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优秀12篇】

时间:2023-08-19 02:18:30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山草香为大家整理了12篇教育论文,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教育论文。

关于教育论文 篇一

1、临床药学教育的特点

临床药学是药学学科发展和临床实践的客观需要,是在药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渗透中产生的。传统药学主要对药物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来源、生产加工、药理作用、使用、分析鉴定以及应用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是一门以“药物”为中心的学科。而临床药学对药学学科进行了新的阐释,首先,重点关注药物临床应用,引入了“以人为本”的概念,提出关爱患者、提高患者药物治疗质量、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的理念。其次,伴随着临床药学的产生和发展,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动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流行病学、循证药学等新学科也产生和发展起来,不仅拓展了药学学科教育体系,而且这些新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结果对药学学科基础理论的完善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对药物临床应用结果的关注,产生了药学研究的新课题和新方法,促进了药学学科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临床药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及社会性3个特征:

①临床药学是医学与药学相结合的产物,还涉及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学科,是沟通药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其发展也取决于药学与医学等相关学科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②临床实践内容构成临床药学的核心部分,提高临床药物应用质量,唯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实践和检验。因此,除了熟练掌握药学和临床理论知识,临床实践也是临床药学教育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掌握丰富临床药学知识的临床药剂师,活跃在药物治疗一线,在药物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临床药学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丰富的人性关怀,学科内涵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性。社会因素是影响临床药学学科发展和临床药学实践的重要因素。临床药学的研究工作与临床实践不仅是以人的生物属性为基础,更要考虑人的社会性,关注心理、环境及社会等因素对用药结果的影响。临床药剂师在实践工作中需要建立与患者、医师、护士及医疗管理人员间的良好关系,具有丰富的社会学理论知识和交流沟通技能是成为优秀临床药学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也就成为临床药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临床药学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与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相比,起步较晚。受传统药学重生产、重科研,轻临床应用的影响,发展缓慢,甚至一度停滞。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医院药学都停留在药品调剂的范畴,进入90年代后,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药物使用咨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监测与报告等内容才逐渐被纳入医院药学的工作范畴并引起重视。20xx年以来,临床药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仍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在就业前景不明确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的困扰下,临床药学的学科设立长期受阻,更遑论建立合理规范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

2.1就业问题虽然我国医院药学在逐渐转型,然而进程迟缓。尤其国内医院“重医轻药”的观念由来已久,短期内临床药学并不能在医院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效益等原因,部分医院对投资较高但经济回报较小的临床药学服务望而却步;同时,医院药学从业人员所受过的教育多为传统药学教育,缺乏临床医学知识,主要从事调剂等工作,很难带动医院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全国医院临床药学重点专科仅有北医三院、哈医大二院、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上海交大新华医院、郑州大学附属一院5家医院,数量较少,相关人才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情况无疑限制了临床药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成为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的阻力因素。

2.2临床药学教育体系不完善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经过数年发展,由于各院校的培养目标,学历学位,学制,课程体系,授课方式,实践安排,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不尽相同,所以培养的临床药学人才良莠不齐,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临床药学教育实践时间较短。国外临床药学教育学制多为6~7年,时间比较充裕,可安排1~2年甚至更长的临床实践,有些国家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一入学即进入临床参与实践,了解适应临床环境。而国内学制通常为4~5年,相对较短,因此临床实践往往被压缩在最后一年以内,有些学校的临床实践甚至不足半年,学生无法充分了解临床相关工作,这对本专业学生开展未来的临床药学工作相当不利。国内临床药学教育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沟通等临床工作技巧的培养。在美国,临床药剂师沟通于数十年前就已经引起了充分的重视,进入20xx年以后,美国75%的药学院都专门开设了临床药剂师沟通技巧课程,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国内医药院校,而国内院校即便开设沟通技巧课程往往也是作为考查课、选修课等,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2.3师资力量薄弱临床药学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短,没有顶尖级学术领军人物,缺乏一批懂医精药,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深谙临床实践的校内教师和临床药剂师。所以,梯队建设较慢、整体研究水平较低,国家研究基金中尚没有临床药学专项。这种现状需要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来逐渐改变。

3、对我国开展临床药学教育的建议

3.1制定统一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应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对药学人才需求的变化,制定统一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方案,设置临床药学的专业学位,培养以服务患者用药为目标的高层次临床药学人才。

3.2加快课程体系的构建围绕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和与药物应用密切相关的药学研究工作,重视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生物药剂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动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的课程建设,积极开设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循证药学及医药伦理学等新课程,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并注重引导学生对社会卫生资源、人类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健康等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体现人、疾病、药物、健康的统一。教学内容应该以专业为导向,循序渐进、有机结合、互相融合,构建系统的临床药学知识体系。临床药学专业教材编制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工作,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3.3重视实践安排,制定临床实践考核制度临床药剂师肩负着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的重任,需要接受大量具体的临床实践训练。美国6年制的PharmD临床药学教育,实践渗透于PY(PharmacyYear即PharmD教育第3~6年)各学年间,采用早期见习,后期强化的制度。建议借鉴其渗透式的早期见习性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最后一年集中临床实践或与考研、找工作时间相冲突而导致实践质量下降的情况,也能够在相关理论教育后进行实践巩固,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灵活。由于国内临床药剂师制度不健全,学生实习常常按照住院医师的标准进行培训。建议聘请行业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在师资中引进临床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增强教与学中的实践意识,强化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且使医药兼备的专家参与到教学建设中,共同制定适合临床药剂师的实践考核制度。

3.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反对灌输型和封闭式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例如:适当选择一些专题,以问题为核心,鼓励学生组织小组讨论,再以演讲的方式汇报结果,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向学生普及关怀患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注重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4、结语

我国临床药学教育任重道远,国家通过临床药学教育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使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并着力培养领军型临床药学人才;通过制定临床药剂师岗位职责、临床药剂师准入标准,不断提高临床药剂师的社会认可度,改善临床药学人才的就业环境,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其中,成为未来的后备人才。

关于教育论文 篇二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让不良习惯有滋生的营地。

一、养成教育要师表垂范

通过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觉中老师的某一行为习惯,可能会出现在学生的身上。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对于学生的问好,老师应该微笑点头,碰到内向的学生,要尽量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帮助,我们应该亲切地跟他们道声“谢谢!”。如果老师有时说错了或做错了,也要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诱导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地批语指责。通过情感的交流,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意见更易接受。一个幽默的玩笑,一句轻轻的问候,可能使其心灵受到震撼。

在教学中,我也十分注意师表垂范这一方面。有一次课间休息,一个学生将手里的废纸朝楼下一扔,废纸飘飘然地落到了教学楼前面的花坛里。我走过去对他说:“你看,楼下花坛里有一些垃圾,你去拿垃圾袋,我们去把它们捡起来好么?”我先下了楼,那名学生从教室取来了垃圾袋连忙跟了上来。不一会,我们就把花坛里的垃圾全部都捡到了垃圾袋里。最后,我满意的对学生说:“你看,校园里没有垃圾多好啊。”这名学生也微笑地点点头。虽然在整个过程中,我只字没有提该生乱扔垃圾的行为,更没有批评他乱扔垃圾的错误,而是通过与学生一起动手捡垃圾的举动,和对整洁校园的感慨,对学生进行了无声的教育,这样,即使学生意识到了自己乱扔垃圾的错误,有进一步理解了保持校园卫生的意义。

