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迎新晚会新闻稿 大学迎新晚会新闻稿通用8篇

时间:2024-02-16 12:41:26

在当今不断发展的世界,我们需要用到新闻稿的情形越来越多,新闻稿长期以来被视为官方声明,我们该怎么写新闻稿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大学迎新晚会新闻稿通用8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迎新晚会新闻稿范文 篇一

办公室作为萧风书画研究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门,下一学期必将紧密围绕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恪尽职守,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将办公室的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

1、迎新书画展

为了让广大新生在入校时感受到本校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招新工作做宣传,我们将在学期伊始举办书画展。办公室将全力配合理事会的安排做好各项工作,活动结束后将会在三天之内上交新闻稿和总结报告。

2、招新

招新期间将配合各部门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稿件、信息的收发并将在当天内整理好招新档案并存档。

3、培训班

协助学习部开展培训班相关事宜。

4、会员大会

负责整个会议的资料整理并存档,而后上交新闻稿。

5、骨干竞选

整定竞选人员名单,并上交理事会。

6、第八届书画大赛

负责书画大赛的文件整理并上交,配合其他部门工作,服从理事会的安排。

7、八周年晚会

负责晚会全程的新闻工作,晚会期间的灯光控制,协助各部门的工作,上报一个办公室的晚会节目。

8、社团文化节

文化节期间负责各项文件管理,培养办公室骨干各项能力,并协助各部门工作。

9赠春联

将努力争取由办公室独立举办此活动以锻炼办公室骨干独立办事能力。

大学迎新晚会新闻稿 篇二

顾名思义,“报人评报”就是由正在办报者或曾经办报者对当今各报品头论足,将涉及消息、通讯、评论、标题、图片、版式、专副刊作品等各种题材,包括采访、写作、编辑、策划、摄影等诸多方面,采取对比、分析、综合、统计等方法,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既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又具有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以供报业同仁尤其是年轻记者编辑们参考。

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您的支持和帮助,“报人评报”才可能生机盎然,繁花似锦。诚恳欢迎您的来稿,更希望得到您的批评和建议。来稿请寄《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也可与以下电子信箱联系:ltz1001@vip.省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今年4月20日晨,北京突洒甘霖,遍布城乡,连续24小时未停歇,成为北京近5年来最大的一场雨,又是北京自1965年以来同期最大的一场雨,形成可用水1.43亿立方米,使全市新增蓄水225万余立方米,仅集雨工程就留下雨水50万立方米。天降好雨,也送来了太多太多的好新闻。京城各报几乎都作了报道。

新闻源来自上苍,各媒体机遇均等,大雨给我们的编辑、记者送来了相同的新闻素材,但是各报对此作出的不同反映和处理,则明显分出高下:北京晚报迅速作出反映,于4月21日头版头条刊发了《一场春雨连降24小时》的标题新闻,并配发春雨润“鸟巢”的新闻照片,还在副题中标出四个新闻点:这是北京5年来最大的一场,郊区降水量达到暴雨水平,自然降水与人工催化联合,今晚还有小雨、明天天气温低。同时在第三版头条位置刊发《京城降五年来最大春雨》的消息,对此雨产生的原因、降水规模、分布情况等作了详尽报道;在第14版头条位置刊发《谷雨迎春雨,滋润大地》的消息,从“谷雨要雨”的农谚破题,从普及科技知识和对百姓生活影响的角度做了进一步介绍。22日北京晚报又作了连续报道,在头版作标题导读的同时,在第2版为这场雨精心刊发了一组报道:主题是《密云水库喝了140万立方米水》,副题是《全市集雨工程蓄下50万立方米》,右上是《阴雨天菜价反弹》,右下是《潭柘寺重现30年前飞瀑奇观》,所占版面并不多,但信息量大,可以满足多方面读者的不同要求,而且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具有晚报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晚报两日关于这场春雨的报道,都采取了整体协调,首尾呼应的布局,即在头版作标题导读,并分别标明(详见第3、14版)和(详见第2版),方便了读者的阅读,也显示出编辑部整体策划和统筹安排的匠心。

同在22日,北京的一家日报在头版报眼发了一条题为《全市集雨工程留下雨水50万立方米》的消息,在第8版头条位置又发了一条题为《一场春雨降下常年三个月的雨量》的消息,两者新闻角度不同,具体生动,但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重复,而且同刊一报,却看不到两者之间有精心设计的照应,给人一种无序的交叉感,据了解,此情形的出现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有关。

