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格式模板 新闻稿格式(最新9篇)

时间:2023-10-26 12:27:12

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发展的今天,新闻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闻稿如何传播新闻稿营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稿件的传播与效果监控。那么你有了解过新闻稿吗?下面的9篇新闻稿格式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新闻稿格式模板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新闻稿格式模板范文 篇一

作为“媒体的媒体”理应站在媒体前沿,2009年改版的《新闻实践》杂志试图从那些眼花缭乱的“错码乱码”中梳理出一些思路头绪,从业界难以释怀的纠结中概括出一些可行性选项,拟定一些值得探讨、可以争鸣的传媒话题,以“多棱聚焦”的栏目向全国组稿,约请各地业界学界都来碰撞,南方北方皆来交锋,正方反方均可立论。

我们拟想这些探讨的选题,源自新闻实践的之湍流,它是动态的、不确定的,或者是意识到而未能理解的,或者理解到了却暂未理性阐述的,或者在目前的境遇下尚无清晰的破解路径,却又未必具备单一的求解方式,也不企求大一统的定式与结论。所以,我们将此喻为传媒的“方程式”,N元一次也罢,一元N次也好,也可正解,亦能倒算。反正,求证或求解的过程,不会是一目了然的启蒙常识,也不是传统教科书上那种ABC的摆谱,但也不会是永无答案的死题。悬念既是答案,更是方程式求解的过程。因为深入一步,就可能在传媒业的外延领域、外延范畴,探寻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真谛。

传媒学科研究饱受“有术无学”的诟病,而我们设立的一系列的“方程式”,更多的是立足于业界的实务,来自传媒职场的长期观察,目标指向新闻专业意识的转变,这也就为新闻学领域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标本,为理论破题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土壤。比如,本刊曾以“悬疑新闻”、“寓言新闻”等关键词来策划主题研讨,起初在百度、谷歌上还搜寻不到这样的词儿;而当我们的组稿刊发之后,这些“臆造”的传媒新词(抑或“方程式”),便成为传媒界关注乃至争议的热词。诚然,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解析下去,唯有寄希望于锐意进取的业界与学界的有志之士。

不错,出题约稿体现了《新闻实践》杂志的办刊编辑思想,自然包括对选题探讨指向、构想、预期、框架以及若干观点,不然就无法在MSN、QQ、电邮乃至短信中与素昧平生的作者反复沟通与切磋,直至引起对方共鸣而悟,欣然应约。如若我个人动手操刀,将心中所思化作笔下之文,感觉未必沉重,然而这仅是一人之作、一家之言,尚且形不成“多棱聚焦”的集约效应,恐怕也会湮没于淡淡泛泛的众声喧哗之中。

定向约稿,并不如愿,有临门一脚的“失约”,也有不甚了了的敷衍,我们不曾降格以求,只得另请高明,另约新人,尽力搭就“四方会谈”的既定格局,不至于天缺一块。我们发现,“非著名”的中青年记者、编辑与学者,似乎更胜任这类关乎痛痒的命题组稿。尤其是业界的年轻作者思维前瞻,积累厚重,立论鞭辟入里,行文谈笑风生,在本刊留下了许多耐人咀嚼的佳作。难以忘怀的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与中国青年报常务副总编张坤等长期支持本刊“多棱聚焦”栏目,不仅应约惠赐名作,而且为我们的组稿物色高手,落实选题。在此,谨向这些国内传媒界前驱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特定的刊物内容范畴,国内新闻业务期刊难以推行市场化的盈利模式,大多数处于惨淡经营的状态。然而,并不意味着传媒业完全排斥新闻研究与传媒探索的交流平台。恰恰相反,由于互联网的风生水起,更由于媒体新生代被推向前台,传媒业确实需要一个有着共同语境、同行相亲、百家争鸣的刊物,确实需要有一个为传媒业解疑、解惑、解闷的精神家园或者叫“媒体沙龙”。这就是新闻业务期刊的存在依据与创新空间。关键在于,要按照时代要求和读者需求调整杂志定位,把品牌培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因此,我们确定《新闻实践》杂志应当与中央级同类刊物实行错位办刊,不求宏观阐述,只求微观剖析;不求名人名家,只求新人新锐;不求步人后尘,只求先见之明。为了区别于其他同类刊物,培育自身鲜明特色,我们把杂志定位调整到以下几个关节点上:

一是立足年轻的读者。目前的媒体采编队伍中接近或超过半数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是媒体创新的主体,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经验充满渴求与期待,而且接受能力非同一般,那么我们的杂志就不应该是老气横秋的学究面貌,不应该是老生常谈的背时唠叨,必须呈现年轻读者喜爱的选题、话题,言之有物,关乎痛痒,议论风声,生动活泼,以至语言方式也要适合80后的口味。

转贴于

二是办成媒体的媒体。《新闻实践》杂志可以办成纯粹意义上的学术刊物,也可以办成纯工作性的机关简报。但是我们既然定位于媒体从业的年轻读者,那么就不用拘泥于传统新闻业务期刊的模式,而要使杂志成为媒体人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说“媒体的媒体”。只要有利于服务媒体改革与创新的,只要有利于激发媒体活力和生机的,我们都不拘一格地展现在杂志上,体现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三是力求好看又好用。像新闻研究的杂志很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种是“假大空”,还有一种是低水平重复,变成仅有少数发表稿子的作者才看一看的“鸡肋”。《新闻实践》杂志要名副其实,注重新闻的实践,包括实证研究、实务研究,以实带虚,在实践中提炼理论创新成果。尽管一本杂志无法做到每篇文章都好看,但是我们力求做到不同岗位的媒体从业人员,至少每期都有两到三篇文章值得一看,而且对媒体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可操作性。

《新闻实践》杂志注重“远观近读,善知媒体”,对一线传媒从业人员的孤寂、渴望与求索感同身受,于是有了一些以微观剖析为特征的栏目:“记者履痕”,展示记者亲历新闻事件的内心独白;“互联星空”栏目,追踪全球新媒体发展的走势与挑战;“广角瞭望”栏目,纵览各国(地区)传媒业的前车之鉴;“运营方略”栏目,交流传媒市场化运作与管理的经营之道……而每期一个主题“多棱聚焦”,既是有待求证求解的“方程式”,而对业界读者来说又是不见面的业务研讨会,较之豪华殿堂里的所谓“论坛”,少了一分客套与虚荣,多了一分专注与率真,把传媒实务的内容做得更加务实。

新闻稿模板 篇二

从文房四宝到电脑打字、激光照排,到现在的机器人写作,传播技术不断经历着跨越式的变革,机器人新闻的出现和发展预示着新闻生产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生成内容(CGC)将与专业新闻记者生成内容(PGC)和用户生成内容(UGC)在数字化新闻的角逐中实现三足鼎立。本文聚焦中外财经类机器人新闻生产实践,选取该领域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两家媒体的新闻机器人――美联社的“语言大师”平台和腾讯的Dreamwriter――进行生产模式的分析,总结出其生产模式依托大数据资源实现了内容自动化生成、个性化服务和智能化聚合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循规蹈矩”的自动化生成

2014年,美联社率先使用“语言大师”(Wordsmith)撰写每季度的公司财报,机器人新闻进入人们的眼球。美联社将公司财报数据输入到“语言大师”内容生成平台上,软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生成一条150~300单词的新闻,编辑在其之前预览一遍即可,这样的新闻生产模式正好适合需要定期但是格式僵化的财报类新闻的生产,机器人新闻这一新生事物也借助美联社这一在全球新闻生产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媒体而广为流传。2015年腾讯的《8月CPI同比上涨2%创12个月新高》成为国内首篇由机器人撰写的新闻稿,它出自腾讯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它可以根据最新的数据,利用内置算法在第一时间内形成稿件,经编辑审核后上传平台,一分钟内将资讯送达用户。②

