道以吸引受众,一旦得到大家的认同,就会很快扩散开来,反复转帖或被跟帖,形成一个主导性的意见。

传播媒介联动化。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联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网络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借助传统媒体的深入采访和报道,提升可信度,引起当事方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并推进问题的解决。二是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经互联网放大,迅速凝聚民意,产生强大的舆论合力。这两种方式相互衔接,互为助力。例如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中新老媒体的联动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突发事件媒体应对的误区

当重大突发事件来临时,公众对媒体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平时,在突发事件的进展中,媒体作为公众利益的守望者、代言人、当事方,传递信息并引导舆论,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当事方的媒体应对策略,直接影响到事件的发展以及事件的处理。然而,目前某些在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存在较多误区,导致事件的处理难度加大,公众对于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当事方封堵信息,设置报道障碍。遇到突发事件,某些当事方在“捂盖子”思维的支配下,一心想封堵信息并压制舆论,企图调动一切资源,借助行政力量让所有媒体收声。封堵信息,设置媒体报道障碍,不但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反而使自己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失去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失去公信力,致使网络舆论最大限度地聚集和爆发。

信息迟缓,舆论应对不力。突发事件具有难以预测性、牵涉利益多、容易引发连锁事件等特征,而网络媒体传播具有及时迅速、匿名性、去中心控制等特征,两者结合后在网络平台上非常容易围绕一起突发事件形成广泛舆论,如果当事方对突发事件置之不理或是进行冷处理,指望着热点事件几天后自生自灭,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控并化解舆论,就可能发生新的冲突。

虚假信息,传播技巧薄弱。突发事件爆发后,某些当事方向公众和媒体虚假信息,严重影响到自身公信力和对突发事件的顺利处理。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在一个社会中,谣言的流通量(r)与问题的重要性(i)和涉及问题的证据的暧昧性(a)之乘积成正比例,即r=ia。”④公式表明,来自正式渠道的有些证据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中当事方媒体应对的误区,其根源主要在于某些当事方陈旧的传播观念,没有深刻认识到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基于此,依据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征,可以采取恰当的媒体应对策略来处理好突发事件。

转变应对观念,及时主动公开信息。传播学鼻祖施拉姆曾经指出:“对于公众危机,首先应该是信息公开。”⑤信息不透明、阻塞,将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心理,甚至会引发盲动、骚乱、暴乱等社会负面行为。在网络四通八达的今天,对突发事件进行严密封锁已不可能,那么就及时公开信息,正如迈克尔?里杰斯特所提出的“3t”原则:tell it your own(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⑥关于这一点,我国已有不少相关法规政策。2004年2月1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根据中央有关规定制定的《关于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工作的实施意见》,并于2007年8月29日对其进行了再次讨论修订。此外,2005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2006年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都对突发事件中的新闻、舆论引导和媒体管理工作做了相当详尽的规范。这些法规政策为突发事件媒体应对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制度支持,目的就是要求主动公开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新闻,通过授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形式信息,方便社会受众及时了解事件真相。再者,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武也曾强调,在应急事件的处置预案中,就要求现场信息,争取第一时间把权威的信息出去,哪怕这个信息是不完整的。⑦只有主动、及时、充分地信息,才有可能杜绝或者才有可能缓解网上各种议论、流言、猜测的压力,才能取得主动,提升公信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基于当下媒体环境提出了“黄金四小时”原则。“黄金四小时”指的是新闻的及时性,政府要第一时间发声,政府要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⑧

搭建网络平台,与网民有效互动。突发事件发生后,仅仅通过媒体信息还不够,还必须迅速搭建网络平台,建立当事方及相关部门网站,及时利用网站平台信息,开设网民诉求通道,回应网民的各种问题;采取开放博客、公布电子邮箱等方式,征求网民意见和监督议题,畅通网民访求渠道和网络监督通道;积极介入一些重大知名网站和论坛,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收集相关舆情资讯,与网民沟通互动。