京城谷雨降雨,京郊日报对此也很重视,分别于4月21日和23日在头版刊发了题为《利农中到大雨昨应“谷雨”景》和《5年来最大春雨昨晨作别京城》两条消息。第一条消息发得及时,而且内容充实,如能将总降雨量之类的主要新闻要素在题中标出会更好些;至于第二条消息只是告诉读者这场雨于昨天早晨停了,没有抓住这条新闻的要点,也忽略了新闻标题的时效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如非巧妇,即使有了充足的米和菜,也未必能做出丰盛的佳肴美食。新闻面前人人平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要看我们对新闻资源进行认知、整合和解读的功力和技巧了。

本期主持人简介

大学迎新晚会新闻稿 篇三

以新闻立报,是地市级晚报发展的根本原则

晚报提供给受众的有生活常识、有百科知识、有文学作品、有智力游戏,等等,但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还是新闻,新闻永远是报纸包括晚报的主体。晚报特别是地市级晚报要发展,把新闻做好是关键,是根本原则。这个原则什么时候都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①必须把做新闻当做第一等的大事来抓。报纸每天都是新的,打造出一张优质的地市级晚报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做新闻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决心和恒心。有的地市级晚报为了拓宽读者市场,吸引受众眼球,扩大社会影响,不惜刊发虚假新闻、离奇新闻,不惜进行恶俗炒作,这样做也许能得逞于一时,但长久不了,最终无不以失败而收场。②地市级晚报的新闻应以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为主打,民生新闻即与受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服务新闻。社会新闻的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能局限于警示新闻、苦命新闻。实践证明,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才是受众最需要的新闻,抓好了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就抓住了受众。《天中晚报》是创于2000年的一张年轻晚报,她诞生的那一天,就高高树起了“坚持三贴近,唱响主旋律,大打民生牌和地方牌”的旗帜,很快脱颖而出,被誉为“河南报业冲出的一匹黑马”,从2002年起,该报已连续三次被评为河南省十佳报纸。③坚持新闻策划,做大做强新闻。新闻策划的目的是做大做强新闻。所谓做大做强新闻,就是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把新闻做出规模,做出厚度,做出影响。在这方面,各地的晚报都作了有益的尝试,且都取得了或大或小的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策划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地市级晚报必须坚持并加强新闻策划来把新闻做好。

以人才兴报,这是地市级晚报发展的基本方针

晚报是文化产品,要想办出高水准、高品位,编辑、记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基于此,地市级晚报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才兴报的基本方针。①要尽快打破人员管理上的僵化体制,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用制。②实行“外引内强”的人才战略。所谓“外引”,就是从报社外部引进专业人才;所谓“内强”,就是采取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措施提高现有从业者特别是编采业务从业者的水平。

以经营富报,这是地市级晚报发展的重要举措

由于地市级晚报在经济上大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那么,在办好报纸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业务以增加收入,是可行的,也是必行的。有些地市级晚报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闯出了以报为主,多业经营的路子,不仅解决了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而且形成了产业链条。事实上,国外很多媒体都不是单纯的宣传工具,而是产业集团。地市级晚报有必要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在发展之路上求得突破。既然地市级晚报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只要不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走多业发展之路,形成产业链条有何不可?地市级晚报完全有条件围绕一个“报”字发展成为产业集团。经济上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解决起来就有了基础。地市级晚报要想在经济上富裕起来、强大起来,必须走多业发展之路。

以管理强报,这是地市级晚报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很多城市,地市级晚报社的规模都不是太大,但正应了那句老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地市级晚报要想得到大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需要有效的内在工作机制,任何一项都不能成为“弱势群体”或“扶贫对象”。做到和做好以上四点,相信任何一家地市级晚报都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大学迎新晚会新闻稿 篇四

[关键词]走基层; 新闻主角;三贴近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99 ― 02

目前,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到火热的群众斗争的洪流中去汲取养料,锻炼自己,写出为群众所需要和欢迎的稿件,已成为新闻界加强自身建设的热门话题。

一、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实现立足点的转移

新闻工作的性质,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下去。几十年来,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已成为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战争年代和建设时期的火热生活中,我们新闻队伍与人民血肉相连,息息相关,涌现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大量的优秀作品和新闻人物。我们理应把这一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开来。但是,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深入群众的观念在新闻工作者的头脑中渐渐淡漠了,优良传统被慢慢冲淡了。三十多年改革,新闻事业有了长足进步,新闻队伍的作风有了转变,但差距还很大。作风不深入,怕艰苦,采访靠电话,写稿抄材料,下去摆架子,追求吃住行,走马观花者不乏其人。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却淡化了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曾有一份调查材料表明,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形象较差的五类人中,新闻记者竟赫然有份。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形象好的和很好的六类人中,新闻工作者却榜上无名。这种情况应引起新闻界的高度重视。当前,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大声疾呼,到群众中去,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缩短新闻工作者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才能克服和解决新闻工作者脱离实际的问题,才能把新闻报道的立足点真正转移到面向群众上来。