根据对“语言大师”平台和Dreamwriter财经类机器人新闻生产的流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其有近似的运行逻辑:机器人新闻软件依赖大量的数据来源,遵循特定报道类型的常用模式,大批量生产新闻。它具体的生产过程包括以下步骤:首先,程序软件以新闻关键词和数据指标为线索,在已有的数据库采集新闻写作所需的素材。其次,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结构化归类和多维度统计,将数据呈现的变化趋势与系统设定好的新闻点进行对比来确定报道方向。再次,利用机器人模板“遣词造句”呈现出描述性新闻。这个过程类似于完形填空,机器人只需要在设定好的语境中进行简单的填充即可。最后,在之前人类编辑对新闻稿内容进行审核与润色,这个环节是机器人新闻生产中唯一有人参与的环节。

机器人新闻的出现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机器人新闻通过设置相关的程序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再对其中有价值的点进行模式化写作,这是对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的颠覆,也是高科技对于海量大数据资源的开垦和利用。但同时机器人新闻也是新闻业面对不景气的生存环境所采取的用以削减成本的无奈之举。

面对激烈的竞争,机器人新闻自动化生产的快速高效为媒体带来了“突围”的可能,未来,媒体上出现越来越多署了机器人名字的新闻绝非天方夜谭。但是,当我们欣喜于机器人新闻一触即发的自动化生成速度和数量时,也要认识到这种过于简单的生产模板带来的稿件质量不高的问题,美联社总编辑费拉拉认为,机器人新闻内容的生硬和重复直接影响了稿件的质量,稿件缺乏人性化和个人风格,不能为读者带来阅读快感。③

二、“信息小灶”的个性化服务

机器人新闻生产系统中预先设定了结构化的数据文件,它可以创建多种叙述模板,从而创建分支内容,为受众提供更加细化的服务。据了解,“语言大师”通过与美联社等的合作确定了超过3亿可使用的新闻写作模板,这一规模随着机器人新闻快速普及的趋势还将不断扩大。在对新闻机器人设定模板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对模板进行细分,用不同的词汇、短语或段落更为贴切地描述事件本身,系统会根据具体的事件细节生产稿件,并可以根据受众信息接受习惯更新创造性的细节,使之更符合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当受众一时兴起想查询哪只冷门股票的变动情况时,总有一篇符合受众阅读习惯的报道及时呈现在眼前,这是人类记者提供不了的服务。

随着自然语言和算法技术的不断成熟,机器人新闻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尝试,充满人情味和个性化的写作技法的探索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变化。近期的机器人新闻可以做到根据报道的详略、侧重点对遣词用句进行调整,新闻呈现也有了创新,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不同的新闻版本。“语言大师”平台可以根据受众的群体特征选择报道角度,比如针对持某支下跌股票的用户进行报道时会避免使用负面用语。从现有的应用情况来看,机器人新闻还可以实现文风的定制。对特定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将读者喜好的语气、角度等融入新闻报道中,根据其常用的词汇和语法习惯组织语言,从而完成一篇易于为受众接受和喜爱的新闻稿。

新闻稿模板 篇三

报纸的版面,简单地说,就是一份新闻纸的脸面。当阅读者每天第一眼见到报纸时,最先看到的不是展现新闻内容的细节文字,而是重点表达新闻特征的主题版式。笔者曾对武汉城区20个人流量相对集中的报摊进行调查,发现每天早上早餐之后、上班之前的时段是报纸零售的高峰时段,约占全天报纸零售量的85%。在这个时段购买报纸的人群中,约有9成以上是习惯性的报刊消费者,他们浏览和选择购买报纸的时间平均不到10秒钟。

与报刊固定订户不同,这些临时购买报纸的消费者在阅读习惯上存在着不确定性,他们往往会在同质化的报纸中进行选择或交换阅读。因此,经常出现今天这张报纸卖得好,明天那张报纸有销路的情况。这种不确定性消费在新闻报道差异化明显时,表现为读者对新闻内容的个性化选择。然而在新闻报道同质化、可预见性明显时,版式语言对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报纸的影响比重增大,新闻内容同质化越集中、可预见性越强时,版面语言的作用力就越大,表现在消费市场上,两者之间呈正比关系。

根据美国学者梅尔文?德弗勒提出的“媒介依赖理论”,媒介系统、社会系统与受众系统三者间存在着互动依存的关系。社会失序、冲突与变迁的程度越复杂,大众媒体在社会中发挥的功能则越多,人们对媒体的依赖也就越深,这时从各种媒体上寻求信息的受众人群就会扩大。受众对媒体的依赖程度,往往伴随着重大新闻事件的出现而增强。在报纸消费市场上,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读者阅读比较和读者消费习惯的转移,当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重新选择对媒体的依赖时,就标志着媒体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当前信息传播相对畅通的环境下,大多数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出现时,很难获得区别于同行的垄断性新闻资源。对于报纸来说,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在信息容量和时效性上均不如网络媒体迅捷。同城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同质化环境中的表现,直接影响受众对媒体的认同感和消费力。

重大新闻事件持续性充盈传媒,各大报纸从公开共享的新闻资源中进行新闻操作,不得不面对同质化的问题。当新闻资源和新闻内容突破受限时,版面语言的功能作用就得以体现。报业的新闻竞争由以往的内容为重点,转向为内容与形式的并重,报纸版面创新成为新闻竞争的新热点。

在快餐式的信息消费模式中,报纸版面在视觉冲击上的表现力、在大众情绪控制上的直观性,影响着报纸在市场阅读消费中的竞争力。在迎接北京奥运的时候,报纸版面创新在读者和市场消费中的作用力持续增强。当奥运火炬传递到武汉时,长江日报推出“火炬报”,通过非常规版面设计,将卷起的报纸做成火炬状,当天报纸销量大增,不少市民用卷起的“火炬报”来传递浓浓的奥运激情。新闻事件通过情绪细节被放大,图像和版式被重点包装和张扬。

二、速读消费下形成的模块版式和模板倾向

什么样的报纸版面才是好版面,这是当前各报纸在新闻实务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话题。在当前报纸版式的革新中,好版面的评价标准大多出于两种角度,一个是从审美角度分析,要求报纸版面要具备美的要素,结构清晰、布局合理、色彩鲜明、虚实得当等等;另一个从服务角度分析,要求报纸版面以便于读者阅读为基点,逻辑清楚、视点集中等等。

在报业新闻生产的流程中,版式设计是新闻采编之后、报纸印刷之前的中介环节。一方面,为应对网络新闻的竞争,最大化地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各报纷纷延迟当天截稿时间;另一方面,为第一时间抢占报摊零售市场,各报又力争缩短新闻生产周期,提前开印。来自两头的压力,让处于中间环节的版式设计必须达到高速高效的生产效率。

在读者新闻消费的行为方式上,伴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出现,速读消费已成为当前新闻消费的主导模式。速读消费对报纸版面的基本要求就是标题清晰、结构简明,阅读流畅。为此,版面设计操作流程要加快,设计理念要简明,兼顾审美功能和阅读服务,促使了报纸版面从传统版式向模块版式的迅速转型。

模块版式指多个矩形板块构成一张报纸版面,这些矩形板块是单个的新闻报道、新闻图片单元。这些单元可以通过主题安排进行合并和切分,形成独立而又有机的整体。

对受众而言,模块版式首先是方便阅读,适应速读消费方式对新闻生产提出的厚题薄文的要求,强调了视觉冲击力和版面语言的情绪表达。模块版式能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信息的主旨,迅速判断信息是否能解决自己的需求,进而展开深入阅读时,能目标准确。模块版式释放了新闻照片的魅力,现在遇到重大新闻,将照片放至4栏,甚至是通版的情况都屡见不鲜。大图片大标题,模块版式解决了传统穿插套拼版式中常常遇到的图文排斥、互相挤压的弊端,不仅做到形式上的美,而且实现了阅读上的便利、视觉上的享受。

对业者而言,模块版式便于稿件的集纳和切分,相对于穿插套拼的“九曲桥”、“十八盘”等传统版式,在操作上更快捷,在版面主题表达上,模块版式对头条的重点包装,对动态新闻快讯的集纳都非常容易实现,阅读起来主次分明,一目十行、尽收眼底。

