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最新7篇)

时间:2023-05-07 09:43:30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下面山草香为大家整理了7篇高一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篇一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学习地理的方法 篇二

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我们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克服困难,我们要让自己对地理产生学习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去培养自己对地理的理解,当我们考试失败时,我们不要灰心,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行。

合理利用学习时间

在我们学习地理的时候,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地图,那么怎么才能把地图背下来呢,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家里的墙上贴上地图,这样我们没事的时候就可以看见,会增加我们的记忆力,我们还可以吧地图贴在我们的书桌上,这样无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还是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可以背诵地图,即使我们在玩闹的时候也能够学习。

及时解决问题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不会的问题一定要及时的去解决,经常的和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看看自己理解的知识和老师同学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我们在制定学习的计划的同时,一定要知道什么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我们制定了计划就一定要努力的去完成它,一定要有一颗恒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提高自己的地理成绩。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三

【一】

1、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还有国际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例:山东接受韩国产业转移的原因

地理位置优越,距离近;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技术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社会协作条件好;劳动力丰富等

例:广东产业转移到江西的原因

临近广东,有铁路相连,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且较廉价;地价水平低等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注意分转入和转出区)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例:对转入区的影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改变原来的地理景观,加重环境污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篇四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五、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六、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一七、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八、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励扶持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4)措施: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④改善交通条件

5、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九、传统工业区[理解记忆]

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记忆]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

十、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理解记忆]

1、 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 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

十一、重要的交通运输网[记忆]

1、铁路网(文科要求)

五横:

京包-包兰 陇海-兰新线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 滨洲-滨 南昆

七纵

京沪 京九 京哈 京广 焦枝-枝柳 宝成-成昆 兰青-青藏

2、修建铁路的意义作用:

政治战略意义--(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2)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经济意义--(1)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2)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3)完善交通铁路网

十二、直面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 [理解记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记忆]

(1)资源短缺

(2)生态破坏

(3)环境污染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

3、环境问题的分布:[记忆]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十三、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防治:[理解记忆]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2)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五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出生率 和 死亡率 共同决定的。[ 记忆 ]

2 、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 70 亿人口日”( 2010/10/31 );中国 13 亿人口( 2005/1/6 )。[ 记忆 ]

3 、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4 、 20 世纪以来特别过去 100 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 100 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 人口自然增长率 和 人口基数 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措施: 发达国家 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 、人口增长模式由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8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9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记忆 ]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 死亡率 下降开始的

10 、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 ]

口诀:欧 ( 北 ) 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1 、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 记忆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 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4 、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记忆 ]

5 、人口迁移的意义 [ 理解 ]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 理解记忆 ]

对人口迁出地: 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 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记忆 ]

( 1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 )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 经济因素 往往起重要作用。

8 、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 理解记忆 ]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 人口的合理容量

1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 [ 理解 ]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 [ 记忆 ]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 、合理人口容量概念:[ 记忆 ]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 1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 、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 、 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3 、功能区比较 [ 理解记忆 ]

4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记忆 ]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 、 经济因素 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 付租能力 。影响 付租能力 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 , 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

6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 理解 ]

7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 1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 2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 3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 4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 理解 ]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 、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记忆 ]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 100 万以上)、大城市( 50~100 万)

中等城市( 20~50 万)、小城市( 20 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 、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 理解 ]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 、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 理解记忆 ]

( 1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 2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 3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 、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 、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 [ 理解 ]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 、 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 1 )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 (赢利) 服务人口 = 门槛人口 (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 (亏本)

( 2 )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 低 ,门槛人口 小 ,为 低级 商品;价格相对较 高 ,门槛人口相对较 大 ,为 高级 商品

2.3 城市化

1 、城市化的含义 [ 理解 ]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土地的城市化

2 、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记忆 ]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记忆 ]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 、城市化的意义:

( 1 )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 2 )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 理解记忆 ]

6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8 、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

( 1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 2 )建立生态城市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

1 、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 、农业区位的含义:

(1) 农业生产的位置 (2)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记忆 ]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 市场因素 。

4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5 、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 理解 ]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 (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 (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 (交通因素)

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 (水源因素)

6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 理解记忆 ]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 专业化 和 地域化

7 、农业地域的含义: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的结果。

8 、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记忆 ]

( 1 )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 2 )自然条件( 3 )社会经济条件

9 、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记忆 ]

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 (墨累 - 达令盆地)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10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记忆 ]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 — 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优点: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

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 、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 [ 记忆 ]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 、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记忆 ]

(1) 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 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3 、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 记忆 ]

(1)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 单产高,商品率低 (3) 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 水利工程量大

口诀:“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4 、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 [ 记忆 ]

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 记忆 ]

(1)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 交通运输便利 (3) 市场广阔

(4) 地广人稀 (5) 机械化程度高 (6) 农业科技先进

6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 记忆 ]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就美国而言的部分典型区位优势:如位于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且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3.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 、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 [ 记忆 ]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 、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 [ 记忆 ]

(1)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 地广人稀,地价低

(3) 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 、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 、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 记忆 ]

( 1 )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

( 2 )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 3 )种植饲料 ( 4 )开辟水源(如打机井)

( 5 )培养良种牛、防病害

5 、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 [ 记忆 ]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 、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 记忆 ]

(1) 气候温凉、潮湿,

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温带海洋性气候)

(2)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 、乳畜业的主要特点 [ 记忆 ]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五种农业地域对比表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篇六

1、物质性—天体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属于天体的一部分不叫天体,如:陨星≠流星体)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基本天体:恒星、星云)

2、运动性—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形成条件: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中心天体:太阳

天体系统的层次性:中心天体:地球河外星地月系卫星:月球

太阳系其他行星系统(行星及卫星)

银河系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他恒星系统

注:总星系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一级天体系统,也是目前我们仅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而不是整个宇宙。半径约为150~200亿光年。

3、八大行星距太阳远近:(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八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5、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轨道之间,即类地行星与巨行星之间。

6、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注:行星绕太阳(恒星)运行,卫星绕各自的中心天体-行星运行。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篇七

影响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河流、地形、气候、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区位、生产方式、政治、历史、宗教、旅游、科技等)。

(1)河流:具有供水功能和运输功能(古代特殊的防卫功能);一般在河流起止点(源头和河口不同)、过河点、交汇点容易形成城市,原因是这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散。

(2)平原地区城市多,原因是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物产丰盈,交通便利,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气候:城市大多分布在气候适宜、降水适度的地区。(我国城市分布图)

(4)矿产资源:主要在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资源型城市。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大庆等;美国的匹兹堡,英国的阿伯丁,伯明翰等。

(5)科技城:日本筑波,美国硅谷,中国中关村。

(6)政治职能城市:美国首都—华盛顿;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中国首都—北京;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巴西首都—巴西利亚

(7)宗教城市:拉萨,麦加,耶路撒冷等

(8)旅游城市:桂林市、黄山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7篇高一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够让您对于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最新范文

精选儿童益智故事大全通用4篇05-07

小学二年级拟人句子优秀15篇05-07

描写关于桃花的优美诗句【精选6篇】05-07

生日邀请函优秀11篇05-07

梦想的名言警句15篇05-07

今天下雪了日记优秀15篇05-07

民间幽默故事【优秀14篇】05-07

莲的历史(3篇)05-07

《金星人的挫折》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4篇05-07

情感伤感日志精选7篇05-07

129 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