为了推动“立足点的真正转移”,《鹤城晚报》从2011年年初就向全体编采人员提出:我们是为全市580万人民服务的报纸,我们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基层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各阶层的群众。我们写稿子、编稿子,就应该首先想到是给他们看的,是为他们服务的。同时还向全体编采人员提出,我们全市有多少先进街道社区、红旗班组、文明村屯、各种先进标兵,他们的事迹应该成为我们笔下的主人公。为此,报社还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使反映这方面事迹的稿件不仅能够得以优先发表,而且还刊发在显要位置。同时明确规定:记者全年至少有1/2的时间深入基层,反映基层内容的稿件至少也应占1/2。编采人员响应这一号召,自觉地跨出机关,深入社区,走村串户,不仅在报道上抓到了“活鱼”,还受到了群众的赞扬。跑农口的4名记者提出“走百村、访百户”。他们每个人都确定了一个联系点,和农民交朋友。他们把采访下移,时间主要放在农村,以农业记者谈农业的形式采写的《未等开犁先号脉,对症下药保春播》等报道,在广大农村引起强烈反响,很多乡村干部把这些报道看成是安排本地工作的“风向标”。他们还以新闻记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针对农村存在的问题,积极做牵线搭桥工作,不断地为农民排忧解难。仅2011年半年时间,几名记者访问了300多个农户和上千名农民,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他们是农民的贴心人。

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们认为这一活动的广泛开展,是提高报纸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改变采访作风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新闻队伍素质的有效措施。广大新闻工作者应借这一东风,走出办公室,走出机关门,到火热的群众生活中去谱写火热的篇章,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这样,我们的报纸内容才能真正更新,立足点也才能真正转移过来。

二、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下去,才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凡是可读性强的新闻,大多具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特点。”可是,近些年来,广大读者反映,报纸上可读性新闻太少,甚至抱怨找不到新闻。相反,会议消息多,领导活动多,板着面孔的报道多。结果,读者不喜欢,或者读的人很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使新闻报道增强可读性,让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这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又一课题。

地市报和大报相比,从地域位置上和时间上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优势,但客观条件造成的优势不很好地把握和利用,也会和广大群众、和实际生活贴近不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群众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也在改变。这就要靠新闻记者沉下去,在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了解群众在想什么、干什么,有什么希望、有什么要求,从中选出有新闻价值的新鲜事,选准时机见诸于报端,才会产生强烈的社会效果。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采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读者才会看得舒心,读得满意。

晚报通联的编采人员在众多的群众来信来访中,收到村民联名上访信,反映某村违反规定,三次选举村民委员会均告失败的问题。编采人员感到选举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能否把为多数村民办实事、大公无私的人选到村委会中来,是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乃至农业生产发展进程的大问题。于是他们主动出击。在同市有关部门沟通情况后,直接深入到农户中作调查,倾听农民意见。然后在“读者来信”版刊登了《“三次选举村民委员会均告失败”说明:“法律不可违、民意不可欺”》一稿。这篇舆论监督稿件见诸报端后,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农村引起很大反响。见报的第二天, 4名农民自费乘长途汽车来报社致谢。他们说,感谢党报为我们农民伸张了正义,使村民的民利得到恢复。随之,“读者来信”版又刊登了《贵报为村民行使民利仗义执言》等群众来信,反映各界群众的呼声,在报纸的关注、各级政府的努力工作下,再次经过选举,“农民信赖的村委会产生了”。由于报道这样的新闻事实适应社会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因而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关心和欢迎。

编采人员也从实践中更加明确了,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就是为读者服务;明确了我们的“上帝”就是广大群众,我们写稿子、编稿子,就应该首先想到是给他们看的,是为他们服务的。只有新闻记者真正深入下去,将他们手中的笔、话筒和节目镜头对准老百姓,倾听并发出他们的声音。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报道,展现当下中国的基本国情,在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中体现出媒体温度。这样,我们的新闻报道内容才能真正更新,才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三、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下去,才能让基层干部群众成为“新闻主角”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理直气壮地宣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改造社会、建设新生活的英雄壮举,宣传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前进的历史,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这段话明确地告诫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讴歌人民的英雄业绩是党报的历史使命。搞好先进模范人物的宣传报道,历来是我们党的新闻宣传的光荣传统。六十年代影响全国的先进典型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曾激励和鼓舞亿万人民前进,这些典型的精神力量至今还潜藏在人们的心中。但是,一个时期以来,由于自由化的影响,忽视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作用的思想在新闻界时有反映,人民的历史地位一度受到影响,面向基层干部群众,写基层干部群众的文章不多了,报道中宣传的人物带“长”的增多,诸如县区长、大中企业厂长、各局局长……当然,在改革的年代里,确确实实出现了一批敢想敢干、勇于开拓、做出突出贡献的“长”字号人物,对他们进行宣传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些人物的作用离不开群众,如果我们片面地夸大他们的作用,连篇累牍地报道,就可能会失去群众。