由模块版式进而演变而来的版式模板,则是当前报纸版面创新模板化倾向的体现。版式模板可以形象地理解成“版式魔方”,每个版面都由多个矩形的“板模单元”自由堆砌而成,具体形式是通过电脑照排软件将版面划分为多个正方形状,根据新闻的长度或图片的尺寸进行自由拼接组合,配合事先预设的主题色块和常用线条进行切分,自由组合又灵活机动。“版式魔方”的运用,可以保证整张报纸的各个新闻、副刊、广告版面在版式设计风格上的协调统一,做到基调一致,合而不同。采取“版式魔方”进行电脑编排,编辑可以提前设定版面的基本风格和色块线条,然后根据每天新闻稿件和新闻图片的具体要求,在预设版面中进行单元方块的替换和微调,既能坚持版面风格的连贯性,又能提高电子排版的效率,缩短操作时间,为提前照排印刷争取时间。在当前新闻生产实践中,这种“版式魔方”因其灵活的编排属性、提前预设的功能,更加适应电脑排版,且多快好省,被广大版面编辑所认同使用。

三、版面设计模板化倾向诱发的新闻误操作

模块版式符合当前新闻纸的消费定位及审美潮流,有着区别于传统版面的诸多优点。然而,版面设计模板化后,因其版式结构单元的相对固定,对标题要求的单一性,在版面编辑过程中,为迎合模块版式的排版要求,会出现一些形而上学,损害新闻价值的误操作。

首先是模块版式要求厚题薄文,板块长宽比例受限,导致标题字数受限。模块版式的突出特征表现在矩阵和标题上,为了让标题醒目,能够达到吸引眼球和统贯全文的效果,模块版式多采取单行题或双行题模式。相对三行题、多行题、对仗题等传统标题模式,单行标题所占版面空间较少、字体字号突显,在整体版面中容易形成统一风格。同时,浓缩的标题对编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眼光有穿透力,有能够洞察稿件的“新闻眼”,才能在有限的字数范围内把最具新闻价值的内容体现在标题上。在模块版式中,为节省字数,常常出现标题语法格式单一,多为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平铺直叙、白话为题,缺少了画龙点睛、“文好题一半”的效果,标题的功能大打折扣。比如某报教育新闻在报道高校招生政策时,一个整版共有7条消息,其中标题均为《我省出台××招生政策》《我省制定××招生规则》等直叙式结构,没有挖掘新闻内容中的“新闻眼”。更有甚者,标题所揭示或评价的新闻内容在新闻正文里不落实,常常表现为制作标题时因节省字数导致标题做得太宽泛,“打造”、“不容”等模糊动词频频出现。如《我市打造生态旅游新区》《地产白菜打造菜市精品》《青少年网瘾不容忽视》《商铺防火现状不容乐观》等等,题文脱节,题大于文、题小于文、概括不当的情况在模块版面中可谓屡见不鲜,因标题不当引发的新闻报道纠纷也越来越多。

其次是模块版式结构单元固定,为保持版面的条块分割,编辑在仓促之间强行删文,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为了配合模块版式的形成,删稿成了编辑迅速完成版面编排的“捷径”。在传统版式中,穿插套拼可以把一篇长文在“九曲十八弯”中顺栏走完。模块版式讲究的是板块完整,同时也限定了空间,要在一个完整而且有限的空间内摆下一个稿件,不可避免地遇到稿件删节的问题。在编辑过程中,能将稿件删短且不影响事件表述、主题大意,不仅能使版面多容纳一些稿件,增加版面的信息量,而且也便于读者在单位空间内迅速完成阅读,皆大欢喜。然而,在模块版式中,很多时候编辑遇到的删稿都是因为板块位置的局限而导致强行删文。这种因为形式局限导致的不不得已而为之的删稿行为,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编辑行为。强行删稿,往往会出现新闻事件的要素不完整、新闻事件的逻辑关系交待不清,甚至出现歪曲新闻事实的情况。据湖北某城市晚报统计,在该报2008年产生的5起新闻纠纷中,因标题产生歧意造成纠纷的占2例;因编辑强行删稿造成新闻事实争议的有3例。

对报纸而言,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的,恰当的版面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传播新闻内容,使报纸对读者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但是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始终是占据主导地位并起到决定作用的。报纸的版式设计应该始终为其新闻内容服务,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产生具有公信力的传播效果。

报纸版式设计不是新闻加艺术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化和装饰,而是建立在视觉艺术、阅读习性、市场规律之上,是对信息传达、视觉承载、阅读过程、整体形象、文化品位的完整设计。在报纸版式设计中,科学内涵包括科学的市场与消费分析,准确的文化、市场定位和设计定位等,这就要求业者在版面创新中,注重读者阅读习惯的比较研究,注重读者视觉心理的调整研究,对读者阅读时间、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量变化有一个适时恰当的把握。

可以说,报纸版面革新是一个复杂细致的科学分析、判断、决策、实践的过程,而不是媒体情绪的简单宣泄,或是新闻制造者的直觉导入。报纸版式创新是对读者定位、信息内容、视觉传达、受众承载的综合分析,确定科学的、个性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设计思路,避免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致使报纸版面设计出现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应该做出符合受众需求、满足受众使用的报纸版式革新方案。因此,在新闻同质化竞争中所出现的报纸版式创新热,需要报纸从业人员以理性的态度来面对,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用公众的价值来评判。■

新闻稿格式模板范文 篇四

基于社交媒体的多层次新闻话语体系

一般而言,新闻话语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闻文本的形式和语态,二是新闻文本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三是新闻文本与媒体机构、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到实操层面,就是记者、编辑如何写作新闻、编辑和传播新闻资讯,并与受众进行互动,等等。

长期以来,通稿模式和语态占据着通讯社新闻传播的重要地位,按照通稿体例采编新闻是通讯社记者、编辑的基本功。然而,“月球车玉兔”报道打破了通稿话语的惯例,尝试在社交媒体、新媒体专线和通稿三个层面进行“话语杂糅”。此项创新以微博、微信账号主渠道,层层递进,打通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平台,可称之为基于社交网络的“多层次新闻话语体系”。

1、社交媒体层面:用“互联网思维”践行“对话新闻”

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把“月球车玉兔”打造成爱冒险、懂科学、有亲和力的男孩形象是此次报道成功的第一步。据主创人员介绍,他们希望通过运营新浪微博“@月球车玉兔”这个账号,让公众获取及时、准确的相关资讯,充分感受到航天事业的重大意义和巨大风险,并逐渐对太空探索产生浓厚兴趣和敬畏之心。为了达到上述的目标,作为传统媒体的“旗舰”机构的新华社与以科普为主题的社交网站“果壳网”展开合作,共同探索“对话新闻”的模式和语态。

“@月球车玉兔”用第一人称、人格化的方式“自己”向网友播报月球车的行踪,推送相关的科普新闻,熟练使用网络语言与网友频繁互动,甚至还会使用“卖萌”策略“求关注”。“玉兔”苏醒后,一句“Hi,有人在吗”吸引了12万次转发、7万多次评论和8万多次点“赞”。截至本文完稿时,该帐号在新浪微博上已经拥有超过60万的粉丝,提及这个账号的微博已接近1000万条,近三分之一的帖子获得了上万条网友评论和转发。这种通过与网友“对话”来播报新闻的传播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竞合”、共同打造“对话新闻”的范例。

2、新媒体专线层面:细节丰富、原汁原味的多媒体集成报道

在“玉兔微博”的基础之上,专业记者和编辑们运用多媒体集成报道形态,通过新华社新媒体专线进行传播。除了情感化设计、手绘风格的集成报道页面及丰富的呈现元素外,更重要的是,在传统媒体的报道中使用新/旧媒体的传播模式和语态的“杂糅”策略,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合”开辟了新的路径。

除了新浪微博外,新华社对外部微信公众账号“我报道”、搜狐新闻客户端中国特稿社网站也配发相应的报道。以“我报道”上播发的《晚安!玉兔抱恙工作 月夜睡前发微博》《征途是星辰大海――月球车玉兔历险90天》等稿件为例,不仅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有机融合,用调侃、戏拟(parody)、拼贴等具有后现代风格的传播策略再现了“玉兔”和网友之间的互动。在中国特稿社网站的“月球故事 玉兔报道”专题页面上,还专门设置了“Q&A”栏目,呈现网友与“玉兔”之间的精彩问答,用“对话新闻“的形式实现了官方、精英、公众这三种话语体系之间的有效互动。