二、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学生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须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所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同时要注重师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三、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许多同学熟读“中学生行为规范”,甚至倒背如流,却常随手扔果皮、纸屑;许多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学做好事、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却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养成教育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见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随手捡起来,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班里的门窗桌椅坏了自觉自愿修好,上学穿校服,衣帽整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楼平地起,我们可以从一些身边琐碎的小事中,看出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并且即使加以纠正。我们班上有个孩子一天到晚总是忙忙乱乱的,做事毛手毛脚,慌慌张张,丢三落四的,每天上学总要把一些学习用具遗落在家里;平时挺聪明的,一到考试总因为马虎,错好多题;在家做些事也是摔坏这个,碰坏那个,父母、老师怎么提醒也没有用。做事马虎、毛躁、慌张、丢三落四是行为习惯较差的表现,这样的孩子往往待人热情外向,爱交朋友、爱帮助别人,这个孩子过高地估计自己,认为自己任何事都能办,可总是由于自己的毛病不能把事情办好,显然,这样的孩子做事计划性不强,做事条理性差,随意性太强。久而久之,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采取措施:

扬长避短。当孩子对新鲜事物产生新奇感,有强烈热情时;当孩子对同学的一些事情表示要予以热情帮助时……老师要及时对其正确引导,提示引导孩子如何才能把事做好?由于马虎会造成什么损失?引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在做任何事时,都应认真细致,思考在前,就会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自己做事的成功率,由于事前的思考和重视结果,就会调动孩子自身的内在潜能,克服他做事马虎、毛躁、慌张、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事事养成计划性。老师利用晨会、周会或个别教育的时间,教育学生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应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事前做哪些准备、如何开始等,也可以教会学生在做事之前用一小纸条,写上自己要用的物品及时间安排,如做到晚上整理书包,早上出门前的思考等,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也就在点滴小事中。

四、养成教育要“三位”一体从点滴抓起

育人,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却是另一个样。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例如,在家长的监督下要学生完成“十个一”活动,在家里做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看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等等,并制定“自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制度,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一个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做好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祖国未来的成长,需要一个相对纯净健康的环境。我们相信,只要加强领导,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齐抓共管,人人参与,形成合力,就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茁壮、艳丽的花苗。

关于教育论文 篇三

论文摘要:学校教育丢失了什么

论文关键词:学校,教育,丢失,什么

最近又有文章《中国该如何应对“人才外流”》,其中说中国“是精英人才第一大流失国”,“中国人才外流后是大部分优秀人才都没回归”,“美国《科学》杂志把清华、北大称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这似乎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多年来,既丢芝麻、更丢了西瓜。

何谓芝麻,何谓西瓜?

中国的教育是宝塔形,基础很大,越往上越小。特别是在没有扩大大学招生数量的那些年,能上大学的学生,那简直就是凤毛麟角的少数人了。就是扩大大学招生数量后,能上大学的学生,也还是少数。能上大学的和不能上大学的,其数量关系就是芝麻和西瓜的关系。而学生的素质基础又主要是在中小学这十几年打下的。

那么,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是在怎样办学呢?那就是,家庭的、学校的一切人力、物力都在为学生考大学备战。从学生到老师,从小学一年级(有的是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三,都在为学习考大学要考的科目日夜忙碌。因此,一切与这神圣使命无关的事情及时间,通通靠边让路。所以,学校的一切,就为那少数可能升学的学生大开绿灯。给他们提供最好的寝室,为他们办尖子班,为他们配备最好的教师,在可能的情况时,甚至为他们包庇缺点或错误……如此这般之后,剩下的才去考虑大多数学生的事。这就是“芝麻们”和“西瓜们”在学校接受的差别教育,学校的工作重心在为那些少数学生服务,把“西瓜”丢在次要的位置了。

学校如此操作当然是有其原因的。因为,主管部门和社会要求是以升学人数,或入名校的名额来衡量学校的(也是间接的以分数评价学校)。所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为了抢到好生源,学校每年也不得不把升学的宣传文章,想方设法做到极致,校内外张贴的海报,大街小巷悬挂的横幅,电视屏幕里的广告,网络里的消息,甚至还有宣传车的高音喇叭的吼叫,只要想得到的,只要能放大宣传效应的一切手段和方法都要用上。唯恐那家的小猫小狗还不知道!所以,每年都要习惯性地热闹和折腾一阵子。

人们常说,怎么拿来怎么卖,既然主管部门和社会要求是这样,所以学校长也就如法炮制,以此评价教师,教师只好依样画葫芦来评价学生。教师的奖金、晋级、评职、评优、评先等全凭学生成绩。一肥遮百丑,只要学生分数考好了,校长有名了,教师有利了,家长有脸了,学生有光了。学科教学可以带来如此多的好处,傻瓜才有那份闲心去认真抓学生思想教育。

为了适应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要求,学校就不得不把工作基调和重心放在教好升学要考的科目上。所以,就常造成升学不考的科目的教学时间被挤占,义务教育名存实亡,学校的其他工作走了些过场。最最严重的还是,放松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丢掉了思想教育这个大西瓜!

为什么说思想教育是个大西瓜?

因为,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而思想素质是其核心。所以,中国古代教育早就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了。

在古代,尚无科学知识。从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他怎么种地和种菜时,遭到孔子的拒答这点来看,孔子主要是传授他的思想,换种说法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主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还可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中看,也是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方针,几经修改,仍然还是把思想教育摆在第一位。就是其他行业的师傅教徒弟,也十分注重弟子人品的培养。在最时新,最热门的武林文化中,更突出了这一重点。

然而,作为几千年传承的文化教育的专门行道的学校教育,近几十年来,我们是这样做的吗?不是!。

有人说,日本人一手抱论语,一手拿算盘治理国家,韩国人也把儒家学说视为珍宝。

而且20xx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中华儒家思想远播世界各地。

纵观中国教育史,横看其他国家的教育,都没有不重视思想教育的。恰恰就是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也就是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教育行业率先彻底拨乱反正,恢复了高考制度。意识形态的那套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线。大会喊,小会讲,饭后茶余,街谈巷议,都是学生的分、分,真是分分分,命筋筋,系着多少人的命,拴着多几代人的心。

于是,各级各地,各类学校都把复杂系统的教育工程简单化,都习惯地以分评价学校,以分考核老师,以分衡量学生,以分判断风水,以分标榜家族,以分光耀门庭。于是乎,人们当然会像变戏法似地变着花样去追求分数,也就必然会产生一些不良恶果。致使教育从一个极端(从政治思想挂帅)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学科考试分数代替一切),后一个极端一走就是三十多年,待问题严重了,人们才开始醒悟,才去反思所走过的路。有人说,中国人,瞎折腾。好多事,折腾来,折腾去。

中国教育走的后一个极端的全程,我是在基础教育一路走来的,教师们都在跟着上面的指挥棒在转,上面怎么指,我们就怎么干。因为,钱是国家出的,上级部门是代表国家的,当然得听上面的,这无容质疑。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形势所迫,校长也只好如此这般的了,老师也只好为了那“五斗米”而折腰了。

由此可知,这都是因为以考分衡量一切造成的,忽略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不得已而为之。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思想教育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而忽视思想教育,就是教育忘记“做人造士”的根本。

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天之骄子的“芝麻们”在大学前的时间里,学校都一味地在向学生的大脑里灌学科知识,少有,甚至没有真正塑造学生的灵魂(或者说,思想教育的方法没有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学生的学科知识多了,而中华民族的灵魂少了,甚至是没了。他们既缺少了新中国成立后,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第一代科学家的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精神,更缺少他们的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缺少他们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由于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西方的那些东西接受多了,他们就自然会向往西方的那些生活,就自然而然去多少回,肉包子打狗有去不回。大约是在十年以前了,也有篇文章报道我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的留学情况,有的学科是整班学生都出国了。而学业完成后,绝大多数留学生选择留在国外。星移斗转,弹指挥间。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大陆留学生博士滞留比例居然得到了87%。

这些“芝麻们”从小到大,一路走来,得到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享受着同龄人中最优的教育待遇,吸收着最丰富的营养,才使自己不断壮大。此时他们却嫌起了“母丑”来,其中很大的成分都是学校没重视思想教育,造成他们有去不回,使其高智商的人才丢失。

而那些“西瓜们”从来都没享受过“芝麻们”的优厚待遇,却留下来建设自己的祖国。他们是双丢失,丢失的是文化知识和一些思想素质,我们的教育岂不是在犯罪么?