2011年,在第十二个记者节来临之前,《鹤城晚报》向全体编采人员提出“走转改”活动要求,让最基层的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真正成为我们报纸的“主角”,让战斗在第一线的各种先进模范人物在我们报纸的各个版面中占据重要位置,各种人物新闻、人物通讯、人物专访、新闻故事等新闻体裁成为活跃在我们报纸上的主要新闻体裁。

“走转改”开始之初,有记者觉得, 作为面向市民的晚报,《鹤城晚报》每天“飞入寻常百姓家”,走基层本来就是记者们的工作常态,还有必要“走转改”吗?但没多久,经过一系列“走转改”的采访报道,他们有了更深的认识:察民情、道民声,是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职责。为了挖掘基层的先进模范人物,编采人员变得勤奋起来了。他们深入到工厂的车间、班组,农村的田间炕头,商场的柜台窗口,学校的教室操场,街道的社区……,他们采人物、写人物、访人物、拍摄人物,一时间一大批新闻人物在报纸上唱了“主角”。象《庄稼汉“耕”出“全国之最”》、《软硬不吃的土地“保护神”》、《烛光永驻》的地理教师何友维的报道,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过去很难在报纸上显露头角,但由于记者千方百计地深入群众,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细心地体验、洞察、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使他们这些螺丝钉闪烁出为社会主义无私奉献的光芒。

大学迎新晚会新闻稿 篇五

也就是在短短的20多年前。还是令人记忆犹新的广播电台“黄金时代”。早晨,人们起床先打开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联播》;中午,全家人聚在一台小小的“红灯”牌或者“咏梅”牌收音机旁。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傍晚,蹦蹦跳跳的孩子们暂时安静下来,因为“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20多年间,伴随着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鲜事物,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成为家庭最普及的“电器”和娱乐工具;电脑网络从幻想走进现实生活:手机从“大哥大”到成为今天人们身边最离不了的“必备品”之一。

电视抢走了众多听众,中央电视台晚7点的《新闻联播》取代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联播》,成为最权威的新闻品牌:网络抢走了年轻人。他们能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网上畅游,却不会听1分钟的广播;手机更厉害,当一个人低头看手机的时候,很可能是在看手机报,而它的出现,仅仅是两三年的时间。

电视、电脑、手机等新技术的出现导致受众接受新闻的改变,大势所趋,再加上老牌的竞争对手报纸的发展,广播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但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随着汽车飞速进入国人的生活。更因为广播人自身的锐意改革,在群雄气势汹汹之时,“柳暗花明又一村”,近年来广播电台迎来了发展的“小阳春”。像地处偏远的黑龙江广播电台1年的广告收入达1.6亿元,地处中原的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广告收入超过1亿元,更别说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广播电台了。

广播新闻的变革之路

除了中央和省级综合性的广播电台由于体制和机制的缘故,广播新闻没有大的改变。其他专业台、都市台的新闻播报都已有很大的改变。特别是针对“汽车族”量身打造的新闻,无论是新闻_的采编还是播发,都与以往的广播新闻有着很大的改观。综合来看,变革的主要方向是“短些,短些。再短些”,这应该就是广播夺回听众。赢得发展的关键所在。

短些,首先是稿件短。以前动辄五六百字以上、超过1分钟的稿件今后将不再是广播新闻的主打稿了,一两句话,几十字的新闻将逐渐成为广播新闻的主打产品。这类似于报纸的标题新闻,但对广播新闻来说,是重生的关键。第一,因为对汽车族来说。他们不可能静下心来听长篇大论,广播新闻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信息。第二,传媒的增多,使传媒本身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广播的专长就是及时和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但缺点是纯声音的播报使新闻的深度和思想性受到限制。扬长避短。简短的“标题式新闻”就是广播新闻的优势和活力所在。

短些。其次是播报时间短。以往的广播新闻正点播报,时间较长,20分钟算少的。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都有,品种丰富,内容繁多,看似新闻很充实,但却忽略了受众接受的程度。在电视和网络都没有出现的时候。广播新闻是很多人唯一获取新闻的渠道。人们可以一两个小时守在收音机旁,但现在电视和网络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不用说获取新闻的习惯了。10分钟、5分钟,甚至2~3分钟的新闻播报,对快节奏的人们来说,较为合适,而时长30分钟以上的新闻节目。将逐步退出广播新闻的历史舞台。