3、通稿层面:富有“人情味儿”的日记体通稿的诞生

传统新闻通稿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一本正经、高高在上的。尤其是科技新闻通稿,由于常常包含大量专业术语,更加容易让普通读者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然而,此次“玉兔报道”却别开生面地创造了一种“日记体通稿”。《“玉兔”日记:我的奔月之旅》《“玉兔”日记:我的月球印象》《“玉兔”日记:新年好!地球》《月球车日记:我的登月之旅》等稿件的播发,打破了人们对新华社通稿的刻板印象,赋予通稿语言更多的“人情味儿”,让读者感到亲切、有趣。

“内外一体”的新型传播模式

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和全球化的日渐推进,“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界限愈来愈模糊,逐步表现出互相交织、彼此融合的特点。在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既要重视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差别,丰富“内外有别”的内涵,更要强调“内外一体”,发挥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联动效应。

此次“玉兔报道”充分体现了内外传播的联动效应,如果把玉兔报道的扩散过程比作一次“影响力涟漪”,那么,社交媒体就是“玉兔涟漪”的核心,国内传统媒体是涟漪的“内环”,国际主流媒体则是涟漪的“外环”,逐级的扩散过程使玉兔报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反过来,国际主流媒体和国内主流媒体的报道又增强了社交媒体报道的持久性,形成了良性互动循环。

1、社交网络议题引起传统媒体关注

近年来,社交媒体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凸显。此次的“玉兔”报道也不例外,玉兔微博在社交网络上受到欢迎的同时,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的关注,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议题。《人民日报》评论称:“代言中国小兔子的萌萌话语,就是展现在世界眼中的、科技力量赋予中国的‘升级版’形象。”这一评论突出体现了传统媒体对玉兔微博“小而美”的传播方式的认可和重视,影响力从社交网络延伸到传统媒体的“玉兔涟漪”的“内环”由此形成。

2、国内媒体议题引起国际媒体热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玉兔涟漪”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国内媒体,还引发了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华尔街日报》、CNN、BBC等世界一流媒体竞相报道、翻译“玉兔日记”,有媒体甚至称“玉兔”为“最抒情和最诗意的机器人”。BBC报道称,“玉兔”不仅是月球车的名字,更被赋予了男孩的性格,而那些日志和微博使得“玉兔”能跟“他”的粉丝们进行非常个性化的交流。美联社的报道称,“玉兔”用一种英雄探险者的口吻,说自己遭遇到一个可能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些报道从积极、正面的角度传播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和航天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国际媒体的热议共同构成了“玉兔涟漪”的“外环”,换言之,玉兔报道在国际舆论场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反响。

3、玉兔感动世界,巧妙化解危机

新闻稿模板 篇五

关键词:刘少奇 新闻思想 独特性

ABSTRACT:Comrade Liu Shaoji for journalism conducted in-depth study and exploration,and he has formed a set of their own news ideology, with unique and its advanced thought features. still has a very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today.

Key Words:Liu Shaoqi; news thought; uniqueness

我国的新闻行业,经过了几代新闻人的发展和探索,在党的政策方针和组织路线的宣传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中存在有不足之处,要使得我国新闻事业更加强大,得到长足发展,并在推动社会发展上起积极作用,就仍需我们继续改革和探索。在刘少奇同志新闻思想中,就有许多精髓是值得当代新闻事业工作者深思并借鉴的,如刘少奇同志的“新闻喉舌论”等。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仍需研读这些思想的内在,让“老”的思想活起来,让我国新闻事业得到更长足的发展,造福于当代社会。

一、刘少奇关于报刊功能的主要观点

(一)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中指出:“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①在他看来,媒体在党政和人民之间是有喉舌般的发声作用的,是党和人民的发声筒。党的政治号召和思想内核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传达,人民的需求和心声也需要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反馈。党和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归根结底,党政和人民的社会发展理念、精神和方向是一致的,准确表达出党和人民的声音,有利于党和人民协同一致的发展,确保社会发展思想层面的一致性。“读者”的地位也是非常关键的,“你们的任务是写给读者看,读者就是你们的主人,他们说你们的工作没做好,就等于上级说的,你们没有话讲。”②固然,要想保持协同一致,需要“发声”准确,对于舆论的引导也需要正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是进城前的“动员令”和“防疫针”。

在当代社会中,新闻媒介起着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引导舆论方面,如何正确引导是非常关键的。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关系着党的方针政策能否准确地传达于人民,人民能否领悟发展政策的精神内涵,是关系政策方针实行质量的关键。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传播时代的主流声音,把人民的意志团结起来,凝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③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就能更好的发挥“喉舌”作用。

(二)“桥梁”论

新闻工作是连接党和人民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刘少奇同志巧妙地借用了“桥梁”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新闻媒介重要的沟通作用。他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指出,“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其中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报纸、新华社。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必须有这些桥梁,千座桥,万条线,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报纸。人民代表会议开几天就过去了,你们的报纸是天天出版。是联系群众的很重要的工作,你们就是做这个工作的。”④要做好“牵线架桥”的工作,而读者此时的重要地位也显而易见,新闻是要让读者去领悟的,是要满足读者需求的,应把读者视为新闻传播的关键对象,以读者为核心,真正从读者的利益和需求考虑。因此,如何搭好这个媒介的沟通桥梁,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刘少奇关于新闻业务工作的主要思想

(一)责任意识:新闻报道要真实

对于新闻实践,刘少奇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刘少奇同志说:“新闻报道要真实,不添油加醋,不戴有色眼镜,不要有成见。新闻记者第一要有老实的态度,第二要有深入观察问题,看出事物的本质。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公正、全面,这就能在世界上建立威信。”⑤对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的追求,就是对新闻事业的负责态度,就是对新闻传播价值的充分体现,新闻没有了真实性,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大众获取新闻的目的在于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真相的了解,不真实的新闻中无从获知事实的真相,新闻的公信力也将大大降低,这将给新闻事业的发展以严重的打击。作为党和人民交流的“桥梁”,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报道失真,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不添油加醋、不戴有色眼镜,不要有成见,群众对我们,是反对就是反对,是欢迎就是欢迎,是误解就是误解,不要害怕真实地反映这些东西”⑥,主观观念的加入会促使人们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带有偏向性,客观报道是对新闻真实性的保障,不论有何种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新闻的真实性是不容改变的。刘少奇同志对于新闻真实性理解的透彻和全面是值得当代新闻业深思的。当代新闻报道中,有些新闻工作者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所产生的对新闻事件的夸大甚至捏造等行为,就会违背这一原则。刘少奇同志对于新闻报道真实性的提出,正是对这种现象的指正。西方有志之士就曾说过,新闻自由的最大敌人其实并不是行政权力,而是新闻责任的丧失。

(二)报道要深入调查

刘少奇同志对于新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定位,就是调查研究人员。他认为,“调查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新闻工作者是专业的调查研究人员,新闻和文章是调查研究的结果。”⑦新闻报道不能仅仅局限于新闻事件表面现象,还要对事件进行深入的发掘,真正把事件调查清楚,满足人民对于了解事件的需求。这需要新闻工作者充当一个挖掘者、探究者的角色,并需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对新闻事件背后真正蕴藏的、需要党和人民了解的东西,进行深入的调查。“你对客观实际没有调查清楚,一切从实际出发,你从哪里出发?就没有地方出发。因此,你就要把真正客观实际的东西弄清楚。”深入的调查与探究新闻实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新闻的报道很有可能就会脱离实际,这样的报道,其真实性和报道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

(三)提出一己之见,是记者的任务

在刘少奇同志看来,新闻的写作与表达方面,不仅仅是真实,能满足新闻一般意义上的报道形式就可以成为好的新闻稿,与其它新闻稿毫无差别,根本无法显示出特色,就不能算是成功的。