终上所述,无论是学校把绝大多数学生放在次要的位置,还是没真正重视思想教育,都是在丢大西瓜,去拣升学率这小芝麻,结果是饱满亮色的好芝麻都被外国的“收割器”收去了。这岂不是中国教育,芝麻、西瓜两丢失。

怎样才能避免不重蹈覆辙?那就是,首先要改变以单独的学科考分作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把学生的思想教育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学生们都应享受教育的均衡待遇,让其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不急功近利,不刻意追求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如此可使“西瓜”不丢失,“芝麻”也只能说是少丢失。

劳动教育论文 篇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涉外劳动法律规范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且当前我国涉外劳动法律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还有很多问题趋待解决,本文浅谈我国涉外劳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劳动力过剩现象突出。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促进劳动力的跨国流动,是解决我国当前困境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但随着我国劳务输出的不断发展扩大,涉外劳务纠纷也日益增多。如何健全我国涉外劳务司法制度,维护我国涉外务工人员的利益,是摆在法律人面前的一个命题。

一、我国涉外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国际私法立法处于停滞状态;而且受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影响,劳动力的跨境流动很少发生,劳动合同法律适用立法完全是空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私法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伴随着对外开放,劳动力的跨境流动日益频繁,涉外劳动合同纠纷也逐渐增多,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开始受到重视。2010年10月28日,我国颁布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它标志着我国国际私法从分散走向集中,立法模式由专章专篇式进入单行立法式,我国国际私法立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但在涉外劳动关系中,由于主体、劳动者工作地等的涉外性,其可能导致来自不同国家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在保护劳动者权益上的观念冲突,因此,涉外劳动关系及其立法规制较之国内劳动关系更为复杂。

二、我国涉外劳动法律关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涉外劳动争议案件呈快速增长趋势,然而涉外劳动关系这一特殊法律关系仍未能受到现有立法的应有重视,涉外劳动法律规范规定较为模糊,目前已有的法律规定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现象。

1、未对涉外劳动关系进行特别立法规制

未能重视涉外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将涉外劳动关系简单地视同国内劳动关系加以规制。《劳动法》第2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1996年《规定》第26条:“用人单位与被聘用的外国人发生劳动争议,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处理。”2007年《劳动合同法》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从上述规定来看,只有1996年《规定》针对外国人在华就业做出了特别规制,并规定此类涉外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等相关法律规范。然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均未针对涉外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在立法层面设置专门条款加以规制,而只是规定其适用于在中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虽然在实践中对于“境内”用人单位的解读一直存在争议,即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在中国境内注册登记的用人单位,另一种则认为劳动合同履行地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但是,在涉外劳动关系中,只要劳动者工作地在境内,就可以适用中国的劳动法律规范加以调整,这在2010年《法律适用法》第43条的规定中得到了确认。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劳动法律规范的所有强制性规定必须适用于国内劳动关系,但是它是否同时必须适用于涉外劳动关系,目前立法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2、各劳动法律规范之间缺乏体系,相互冲突

目前调整涉外劳动关系的实体法,除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之外,还存在大量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这些规定缺乏体系,并且相互冲突。正如上文所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并未针对涉外劳动关系做出专门的规定,因此,目前调整涉外劳动关系的立法主要依靠行政规章,比如1996年《规定》等,以及地方性法规,比如地方政府为贯彻执行1996年《规定》的若干意见等。然而,一方面,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其效力层次较低,在对涉外劳动关系的规定上存在着与《劳动法》或《劳动合同法》不一致之处,比如对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的规定,工资的分配制度等都存在着冲突,导致司法实践中在处理相类似的涉外劳动纠纷其结果却迥然不同;另一方面,由于各部门在立法目的及政策上不同,各地聘用外国劳动力水平方面的差异,导致涉外劳动法律规范的政策化与地方化倾向较为明显,直接影响到涉外劳动法律规范的系统性及一致性。

三、我国涉外劳动法律规范完善建议

1、完善涉外劳动关系法律规范

由国内劳动关系与涉外劳动关系分别立法与调整的双轨制,向构建以“国民待遇”为基准的劳动法一体化规范的单轨制过渡,建立国内劳动法与涉外劳动法有机衔接的法律制度。

基于有效参与国际人力资源在全球的开发与配置的目的,改变现行涉外劳动立法上的空白与滞后,以及国内劳动法空间效力式类推适用导致调整效率低下等现状,在调整涉外劳动关系方面,搭建一个以国民待遇原则为基础,以保障内国公共利益为前提,合理规范涉外劳动关系,有效处理涉外劳动纠纷的统一法律平台,理应成为我国涉外劳动法律制度建设与创新的目标。将国内劳动关系与涉外劳动关系、涉外劳动关系与涉外劳务关系的相关立法由双轨制向单轨制过渡,构建以国民待遇为基准的劳动法一体化规范,促进涉外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融合国内立法中的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公约中的相关规定等多种因素,通过扩大涉外劳动法律的调整范围,渐进式地推进国民待遇原则的普遍适用,落实我国《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中相关规范的应用等举措,使涉外劳动保障机制的运行纳人到一个资源配置更为合理和有效的轨道。

2、强化法律、法规、国际公约三个层面上的融合与适用

处于全球化人自由流动加速和跨国就业规模扩大的环境下,“跨国主义”不仅造就了民族化了移民本土性特征,而且也带来了国内法和国际法的相应调整,反映在涉外劳动法律领域的乃是基于人权化及国际化趋向的变化。尽管对于涉外劳动法的概念至今尚缺乏统一的定论,但如果将涉外劳动制度的法律架构设计置于国际立法实践与走向的视野之下,并加之以用工形式上显现的由传统向灵活的发展趋向等背景去分析,涉外劳动法的基本功能及特征则主要体现在维护涉外就业权与协调涉外劳动关系两个方面,其体系的完整性受制于国内劳动立法中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公约三个层面的融合度与适用性。

构筑一个由国内劳动法中法律法规主导、以国际公约及双边协定为支撑、把任意性规范作为沟通内国法与外国法桥梁的法律架构,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现有涉外劳动立法体系的完整性及涉外用工制度的合理性。

关于教育论文 篇五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入世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职高专英语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1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概况

1.1教材、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仍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为主,大量的时间用以解释单词、短语,分析句子结构,翻译长句、难句,只在处理课后练习中穿插提问,很少进行交际活动,而且教师的授课仍以母语为主。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手段,辅以录音机;有部分课堂利用了多媒体教室和教学课件,但这部分英语课所占比例很小。

1.2教学评价与效果测试

几乎所有的院校每学期期末都是依靠一次这种的书面考试对每个学生整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做出分数评判。这种教学评价和测试方法有悖于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的认定,显然对教学起着误导作用。

1.3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英语教学的实施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校期间共开设三学期的大学英语课,周学时均为4小节,没有专业英语课;第二类是三学期的大学英语课,周学时均为4小节,另加一学期的专业英语课,周学时为2,3,4小节不等;第三类是部分对英语运用能力要求高的专业如国际商务、旅游管理等。

2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改革的原因

2.1方向性不明确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一直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在压缩型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过宽的现象。

2.2时代的需要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需要大批优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英语作为高职高专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构建高职高专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3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现状

在目前的高职高专学校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相差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认为学习英语枯燥无味,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一种学了也没用的错误想法,同时,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计划中也将其教学时数一再压缩,但内容上却要求完整、连贯。这样,除极少部分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外,大都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3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策略

