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英雄事迹 抗美援朝的故事【优秀2篇】

时间:2023-12-25 09:12:34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支持朝鲜人民抵抗美国侵略的群众运动。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以下这2篇抗美援朝的故事是来自于山草香的抗美援朝英雄事迹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抗美援朝的故事 篇一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看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我感慨万千。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穿越历史,领略了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事迹。我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我们新世纪的少年,一定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保家卫国!这里给大家分享有些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20《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

他们,战无不胜;他们,毫不畏惧。把生命的滴滴鲜血点缀在伟大的祖国母亲身上;他们,永远把祖国放在第一位;他们,战胜了叫做“纸老虎”的困难。

他们就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们。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我们的亿万同胞们,经历了多少困难,才能赢得一点点生存的希望,和生命的曙光。

食物,对于他们来说,吃到一碗米饭。就是他们最大的奢望了。听着曾爷爷在我们讲他过去打土匪、打日军、打美军的故事。曾希贤爷爷作为部队的大当家,想想当时的战友们吃的是什么?玉米粥。玉米粥听起来还不错,但事实上却是少许的玉米和熙熙攘攘的野菜。每一个人也吃不到多少。即使这样艰苦的生活,曾希贤爷爷照样带领部队的几十名战友英勇战斗。来到了土匪的领地,曾希贤爷爷把战友们分成了三排。“一排上!从东北方攻进寨里。二排上!主攻大门。三排上!来掩护所有成员。”他们毫不畏惧,冲锋在前。最后把那些烧杀抢掠的土匪们打的落花流水,为人民立了功。

曾希贤爷爷如今85岁了。他还与我们分享了许多伟大的,感人的故事。生命垂危的战士,在临死的时候,都还想着任务,想着祖国。最后曾希贤爷爷还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争做四有新人。我联想到我的期中考试,对于抗美援朝的战士们所面临的困难。我是微不足道的,我要继续努力。

曾爷爷还说: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现在没有战争了,但是我们要努力学习,要把自己学习中的困难当做敌人。你战胜了困难就等于战胜了敌人。听了曾爷爷的话,我满怀信心,也希望自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明白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曾爷爷他和他的战友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我们始终不会忘记你们:那些用生命来捍卫祖国的战士们!

2020《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2

抗美援朝纪念馆坐落于丹东市的英华山上,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专题纪念馆。每当我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就会产生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钦佩。

今天,我们全校师生怀着无比崇拜的心情来到抗美援朝纪念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雄伟的历史丰碑——抗美援朝纪念塔。纪念塔,气势恢弘,雄伟壮观,塔高53米——象征着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的巨大胜利。

我们坐在纪念塔的前面,聆听着大队辅导员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好汉人物事迹。雨来、罗盛教、黄继光……我仿佛一下子看到了那鸭绿江大桥上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情景。

我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着,我被他们的爱国之心感动着,我更被他们的勇气而激励着。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正如作家魏巍所说:他们是世界上一切巨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我们以我们祖国有这样的好汉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国度而骄傲,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参观过纪念塔后,我们来到了陈列馆,展厅中丰富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展现了抗美援朝时期无数英烈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大字永 远在世人的心中铭刻。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塑像伫立在展厅中央,来到展厅的人心中回荡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之歌。

参观了陈列馆后,我们又来到了全景画馆,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记述了第二次战役,反映了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英雄气概:彭老总叱咤风云;黄继光勇扑枪眼;邱少云身卧火海;罗圣教跃入冰海等无数英雄形象。

无数先烈血战沙场,抛头颅,洒热血,是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拼搏使我们打胜了这场战争。如今,距朝鲜停战已经有50多年了,现在的生活幸福了,社会进步 了,祖国强盛了,在中国人欢悦的时刻,我们一定不会忘记曾经有志愿军战士们的付出。我想,当他们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时,他们在九泉之下也会开心的。

2020《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3

抗美援朝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者。在抗美援朝中,中国涌现出了许多许多的英雄,他们的感人事迹至今还让我深深感动,其中给最令我感动的两位英雄是邱少云和黄继光。