一直以来,他都鼓励记者的写作手法要更“生动、有趣、文笔也要好”。新闻稿不仅仅是一种新闻报道的形式,更要讲求艺术,讲求质量,对于新闻价值的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当时有许多记者的新闻报道总是以苏联塔斯报社的报道为模板,缺乏自己的特色,写出的新闻报道乏味呆板。对于这种局面,刘少奇提出“写作要大胆”,鼓励记者们要勇于探索出自己的风格。要“到处跑,到处看,总是会看出一些新问题,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提出一己之见,是记者的任务”。而新闻稿的写作,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擅长的写作方向,更要汲取各种写作体裁的精髓,多种写作风格都是值得借鉴的。一个优秀的记者,只写自己的新闻是不够的。

(四)提高从业者素质是根本

对于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要求,必须着眼于整个新闻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在刘少奇同志看来,办报质量的好坏,与新闻工作者的素养是分不开的,新闻工作者应从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着手,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水平。他希望新闻工作者可以具有主动学习的精神,要了解新闻工作需要什么条件,甚至抛开党派、国籍的差别,对优秀的新闻稿采取开放并采纳的态度。刘少奇同志还建议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也可以看国民党的报纸,看外国的报纸,人家有许多东西不比我们的记者写得差”,“可以采取拿来主义,消化后槲宜用。记者要注重边学边干,学而致用。”吸取别国籍,别党派记者的优秀写作能力,可以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技术水平。他还鼓励总编辑要自己动手写稿,越是重要和复杂的,越是难写的稿子,越要自己动手写,这样才能提高新闻业务的整体水平。

但仅限于技术水平素质的提高是不够的。“做一个无产阶级的记者和编辑,做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记者和编辑,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要有哪些素养,应该提的完全一些,不能光从技术上着眼”。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对于新闻工作者政治素养的培养也是不可忽略的,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学好,他说道“共产党记者最宝贵的知识,是理论知识。在这方面,你们特别缺少。所以,要继续学习,不只要三个星期,要三个月、三年、三十年,努力把马列主义学好。”由此看来,在刘少奇同志眼中,能力与思想素质兼备的高素质新闻工作者,才是新闻行业中真正需要的人才。

(五)经营管理:“搞自由竞争,搞社会主义竞赛,是必要的”

激烈的竞争无疑是促进报纸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刘少奇同志也一直鼓励报纸参与竞赛。早在1956年,刘少奇同志在与新华社谈到如何更好地创办一张报纸时说到:“你们办的这家报纸可以公开宣传和《人民日报》竞赛,看看是不是只有具备了马列主义理论知识,观察问题和进行写作才能够做到自由。在这方面的学习,不是看一遍书就行了的,而是要不断地学习,直到能够运用,有能力看出别人用得对不对才行。”⑧在竞争中,各报社才能比较出各自办报的优劣,才能更好地学习别人的先进之处,在竞争中学习和发展,优胜劣汰。他甚至说到:“要有信心能胜过《人民日报》,办得不好,可以取消。”各报社有了危机意识,有了提升办报水平的动力,才能够提升各报社的实力,进而促进报纸更好的发展。

在竞争中,那些能坚持为人民服务,积极反映民情,满足人民需要,传达党政思想方针的报纸,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的认可,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这样的竞赛是对各报社的鼓舞,在竞争下如何提升办报水平,促进自身发展,是每一个办报人都值得深思的。

结语

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表明,刘少奇同志的新闻思想是具有前瞻性的,他的新闻观点不仅适用于当时社会,其中的“新闻喉舌论”“桥梁论”,不添油加醋,真实报道的新闻态度等,仍需要当今新闻工作者铭记于心。这些观点也是当今新闻事业所大力倡导的,所以说,我们对于新闻事业原则性的要求是始终一致的。

当代的新闻工作者,仍需重视新闻在党和人民之间起到的纽带作用,做到上情下达,做到对新闻报道认真负责,使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科学的传播方式和发展方向,是促使我国新闻事业更加成熟,壮大我国新闻事业的强有力支撑。刘少奇同志的新闻思想是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性的,我们应积极学习,科学实践,使这些思想精髓与当代新闻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2]李庄,《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丁柏铨,《论党的三代领导人新闻思想的特色》[J]新闻界,2001.

[4]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中国报刊广播文集》(三)[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0.

[5]胡正强,《中国现代报刊活动思想家评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6]严晓青,《媒介社会责任研究:现状、困境与展望》[J]当代传播,2013年09期。

[7]郑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陈力丹,《马克思新闻思想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005年。

[9]陈力丹:《刘少奇的新闻思想及其理论意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1982年02期。

[10]何怀远,《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浅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1]王芳 ,《论刘少奇思想的现实意义》,《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期。

[12][英]海伍德 《政治学》[M]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13]《列宁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①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上卷,第307页。

②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上卷,第401―402页。

③杨泽宇:《48字概括职责使命,新闻人怎么说》,中国新闻网,2016年2月21日,http:///ll/2016/02- 21/7766145.shtml。

④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上卷,第398页。

⑤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6月,下卷,第421页。

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6月,下卷,第421页。

⑦刘少奇:《刘少奇同志新闻社、人民日报同志谈调查研究》(1961年4月28日)《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5辑,第2页。

新闻稿模板 篇六

【关键词】 自动生成稿件 智能语义分析 知识概念模型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希望通过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用机器取代人力,提高发稿数量,提升新闻服务质量。 美联社、彭博社、洛杉矶时报等媒体已经在体育、财经、天气等领域实现了“机器人写新闻”。

一、关键技术

1.1数据抽取与挖掘技术

该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清洗,形成高质量的结构化数据,通过对结构化数据的抽取、计算及统计,根据模板实现自动写稿功能。

1.2知识概念模型技术

利用该技术能够对新闻稿件、分析报告等作者进行行为分析,从海量数据中抽取出记者、编辑、分析师在知识经验、思维逻辑、推理规则等方面的专家智慧,将专家智慧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并处理的数据,从而形成支持高效查询、存储管理,可用于挖掘分析的专家智慧数据。

1.3结合智能语义分析的大数据分析技术

该技术是结合语义计算等人工智能方法的综合性技术,将人对事物概念、事物间的关系、事物属性的描述、事物间相互影响和影响的传递规则等形成一个框架,将自然语言的词汇附着在这个框架上,二者结合就可以在文章中发现上述内容并结构化的抽取出来,也可以依据上述框架结合模板生成更加丰富的自然语言。依托专家智慧数据对海量数据进行规模化处理,模仿专家的行为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并抽取出来,自动生成包括原因、结论、推测等深度内容的新闻和报告,应用范围广泛,不局限于财经、体育等领域。随着专家智慧数据的积累,逐渐形成超越个人的超级“大脑”,其分析结果的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二、主要应用现状和展望

2.1利用高质量结构化数据实现自动发稿

通过抓取、采购等形式获取高质量结构化的数值型数据,使用行业领域专家提供的计算公式和判别规则,在预先设置好的新闻模板中生成新闻或快讯,彭博社、洛杉矶时报也有类似的应用,主要应用于财经、体育等能产生较为成熟的结构化数据的领域。

2.2自动生成适应多种媒介形式的稿件

对每篇新闻自动生成标签和200字以内的摘要,并能够将稿件自动生成适用于网站、PAD、智能手机、短彩信等多种篇幅、多种格式的多篇稿件,在不增加人力成本的基础上增加发稿数量和发稿形式。

2.3个性化自动生成稿件并推送

对用户的阅读内容、阅读习惯进行行为分析挖掘,获得用户喜好,根据用户自定义的标签及喜好,可以将同一篇稿件根据不同的喜好自动生成多篇不同报道角度、不同语言风格、不同篇幅的稿件,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新闻,提高新闻推送的精确性,有效增强用户粘性。

2.4根据素材智能化生成稿件

将采访获得的录音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转换成文字材料,将文字材料、背景资料等原始素材与某个记者的专家智慧数据相结合,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符合该记者风格的稿件,提高记者撰写稿件的效率,提升报道的时效性。

