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 旅游经济的发展(最新10篇)

时间:2023-12-18 16:40:18

旅游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相关产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各国政府都结合自己的国情制定了相应的旅游发展战略。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旅游业发展,山草香整理分享了10篇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发展 篇一

一、我国旅游行业人才发展现状与问题诊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行业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整体水平不断提升,行业管理人员总体综合素质逐年提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不断壮大,管理水平逐年提高,行业经营管理以及人才队伍逐步与国际接轨,并且朝着培养能够满足国际旅游酒店业需求的、参与国际行业竞争的方向发展。到2014年,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为1740万人,年均增速8.65%,比2010年增长51.38%,大专及以上学历旅游人才达到347万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占直接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末期,旅游行业队伍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上升到29.6%,旅游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整体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整体结构日趋合理,行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和体系,现在全国经过职业资格认证和注册的导游员有20万人,考取导游员等级的3.2万人,具备旅行社经理和出境旅游领队资格的分别达到2.8万人、0.7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旅游院校快速发展,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院校,全国共计1733所,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和高职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四个层次,为国家旅游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旅游行业、社会培训正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企业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轮岗培训、脱产培训、晋级培训等基本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并日益与国际接轨。

二、我国旅游行业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实现世界旅游强国,培养旅游行业紧缺、高层次人才,提高旅游行业队伍综合素质,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教育

国家在“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实现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建设和实现旅游强国,需要大量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更需具有国际水准、一流的教育质量做保证。我国旅游人才发展战略既为我国旅游教育、培养和开发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为旅游人才的培养主体,尤其是各级各类旅游院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广阔的舞台,旅游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以及人才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如何适应未来行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如何为提高旅游行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培养旅游行业紧缺人才提供支撑和保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旅游行业的自身属性要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对人才规格、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是新时期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

各级各类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满足国内行业企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要适应和满足国际旅游、酒店、餐饮及相关产业标准和规范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能力和素质结构,要适应旅游行业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化竞争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熟悉行业国际规则、懂得现代化经营管理、高层次、复合型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是旅游教育发展战略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另外,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应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旅游人才,提升人才的层次结构。

(三)旅游业对各级各类旅游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提升旅游专业的吸引力

旅游管理类专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和专业,很多院校的旅游专业是在地理、历史甚至有关人文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历史短、底子薄是专业的短板。尤其是旅游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主要面对的是旅行社、景区景点、酒店、餐饮企业等服务性行业,行业从业人员流失率高,而且还受到社会和家庭认识上的偏见。所以,旅游管理专业首先面临两大冲击:一是随着我国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工商管理大类的子专业,与工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现代物流等专业并列,由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多是一线对客服务岗位,体力劳动强度相对较大还要面对客人的挑剔,使得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的招生吸引力有所下降。二是高校扩招和部分本科院校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调整和转向,进一步压缩了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得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弱,生源数量和整体质量逐年下降。因此,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面临着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

三、旅游人才开发的主要任务

(一)提高旅游一线对客服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全面提升旅游人才质量

旅游行业一线对客服务和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的高低和职业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也影响到能否将旅游业建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提高旅游业人员尤其是一线旅游人员的质量意识、服务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提升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发和实施一线旅游从业人员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一线旅游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乃至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养成,逐步建立和完善旅游全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发展相衔接的有效制度安排,保障一线旅游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二)适应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大力开发旅游紧缺人才

为适应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顺应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要以满足新业态、新岗位人才需求为突破口,完善各类人才岗位分类体系,积极培育旅游紧缺人才。以旅游业各类领军人才为重点,加强行业监管、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开发、导游、旅游一线技能型、乡村旅游服务人才等为重点的行业人才队伍体系,加强旅游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根据旅游业快速发展中不断呈现的新业态、新趋势,调整和优化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旅游人才待遇。

(三)寻求政策、体制、机制上的创新,破解旅游人才工作中的难题

要进一步破解旅游行业人才流动和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各种体制性、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流动和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灵活运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制定相应人才发展和培养的政策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和旅游院校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先进的教学体系、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创新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和行业人才培养的新体制、新机制,创新和灵活运用人才教育、培养、评价、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的制度和举措,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人才制度环境。建立和健全政策、制度和政府奖励为导向、旅游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力量奖励和激励为主体的人才管理和人才奖励制度和方法体系,建立和健全更加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旅游人力资源和人才市场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和践行“人才强旅,科教兴旅”国家发展战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举措,建立新时期适应时展和国际化需求的旅游人才培养与发展战略与制度建设,全面提高旅游全行业人才质量。