有一天,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从5点多开始一直埋伏在“391”高地边上的草地里,等待时机发起进攻,拿下“391”高地。这时,敌人已经感觉这里不安全了,有我们的伏兵,就派飞机向周围有草的地方投下燃烧弹。这时,燃烧弹迸出的火溅在了邱少云的身上。刹那间,邱少云的身上燃起了熊熊大火,他疼痛难忍。如果他在后面的泥潭里打个滚,火立马就能被弄灭。但是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为什么呢?原来邱少云知道,他如果一打滚就会引起敌人的注意从而暴露目标。他一动不动,一直到牺牲。黄昏时刻,我军冲向了“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灭。从冲锋到结束,才40多分钟。

抗美援朝的故事 篇二

在沈阳市于洪区陵东乡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长眠着123位志愿军英烈,其中有获得特级战斗英雄荣誉的杨根思和,还有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杨连弟……陵园于1986年被定为首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苍松翠柏的背后,留存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陵园的修建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以下简称为陵园)是由东北人民政府拨款,东北军区政治部负责修建的。陵园于1951年4月动工修建,同年8月完工,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中烈士墓占地面积为4万平方米,分为东、西、北3个墓区。每座烈士墓均是用水泥砌成丘状,墓碑朝南,上刻烈士英名及生前事迹;墓内用砖砌成1米多宽、2米多长的长方体空穴,后部留有砖门,灵柩由此入葬后,再重新砌好后封土。陵园的附属建筑为坐东朝西、面阔五间的砖砌平房。

1951年12月10日,东北军区将陵园正式移交沈阳市民政局管理。之后,陵园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改造扩建。

1962年10月,在陵园内正中增建了一座高23米,呈四棱锥形,由花岗岩砌成,顶部是铜铸的中朝两国国旗,国旗下为手握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铜像的烈士纪念碑。

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民政系统的同志曾专程到北京请为纪念碑题字。说:“董老的毛笔字比我好,请董老题字吧!”于是,董必武挥毫题写了“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12个大字。

该烈士纪念碑上的471个字的祭文是由国务院负责起草,总理审定的。

郭沫若在为陵园题写园名的同时,赋诗一首:

煌煌烈士尽功臣, 不灭光辉不朽身。

鸭绿江南花胜锦, 北陵园畔草成茵。

英雄气魄垂千古, 国际精神唤万民。

峻极高山齐仰止, 誓将纸虎化为尘。

1999年,在陵园内扩建了广场,兴建了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展出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陈列、收藏着400多件珍贵的文物。

如今,陵园占地面积达24万平方米,遍植各种树木4000多株,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翠柏掩映着繁花,苍松覆罩着绿草,丰碑迎接着朝阳,既庄重肃穆,又清新典雅,有力地烘托了革命烈士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使前来参观的扫墓者肃然起敬。

迎接英灵

陵园中所安葬的烈士遗体,大多是1951年5月至1955年底,由朝鲜战场运送回来的。当时,烈士们牺牲后,一般都是直接掩埋在战场附近。所以,在后来决定将部分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首先由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去当地寻找烈士墓,起出遗体后,运至丹东市,经入棺装殓再转运到沈阳市。每位烈士的入园登记表上,均盖有“中国人民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的印章和中国人民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谭开云等领导的亲笔签名。

当年,陵园还在修建过程中,便有烈士遗体相继送来安葬。第一位入陵园安葬的烈士为志愿军第六十六军第五八八团团长赵兴玉,四川省达县石岗岭人,1916年出生,1933年9月参加红军,1937年12月入党,历任县大队长、营长、副团长、团长,1951年1月在朝鲜战场牺牲,入园时间为1951年5月。

在每位烈士遗体入园时,有关方面都要举行追悼仪式。其中、、孙占元等3位烈士的下葬仪式尤为隆重。当年的《东北日报》 《沈阳日报》 《人民日报》等报刊对此均有详尽的报道。

1953年2月24日晚8时20分,当载有、、孙占元3位烈士灵柩的火车驶入沈阳南站时,东北军区政治部、治丧委员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各界代表在站台上迎接灵柩,恭谨地将灵柩抬上灵车,前往设在沈阳市中心区广场(即今八一公园)西侧的灵堂。

在精心搭建的灵堂祭台上,并列着3位烈士的大幅遗像。按照传统的丧葬习俗,由沈阳市各界人士组成的烈士治丧委员会成员轮流守灵。7天后,公祭活动正式开始。在连续3天的时间里,宛如潮水般的人群踏着积雪,抬着花圈,前来祭悼英烈。灵台前,很快布满了花圈、挽联、祭文、誓词及祭品,以致需要增搭灵棚方可容纳。