短些,再次是播出的间隔短。新闻永远是广播媒体的重中之重。要改变的是过去早16时半、晚7时半等固定时段,每天一个台播报的新闻不少,但间隔时间过长,人们打开收音机,除非在上述特定的时间段,否则很难听到新闻。现在这种局面已经被打破,很多电台都推出了整点播报、半点播报等。但这种间隔目前还不是主流,更短时间的间隔还很少探索,笔者认为,无间断播报可能很难做到,也没有必要做到,但播出的间隔短将是潮流所趋。

短些与长些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广播新闻的变革之路是稿件内容短、播报时间短、播出间隔短。这种变革是顺应新媒体挑战的结果,更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但短些的本质却是更长的新闻。它包括每天播发新闻的数量多了,每天播报新闻的时间长了,广播人的工作量更重了。

新闻数量的增多和播报时间的延长很好理解,每条新闻的字数减少了,就意味着在相同的时间内播发的新闻条数增多了;播出间隔短了,就意味着在相同的时间段内播出新闻的总时间延长了。

可以说,广播新闻的短些、短些、再短些,恰恰是广播新闻的长些、长些、再长些。对广播新闻工作者来说,工作量增加了,责任更重了,最主要的是,广播记者的采访和写作模式要改,采编部门几十年一贯制的采编和播发机制要改。

对记者来说,打破新闻的“5个W”,对单一的只需播出一次的新闻来说,只需回答出“何人、何时、何地、何结果”就行了,就如报纸新闻的导语,甚至比导语更短。如果同一件新闻,报纸消息需要700字,电视新闻需要2分钟,而广播新闻则可能只需70个字,20秒钟时间。对重大的、群众极为关心的突发性新闻,记者则要学习新华快讯的报道方式,随时随地关注事态的发展,随时随地报道事件的进程。

看似短小的新闻。但对记者提出的要求更高了,一是需要记者具有高度概括和提炼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听众最关心的新闻要在几句话当中提炼出来,对记者来说是一个写作上的挑战。二是突发性的新闻随时随地报道,要求记者随时随地守候在现场,多方采访和了解掌握情况,并突破通信传输等困难。及时把报道发回去。对记者来说是体力和精力上的挑战。

大学迎新晚会新闻稿范文 篇六

“拍客”的价值

几十年来,摄影一直是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少数人的活动,但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手机拍摄功能以及互联网传播,摄影已发展成亿万人参加的大众性文化活动。特别是在中国,社会各界热爱摄影、从事摄影的人群急剧膨胀。这个日益壮大的群体还获得了一个颇有时代气息的雅名――“拍客”。

《齐鲁晚报》“拍客”版不仅在山东知名度越来越高,而且在全国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拍摄者只要将日常工作、生活中所拍摄的奇闻趣事记录下来就可以投稿。“拍客”开办一年多的时间,已刊发180余期版面,广大读者表现出极大的投稿热情,截至目前共收到读者投稿照片达8万余幅。栏目所刊登的照片在齐鲁晚报网的点击量始终名列前茅。该版面的设立为广大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平台,为他们参与办报提供了舞台,还有效地满足了报纸对图片的需求,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可信性、可亲性,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拍客”的报网联动

在网络时代、全媒体时代,仅依靠报纸这一个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拍客群体的需求。为此,《齐鲁晚报》又延伸打造“拍客”网络平台,推出“齐鲁拍客网”,开设了“拎机一动”“拍客聚焦”“动态资讯”“拍客背后的故事”“拍客留言板”等互动栏目。这些互动栏目的设立,使得报纸与读者和网友有了更多更深层次的交流。这种交流和互动,一方面使报纸依托网络获得更多的图片资源,另一方面使报纸内容在网络平台上得到进一步延伸。

《齐鲁晚报》进而又成立了齐鲁拍客联盟,联盟成员已逾千人,不仅有本省的人参加,还有其他省的人也热情加盟。2010年10月11日,《齐鲁晚报》在山东新泰莲花山景区设立了齐鲁拍客联盟首个摄影创作基地。一年多来,先后策划了“人在旅途”“镜头里的春节”“旅途图趣”“我拍春天”“五彩暑假”“爱在七夕”“拍客生日派对”“教师节的爱”“全民拍泉”“我拍齐鲁文化新地标”等主题拍摄活动。依托这些活动,一方面增强了拍客版面的主题性,另一方面调动了拍客联盟成员的积极参与意识。

通过以上这一系列举措,《齐鲁晚报》在整合利用拍客资源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拍客队伍给报纸带来的积极因素日益显现,丰富了报纸内容,增强了报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好地实现了“三贴近”,实现了报纸、网络和读者(网友)三方之间的良性互动。