3.1建立从英语教学到英语教育的系统观念英语教学虽然本体上是英语教师与学生合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非在理想状态下发生,而是受多层次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家有关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相关政策影响下,并直接受高校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建立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系统的大观念,并从系统论观点充分发挥系统内各要素协调作用,才能实现系统最优化,取得最佳效果,真正做好英语教育工作,培养出实用型英语过硬的人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系统,其总目标是使学生英语能力最大化,而该系统的一级要素至少包括:学生学习态度、课内英语教学、课外语言实践,而每一个一级要素又要由多个二级要素支持,二级要素又由更细分要素构成,这样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处和英语系统一一认识,确立英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观念,把英语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努力使系统内各要素协调作用,实现系统目标最大化。

3.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直接影响着现代英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给现代英语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它的直观、交互、虚拟等特点给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更宽阔的平台,使以往可望而不可及的英语环境部分地成为现实。

3.3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国家教委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素质的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本着这一原则,英语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必修课,必须服从于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服务于毕业生。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3.4改革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技能,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转变传统难破、习惯难改的定型论观念,树立标新立异的创新观念;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课堂内外多采用启发式,通过机械和模仿的语言技能训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游戏式、小组讨论、报告会、演讲、竞赛、辩论以及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等,把教与学弄得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

3.5推行兴趣选课体制,横向实现资源共享

以大选修、小必修的兴趣选课制代替现有课程设置。根据英语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类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各自需求调配兴趣选课,从而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教学内容由传统的语言单一体系变为语言、综合文化知识双体系,更有味道、更富营养,也更易于消化。加强教学内容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力争实现教学与生活的零距离,从而减少由于两方面存在的差距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应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紧扣培养目标,注重英语思想的熏陶和英语素养的提高,加强英语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领会英语教育的精髓,使英语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武器,随时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xx.

[2]包天仁。当前我国英语基础教育的十大人点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研究:基础教育,20xx(1):28~35.

[3]张迎雪。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3).

教育学论文 篇六

【摘要】幼儿教育学是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幼儿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化,在教育实践成果方面的研究活动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幼儿教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当然,我国在幼儿教育方面的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在实践活动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引入,则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教育学学习成果的快速提升,因此对于幼儿教育学引入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主要针对幼儿教育学中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育学 幼儿教育 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

前言:

幼儿教育学是我国幼儿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进幼儿教育发展、培养幼儿教育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在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使得幼儿教育学教学效果始终没有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这对于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更新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通过教学模式的改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引入,能够将以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实践领域,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现行幼儿教育学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学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主要的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目标发生偏离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其关注的是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如今,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压力也不断增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具有实践能力,是否能够顺利的`进入到工作岗位,却没有充分的考虑。正是教学目标的偏离,使得很多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却无法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很多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时便手忙脚乱,这不仅对学生本身的综合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会造成幼儿教育的缺失。

2.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学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仍然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活动以课堂集体活动居多,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获得充分跟的展现,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对知识进行反复的记忆和联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处在主宰的地位,而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仅存的对世界的好奇和幻想也将被磨灭,最终成为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

二、开放式教学模式存在的优点

开放式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的设计方面,也体现出更多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以此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在于开放,与传统的封闭式课堂相比,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的开放。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开放式教学模式遵循的是构建主义理论,这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2.教学内容的开放。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下,教材只是诸多学习内容的一种,而教学内容可以从课堂向课外逐渐的延伸,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

3.教学目标的开放。开放式教学模式关注的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让学生记住固定的答案,提倡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4.教学空间的开放。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不被教师所局限,其可以通过各种远程手段,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甚至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开拓学生的视野。

5.教学评价体系的开放。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以分数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而是通过全面的、综合的教学评价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幼儿教育学的引入

将开放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幼儿教育学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体现:

1.规定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规定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并且结合实践用案例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在幼儿教育学中有一节内容是“幼儿教育原则”,针对这一章节,我们给学生设置一个规定型学习任务,“结合真实案例说明幼儿教育原则的重要性”。而通过这一任务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比我们想象中有着更为广阔的思维,他们以“给幼儿自由的想象空间”、“将幼儿的需求放在首位”等为题的案例总结,语言简练,内容却很丰富,虽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但是通过这种规定型的任务模式,已经能够看到学生在开放式思维方面的巨大潜力。

2.主题型开放式教学模式

主题型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对规定型教学模式的一种发展和完善,如在幼儿教育学中的“幼儿园游戏”这一章节为例,首先需要对游戏进行分析,根据幼儿园游戏的特性,对于游戏活动进行设计,同时要考虑游戏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等等;其次,要提出教学目标,根据教师的要求由学生进行游戏的设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最后,在班级内将学生设计的游戏进行分组实施,由一组学生开展游戏,其他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通过总结相关的意见之后,再进行一次展示。这种主题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能够创造更加活跃的课堂和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自主型开放式教学模式

自主型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范围更大,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到幼儿园进行真正的自主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如我们规定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周,由教师先确定课题研究的大方向,如幼儿游戏的开展、幼儿园环境的建设等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带领进入到幼儿园中。在研究阶段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组织和指导,包括研究途径、方法的指导等,以此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课题研究。研究活动结束之后,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对于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理,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研究能力。

四、结语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对于幼儿教育学教育也有了更多的关注,如何有效的促进幼儿教育学成果的不断提升,是促进我国幼儿教育实施效果不断提高的必然途径。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引入,为幼儿教育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通过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促进教育成果的不断丰富与更新,因此在促进我国幼儿学教育持续开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彦琳,杨晓萍。拉康镜像理论对幼儿主体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06)

[3]何冬怡。新时期幼儿高师学生时事教育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3(03)

[4]李彦谕。国外幼儿教育模式与中国幼儿教育的比较[J].考试·中考教师版,2009(08)

关于教育论文 篇七

摘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迎来了多媒体信息化时代。根据时代的变化特点,教育机构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旨在教育出能够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青年。幼儿园作为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其中接受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儿童将来的发展。近年来,家长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同样深刻的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在幼儿园中建立科学的教育机制,以便维护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逐渐成为了整个社会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模式;儿童;身心健康

幼儿园中的学前教育,是儿童学习和智力的启蒙阶段,教育尺度的拿捏非常关键。教育尺度如果过于紧张,将放大儿童的负面心理;如果过于松散,则不易激发儿童的智力成长。所以,幼儿园中的学前教育模式,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做到松弛有度,注意维护儿童的身心健康,以确保儿童能够从心理上和身体上进行全面发展。然而在现实的幼儿园学前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待改善。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幼儿园教学经验,接下来从四个方面探究如何树立科学教育观、维护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策略。

一、改善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儿童自身为本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通常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幼儿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是充当着听众的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及时掌握儿童真实的学习状况,不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开发儿童的学习思维,也无法监管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改变,以适应新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模式,应该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儿童自身为本。让幼儿成为教学的主体,将传统的“教学为主”的理念转变为“教人为本”。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互动等方式,及时关注儿童的学习状态,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教师可对儿童普遍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在儿童精神疲劳时讲授一些有意思的非重点内容,针对大多数儿童喜欢的课题进行探讨等。教师通过改善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儿童自身为本,就可以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足,或为儿童及时进行解惑,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二、适当采取游戏教学法,锻炼儿童的身体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若想从身心两个方面对儿童进行培养,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必须保证每种方法的科学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幼儿的文化教育占据了绝大部分,而对幼儿身体素质方面的教育比较欠缺。幼儿园学前教育课程安排相对较少,而且对儿童将来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要保证儿童在接受文化教育和身体锻炼两个方面不能失衡。为了保证儿童能够从身心两个角度全面发展,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可以多开展“游戏教学法”。例如,幼儿园教师在讲授某篇课文时,可以按照课文中的情节组织开展活动,让儿童们都积极的参与进来,从而鼓励儿童进行动手、运动、劳动等,锻炼儿童的身体机能协调能力,教给他们一些运动技巧或劳动技能,有效锻炼儿童身体的同时,使他们更加有效的接受文化教育。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儿童的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都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教师的表达方式通常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听课质量。在当代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下,儿童大都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比如儿童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玩手机等。所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势必会有效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另外,在学习比较复杂的章节时,通过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化难为简”,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画或视频,从而帮助儿童更好的理解相关内容。同样,多媒体技术在降低儿童学习难度的同时,会有效激发儿童的思维,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