培养意见领袖,引导舆情发展。网络的开放化让“沉默的大多数”有了发声平台,但也让舆情呈现出鱼龙混杂的生态。突发事件中“公民记者”的优势首先体现在新闻的及时性上,但“公民记者”由于没有经过客观报道的专业训练以及缺乏全面系统的采访,其所报道的事实和专业媒体的消息之间可能产生较大的偏差。由于在网络上新闻并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导致部分匿名消息者无视或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其报道常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感情色彩。比如“韩峰局长日记”事件发生以后,网络舆论出乎意料的复杂。有的网友按照常规思路,要求严惩贪官。也有网友说韩峰是个好干部,要求放过他。海量信息充斥于媒体,难辨真伪,受众往往会将舆论权威的声音作为自身判断的主要依据。这种情况下培养政府部门网络发言人、网络评论员、专家学者及网络论坛版主、知名博客博主成为意见领袖,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可以实现网络舆论良性循环,有效消除公众非理性、情绪化表达带来的消极后果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加强媒体联动,形成舆论引导合力。突发事件发生突然,网络舆论形成迅速,为使受众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在较短的意见积蓄期内,获得更多真实的信息进而形成健康的网络舆论,可以将网络媒体的优势和传统媒体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网络媒体传播快速的优势和传统媒体权威性高的优势,两者互补、有效联动,让网络媒体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全面、真实、权威的突发事件信息。这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优势互补的传媒格局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如《人民日报》的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的央视网、南方报业集团的南方网、北京多家媒体联合组建的千龙网等,基本实现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有效结合。

强化监察评估,构建舆情问责机制。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⑨

总之,经济全球化、信息公开化、传播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异军突起的网络媒体从大众娱乐向社会生活各领域急速进军,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就显得更为重要。媒体和当事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才能起到提供和澄清信息、消除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并为公众在危机面前的迅速行动提供指导的作用,才能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打造稳定、健康的舆论环境。

注释:

①李明德:《现代化:拉美和东亚的发展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②刘阳:《互联网成为舆论新载体》,《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月5日。

③《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⑤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76页。

⑥居延安:《公共关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⑦张瑾:《卫生部等将每月开会》,《京华时报》,2005年12月30日。

⑧titleid=413659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参考文献:

1.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 篇三

随着2009年1月7日3G牌照的发放,手机互联网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使用,手机正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方式竞争的新兴媒体。3G技术的推广,使得手机作为网络终端使用更为便利。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5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46%,半年内手机网民占总体互联网民的比例提升6.5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对于传统互联网来说,不仅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替代。

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媒体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年里,包括网络媒体(网络论坛、网络社区、博客、wiki等)、手机媒体(手机报、手机电视、彩信等)和数字电视等在内的新媒体,为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对其自身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网络舆情呈现新的特点

所谓舆情(社会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而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

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归纳为这样一个模式: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或网民针对某事件发帖网民跟帖、论坛讨论、发表博客、发送电子邮件或通过一些即时通信工具交流意见意见在反复互动过程中形成带有某种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的舆论流,即网络舆情。有的时候,网络舆情也会源起于传统媒体的报道,即网友针对传统媒体报道的某个事件而引发一场讨论。网络舆论虽不够严谨,却越来越值得重视。它往往会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影响着社会关注点的变化与一些事件的发展动向。

2009年以来,网络舆情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

1.网络舆情事件增多,讨论规模扩大

今年以来,网络舆情事件不断,其中引发网友热烈讨论的事件,较之往年为数更多。从“躲猫猫”事件,到“罗彩霞”事件,还有方静“间谍门”事件、“贾君鹏”事件,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网络事件数不胜数。以“邓玉娇”事件为例,根据谷尼互联网舆情监控分析系统统计,“邓玉娇”事件的搜索量达到了10143005,其中网页量为10000000,论坛量为87200,博客量为50195,新闻量为5610。由此可见,不仅网络舆情事件本身在增多,同时,网络舆情的规模越来越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2.网络舆情表达渠道更为畅通,网络舆情的载体多样化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日渐成为网民可以依赖的上网终端之一。这不仅使得舆情的表达更为便捷,同时也在传统的互联网之外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在“贾君鹏”事件中,到7月17日晚将近12点的时候,网民被禁止在电脑上跟帖,但是仍然可以用手机跟帖。7月18日开始,几乎只能见到手机用户的跟帖了。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到,手机为网民提供了舆论表达的另一个渠道。

