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一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时间:2023-06-29 18:01:21

高一历史是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复杂,对于高一的同学们很不友好,以下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6篇历史高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让您对于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一

1、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的原因有: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一五计划”的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同时并举。

4、“一五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6、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7、三大改造的意义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

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9、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1、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12、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_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13、1967、1968年国民经济呈下降趋势的原因:“_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14、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5、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高一历史记忆口诀 篇二

秦汉时期的文化特征

1、民族性

秦汉文化日东升,承先启后多特征。

统一多样巧结合,秦汉一统文化新。

各族文化齐发展,统一文化多风情。

2、开放性

中外文化交流频,文化外传亦引进。

中外交通大发展,文化交流促强盛。

3、先进性

中华文化时先进,世界多发明。

天文算术造纸术,东亚文化为中心。

4、壮观性

秦汉文化面貌新,气势恢弘惊世人。

长城史记兵马俑,令人观止到如今。

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1038)

羌族支脉党项族,中唐游牧陕甘宁。

①政治方面

元昊称帝都兴庆④,仿效唐宋官制新。

设立中书枢密院,选拔官吏科举兴。

官职羌汉两系统,各司其职利统领。

部落兵制民皆兵,兵农一体渐强盛。

②文化方面

仿照汉文楷书体,西夏文字有创新。

2、宋夏和战

元昊兴兵犯宋境,两败俱伤和议定。

取消帝号称国主,北宋册封夏称臣。

北宋每年送“岁币”,边境贸易渐繁盛。

[注释]

①幽云:指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大同)等十六州。②澶州:今河南濮阳。③榷场:宋辽夏金在边境的贸易场所。④兴庆:今宁夏银川。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三

一、中华民国的成立

1.背景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

①原因: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力量在全国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看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

②实质: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实施:列强强烈要求清政府起用北洋军阀的头子袁世凯。

④影响:袁世凯被清政府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权。

(2)“南北议和”

①原因:袁世凯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另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军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竭力主张同袁世凯妥协,革命党人也同意停战议和。

②概况:南方代表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举行和平谈判。

(3)孙中山回国

①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

②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其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成立

①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②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③各省代表选举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并成立了南京临时参议院。

3.性质: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措施

(1)对内

①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颁布《临时约法》:其目的在于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它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一系列自由和权力;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是中国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对外——发表《告各友邦书》

①目的: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内容:承认清政府与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1)帝国主义对革命政权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3)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4)袁世凯掌握清朝全部大权,拥有北洋军,还大搞反革命阴谋。

2.经过

(1)逼迫清帝退位:指使段祺瑞等通电要求清政府立即采用共和政体,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2)通电赞成共和: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参议院选举其为临时大总统。

(3)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窃取革命果实的标志: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三、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和教训

1.性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意义

(1)_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他们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高一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篇四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封建制含义: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不是指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这一概念是近代从西方传入。

2、早期政治制度的的特点之一:最高执政集团尚末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

3、王位世袭制产生于夏朝;封建社会:皇位世袭。

4、郡县制:春秋出现(县统郡);秦始皇时全国推行。

5、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关系:不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对立的关系。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郡国并行制:斑马式。

7、三省六部制:不是民主政治:具有一定民主色彩。

8、腹里(河北、山西、山东)——中书省直辖管理;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9、行省制与郡县制的关系?继承和发展;

10、丞相: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参与决策,有决策权。内阁: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顾问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由皇帝直接任命,具有票拟权。

11、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根本不同:经济基础不同)

1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加强君主专制(如:三省六部制、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的设立)

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郡县制;行省制;科举制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哪两次侵华战争攻占了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次都火烧了圆明园,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主)

2、《南京条约》割香港岛,不是香港。

3、闭关锁国:是限制中外交易(不是禁止,仅开放广州十三行)

4、《南京条约》中哪一条款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协定关税;

5、《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马关条约》:开放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6、日本两次大屠杀:1894年,旅顺大屠杀(甲午中日战争);1937年,南京大屠杀。

7、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甲午战争之前,商品输出(倾销商品)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甲午战争之后,资本输出(如:开设工厂)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8、《辛丑条约》中哪项条款最能说明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__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9、(1)、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一日本开始侵华的标志(2)、1935年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3)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4)、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5)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10、抗战初期国民党抗日的态度:积极抗日,组织了四次大会战

11、抗战的首次大捷概况?抗战以来最大胜利概况?