大学迎新晚会新闻稿 篇七

大学迎新晚会主持新闻稿1

为迎接20xx级新生的到来,展现我院学子风采,xx月xx日,由我院团委主办,学生会承办的“乘轨道交通,追未来梦想”自动化之夜师生文艺晚会在我校礼堂隆重举行。

当晚,院党委书记米根锁教授首先代表学院热情致辞,并向考入我院的。余名20xx级本科生、研究生和自考生新生致以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随着强劲的鼓声响起,晚会在我院学生会部分干部及院艺术团演员活力的开场舞《WaKaWaKa》中拉开了帷幕。歌舞、小品、朗诵、魔术、乐器联奏等精彩的节目为观众呈现了丰盛的视听盛宴。

来自呼局集通公司培训学员表演的独舞《祝福》动作优美,引人入胜;由20xx级新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羊羊的寝室》生动展现了大学生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感动;诗朗诵《走西口》蕴含的充沛情感证实了诚信为本的理念;幻视幻听的魔术表演为晚会带来了欢乐而神秘的气息;乐器联奏的悠扬音符向观众传播着爱的福音,由艺术团带来的古典舞《雅韵》展示着东方的神韵;更有教职工倾情表演的舞蹈《欢乐的海洋》向全体师生表达着深切的期望和祝福。

整场晚会精彩不断,高潮迭起,赢得台下阵阵掌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一首《爱的翅膀》为本场晚会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歌声中饱含着同学铿锵自信和对未来的无限期望,绽放着青春与梦想的光芒。

本次晚会共有来自学院本科生、自考生、研究生、培训班学员、教职工及学校各社团联精心准备的18个节目参演,形式多样,资料丰富。校相关职能部处的领导、兄弟学院团委书记、全体教职工、本科生、自考生、研究生、培训班学员等1400余人观看了演出。

此次师生文艺晚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我院学生的风采和活力,彰显了自动化学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为学院续写和谐新篇章献上了绵薄之力。

大学迎新晚会主持新闻稿2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转眼间又是新的一年。为了辞旧迎新,同时为了对前期我院组织的师生杯,东芝杯,三笔字等一系列比赛进行总结及颁奖,我院于20xx年12月2日在六艺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数风流人物,学精彩永驻”之“20xx年颁奖典礼暨20xx年迎新晚会”。

校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刘建军老师,校团委书记鲁镇老师,学生处教育管理一科科长冯增勤老师,学生处教育管理二科科长曲洪刚老师,校团委高冬老师、贾颖辉老师莅临晚会现场,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还有政治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罗咏辉老师,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斐老师,新传院党委副书记崔创老师,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袁冰老师,旅游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少锋老师,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甄军军老师,人文社科基础部党总支副书记闫文浩老师,我院院院长吴建华老师,副院长吉国兴老师,学院党委副书记辛省平老师,曹怀信,李生刚,张建华教授,任芳国副教授,09级辅导员马丽娜老师。

晚会开始前,我院院长吴建华教授致开幕词。他首先对出席本次活动的校领导和其它各院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接着吴院长告诉我们,我院喜获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并向我们展示了我院这一年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展望新的一年,学院将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平台,希望全院师生一如既往的保持我院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最后吴院长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并预祝晚会成功举行。

开场舞<<七月火把节>>拉开了晚会的帷幕,台上演员们热情洋溢,台下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和欢呼声。<<现代版渑池相会>>从古代穿越到现代,再现蔺相如的机智和谋略。接下来的<<青春舞台秀>>则充分体现了“青春就是要充满精彩,青春也要自己主宰”这一时代的旋律。在一片掌声中由嘉宾老师为在东芝杯模拟讲课和三笔字大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同学颁发荣誉证书。之后由09级数学2班的同学表演的哑剧<<扶不扶>>在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的同时,也给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我们很多启示。手语表演<<感恩的心>>教会我们让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人,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学。接下来由嘉宾老师为在师生乒羽联赛和宿舍评比活动中取得骄人成绩的同学和宿舍颁发证书和奖状。整场晚会高潮迭起,掌声,笑生,欢呼声不断。

最后在词曲<<唱响未来>>中我们结束了本次晚会,演员和老师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合影留念。 这次晚会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艺术,它奇葩异彩,龙腾虎跃,焕发勃勃生机,给广大师生带来美的享受,给师生留下新学年深刻的感悟。

大学迎新晚会主持新闻稿3

十二月五日晚六点,管理系迎新晚会在三教与二教之间的连廊教室举行,莅临现场观看节目的有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华山教师,管理学院学管秘书王允才教师,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方滨滨教师,管理学院团总支书记李贻刚教师,晚会以“昨日今日明天”三个为主题举行。