另外,随着微博客在国内的发展,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趋势。当然,传统上所使用的网络新闻跟帖、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等形式,仍然是重要的网络舆论表达场所。微博客的出现,提供了更为快捷的渠道,使得网民能够更为即时地表达意见和想法。此外,QQ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载体,它是网民能够实时进行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渠道。

3.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成为网络舆情形成的重要模式

一个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并不一定仅仅是在网络上发生并进行讨论的,更多的情况下,在网络上发生的舆情事件,往往也会被传统媒体所报道;而在传统媒体上所报道的事件,也可能在网络上引发一场热议。如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已经成为形势所趋。可以说,大多数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都离不开两者的相互配合和补充。

4.网络舆情出现向现实空间扩散的趋势

从今年以来的一些网络舆情案例来看,一些网民已不再满足于网上讨论,而是倾向于在现实生活中接近事件当事人,关注并推动事件的发展。在今年10月份发生的“苹果喂猪”事件中,帖子《六七块一斤的苹果只能喂猪,陕西3500万父老乡亲求网友帮助》发出后,立刻引起网友强烈反应,许多网友迅速开始了团购的准备。在“邓玉娇”事件中,凯迪的网友“屠夫”到巴东县走访邓玉娇家人、医院、看守所等地,亲身了解事件调查进程,并把大量介绍事件进展情况的文字和照片发送到网络上,跟网友分享。此外,近年来流行起来的“人肉搜索”,也是网络舆情向现实延伸的佐证。

在网络舆情向现实空间的扩散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这不可避免地会侵犯到当事人的隐私权。在“人肉搜索”的案例中,不乏取得正面效果的案例,一些不法分子或者是不道德的人或事因此受到惩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无辜的人,因为“人肉搜索”或是网友介入现实的举动而受到伤害,例如去年发生的“万名网友启动人肉搜索”结果伤害到郭文及其家人的事件,今年发生的“晕机女”事件,等等。在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网友是出于好心还是恶意,其结果都伤害到了无辜的当事人。

5.网络舆情是理性分析和情绪化表达的共同体

在网络中,很多网友会由于愤怒或激动而进行情绪的宣泄,因此网络舆论很多时候会显示出不理性和无序性,很多言论会过于偏激。但与此同时,网络上也不乏冷静而富有见解的网友,他们善于对事件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这一部分人,有潜质成为网络舆情表达中的“意见领袖”。

网络中情绪化的言论较之现实更为严重,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网民往往是非理性的,而在网络上“民愤”很容易被煽动起来。这样,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很可能会发展成网络审判、网络暴力,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网络舆情的形成中,要重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只有在这样一部分富有理性和思想的网民带动下,网络舆情才能实现其监督和维权的初衷,而不是相反。

6.政府官员现身网络,官民互动成为新风

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份,已经先后有21位省委书记、省长,20位部委领导,46位地州市主要领导通过人民网的“地方领导人留言板”回应、批复网友留言,2000多个网友反映的问题得到处理和解决。此外,这一年间,仅到人民网参加访谈、与网民直接交流、回答网民关注问题的正部级以上领导人就有近20位。官员与网民的互动,体现了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重视,在这一形势下,网络舆论监督必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越来越为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问题,不少研究机构设立了专门的舆情监控系统,来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目前,网络舆情的热点主要有:1.个别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如温州“购房门”事件;2.涉及司法系统法制建设、城管队伍等,如金华法官“艳照门”事件,“躲猫猫”事件等;3.涉及部分政府部门、央企;4.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衣食住行等系列民生问题,如厦门PX事件、成都公交燃烧事件等;5.涉及社会收入分配、贫富分化;6.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民族自豪感;7.重要或敏感地区的突发性事件,如“3・14拉萨事件”,“7・5乌鲁木齐事件”等;8.影响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