3月6日清晨,沈阳市各界人民代表22000多人齐集广场参加追悼大会。在一片哀乐声中,3位烈士的灵柩被分别抬上3辆军用卡车,其车厢的四角,站立有护灵的志愿军战士,他们头戴钢盔,手握钢枪,全副武装。车厢板用白布覆盖,车前挂有两条又长又宽的用白布制成的挽带,当地党、政、军领导和各界代表数十人手执挽带在前引灵,随后为蜿蜒1公里长、抬着数百个花圈的送葬队伍。数十万市民冒着寒风,肃立大街两旁,迎候、目送烈士英灵向陵园进发。

当日11时50分,送葬队伍在步行1个多小时后到达陵园。13时整,3位烈士的灵柩同时下葬,在雄浑悲壮的哀乐声中,治丧委员会负责人为3位烈士的墓碑揭幕。

一级战斗英雄杨连弟烈士遗体的入园时间为1953年5月15日。

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烈士遗体的入园时间为同年7月4日。

杨连弟和杨根思两位烈士下葬时,沈阳市各界人士均在陵园内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最后一位入园的烈士

1994年,陵园迎来了最后一位入园的烈士。他的名字叫何渠若,1920年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1938年7月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从抗大毕业后,历任独立旅秘书、连指导员、旅政治部主任、团政委。1951年4月入朝,历任团长兼政委、副师长、师政治委员。朝鲜停战回国后,先后任第三十九军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1971年2月,调任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简称“军停会”)朝中方面中国人民志愿军委员。

何渠若再次入朝后,主持完成了“军停会”档案整理工作,形成了《十八年军停会斗争策略》。他带病自学英语和朝鲜语,遵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与朝鲜人民军代表密切配合,高质量地完成谈判任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和以金日成名义颁发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常言道:“外交无小事。”在“军停会”谈判期间,每天要连续坐着六七个小时,有时长达12个小时,且中间不休息,一旦有人起身上厕所,对方便会认为是退场抗议。何渠若由于在战争年代就患上了肠粘连和胃病,后又得了小肠疝气和心脏病,为了维护中国代表团的形象,他在举行谈判的前一天晚上,就开始禁水,兜里揣着各种急救药物,以免谈判中途上厕所。在他的日记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字句:心脏病又犯了,凌晨一时就寝,人很疲累等等。1972年冬季的一天,何渠若正在谈判时,心脏病突然发作,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呼吸急促,但他仍然坚持到谈判结束,才被送到当地医院抢救。1973年2月,遵照上级的指示,何渠若回国治疗,同年9月病逝,终年53岁。

到陵园扫墓次数最多的烈士子女

在陵园烈士亲属来访登记簿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名字是“杨长林”。杨长林是杨连弟烈士的长子。几十年来,每年清明前后,或者从天津出差来沈阳,他都一定要到陵园来,他的弟弟和妹妹也多次来到陵园。

杨长林说,他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时间是1951年的10月,那时他才8岁。当时,杨连弟作为志愿军战斗英雄国庆观礼团代表归国观礼,并应邀列席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后,杨连弟回到了天津老家。那一天,杨长林的小伙伴突然跑来告诉他:“长林,你爸回来了!正在学校作报告呢。”杨连弟作完报告后很快就重返朝鲜战场,父亲穿着军装骑着白马徐徐远去的背影,永远定格在了杨长林的记忆里。

杨长林说,当年,父亲牺牲的消息在报纸上登了,电台里也播了,但全家人起初并不知道,因为家里没有报纸和收音机。后来,是邻居看到了报纸告诉了他的母亲,因为他的母亲不识字。“母亲当时就惊呆了,一脸茫然,而且一直都不相信,总觉得父亲会回来。直到父亲的《烈士阵亡通知书》送到家时,母亲才相信,父亲已经与我们永别了。”杨长林闪着泪花回忆道。

杨连弟的妻子比丈夫小1岁,杨连弟牺牲时,她才32岁,小儿子杨长勇刚出生。“母亲一个人将我们兄妹4人拉扯大很不容易。每逢父亲忌日,她总是拿着父亲的照片偷偷地落泪。前些年,母亲时常到机关、学校、部队作报告,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2010年11月21日,母亲在天津逝世,享年92岁。”杨长林说道。