三、在中文领域的实践探讨

1、利用结构化数据实现的自动发稿,主要依赖高质量的结构化数据、明确无误的结构化数据计算算法和公式以及新闻业务人员校对确认过的模板,比较容易做到极高的自动新闻生成的准确率和完全自动化。

2、在英文领域,自动新闻生成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日趋成熟,中文领域相关标准和技术由于中文的复杂度,不适合照搬英文领域的方法。目前中文领域智能化写稿不太容易做到非常精准,但可以做到结论有依据、可解释,这样已经足够减轻记者、编辑工作强度,并提供足够的规模化高附加值信息生成能力。

四、结束语

新闻稿格式模板范文 篇七

关键词:区县报 版式 表达空间

在当代中国的报刊舞台上,角色暧昧、处境微妙的区县报是一支隐蔽的媒体力量,由于其直接与负责社区管理的居委会等基层政权发生对接,并深入到社区核心人群,可以说,这种类型的报纸对塑造城市居民和基层干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有着日常、持久而密切的影响。综观新闻学术界的各类期刊和著作,对于这种类型的“小报”的构成、属性、版面结构与办报得失,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讨论。笔者不揣浅陋,主要以上海《杨浦时报》、《卢湾报》、《徐汇报》、《嘉定报》和《嘉定报・月末版》为调查对象,侧重对这些报刊文本呈现的内涵进行分析,以概括这些运作多年的区县报的特点,重点分析成功运作的《嘉定报・月末版》,以借鉴其办刊经验。

上海区县报的抽样分析

上海19个区县都办有定期出版的报纸,隶属于各个区县的机关党委,以传播政治新闻、推进现代城市理念、塑造社区认同等为目的。笔者以《杨浦时报》等报刊先做简要分析。

《杨浦时报》每周二出版,4开8版,有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另刊发增刊、特刊。以2010年为例,7月13日至8月17日期间出版的6期《杨浦时报》,主要设置有“一版要闻”、“要闻・综合”、“城事・三区”、“民生・社会”、“焦点・图说”、“天下・神州”、“特刊・时报创刊1000期”、“庆祝杨浦时报创刊1000期专版”、“五角场・文苑”、“专题・城市管理”等,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区域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该报办报思路明确,定位于“了解知识杨浦的第一窗口”,提出“关注发展,服务民生”的编辑理念,并注重自身宣传,报头上方的广告语“了解知识杨浦的第一窗口”非常醒目。

该报有明确的受众意识,注重与读者联动,如“城事・三区”的“自摄自话”栏目就给读者参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上海区县报中率先建立了新闻热线、数字报刊、短信互动平台。

上海另一区县报《卢湾报》每周五出版,4开报纸,有时8个版,有时4个版,常设的版面有要闻和综合新闻,选设的版面有科教卫新闻、经济新闻、民生新闻和“发现卢湾”,还有单位部门专版、增刊。《卢湾报》在笔者分析的区县报中,版面设置最不固定,而且党政机关报色彩也最为显著,其新闻报道的主题相对比较集中。

隶属徐汇区的《徐汇报》每周一出版,4开12版。在2010年8★WWW.SHANCAOXIANG.COM★月2日至8月16日期间刊出的3期《徐汇报》主要设置有要闻、综合新闻、经济新闻、桂花苑、桃李苑、世博风景线、徐汇视角和百姓生活,还有一些单位部门专刊、专版。百姓生活板块由3个版组成,绿底白字的报头亮丽打眼,而草绿色又给人以温馨暖和之感。

上海郊区的《嘉定报》每周一出版,4开8版,主要设置有要闻、综合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新闻聚焦、情感驿站、以案说法和城故事,该报版面分工合理,结构清晰,编排上图文并茂,注重视觉效果。

在笔者分析的这些区县报中,以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而言,《杨浦时报》和《嘉定报》最突出,这两家报纸在版面结构、栏目设置、题材选择、报道视角、专题策划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有都市报气味,是比较成熟的区县报。

这些区县报均为所属区域的区委机关报,服务于各自所属的特定区域,是地方政府传达政策、了解民情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大多内容丰富,涵盖了区域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既以政经新闻为主,也注重以实用新闻、民生新闻来为百姓生活提供具体的资讯服务,能相对满足所在区域居民的信息需求。

但由于“先天的不足”与自身的局限,它们也呈现出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政治色彩浓郁,以宣传党政信息为主要功能,可读性不强。尤其是《卢湾报》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几乎绝大部分报道都紧扣世博会做文章,虽然视觉冲击和信息量大,但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

二、大部分区县报呈现出一种半成熟状态,介于成熟的报刊与企业报刊、高校校报等之间的中间形态,版式、版面结构、标题制作、图片配置等给人的感觉比较模式化,也显得呆板,不够生动,缺乏一种视觉和信息上的冲击力。

三、一部分区县报的头版配置有本报评论员文章或者短评,但大部分没有。作为区县报,而且大部分是周报,头版适时配置一些精要而信息丰富的评论很有必要,它既可以是一种政策信息的深度解读,也可以是对于城市社区发展、文化调适、功能定位等各方面的阐述。

四、综观这些区县报,会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报刊都侧重传播的自上而下,而相对比较忽视传播链条的自下而上,这就造成了传播链条的失衡状态,政策信息的扩散自然重要,对公民意识的训导也有必要,但是来自民意对于权力机构的某些缺陷的批评和监督也同样重要,来自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文化发展的个人设想也同样值得尊重,区县报理应搭建这样一个塑造认同感的平台。

区县报如何拓展表达空间:以《嘉定报・月末版》为例的分析

《嘉定报》除每周一刊4开8版外,每月还增出4开8版月末版。

《嘉定报・月末版》由新闻、生活和文化三大板块构成,新闻板块包括头版、视点版(第2、3版)和人物版(第8版),纵深挖掘嘉定每月重大新闻事件、热门话题和新闻人物;生活版(第4、5版)侧重提供主题式生活资讯和生活故事;文化版(第6、7版)注重挖掘嘉定人文历史。

《嘉定报・月末版》的头版重视导读功能,整个头版即由报头、导读栏、海报式导读和“嘉言堂”专栏组成,在笔者分析的区县报中,该报是最重视导读的,导读栏居于通栏横排的报头下方的左侧,一栏到底,通过图片、标题、内容摘要三者的结合对“生活”、“文化”和“人物”的内容进行展示。报头下方居于导读栏右侧的即是海报式导读,横排的四栏大标题下是一幅占三分之二个版面的大图片,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同时注明“全文详见二三版”(视点版)。海报式导读下面是评论专栏“嘉言堂”。这样,头版既具有了“视窗”的功用,将报纸的所有版面统摄起来,向读者展示了整个报纸的内容,帮助和吸引读者阅读,又表达了态度和观点,很好地实现了导向功能。

视点版,由第2版和第3版通版编排而成,每期都是就重大事件或重要话题纵深挖掘的专题报道,比如世博专题,与其他区县报泛泛而论的世博会报道不同,《嘉定报・月末版》是立足嘉定探访世博园,寻找世博园区内的嘉定元素,这样的专题凸显《嘉定报・月末版》作为区域报纸的差异性与必读性。

生活版,由第4版和第5版通版编排,该板块是为弥补《嘉定报》缺乏实用的生活内容而设置的。生活版主要由“指南针”、“读政策”、“达人荐”、“回音壁”和“酷地带”等栏目构成,既有时尚生活资讯,也有对政策的解读,还给读者与政府部门沟通搭建了平台(“回音壁”)。生活版每期的内容也都会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如2月22日的“80后”、6月28日的“慢生活”等。这种主题式生活内容的策划组织,既避免了信息的罗列堆砌,又强调了整体感,提高了传播效果。版面编排上,生活版与视点版保持了一致。

文化版,由第6版和第7版通版编排,也是围绕某一主题策划的专题报道,文化版注重传播介绍嘉定的文化历史,也关注嘉定当下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生态。版面编排上,都在文前加编者按,也都既强调视觉冲击力,又强调整体的统一,以大标题和大图片形成视觉中心,而单篇稿件的题文格式和字体字号也都保持一致,以强化稿件的内在关联,加强专题的整体感,突出主题。