晚会的节目精彩纷呈,暖场的晨雾乐队将气氛烘托起来,充分起到了带动气氛的作用,歌曲《盗将行》表现了烂漫完美的感情,在昨日序章里还有四海曲艺社带来的传统节目——相声。在结束昨日序章时还有精彩的抽奖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现场气氛再次被推动到高潮,今日序章的男团女团的舞蹈令大家如痴如醉,当然最精彩的莫过于王允才教师给我们带来的《留住十八》留住十八,拥抱十八,十八岁是最完美的年华与妙龄,王允才教师经过一首留住十八表达了对于18级新生的殷殷期望,最终的年代秀与文艺部大合唱《如果有来生》给迎新晚会拉上帷幕。

这次晚会是新生的盛会,更是管理学院的盛会。晚会的举办是想让同学们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各种才能的挖掘,以文艺活动的形式展现年轻一代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把握青春的年华,跟着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有实力才会有魅力。

最终,让我们对全体工作人员致谢,这次迎新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他们的付出,还有文艺部同学的辛苦排练,此次迎新晚会的成功举办也体现出管理学院学生的统筹本事与组织本事。在此,祝愿管理学院走的更高更远,办的越来越好,继续创造“神话”。

大学迎新晚会主持新闻稿4

这是一个青春洋溢的舞台,

这是一场活力荡漾的'盛会,

这是一杯沁人心脾的美酒,

这是一次震颤心灵的回忆!

让我们吹着新千年继续的号角,踩着新世纪延伸的大道,迎着新学年的晨曦。站在新学年的源头,为进一步推进学校文艺活动的蓬勃发展,丰富学校文化,活跃学习氛围,给新同学们一个真正展示自我风采和勇气的舞台,我们艺术学院定于12月下旬举办一场以“为我们的明天努力”为主题的大型迎新晚会,以激发同学们的青春活力与团体精神,为崭新的大学生活描下绚丽的一笔。经过这次晚会,可调动大学生对工作的进取性和主动性,还锻炼了一种热情、进取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这次晚会是新生的盛会,更是艺术学院的盛会。我们本着弘扬新世纪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丰富昌大的人文气息,加强大学生间文化交流的宗旨,在广大师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同学各种才能的挖掘,以文艺活动的形式展示年轻一代对美的追求,对文艺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为明天的辉煌划上一道亮丽的彩虹。把握青春的韵律,跟着时代的脉搏,聆听着祖国的呼唤。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有实力才会有魅力。广大师生以此为契机,发扬蜜蜂的勤勉品格,耕牛的拓荒精神,骏马的争先志气,小草的奉献精神和青松的顽强意志,努力发展自我的优势,履行自我的职责,服务社会,为校争光。做到胸怀四宇,立足国情;统合用类,重视原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抓住机遇,追求第一。都说科学的理论能够武装人,正确的舆论能够引导人,高尚的精神能够塑造人,优秀的艺术能够鼓舞人。我相信这次晚会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艺术,它定会让艺术学院奇葩异彩,龙腾虎跃,焕发勃勃生机,让这次高雅的艺术如火如荼的在院内展开,给广大师生带来美的享受,给师生留下新学年深刻的感悟。让我们携手进取参加本次迎新晚会,共同演绎一手精彩绝伦的青春之歌。

大学迎新晚会主持新闻稿5

让我们吹着新千年继续的号角,踩着新世纪延伸的大道,迎着新学年的晨曦。站在新学年的源头,为进一步推进学校文艺活动的蓬勃发展,丰富学校文化,活跃学习氛围,给新同学们一个真正展示自我风采和勇气的舞台,我们艺术学院定于12月18日举办一场以“为我们的明天努力”为主题的大型迎新晚会,以激发同学们的青春活力与团体精神,为崭新的大学生活描下绚丽的一笔。经过这次晚会,可调动大学生对工作的进取性和主动性,还锻炼了一种热情、进取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这次晚会是新生的盛会,更是艺术学院的盛会。我们本着弘扬新世纪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丰富昌大的人文气息,加强大学生间文化交流的宗旨,在广大师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同学各种才能的挖掘,以文艺活动的形式展示年轻一代对美的追求,对文艺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为明天的辉煌划上一道亮丽的彩虹。把握青春的韵律,跟着时代的脉搏,聆听着祖国的呼唤。

大学迎新晚会新闻稿 篇八

一般而言,经济新闻报道覆盖面很广泛,财政金融、工业生产、证券期货、商贸市场、汽车房产等等应有尽有。尽管有如此广阔的舞台,很多业内记者仍然有经济新闻难做的感慨。齐鲁晚报也曾经遇到过诸多困扰,因为对民生有一些片面的理解,很多经济新闻都做成了柴米油盐的消费信息。稿子虽然贴近了读者,但流于表面,不够深入。