没有迎来的一位英灵

当年,陵园曾经做好了准备,迎接一位烈士的英灵。但后来被告之,根据的指示,这位烈士的英灵安葬在了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志愿军烈士陵园。

这位烈士的名字叫,1922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他是和所生的长子。1950年10月参加志愿军,同年11月25日在敌机突然轰炸志愿军总部时牺牲。

后来,随着一些材料的陆续解密,人们对于烈士的安葬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牺牲的当天,曾有人提出要把烈士遗体运回国内。时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的经过反复考虑,作出了就地安葬的决定。后来,在接见等志愿军领导同志时强调:“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并说,“你们做得对。”

1954年12月中旬,志愿军总部鉴于、杨根思等战斗英雄和团以上干部烈士的遗体均已运回国内,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就安葬烈士一事给中央军委发来一份请示,军委总干部部起草了复电,要求志愿军总部将的尸骨运回北京安葬。当这个复电的电文呈送此时已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审批时,他觉得不好擅自决定。于是,给总理写了一封信,说明了他的意见。

总理:

昨二十四日赖传珠同志拟一封电稿,将同志尸骨运回北京,我意埋在朝鲜,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的经过,不愧为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以此教育意义甚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原电稿已送你处,上述意见未写上。特补告,妥否请考虑。

敬礼

十二月二十五日

当时看了的信,想到金日成已来电请求将的尸骨安葬在朝鲜,他认为说得有道理,的尸骨不宜运回国内安葬,更不宜在北京安葬,应该和牺牲了的志愿军烈士埋在一起,这样做政治意义更大。于是,将的信批转给阅示。

在的信上用铅笔批示道:“同意德怀同志的意见,把岸英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掩埋在朝鲜的土地上,也不要为他举行特殊的葬礼。”

当日,在的信上作了“尊重你的意见和朝鲜同志的要求,请(传珠)重拟复电”的批示。刘少奇、邓小平圈阅后也都表示同意。

后来,当的妻子刘思齐、的弟弟毛岸青的妻子邵华再次提出“迎岸英回家”的请求时,这样回答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也应该埋在朝鲜。”

令人动容的一笔捐款

在陵园接受捐款的登记簿上,记录有蔡正国烈士的儿子蔡小东的名字,捐款的数额虽然不是很大,但说起来,却是令人动容。

蔡正国,1909年生于江西省永新县丰田村,1929年参加革命,1932年参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4月12日在朝鲜前线牺牲,时为第五十军副军长。当年,在看到志愿军总部发来的电报后,悲痛地说:“蔡正国、蔡正国,不幸殉国,又折我一员骁将!”

蔡正国的妻子张博是一位美丽、坚强的女性,她于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3年4月与蔡正国结婚。张博生下第一个女儿时,因为没有奶水哺育,孩子出生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1948年,第二个孩子蔡四东的出生,让蔡正国和张博的丧女之痛得以缓解。1953年2月,他们的第三个孩子诞生。蔡正国从朝鲜前线来信,为这个男婴取名叫“小东”。就在张博忙着办手续,要带着两个儿子去朝鲜与蔡正国团聚时,传来了蔡正国牺牲的消息。一年后,刚年满6岁的大儿子蔡四东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相继的丧夫、丧子让张博悲痛欲绝,精神几近崩溃。后来,在蔡正国烈士安葬时,由于蔡小东还小,张博没有带上他,一个人来陵园送别丈夫。

蔡正国牺牲6年以后,在组织的劝说下,张博勉强同意改嫁,新婚丈夫名字叫董凤奎,是某军医院的政委。当时,她与董凤奎来到陵园祭奠蔡正国。董凤奎在墓前宣誓道:“蔡副军长,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顾好张博同志,照顾好您的儿子小东!”此刻,一旁的张博已经是泪如泉涌。抗战时期参加革命、朴实敦厚的董凤奎兑现了他的诺言。婚后,他再也没有让张博去领儿子的烈属抚养费,也没有再要一个自己的孩子,他在病故前最后办的一件事情仍是为了安置烈士遗属的生活。