人物版,聚焦有故事的嘉定人,《嘉定报・月末版》2010年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有劳模、经营者、科普达人、奉献者等。人物版也是围绕某一主题来组织人物报道,如6月28日的“蜘蛛侠”与郭耀华“玩”的都是文化。人物版的版面编排也和前面其他板块的版面编排保持了一致,使用通栏大标题,加编者按,单篇稿件的题文格式和字体字号也都一致,既强调整体感,又彰显了主题。

就笔者对于手头拥有的2010年已经出版的《嘉定报・月末版》的深度阅读,我认为该报月末版具有以下特点:

主打深度和独家。月末版在信息的抢点上没有任何优势,因此一定要在新闻的深度和独家方面多做文章。《嘉定报・月末版》的每个板块都是通版编排的专题策划,致力于将聚焦的选题做深做足做透。所有的报道都是记者编辑自己采写,强调独家和原创。还通过在头版设置评论专栏、给每个专题加编者按,既深化报道的思想内涵,实现导向功能,也以发出这种意见性信息,来彰显自己的原创和独家。

注重专题策划。《嘉定报・月末版》的专题策划采用故事化写法,模块化处理,讲究人物的故事、细节,每篇稿件既单独成篇,又服从于专题整体,都用编者按来揭示报道的意义,既帮助和吸引读者阅读,又彰显了主题,加强了整体感。形式上,都以大标题和大图片形成视觉中心,单篇稿件都采用统一的编排方式,都以基本栏排列,使用相同的题文格式和字体字号,减少变化,突出整体,以加强稿件间的内在关联,强化专题的整体感。而所有板块的专题策划,在风格和形式上也都保持这种一致,既塑造了完整统一的报纸形象和风格,也凸显了它的整体独特性。它的专题策划还注重专题的集中性与发散性,如1月25日那期的人物版《十年幸福点滴事》就与该期的视点版《零零年代的精彩嘉定》相呼应。

注重视觉传达。海报式导读的大图片和每个专题的大幅图片都色彩明快,生动抢眼,印刷质量好,打造强势视觉吸引力。采用通版编排,充分利用版面空间,使用大标题、大图片,专题更有气势。运用“减法”原则,尽量减少版面的变化,如单篇稿件都以基本栏排列,标题都为横排单行盖文题,字体字号都保持一致,这样既突出了专题的整体,也使得字体字号不同的大标题和大图片组成的视觉中心更具强势。整个版面既清新简约,又鲜活醒目。

简明通透的现代模块编排方式。《嘉定报・月末版》的头版是静态模块式版面,每期都是由报头、导读栏、海报式导读和“嘉言堂”构成,采用静态设计,在专栏版位和形式、稿件题文格式、标题字体字号和色彩的使用等方面都没有变化,形成了四个固定的模块,组成头版结构框架。这种版式既方便编辑排版、撤换稿件,又形成了稳定统一的风格,强化加深了读者记忆,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读者群。其他板块的设计,也不追求变化,在横向的空间上保持大体相同,在纵向的时间上也保持了一致的风格和形式。

当然,《嘉定报・月末版》由于创刊时间较短、报纸规模相对较小、报纸属性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提升的空间。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每期视点版的新闻报道,虽然集纳成通版编排的专题报道,但是有些稿件缺乏内在的关联,甚至有些专题有“形聚神散”的缺陷;其次,月末版对于经营人物的报道,侧重于讲述其人生故事和创业生涯,但有些文章分寸把握得不是太好,容易给读者一种新闻软文的印象;最后,综观整个报纸,或许因为采编团队的规模所限,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来看,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报道的叙述、视角等还缺乏读者本位意识,故事不生动,宏大叙事,缺乏细节,新闻写作模式化,很难抓住读者的眼球。

就全国各大城市的区县报现状而言,上海区县报相对比较成型,出版也相对稳定持续,而上海区县报的内部也存在层次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多种多样,本文试图抛砖引玉,将上海区县报的概况做一个整体性的分析评估,总结其经验教训,以供区县报的采编人员借鉴之用。

新闻稿格式模板范文 篇八

缘起:差异化办报说易行难!

向南看,火花一闪

作为大众报业集团面向济南的第二张都市类报纸,生活日报无论是在集团的战略布局中,还是自身的市场定位上,都注定了从创刊之初就必须走差异化办报之路。特别是和齐鲁晚报整合之后,差异化办报的要求就显得更为必要和急迫。因为两报整合对生活日报而言,虽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便利,但也有“大树底下不长草”的不利。这种现实,也是生活日报进行这场“颠覆风暴”的内在动力。

然而,差异化办报谈何容易,生活日报的12年报史,其实就是一部差异化办报探索史。其间的苦辣辛酸,都铭刻在每一个生活日报人的心间。因此,当领导第一次把杭州都市快报拿到我们这些部门主任面前时,我们心中顿时有火花一闪的感觉:他们的办报理念、标题制作、新闻采写、编辑处理、稿件叙事娓娓道来的方式,特别是他们对读者的平视甚至偶尔仰视的视角,何尝不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新闻差异化处理的借鉴呢?

杭州与济南,两个性格迥异的城市;都市快报与生活日报,两张特质迥异的报纸,不经意间在这里找到了交叉点。

探索:从标题制作开始

标题变革成为引发“颠覆风暴”的那只“蝴蝶”

新闻差异化处理的尝试,我们首先选择了在最容易突破的、也是最明显的标题制作的风格上入手。2008年4月间,一次标题制作风格的变革尝试在济南新闻板块中的社区板块率先展开。

一个个带有探索性质的标题出现在生活日报的版面上:《5年不交物业费被告上法庭,业主却说,他们就等这一天呢物业公司把长期拖欠物业费的业主告上了法庭,业主们却一点也不吃惊,因为他们要和物业公司上法庭讲讲理》(2008年4月8日10版)、《为取500元钱急出一头汗,老人去银行最怕啥?输密码! 有的记不住取款密码,有的记住了密码可是输入速度太慢,机器不识别,输快了又容易输错》(2008年4月9日13版)……

这种完全异于传统的标题制作,当时就在生活日报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动。虽然它看着很唆,却很口语化,很亲切。后来,王金龙老总将这种标题制作风格总结为:颠覆短小精悍和简洁明快,追求口语化、大白话、故事化、细节化,甚至有些唆的具体化。

不久,这种标题制作风格与理念,从社区版推广至整个济南新闻板块;再后来,又推广到国内国际、体育娱乐等新闻板块。

现在来看,这次标题制作风格的一次小小的变革尝试,成了引发现在这场“颠覆风暴”的“蝴蝶”。标题制作变革,其实蕴藏着我们新闻处理理念的变化,生活日报的新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我们对读者的视角,也不再是俯视,而是平视,甚至是偶尔的仰视。

争鸣:这是不是新时代的邯郸学步?