A、★抗战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指挥者:八路军115师林彪;属于太原会战;正面战场)B、★抗战以来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指挥者:国民党桂系李宗仁;属于徐州会战;正面战场)

12、百团大战和枣宜会战都发生在相持阶段。

13、中共军队名称变更?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红军B、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改编活跃于北方);新四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活跃于南方)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注意和抗日战争意义的区别)

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无法实施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A、《天》:绝对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B、《资》:缺乏实施社会基础(经济和阶级基础)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经济主张(前后矛盾)

5、兴中会是革命团体;同盟会是革命政党(1905-1912)

6、辛亥革命是孙中山所领导,但不是直接领导。

7、《临时约法》中:主权在民(实质: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8、辛亥革命最大历史意义: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或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

9、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0、五四运动不是取得了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11、五四运动领导者是不是中国共产党?五四运动是不是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A、不是:中共成立的时间是1921年,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B、不是,只能说日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1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大的历史意义)

13、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彻底;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

1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15、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16、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7、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8、中共一大:陈独秀(未直接参加)

19、中共一大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不是农民运动)

20、中共一大:未认清中国国情。(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1、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主要原因:孙中山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2、北伐战争的直接指挥者?蒋介石,不是孙中山(1925年病逝)

23、秋收起义是进攻城市,而不是农村,仍走苏俄“城市中心”道路。

24、长征的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左”倾错误思想。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5、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隶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26、遵义会议:纠正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不是政治上、和思想上)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

27、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慕,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28、与徐州有关的战役:台儿庄战役(抗战期间);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期间)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原则)

3、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的政治制度。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代行人大职能。);正式确立:A、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6、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开始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于?A、两次国共合作(尤其是第二次国共合作);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7、民族区城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成立);西藏自治区(1965年成立)

8、“一国两制”构想首先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首先在解决什么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A针对:台湾问题;B、解决:香港问题;

9、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不是一国两制)的方针。

10、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本质上有何不同?A、★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B、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11、“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最大不同是社会制度不同)

12、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1953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邻国印度,解决西藏问题)

3、注意“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区别。

4、“一边倒”倒向的是苏联还是社会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还是不结盟?A、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是亚非拉国家);B、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新时期不结盟)

5、1954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不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当时中国合法席位被台湾占据)之一(主要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和朝鲜问题)

6、1955万隆会议(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7、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加入联合国。姜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五

巴黎公社(方法提示:考察政权的性质,主要分析它所采取的措施)

1、直接原因: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企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巴黎公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以说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2、时间:

①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起义发生。

②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③1871年5月28日,巴黎工人失败。

3、措施

(1)政治上:

①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由直接选举产生

②公职人员工资不得高于熟练工人。

③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

(2)经济上:努力维护劳动者利益。

(3)教育上:实行世俗教育和义务教育。

4、性质:人类历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新型的工人政权)

5、失败原因:

(1)主观:法国工人阶级不成熟,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当的领导,犯了一系列的错误。

(2)客观(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期,无产阶级不具备_产阶级的实力。

6、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虽然仅仅存在60多天,但是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

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7、经验教训

(1)经验: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无产阶级必须以暴力革命_产阶级统治。

(2)教训:①没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②没有建立工农联盟。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六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议会改革

1.概念:使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过程: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4.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2.独立之初,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制,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1.主要内容

(1)联邦制

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三权分立

①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

③法院拥有司法解释权,掌握司法权

(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有利于防止专制的出现)

2.特点:分权与制衡;联邦制;民主制

3.意义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②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局限性

①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美国内战爆发埋下伏笔

②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5.建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三、两党制

1.形成

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政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3.实质

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4.作用

两大政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两党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两党相互监督,可以限制当权政党滥用权力

两党轮流执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断调整政策,满足民众的某些要求,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5.局限:两党制下的两党都以大财团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专制,抨击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

2.过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进行了长期的反复斗争。

(3)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通过: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统帅,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6篇历史高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让您对于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最新范文

青年志愿者活动总结(通用8篇)06-29

创新的名言【优秀6篇】06-29

煤矿事故反思体会(优秀15篇)06-29

积极分子思想汇报11月【优秀3篇】06-29

2023年第三季度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通用06-29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优秀13篇)06-29

个人实践总结(通用11篇)06-29

互联网调研报告(最新8篇)06-29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11篇)06-29

有关天气的谚语总结【3篇】06-29

117 13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