蔡正国牺牲时,由于蔡小东还在襁褓之中,他的身世很自然地被隐瞒下来。直到他18周岁,成为了一名战士后,才由蔡正国生前的战友集体出面,告诉了他生命中应该知道的一切。蔡小东至今清晰地记得,那是1971的一天,他奉命来到大连一所疗养院的会议室,推门进去一看,不由愣住了,沙发上笔挺地坐着迟浩田等一群将军。时为旅大警备区副司令的赵国泰对蔡小东说:“今天我们把你找来开这个会,要郑重地向你说明你的身世。”接着,将军们依次举手发言,向浑然不知的蔡小东讲述起他父亲过去的事情。他听了十分震惊,当让他发言时,他慷慨激昂、滔滔不绝,但究竟讲了什么自己并不清楚……他终于因刺激过度而昏倒在地。

蔡小东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来到了陵园祭奠父亲。母亲打开了一个漆皮剥落、锈迹斑斑、上了锁的铁皮箱,让他看了父亲留下的遗物:各种纪念章和历史照片;伴随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存下来的中国工农红军公略步兵学校第一期学员“毕业证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笔记和日记、抗美援朝期间写的16封家书,还有一件牺牲时穿在身上、血迹斑斑的毛背心和几个使用过的公文包。

多年后的一天,蔡小东在和妻子在整理父亲留下的遗物时,忽然发现怎么没有《革命烈士证明书》呢?年事已高且身体欠佳的母亲对此也是说不清楚。烈属的身份虽然确凿无疑,但没有《革命烈士证明书》毕竟是父亲遗物收藏、传承的遗憾。蔡小东为此询问了有关部门,所有的人都对他说:“你父亲是副军长,还做过代军长,不可能不发给你呀!”

后来,经蔡正国生前所在部队和民政部门专门抽人查证,发现当年确实漏发了蔡正国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还有抚恤金。这样,蔡小东在父亲牺牲40年后领到了补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但当工作人员把按照当年标准应发的610元抚恤金交给他时,他傻眼了,一再地表示,自己不是为这抚恤金来的。经过再三劝慰,蔡小东才把抚恤金领了回去。之后,蔡小东经过慎重考虑,把抚恤金加倍捐献给父亲陵墓所在的陵园,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为53位烈士寻找亲人

陵园落成以后,每逢清明节,当地党政机关、驻军和各界人士都要前来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平时前来祭扫者也是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自建园以来,祭扫者累计超过2000万人次。

让陵园管理部门感到纠结和不安的是,尽管他们做了许多努力,但到2008年清明节前夕,在“烈士亲属来访登记簿”上,仍然有53位烈士的名字下面一直是空白。他们希望能和这些烈士的亲人们联系上,这样不但能让烈士的亲人前往祭拜,告慰烈士英灵,更是抢救烈士资料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8年3月18日,陵园管理部门向前来采访的《沈阳日报》记者伏桂明倾诉了这一希望,指出如今烈士的兄弟姐妹大多已七八十岁,如果再不抓紧寻找,就可能永远没有机会为烈士扫墓了。伏桂明当天便向报社领导作了汇报。

《沈阳日报》以党报的高度责任感和新闻良知,在第二天发表了题目为《抗美援朝烈士的亲人们,你们在哪里》的文章,介绍了53位烈士的简况;同时,开辟了“期待重逢·寻找烈士亲人”专栏,发出“抢救烈士资料,弘扬烈士精神,告慰烈士英灵、安慰烈属情感”的呼唤,并由此开启了“寻找烈士亲人活动”。

然而,仅凭一份名单,要寻找多年杳无音讯的烈士亲人,这个过程远比想象的要艰难、曲折得多。同志们需要设法跨越三道“关卡”:第一个是地域辽阔带来的不便。这53位烈士的家乡分散在全国13个省份,对于一个城市党报来说,难度可想而知。第二个是行政区划的变化大。从烈士牺牲到2008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各地行政区划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很多地名甚至已完全更改,而且,有的烈士籍贯登记本身就是错的。第三个是信息闭塞。多数烈属仍然住在较偏远的农村和山区,能够听到“寻亲声音”的渠道很少。但是,同志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们联络了13个省的200多个地区,克服重重困难,远赴烈士家乡,从城市到村庄,行程11970公里。同时,“寻找烈士亲人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敬烈士、爱烈士、亲烈士、继承烈士遗志、传承烈士精神的氛围弥漫了整个辽沈地区。从退休职工到在职人员,从中小学生到大学生,从现役军人到复员转业的老战士,都在关注这一活动的进程,许多人自愿加入到寻找烈士亲人的行列当中。期间,发生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2008年3月20日晚,《沈阳日报》得到了第一位烈士亲人的消息——孟文彬烈士90多岁的姐姐孟须和外甥女郭东北住在河南省郑州市。郭东北打来电话说,抗美援朝开始后,舅舅和准备结婚的女朋友都参加了志愿军,相约胜利回国后再结婚,可他最后却永远离开了大家。当时家里只接到了一个关于他牺牲的通知,却不知道葬在哪里。这些年,她母亲和家里人一直都在寻找舅舅遗体的安葬之地。