我们的回答:借鉴,不意味着照抄照搬

2009年4月,在经过前期的一系列铺垫和探索后,生活日报开始进行全面颠覆传统办报理念的尝试。

和任何一个新生事物一样,当我们的这种“颠覆”开始推广之后,很快就在我们的业务博客上引来了一场争鸣。

有人提出:“都市快报的读者群以办公室白领为主,生活日报的读者群是什么结构呢?这是需要考量的。年轻人喜爱的水果沙拉,在上一辈看来就是没事瞎折腾。而且,杭州和济南的城市性格差异还是很大的。这一点认识不清,不论是引入都市快报体、南都体,还是人民日报体,个人认为没多大区别。有一种痛苦是醒来之后发现无路可走,另一种则是走了很久却忘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为邯郸学步。”

针对这些质疑,我们从编辑室的角度进行了回答和释疑:

第一:我们所谓的学习都市快报,并不意味着照抄照搬,我们要借鉴学习的,是人家那种始终从读者角度处理新闻,报纸与读者之间那种亲切、零距离的观念。虽然济南和杭州的城市性格不一样,但无论在哪,读者永远都不会喜欢高高在上、生硬、或是弥漫说教味的新闻的。这一点,对于生活日报而言,尤其重要。

第二:虽然探索阶段我们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最终体现的版面效果,即冲击力、刺激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以前一些自以为专业的看法,其实与集团对生活日报的定位和要求确实是不适宜的;用齐鲁晚报对新闻采写处理的标准来衡量生活日报,也不一定行得通。我们固守的“标准新闻”,那是对党报党刊而言的,是他们的“标准”,而且也是他们几十年、十多年前制定的标准;这种标准,是否适用于当今都市类报纸?如果不是出于年终各种新闻奖评奖考虑的话,恐怕很多人心里也会有个问号。

第三:于生活日报而言,我们的新闻不都需要“高度决定影响力”。我们更需要的是贴近可读,只要事实准确、导向正确、立场公正,就足够了。我们的新闻没有那些清规戒律。我们做出的新闻如果自己愿意看,看着不累,那就是最好的标准。

颠覆:我的版面我做主

结果是朋友说:生活日报变化很大,很好看

2009年4月,按照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党总支“强化齐鲁晚报济南区域板块优势、加大生活日报本地化差异化办报力度”的要求,生活日报明确提出“本地新闻做大,外地无关新闻做小;读者关心的本地小事放大,读者不关心的外地大事也要做小”的理念,开始自我的全面“颠覆”:

1.全盘“济南本地化”

做本地新闻,在板块设置上,把本地新闻板块置于从第3版,甚至第2版开始的最重要位置,每天平均10个版以上,一下子从整张报纸中凸显出来。

同时颠覆“要闻重做”的传统理念,不再把“重要性”列为选稿的第一标准,它选稿标准的次序是本地性、关联性、服务性、故事性、刺激性、趣味性。辩证认识大事与小事,要闻与一般新闻的关系:只要是读者关心的,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只要是读者不关心的,再大官员的要闻也是“小事”。中央主要领导的讲话、活动报道,从此不再必然地在第2版刊发,有些就可以在第20版以后刊发或者不发。

2.新闻处理视点化

重做可读新闻,深挖细采,细节取胜,放大视点效应。独家新闻不惜版面放大处理;没有独家新闻,就在同源新闻的可读和服务上做文章,重点挖掘新闻的幕后故事、相关链接,把新闻完完全全展开做深做透。最终体现出的报道效果就是,我们的这些报道要么在细节上、要么在服务上、要么在版面处理效果上,显得更可读、更有用、更亲切。即便是同题新闻,也能做成自己的亮点。

同时,稿件采写、取舍的幅度也进一步加大,大胆地舍弃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超乎寻常地关注读者关心的过去教科书上不认为是新闻的新闻。如最近接连刊发的《你知道吗,泉城养着10万多只信鸽,最贵的一只身价高达50万》、《猴子爱嗑瓜子爱吃蛋,就是不会剥蛋皮大象爱吃红糖拌饭,不给它就给你瞎捣蛋》、《人人喊打的蚊子咋这么“享福”?》,以及气象新闻等报道,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而读者朋友却连称“很好看”,原因就在于这些报道非常可读。

此外,充分发挥美编的作用进行版式包装,在视觉效果上,进一步提升版面的冲击力和刺激性;编辑流程前置,提前参与稿件的策划,效果图、模拟图,甚至是手绘图,这些以前几乎没有用过的处理手法,如今越来越成为我们处理新闻的常态。

3.标题制作口语化

标题制作口语化的变革,是我们最先选择的突破口,经过一年多的摸索,至今基本驾轻就熟。

“口语化、大白话、故事化、细节化,甚至是有些唆的具体化”的标题风格,一方面从形式上让生活日报与同城其他媒体形成明显的差异,成为生活日报的一个显著特色;同时,这种口语、亲切的叙述表达方式,也极大地拉近了新闻与读者的距离,形成了与同城媒体的报道明显不同的“气质”。

4.版面布局功能化

按照版面视点化处理的要求,我们按照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的不同,将版面进行了重新布局,分成新闻与服务两大板块,不同板块承担不同功能。

事件性新闻板块取消边栏,不再承担刊发零碎的非事件新闻的任务;所有非事件类的新闻,资讯、简讯等等,则全部归整到速览版,提供生活服务,给行业稿件提供出口。

通过这种版面布局功能化的调整,使事件性新闻得以有充足的版面展开、挑点、重做,板块的新闻性、视觉冲击力也得以强化和突出。

其实,上述的这些颠覆,所要实现的目的简单说就是一句话:我的版面我做主,做我们自己愿看的新闻,办一份我们自己愿掏钱买的报纸。

得与失: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怎么办?

舍鱼而取熊掌也!

我们目前的调整,带有很大的实验性,很多事都是在摸索中。既然是摸索,当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我们这次调整的核心就是全盘济南化,在生活日报的版面有限的情况下,强化济南新闻,必然就会弱化其他方面的东西。我们很难像其他报纸一样面面俱到,有得必有舍,这本来就是不可兼得的问题,关键就看,得和舍哪个更大。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时候,舍鱼而取熊掌也!

新闻稿模板 篇九

《国际公关》:在全球媒体环境大变革的时代,传统新闻稿服务还会有增长的空间吗?

宁安・恰克高: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产品和服务的不断丰富,跨国信息传播的越加频繁,企业对信息与传播的需求随之增加,传统的面向媒体的企业新闻稿还会有一定的增量空间。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人们有更多获取企业信息的途径,这和传统的面向媒体的企业新闻稿有很大的不同。在未来的企业信息传播服务中,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将企业信息直接送达目标受众将会占有更大的比重。企业更乐于使用那些经济、高效、富于表现力,易于追踪效果的传播服务,同时也要尽量规避由于信息泛滥以及传播渠道泛滥带来的负面影响,不管传播技术如何进步,媒体环境如何变化,企业始终需要值得信赖的有效的渠道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将成为促使企业新闻稿和企业信息传播行业改革模式的一次契机。

《国际公关》:当下,中国与欧美的媒体环境存在哪些差异?这种差异会对中国企业的海外信息产生哪些影响?

宁安・恰克高:相对而言,海外媒体不仅发展历程长,专业化程度高,而且数量和细分程度也强于国内媒体,比如国外的一些城市会有仅是针对几个社区的专属报纸。另外,对于中国媒体行业目前存在的一些诸如软性宣传的现状,国外媒体也同样经历过。然而,海内外媒体环境的差异导致中国企业在与国外媒体沟通时频频出现障碍,其实,除了少数为中国企业所了解的海外知名媒体外,还有非常多的国外媒体在关注着他们,其中就包括那些中国企业进行投资或者从事产品销售的目标市场的媒体。总之,即使在传播环境变革的今天,如何建立与海外媒体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与渠道同样重要的还有传播形式。社会背景、语言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信息鸿沟并不容易跨越。在这一方面我们更加看好或者说更为推荐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传播企业信息,因为图片和视频受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相对文字要小得多,而且比单纯的文本新闻也更能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国际公关》:美通社针对媒体环境的变革推出了哪些企业信息服务?

宁安・恰克高:新闻稿或信息传播方式会随着媒体变革、企业需求和受众偏好而发生改变。目前,美通社在欧美国家的多媒体新闻稿服务已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去年仅在美国市场就有30%以上的客户从文本新闻稿转到多媒体新闻稿。这种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一些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方式,将会成为未来企业信息传播的主流模式。当然这还需要不断地去培育市场。此外,目前很重要的就是要在多种架构和模板的基础上,提炼出企业多媒体新闻稿的核心价值和应用标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9篇新闻稿格式,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新闻稿格式模板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最新范文

新闻稿范文 新闻稿范文500字左右6篇10-27

新闻稿在线范文精选4篇10-26

民生新闻稿件最新3篇10-25

食品安全新闻稿【通用3篇】10-25

关于垃圾分类的新闻稿精选2篇10-24

新闻稿模板范文优秀10篇10-24

关于校园的新闻稿(通用3篇)10-22

新闻稿【优秀7篇】10-22

趣味运动会的新闻稿【精选4篇】10-22

开学典礼的新闻稿【4篇】10-22

111 215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