经济现象错综复杂,报纸不仅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读者为什么发生,乃至以后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决定着一张报纸在市场上的地位。所谓主流大报,不取决于报纸版面的多少,而取决于报纸的品质和权威性。做经济新闻必须达到一定的专业高度。否则,新闻没有公信力,站不住脚,也得不到读者的认可。为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记者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积累,以使新闻报道更趋科学和理性。

但在向“深度经济”前进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新的难题,那就是专业化的经济新闻面目呆板,文章不生动,缺乏可读性。站起来的经济新闻,因为没有动起来,成了枯燥的政策、文件摘抄、数据统计。这样的稿子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也不是晚报都市报的追求方向。

“一软就浅”,“一专就硬”,表现在版面上就是左右摇摆,时而“大众”,时而“分众”,读者定位不明确。一会儿像是写给官员看的,一会儿像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一会儿又像是写给普通百姓看的,长此以往就形不成鲜明的风格和力量。

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各报都加大了经济新闻的分量。我们也以此为机遇,重新梳理了对经济新闻的报道理念。结合齐鲁晚报的读者需求和版面划分,我们把经济新闻分为四个层面:

一是政经新闻,核心内容为对重大经济政策的、主管职能部门的新闻以及传统分口行业上的新闻进行民生化解读;

二是产经新闻,这是齐鲁晚报以前的弱项,现在正逐步加强,主要是对工业企业、投资管理、技术创新、兼并重组、运行趋势,以及企业家个人经营理念的深度挖掘;

三是财经新闻,包括金融、银行、保险、证券、财政等,从适合晚报特色的角度,关注银行利率变化、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的性质特点、证券投资股市走势等;

四是消费新闻,关注市场、价格波动,以及服务行业和服务质量。

有了这样的划分,一个立体化的报道框架就建立起来了。经济新闻就不再是信息大杂烩,它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储物架,不是一个无所不装的筐。要闻版上做重大政经、产经新闻;财经版重点做财经和消费新闻;“创富齐鲁”版则以产经为主,做深度策划。这就形成了一个趋于合理的三级结构。

在报道上,2008年年底,齐鲁晚报经济新闻中心用大量版面做好重大经济政策的解释性报道,对经济波动、政府政策进行阐述,有利于普及经济政策,稳定人心。今年,又将应对金融危机的报道贯穿全年,做好经济新闻的民生表达。作为山东省主流媒体,齐鲁晚报既要关注金融危机对山东经济形势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同时又要关注山东地方政府和企业界应对危机的办法、发展的出路、如何把损失减少到更少,为区域经济走出困境提供可能的出路。为充分地体现这一点,我们在报纸上开办了《春之声》栏目,将所有的素材都装在这个栏目里集中往外推,体现了稿件的冲击力和策划思路,同时也保证了版面的整体效果。

同时,还计划组建“齐鲁晚报财经研究院”,邀请省内外知名经济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并通过定期开展、组织一些大型的专题类活动、经济特刊以及年度评选等,与应对金融危机的日常报道形成呼应关系,共同推进经济新闻报道的深化、发展,以进一步增强报纸在政府职能部门及大企业等高端领域内的影响力。

今年,齐鲁晚报将经济新闻中心作为试点,成立了深度财经工作室。在完成好“两个开发”,即利用“创富齐鲁”这个平台开发好大企业中的新闻以及带动未来的广告客户群的同时,弥补以前齐鲁晚报产经新闻偏弱的短板。

此外,我们把新闻与读者的贴近理解为心的贴近。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报道离不开对人的关怀,必须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历史环境变迁、社会价值取向等深层的问题。现在,我们的记者已经有意识地调整报道思路和写作方式,努力在经济新闻中注意拓宽人文视角,比如齐鲁晚报财经版的“飞越财富”专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稿件深入浅出,虽是经济新闻专栏,同时又具有了社会和文化的内涵。这样生动的经济报道就像五官分明的面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让“站”起来的经济新闻“动”起来,正是我们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寻找到的危中之机。

最新范文

高校运动会新闻稿(优秀8篇)02-22

户外素质拓展新闻稿最新7篇02-16

元旦晚会新闻稿(5篇)02-16

春节慰问送温暖新闻稿(优秀4篇)02-15

企业慰问消防队新闻稿【优秀3篇】02-13

培训班报道新闻稿范文(实用【精选9篇】02-12

辩论赛新闻稿(最新7篇)02-11

会议新闻稿范文【最新6篇】02-09

垃圾分类新闻稿(最新6篇)02-09

运动会的新闻稿(最新7篇)02-08

111 327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