林广山烈士的弟弟、68岁的林光海是寻找到的烈士亲人中第一个来陵园扫墓的。2008年4月2日上午,林光海手拿自己绘制的哥哥肖像,老泪纵横地跪倒在哥哥墓前,诉说着50多年的牵挂。他坚持了50多年寻找哥哥,一直未果。直到一天下午,思兄难耐的他在家里电脑上哆哆嗦嗦地输入了哥哥的名字,居然出现了《沈阳日报》登出的53名烈士名单,“林广山”赫然在列。

也就是在这一天,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沈阳日报》发起的“寻找烈士亲人活动”的消息。之后,有关省份的50多家媒体,还有众多的网站、论坛和更多的人们先后加入了为烈士寻找亲人的行列。

为了寻找侦察英雄齐进虎烈士的亲人,有关同志用了1年多的时间。资料记载齐进虎烈士的家乡是“山东省莱城县崖头区前圩村”,但从2008年3月19日开始,报社百余次致电山东省有关方面而没有结果。在此期间,同志们了解到山东没有“莱城县”,只在莱芜市有个莱城区。有读者说威海有个崖头镇,可能就是“崖头区”。于是,报社又给威海市和崖头镇打电话,但当地人都说没有“前圩村”这个地方。之后,一次次出现新线索、新希望,又一次次断线、失望。直到沈阳市政法委的一名工作人员给报社打电话说,其妻子的老家离齐进虎烈士的家乡“前密文村”不远,才重新有了一个新的寻找方向。2009年4月4日,记者在当地民政部门帮助下,终于通过电话与齐进虎烈士的弟弟齐进山取得联系。烈士家乡的准确地址是“荣成市崖头镇前密文村”。

当年,由于条件所限和种种原因,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一个个地进行仔细核对、甄别。不少烈士原始记载的家乡地址早已“面目全非”,需要多方查询,方有确实信息。如山东籍烈士李锡臣家乡记载的是“复程县青崮集北区单店村”,但该村早被更名为“曹县苏集镇单店村”。还有山西籍烈士刘光义的老家记载时为“应县三区南应村”,但有关同志在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里,研究了3份应县不同年代的地图,找到了一大堆带有“南”字的村名,就是没有找到“南应村”。再查地图时,发现了一个叫安营的村名。有人提出:“会不会南应就是指安营?因为当地方言把‘安’读成‘南’。”结果,这听起来有些不靠谱的怀疑被证明是正确的。烈士的长孙刘永清一家就住在安营村,当初的登记者不懂山西方言,就把“安营”记成了“南应”,造成了一个横亘50多年的“误会”。

从2010年3月24日开始,寻亲行动进入实地寻找阶段。由记者伏桂明率领寻亲小组分赴山西、河北、江苏等省寻亲。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们先后找到了郭文仲、王瑞、王守正、曹国英、张和祥、贾广和等烈士的亲人,并把一支由28位烈士亲人组成的扫墓团带到了沈阳市。

同年9月5日,伏桂明又率领寻亲小组奔赴湖南、湖北和陕西等省。这次,他们寻找到了曾南生、张明钦和任怀勋3位烈士的亲人。

10月13日这天,张明钦烈士的女儿张荣珍来到了陵园。她在父亲的墓前,开始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哭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的2篇抗美援朝的故事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抗美援朝英雄事迹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最新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最新3篇12-25

很无奈的句子7篇12-25

环保科幻作文(优秀5篇)12-25

关于常用公文范文优秀8篇12-25

惠子之梁范文精选2篇12-25

3-6岁幼儿睡前故事【最新4篇】12-25

有寄(3篇)12-25

押韵口号优秀5篇12-25

建党节是什么(优秀8篇)12-25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优秀4篇)12-25

129 26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