四、充分拓展家庭教育,确保儿童身心健康

对儿童的教育只依靠学校是明显不够的,应该充分拓展家庭教育的比重。因为,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开始,也是伴之一生的教育。家庭中成员的行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决定儿童的行为思想。所以,家庭教育是确保儿童能够身心健康成长的源泉。在幼儿园学前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建立(QQ、微信、博客等)交流平台、定期组织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等,引导家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方式,保证儿童能够时刻在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总之,幼儿园学前教育是莘莘学子学业生涯最关键的阶段之一。幼儿园校方和教师都应该以儿童将来的发展为出发点,并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既要注重儿童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也要注重儿童身体上的健康成长。为了达成此目的,幼儿园校方或教师可以参考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着手,从而更好的维护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惠;边防。幼儿科学教育下实施新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与研究。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xx—09—10

[2]袁慧。浅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新课程(上)20xx—01—08

作者:孙宇丹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本钢欣欣幼儿园

劳动教育论文 篇八

【摘要】

人类在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正是我们对人权的不断追求,所以才让人类从野蛮的时代走向了文明时代,从专权到民主,从人治人的社会走向了现在的法治社会。现今,各个国家都把保障人权作为法律的基础来保护,这些也是我们现今社会的共同目标。那么,以下要对劳动者在劳动各方面人权的保障来讲解分析以下。

【关键词】

劳动法;劳动人权;劳动保障

人权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了让人们实现自己尊严和价值,去发挥和享受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让人类从野蛮低级转化到文明的高级,从以前的人治人的社会发展到法治社会。在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中,人权制度也在随着不断完善,现今尊重人权和保护自己合法的人权权益已经成为社会的根本目的。故此,劳动人民的权益保障是要经过劳动法律法规来实现实施的。我国第一部的劳动法是在1994年7越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它的出台积极体现出了保障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对于我国人权的保障来说,也起到了很大的进展。

一、劳动法为劳动者提供了法律保障的基础

从广泛的程度来看,人权与人权保障牵连到诸多方面,比如,法律、道德等,那么我们从这里来谈一下人权与人权保障从法律的角度上相互的关系谈以下此问题。

(一)人权就是我们人类本性的要求

我们大家人人都会要求自主、自由,还会要求丰富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舒畅,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些都是认得本性所来决定的。因为不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这样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妨碍了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这时就要用法律规定权利和义务去加以改变,在人类社会一定的历史阶段,人权的保障、实现与发展,只有在法律的改变下,使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不断的超理性与和谐。

(二)人权的本质就是人们本该享有的利益

只有靠法律来保障与维护我们大家追求的利益都和他们的利益又很的关系的(马克思)。由此可见,人们所说的人权就是要受道德支持的,在现今的生活中,人权的利益必须只有通过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所规范的法规才可以得到保障。什么样的群体一个人,会享受到什么样的人权,那么怎样去确定与保护人权呢?那就有法律、法规做出明确的规定的并且我们还要借助于国家的意志去实现。

(三)法律是保障人权的工具

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法律通过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法规的方式去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实现对利益的向往与追求得到认可。因此说,我们所追求的人权就是法定的群里和义务。人权是通过法律来保障的,就如马克思说过的,“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就是同一个道理。法律本着人类权利的需求而产生的,主要为人权的实现为使命。人权的保障是我们国家法律的重要事情。在现今的生活社会当中,我们的国家早就以核心宪法保障人权的体系为纲要。也可以这样认为,人权保障体系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是与法律人权离不开的,因为它是人民人权的保障书。故此,我们大家可以这样认为劳动法主要是以保障我们劳动人民人权的保障体系的子系统。

二、劳动法对实现人权保障的条件和过程

(一)劳动人民在劳动领域里的人权关系的实现过程

一般的来说,理想的人权与法定人权的实现是处在一个动荡的过程中,那么就会受到社会法律、经济等限制的。人权分为:应然权利、法定权利与实然权利三种,这三种的人权的本身也是在相互不断地变化过程中。

(二)劳动人民人权要靠法律执行的过程实现

劳动人民权利的实现需要具备四个方面才可以的。

(1)商品市场经济的情况发展,也就是发展生产力。

(2)文化经济的发展。是指社会经济物质发展得越快就越丰富,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就会越高,同时劳动人民想要实现人权的性能就会越大。

(3)社会法制等规章制度要点的重要性。法律是人权的主宰者,所以说我们要建立健全法律,让其保障人权的法律实施。

(4)劳动人民人权意识的水平与发展。这也是对劳动人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劳动人民不会使用自己的权利或是从不主动主张自己的权利,这种表现就是对权力的放弃,所以劳动人民要做到主动去争权利,并且提高对法律、对权力的认识,去实行民主,拿起合法的权利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为自己争取合法的权利而努力。

三、结语

总之,劳动法能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能保障满足人们的实现,那么就标志着劳动法成功的实现了人权的保障,实现与人权的保障是互利的,两者的彻底实现是不现实的,虽然制定了法律去保护保障人权,但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要先实现人权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阻止,例如,公共利益上的等。但是从总的来说劳动法的实施对劳动人民的权利起到了很大的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飞速的发展,我们的劳动法也在随之不断地改善着,也在不断地适应到新的人权当中,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相信,法律的人权保障作用一定会越来越好,劳动法也会对劳动人民的权利保障越来越完美。

教育论文 篇九

教育论文

教育有很多类型,教育论文如何写,以下的教育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个体教育与整体教育【1】

【摘 要】技工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智商的培养教育,也应该重视情商的培养教育。

特别是在对学生整体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个体的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三年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快乐地成长,顺利地完成学业,成为合格的技工学校毕业生。

【关键词】个体教育 整体教育

整体是由每个个体组建而成的,一个整体好与不好,由每一个个体的好坏来决定,一个班级好不好就要看教师对每一个个体的教育而花的时间和心血了。

通过对学生每个个体的教育,良好的学生整体就会逐渐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怎样对个体、整体进行教育和管理呢?