全媒体记者与整合式原创

“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是载体形式、内容形式以及技术平台的集大成者。传播载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传播内容形式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从所倚重的各类技术支持平台来看,除了传统的纸质、声像外,还有基于互联网和电讯的WAP、GSM、CDMA、GPRS、3G、4G及流媒体技术等。

随着3G的发展,“全媒体”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和深化,同时对全媒体记者和编辑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如今这样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集采、写、摄、录、编、网络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即全媒体记者,是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媒介融合是全媒体时代的大势所趋。报业为适应数字报业转型的需要,成立了自己的多媒体中心。一些报纸实行报网互动。据南方都市报11月29日报道,其手机媒体用户为35万。今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将整合集团网络平台、用公司制的办法来运作新媒体,最终实现真正的媒体融合。与此同时,视频新闻的发展也如火如荼。2008年12月30日,新华社在运行文字新闻线路和图片新闻线路的同时,开始试运行我国第一条视频新闻专线,并于今年3月1日正式开通。2月18日,央视网开始积极筹建部级网络电视台;6月16日,新华社电视入驻开心网;与此同时,新浪表示将加大视频新闻领域投入;优酷网等传统视频网站亦准备推出视频新闻平台。在这样一个媒介环境下,对记者的要求,显然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采、写、编,还包括摄、录、网络的运用能力等。

在全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记者向全媒体记者的转型是大势所趋。受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全媒体时代的记者必须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形式和渠道,从而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对于新媒体来说,其最大的挑战在于新闻资讯方面。由于网络媒体很少有独立的采访权,在新闻的原创性方面无法与传统媒体匹敌。针对新媒体的这一缺陷,有学者提出了“二次新闻”的概念,即网络新闻编辑人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闻的深度报道结合起来,通过整合来求得创新,即以“二次新闻”的形式来凸显新媒体的优势。

传统媒体的新闻稿源主要来自记者,而“二次新闻”的稿源主要来自编辑。如果说,新媒体的发展,在传统媒体中催生了全媒体记者,那么与此同时,它也对网络媒体中的编辑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媒体的编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时,要有统合的能力,要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把相关的新闻资源整合在一起,为受众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本身的优势,如超链接、版面的灵活设置、与受众进行互动等。同时,网络媒体的编辑还能为受众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它可以集文字、图片、视频等为一体,而受众可通过自主选择,来获得最需要的信息。随着3G的发展,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电视渐渐普及,这对于网络编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更为多样化了;另一方面,新的媒介形式和传播途径具有新的特点,编辑人员必须针对不同的载体形式对信息做不同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整合实际上正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在全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以及各个媒介的从业人员,都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更好地服务受众。对于媒介从业人员来说,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自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的定义是这样的:“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比较通俗的定义是:利用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还包括Wiki、SMS、可摄像手机、在线广播、P2P、RSS等)进行自主信息的那些个体传播主体。可见,新的媒介技术的发展对自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一场由Web2.0技术引发的革命,让传统媒体、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信息,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

3G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导致自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3G手机不仅具有文字编辑功能,而且集拍照、摄像、上网等功能于一体,它就相当于一部摄像机、转播车和无线互联网终端。这样,每个3G手机用户都可以成为一个记者或编辑,他们可以随时将所见、所闻、所感编辑成文字,或者拍摄成新闻图片和视频短片,传给媒体或其他人共享。手机互联网比使用计算机网络更为简单和方便,因而也就使得“自媒体”的特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凸显。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上面这3篇舆情工作报告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舆情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新范文

纪委工作报告【精选6篇】01-02

个人述职报告模板(实用通用8篇01-02

医生述职报告优秀4篇01-02

学校教代会提案工作报告【3篇】01-02

2022大学生思想汇报范文优秀7篇01-02

个人思想汇报精选10篇范文2022(精彩10篇)01-02

简单财务分析报告范文模板【优秀3篇】01-02

儿科护士长个人述职报告【最新10篇】01-02

述职报告【优秀8篇】01-02

督查工作报告【最新10篇】01-02

90 8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