一 调查摸底,建立档案

现在技工学校的学生都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比起“70后”、“80后”的学生,他们更前卫、时尚、自我、叛逆,思想活跃,反应敏捷,对新问题、新事物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做。

要充分认识到技校生的这些特点来进行有效的教育,还得通过看档案、与学生谈话及个别聊天,摸清班内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

1.建立学生整体档案

新生入学的第一周,教师就要尽快地建立学生档案,了解每位学生在初中时,谁做过班干部、获过什么奖励、家庭基本情况、爱好特长、喜欢什么样的班级和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等,这对今后对学生进行个体、整体教育管理尤为重要。

2.建立班委档案

学生入学第一个月,教师要尽快地建好骨干队伍,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整体,实现集体目标。

班级的核心班委,是班上优秀或较优秀的个体学生组成的,这一部分个体,班主任如运用得当,教育培养好,工作布置起来就会如鱼得水,开展得有声有色。

同时也为学校学生会、校团委提供人才。

此外,建立好班委档案才能人尽其才。

3.建立重点学生的个体档案

教师一般工作量较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分层的科学管理,工作起来就会事倍功半,抓不到重点。

因此,在开学一个月后,教师要对班级重点个体学生建立档案,根据学生个体问题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问题严重的、屡教不改的,可升级提交给学生科长,按违反校纪校规处理,对学生整个管理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二 制订计划,运用方法

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和学校学生学科的计划,制订班级的工作计划,采取各种方法,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学校的良好教育,顺利完成三年的学业。

1.完善班规,制度育人

要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对学生整体进行全面教育,使大部分个体形成一个良好的整体。

新生刚入学时,就进行一周的入学教育,然后进行军训,抓好这两个重要环节,大部分个体基本上都适应了学校的管理。

对于难以适应学校管理的少部分个体,教师可根据班级上个体出现的不同情况,用完善班规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制定班级奖励和惩罚制度。

如个别学生不愿意打扫宿舍卫生、不去打扫清洁区、扣个人操行分也无所谓的,在执行班规时,对不扫地的学生加扣操行分,由班主任带着他们一起被罚扫,在教师的带动下,他们就会听从安排,逐渐养成每日打扫卫生的习惯,去完成每天的值日生工作了。

当然,教师还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做到及时表扬、支持班委工作,使校纪、班规能顺利执行。

2.利用外援,家校育人

要搞好个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组织纪律性,使之成为合格的人才,就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

教师要掌握班里的每个学生的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并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主动与学生家长交流经验,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情况,帮助家长在家里有针对性地对自己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培养孩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个体学生通过家长、家校的共同教育,逐步地融入到良好的班级集体之中,从而使班级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3.职业规划,目标育人

有少部分个体学生,对进入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不知学习有什么用,因而学习态度不端正,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学习上无精打采,上课睡觉、看课外书,开小差,不求上进。

因此,教师在第一学期,首先,要指导学生拟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写一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系统的了解,使他们学习有方向,个个有奋斗目标。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般在任课教师上课时,学生整体都能安静学习,主要是在没有教师时,学生个体是否能自觉地学习。

因此,教师必须开展一些活动,如读书月活动,配合学校开展专业技能方面的各种大赛,在班级海选后,选拔获得名次的学生参加学校的比赛,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造整体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个体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参加学习,从不想学到“我要学”,使之能在两年的理论课学习中完成自己的规划,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 培养情商,开展活动

“情商”也叫情绪智力,它包括五种能力,即认识自己、控制自己、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和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有一定的智商,具备一业的就业基础,但在工作中能否被认可、被重视,还要看情商的高低。

因此,技工学校要培养出更高规格的毕业生,必须重视学生整体和个体情商的培养和教育。

1.自控能力的培养教育

处于青春初期的技校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化,比少年期更为突出,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

情绪变化很快,不稳定,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个体学生情绪躁动不安,在教室内大喊大叫,摔砸东西,与同学争论起来面红耳赤,甚至发生激烈争执,从而影响班级整体的团结。

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所发生的失控情绪,想办法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或写出来,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地去帮助他们。

因此班级要建立意见本和定时让个体学生在黑板上乱写乱画,并利用班会课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提高个体学生的自控能力,塑造良好的个性。

2.自我管理和激励培养教育

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教师如何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去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使这个整体的每一个个体都得到更好的提升呢?首先,大部分学生入学后都能独立自立,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离开父母后,难以适应学校的管理,教师就要与这些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爱,与他们可以做朋友,给他们提供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在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好人好事”“全月无违纪”“我为班级作贡献”等活动,把活动贯穿于日常学习、生活和劳动之中,使他们能自己洗衣服、摆放好日用品、打扫清洁区、教室、宿舍的卫生和排队打饭等,还可通过开展激励活动,制订班级目标,如“创先进班级”“夺流动红旗”“我行!我能行”等活动。

在活动中,要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要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当他们在班级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会在各个方面大有转变,自信心和自我激励能力都相应得到提高。

3.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教育

学生入学后,常出现“分帮派”的现象,即一个地方来的分一派,在班里说家乡话,同学们在一起时,很容易产生误会,不利于班级整体的团结。

学校通过开展入学教育、军训、球类比赛等活动后,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班级这个整体中搞好团结,互相友爱和帮助,但有的学生个体就不能做好,孤独、好斗、不接纳他人,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人际关系非常紧张,所以,教师一旦发现情况后,要及时到位,做好思想工作,开展各项活动。

如“一帮一”“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学会说话、善于沟通”“如果我是你”等活动,让他们学会尊重、宽容别人,平等地对待所有人,乐于欣赏他人长处而不随意侵犯他人,善于接纳他人,向他人学习,听取他人意见,这样才会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 结束语

总之,在重视学生整体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教育,它们是相互转化的。

因为,整体是由每个个体组成的,当个体达到最佳状态时,这个整体才是最好的、最棒的。

因此,教师在制订计划、设计活动中,千万不要忽略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提高他们智商的同时,也要提高他们的情商,使他们能快乐地成长,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华。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视觉整体优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坚毅。个体—群体—整体—唯物辩证法范畴立体化之十[J].求实,(4)

感恩教育【2】

摘要:感恩是一个人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文章通过对用教学实践的分析,说明了对中职学生持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阐明了感恩教育是贯穿于中职心理健康教学的一条红线。

并提出若干有效开展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感恩教育的。本土化,最终达到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感恩教育;中职生;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兴起以来,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备受学者关注。

经过近几年的心理健康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感恩教育恰恰是贯穿于中职心理健康教学的一条红线。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它的本质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1]

一、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

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

目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一味的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一些年轻人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

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们经过了解会发现,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社会、对恩人的主流感情是好的。

但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我意识淡薄的特殊阶段,加之社会的发展,在新旧价值观的撞击下,独生子女享受了太多的爱和给予,从而养成了自私任性、坐享其成、牢骚满腹、冷漠欺诈、推诿指责等缺陷性格。

表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是迷失自我、漠视生命、冷漠恩人等心理特征,这些都是感恩缺失的一种表现。

在认识自我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自我认识不清,定位不准确,甚至角色紊乱。

十六七岁的生理年龄却配套10岁左右小学生的心理年龄,说自己还是个孩子,不想长大,长大了太无聊太可怕等,只期望别人对自己的赞许,却容忍不了别人的批评教育。

在情绪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做情绪的主人,就要打消学生“糟糕至极”、“必须一定”的不合理信念,就要打消学生只注重“个人利益”、“一味索取”的思想倾向,就要增强学生对他人的同情与关怀,仁慈与宽容、理解与谅解的情感教养,才能换位思考,感恩于人,抑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再看看我们的学习,当下智能手机成为学生的“掌中宝”,“不懂不问只找百度”成为学习的应对方式。

关于教育论文 篇十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的不断变革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显示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要素作用,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逐渐加大。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教育技术应该包含教育理念和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共同组成的系统。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应该认识到,教育技术不只是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应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中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革;同时,作为一种理论、一种观念,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正在大力地促进创新人才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各学校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都必然会考虑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的投资,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变迁,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越来越先进,使用越来越广泛,为教育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正有效地推进着素质教育进程。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素质教育的支持作用

学校教学往往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支配下进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才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和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发现知识、探究知识的有效工具。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双主”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情景的创设、学习环境的设计、合作学习的构建都完全与人的认知特性相适应。两种教学理论与模式的教学过程有助于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新的内容不断出现,这就激励着人们要不断地学习进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完善自我,丰富和提高自己,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教育在理念、模式,对象、主体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教学建立在简单教具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上,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则是以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为依托,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教学空间范围不再局限于黑板讲台,出现了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维展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可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素质教育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还为传播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提供了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二、合理完善软件与硬件配套设施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硬件资源为条件,也离不开软件资源的支持。但在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现在,大部分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设备齐全且装备精良,然而却常常忽略教学软件、师资培训等软投资方面的建设。如今一些学校购置诸多的多媒体设备却没有适当的软件教材可用,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脱节。更有许多教师不了解操作硬件设施的技能和相应的软件教材设计制作的方法和技术。事实上,硬件设备如果没有人的恰当运用就只能形同虚设。因此能够灵活、恰当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相关设备运用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在软环境方面的投资其实更为重要。学校在购置设备之前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以防在设备购置后出现不能使的闲置,在硬件投人时,更应注意软件建设,加大各种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开发、利用、网页的制作,网上教学资源的维护与更新。

所以,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纠正重硬件不重软件,尤其不重视人的培训的偏颇,正确处理教育技术投资中软件、硬件和师资培训的比例关系,是保障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政策问题,而且是需要从教育技术的理论深层进行探讨的重要学术问题。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

教师对新技术的认识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只有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让教师从本质上理解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才能使更多的教师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此,学校在为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同时,也需要为教师能够合理、正确、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适当的技术支持,促进教师自觉运用,并进一步推广。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主动更新观念,跳出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更多地去考虑辅助“学”而不是辅助“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习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优势。

教师的技术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推动和制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教师操作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现代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帮助教师尽快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充分发挥现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电教室等资源优势,让现代化的设备充分运转起来。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有着传统教学媒介无法替代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必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于教育论文 第十一篇

摘要:产业社会的形成是在文明发展多元后并集体综合地展现出的一场人类社会的革新。在西方现代美术教育中,产生了将产品的审美性与现代功能性应用相结合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新的文化形式应运而生,在美术运动中,由于社会形态的剧烈变化,传统的审美方式在大产业的快节奏发展中被逐步改变,此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发展趋势带来全新的艺术审美,以艺术的形式美来反叛学院艺术的严肃的古典思潮。

关键词:产业;美学;现代艺术;艺术教育

产业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之一,它的文化蕴含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产业文化的梳理与保护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重塑了人们对自然规律与人本质的定位,注重客观与科学的自然本质追寻,开始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第一次产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英格兰中部地区首先完成资本主义产业化的最初萌芽,以从工场手产业向机器大产业转换为标志。科技的进步使得大机械生产规模化,从而取代传统手产业作坊的小规模生产活动,机械生产代表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后,在大产业的时代背景下,产业文化衍生成为文明进步的组成因素,其中艺术也通过产业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全新的艺术载体形式。产业革命的标志为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全新的改进,此后众多的科技进步推动着机械生产的步伐,这场重大的生产方式革命性转变迅速席卷欧洲大陆,并在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第二次产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电气时代,以美国的大量生产的技术革新与德国的科技领先为主导。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产业革命的爆发至使产业体制与产业社会的产生,产业文明也随之应运而生。产业社会的形成是在文明发展多元后并集体综合地展现出的一场人类社会的革新,对待科学发展的理性逻辑思维成为这场革命的源泉。产业革命由资本主义经济客观发展所带来,它的发展代表着产业体制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1870年左右,新的艺术价值取向开始在欧洲蔓延,艺术家的创作开始与哲学、科学、民族、社会等因素相结合,拓展出艺术的形式语言性、表现性、装饰性等语言探索。艺术家个体的精英化精神,取代了美术创作的群体化标准,个性语言成为艺术表达的宗旨。产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带来大产业的全新生产模式,它取代了手产业时代以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模式。生产模式的全新确立,产生了在产业流程中出现的具体分工,产品的生产与设计出现了与传统手产业制造工匠完成制造与设计模式的区分。在社会分工上,设计成为单独领域从生产过程中脱离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大产业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艺术观念出现矛盾,此时艺术设计出现依赖产业的机械生产,而并不关心产品的艺术性与普通人的关系的问题,产业生产流程化带来产品质量的粗陋,产业技术开发人员与工厂雇主只关心产业产品的营销与技术和材料的更新,对产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持不屑态度。

一、亨利伯格森的哲学理论与现代艺术

产业发展与科学进步带来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转变,思想观念开始追求全新的艺术形态,努力寻找着全新的思维拓展领域,发掘着主题的深刻性,生活的瞬息万变成为创作观察的切入点,其观念的产生依附于产业发展后社会出现的现象。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的哲学观点对现代派艺术影响巨大,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思想。伯格森对人的思维中理性成分持批判态度,他主张艺术创作要避免理性将事物的真实性所带来的静止。他提倡运用人的直觉,因为直觉会持续推动事物变化的量,并延续事物的运动。事物的存在是发展的,在发展中保持运动的方式,也是事物相互作用中延续的过程。伯格森认为人类思维与生存意识的解放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它可以触发人类在既定社会标准中释放和投入对生命本质的需求。在艺术形式中,无论是一幅绘画、一件雕塑、或是一首乐曲,其作品功能会让人产生联想与思维的跳跃,艺术成为精神载体的途径来自作品在欣赏者中产生的共鸣,作品的来源出自作者的思想浓缩与对物质事物的提炼,在这里,伯格森的艺术主张为“精神物质主义”。时间作为理论使得帕格森理论为对19世纪末期出现的新型艺术的解释带来启发性的含义,在艺术创作中,时间作为无休止的运动规律影响着艺术作品产生的即兴感,其意在突出和重视作品产生过程的灵感。这一点从印象派开始,艺术创作与作者主观感受便密不可分,作品以分离似的色彩附着于绘画形式之中,使作品明晰作者的瞬间感受。艺术家的内心活动更加清晰地在艺术创造中显露,在观者的思维推动下,联想、记忆、情感触碰在与艺术作品的互动中出现新的感知触碰。在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发展的推动下,19世纪以后的现代艺术开始与人的思维产生共识,并逐渐成为新型社会意识形态中艺术发展的主流。

二、包豪斯学院与现代艺术教育

产业进步带来物质的丰富,在18世纪末,欧洲开始出现重视科学与发展的客观思维,这种对自然物质发现与创造的过程的重视,至使欧洲社会的思想和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物质的迅速发展与进步的同时,道德、精神、审美取向等并未和物质的发展同步。在产业链条中,人的主导意识开始服从机械生产的束缚。第一次产业革命的伊始阶段,欧洲的复古风潮为产业设计的实用性带来不切实际的繁琐矫饰。英国人威廉莫里斯在19世纪后期发起了艺术与手产业运动,但是莫里斯在这场运动中过分强调艺术家的独立性,而脱离了大产业产业化模式,这使他未能解决新兴产品技术与艺术观念的矛盾。20世纪初出现的新艺术运动,也未对大产业革命性生产作出明确的判断。德国现代艺术史的代表人物海尔曼穆特修斯针对英国的艺术设计的问题,确立了以艺术设计的形式解决大产业生产与手工制造之间的矛盾。德国产业同盟组织的出现,为美术融合于产业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在青年时代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诞生地,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教育理念将产业社会的发展与艺术关于美的功能进行了现代含义的协调,将艺术的审美与技术发展融合于一体。格罗皮乌斯致力于在设计中向无生命的产业产品注入生命力,探究历史上美术家将造型观念融入各个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推崇在欧洲古代的众多画家涉猎很多设计领域。格洛佩斯是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大师,包豪斯的校舍由他亲自设计,并遵照建筑的功能规律与实用性,突出现代产业技术材料与建筑结构功能的特性,发挥建筑自身构成所表现的美学特征。这些校舍成为包豪斯建筑设计的开端,开创现代主义建筑的先河。在包豪斯的教师队伍中包括了众多的现代艺术的大师,抽象艺术的先驱之一瓦西里康定斯基在包豪斯承担现代构图理论知识的课程,《点、线到面》的出版将美术中的组成因素,分化成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俄国的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理念被康定斯基带入包豪斯的教学之中,他强调将线条的变化引入画面的节奏的关系,在空间中创造出线条的三维变化,将艺术思维方式建立于想象、分析具象与抽象元素之间的内部联系。他将绘画的抽象元素作为展开思想与精神的方式,在教学中,通过作品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启发。另一位在包豪斯执教的现代派艺术的代表人物瑞典艺术家克利,他被赞誉为最富诗意的造型大师,在克利的艺术中,他将图像分解成几何的形式与色域之间的体块。他的艺术图像风格多变,在物象的选择上运用色彩来穿梭于具象符号与线面节奏之间的变换。由于他的绘画主题充满了幻想与奇妙,使他的艺术被视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范畴。他将个人情感与绘画中创造性的要素联系起来,将客观存在的事物转换成思想的意识形态。在设计中,包豪斯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熟悉现代产业生产技术方式的同时,并寻找现代设计中的规律性发展。将美学理念融入产业机器的生产复制方式中,形成一种简便明快的产业生产形式,将产业设计中的现代性推向了一定的高度。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与其教育过程,形成了现代设计理念诞生的过程。同时,包豪斯在其美学中也出现对构成主义的过度关注,为突出产业产品设计上的材料学与设计形式的简约而忽略人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在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包豪斯学校把现代产业生产与传统手工制造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将教学与生产制作工艺相结合,并形成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将艺术的形式带给社会中的大众,艺术的形式不在受控于阶层的分化中,同时,它将现代技术革新融入生产设计之中,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现代材料的功能化应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艺术开始走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刘剑虹。具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2]蒋跃。绘画形式语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

[3]布伦丹普伦维勒著。20世纪现实主义绘画[M].应沂,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艺术教育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关于安全教育论文 第十二篇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涵和范畴

安全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外部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与主体对环境危险的认知、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等息息相关,后者正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这项教育应包含如下内容。第一,生命安全教育。影响生命安全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自然灾害类,如地震、火灾等;事故类,如交通事故等;刑事犯罪类,如杀害、抢劫、绑架等;生活隐患类,如宿舍用火用水用电不当引发的事故、饮食不注意导致的食物中毒等。要教育引导学生规避以上因素,学会防灾自救。第二,财产安全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避免财产的不正常损失,如因盗窃或诈骗等导致的财产损失。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持有正确、健康的生命观,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热爱生活。遇到学业就业压力,看到不公平的现象,面对社交障碍等能够积极进行心理调试,不致抑郁彷徨,不会做出伤害他人或自伤自残等举动。第四,网络安全教育。要教育引导新形势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提高警惕,不能沉迷其中,不受不良信息的侵蚀和教唆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全球化带来了各国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和互相影响。各国在享受全球化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一些不良文化,对涉世不深、分析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有一些意志力薄弱的新形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错位,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2.社会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当前全社会教育的注意力仍然过多地集中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方面,对学生的心理、法纪、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则关注不够甚至有所忽视,导致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必要的资源投入。

(二)校园因素

1.校园安全环境日趋复杂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已由象牙塔演变为开放的小社会,不同年龄、层次的外来人员与学生同在校园内生活,不法之徒乘虚而入,敲诈勒索,侵害学生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扩招而新建的校区不少位于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水平不高,刑事犯罪风险相对较高,食品安全状况堪忧。

2.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关心与就业率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仅停留在文件、报告层面,没有在整个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部分高校虽然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建设,在人防、物防、技防方面投入较多,但却忽视了安全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工作陷入被动。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体系。多数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普遍存在重说教、轻实践的问题,教育形式呆板,学生不感兴趣,安全教育远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家庭因素

1.少数父母成为安全教育的反面教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和思维习惯深刻影响着孩子,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过马路闯红灯,孩子也会模仿;父母习惯吃路边摊,孩子也少不了馋嘴要吃;父母不重视用电防火安全,孩子的防火防电意识也往往不强。

2.过分溺爱对大学生安全产生“负能量”新形势大学生多为“9后”,父母溺爱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溺爱会产生两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除了学习什么都舍不得孩子去做,也就使孩子失去了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安全教育、获取安全知识的机会,对危险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性,容易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溺爱也会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学业、就业压力时容易感到彷徨无助,面对挫折和人际交往的障碍容易心情抑郁、自怨自艾,甚至反应过激、报复他人。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教育是大学生由懵懂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其目的不仅是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是要将其打造成为心智成熟、人格健全、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高校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采取有效举措来提升安全教育的成效。

(一)拓展安全教育的内容

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应当成为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大生命安全意识的教育力度,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尊重自己和他人,理性、淡定地看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在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同时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远离侵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高校应当建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各项安全教育有效衔接,互相补充,甚至将安全教育课程定位于必修课,用“学分”的刚性要求唤醒学生对自身安全的重视。

2.强化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人身财产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案例显示,大学生遇到危险时往往手足无措,坐以待毙,以致酿成惨祸,这也凸显了实用技能的重要性,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技能培养:

(1)基本逃生技能,如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消防常识,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不要贪恋财物等。

(2)基本防盗防抢技能。如加强个人财物的保管,接快递保持警惕,不贪占小便宜等。

(3)基本急救能力,学校安全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专业人员现场演示等教会学生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急救措施的具体操作以及食物中毒的现场急救等。

3.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生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网络,不要沉溺其中;提醒大学生注意财产安全,防止各类网络电信诈骗及黑客攻击;有效识别、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提高甄别能力,不轻信陌生人,不轻信网络上的各种言论,不造谣、不传谣,从心理上构筑网络“防火墙”。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显示,由于学业、就业和情感等缘故,1%—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伤人、自虐等事件。高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广泛开展心理安全教育,通过广泛宣传、举办知识讲座等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同时要关注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遭遇家庭变故和学业、情感挫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持续跟进开展心理干预,防止出现问题。

(二)创新安全教育的形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当转换思维,从“学校要学生学习什么”向“学生希望提供什么”转变,做好安全教育需求调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不断改进安全教育的方式,提高工作针对性。

2.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充分利用好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等传统教育载体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增加有关实战演练的内容,如邀请公安、消防等单位走进校园举办演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街道、派出所,帮助学生对社会整体安全形势以及危险程度较高的地域、场合、时段有直观的认识。

3.充分用好新媒体教育平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生活。学校也应与时俱进,充分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例如建立官方微信平台,用更加专业的安全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语言风格、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推送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关心自身安全,有条件的甚至可以与网络、影视公司合作开发安全教育趣味游戏、微电影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三)健全完善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体系

1.建立安全教育责任制高校要将校园安全提升到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部门以及各年级、班级设置专项负责人,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与学生安全相关的各项工作制度及工作预案,确保有备无患。

2.健全相关部门协同机制各高校应当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学生安全、重视安全防范的良好氛围;在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公安、综合治理等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有效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园人员的排查和管理,面向学生加强安全服务的宣传,使更多有安全需求的学生可以便捷及时地获得安全服务。

3.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涵盖安全教育课程教授者、年级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主体的安全教育队伍,邀请公安、消防、网络、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从源头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4.加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配合建立学校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渠道,帮助家长改变“学生安全问题只是学校责任”、将学生送入学校后“大撒把”、对学生安全不闻不问的错误观念。加强对学生思想、学习状况的摸排掌握,任何一方了解到影响学生安全的不利因素均需及时向另一方通报,共同研究解决对策,确保学生安全实现从学校到家庭的无缝衔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这12篇教育论文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教育论文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新范文

班级管理论文(优秀12篇)08-19

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词精选9篇08-19

论文小结心得体会及收获 论文总结收获最08-18

初中物理论文(优秀7篇)08-18

勾股定理小论文 勾股定理小论文100字【精08-18

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报告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08-18

会计专业论文【通用7篇】08-18

国际金融学论文(最新3篇)08-18

毕业论文后记【最新13篇】08-18

马哲论文(最新8篇)08-18

122 16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