四、我国旅游院校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因应和思考

(一)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培养国际化旅游专业人才

旅游院校作为培养旅游行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对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具有国际竞争力、符合国际旅游、酒店及餐饮业职业规范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这个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需要有国际性的视野、开放性的环境和创新性的思维,这在目前国内的教育体制内还有诸多短时间难以突破的阻碍情况下,与国外高水平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国际型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一种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这既是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教育国际化”是中国教育今后发展的目标,也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还对今后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院校应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世界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思考未来的发展目标,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逐步与国际接轨和实现国际化,瞄准国际旅游、酒店及餐饮业等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的需求,注重教育教学要素的国际化发展,即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着力从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真正做到既能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教学资源,同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旅游教育的发展阶段,真正开展有效教学,从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方法体系、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氛围等方面真正实现国际化,全面提高旅游教育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行业人才。

(二)构建完备、高效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旅游院校和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运动、休闲和度假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设置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更加适应和满足企业、行业乃至国际化发展的需求,旅游院校办学涵盖从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到中职的各个层次,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发的体制机制等建设不断加强,专业人才配置和使用效能正在逐步提高,旅游专业人才和行业人才日益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今后,旅游院校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学科建设,优化旅游专业体系和课程设置,推动旅游学科地位提升,推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建立健全学校主导、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积极参与的旅游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机制,做到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长效、双赢的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平台的开放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旅游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和共同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体制和机制,鼓励和激励旅游从业人员采取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使得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

(三)深化旅游教育体制改革,探索未来人才培养新道路

旅游业发展现状 篇二

【关键字】太行山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引言:旅游业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作为第三产业发挥着越来越不可小觑的作用。太行山区旅游业为邢台市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环境,达到“富民强市”的战略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行业内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越来越尖锐,文中将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阐释,为推动太行山旅游业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一、太行山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收入。太行山景区旅游资源丰富,10家景区合而为一,门票总价由450元降至125元。运行近一年,门票收入同比上涨七成。同时组建新股份公司,出资4.1亿元,买断大峡谷等10个景区的经营权。这消除了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弊端,使景区投资、营销、服务、合作拳打一处。十一期间,太行山大峡谷门票收入1980.8万元,同比增长42.3%;社会总收入达到18.21亿元,同比增长37.85%。

(二)旅游接待情况。太行山大峡谷连续三年成功举办的国际攀岩赛事,使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增强,目前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攀岩基地、中国十大最美峡谷。十一期间,大峡谷共接待海内外游客 128.3万人次,同比增长28.2%,使其在接待游客方面取得了井喷式的发展。其中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面增长,创历年最好成绩,居全市旅游行业的前列,良好的发展势头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太行山旅游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规划。太行山红色旅游开发起步较早,但是发展缓慢,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全国旅游发展的大局之下,没有把红色旅游置于整个旅游发展的大盘子中。一方面是开发上缺少立足全国的规划和统筹,缺少自身发展特色,趋同化倾向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产品单一,缺乏对资源的整合。

(二)行业管理差。红色景点以前多属民政、文化部门,体制不完善,资金渠道单一,虽然已初具规模,但在景区发掘、修缮、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景点设施及配套陈旧;复建和扩建项目较多,急需资金;景点自身整体包装与其他旅游产品组合包装不够,急需观念更新。红色旅游产业运行缺乏火力和市场竞争力,难以满足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宣传力度不够。红色旅游资源虽然极其丰富,但是在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大型公共场所,却看不到一块醒目的景点宣传牌。尽管很多人都知道太行山有革命名胜景区,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当前的红色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初级的和粗放型的,宣传、展示、解说的方式和手段比较陈旧,不够形象生动,对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达和说明不够充分,难以深入人心,缺乏具有影响力和震撼力的红色旅游项目。

(四)品牌化发展力度不足。一是产业规模较小,目前仅有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的红色旅游开发初具规模,但这些地方的旅游产业基础薄弱,总体产业规模不足全省的3%;二是产业覆盖面小,效益低,在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排位滞后,全省红色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不高。

三、推动太行山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意见

(一)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机构必须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还原明确的行政主体,建立行政意义上的管理机构。旅游景区至少存在着这样两个层面的产权关系,第一层面是国有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产权关系,第二层面是经营性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产权关系。

(二)重视旅游营销并加大力度宣传。按市场规律,搞好宣传推广,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环节。强化市场意识、宣传意识、促销意识,启动和培育一个长期、稳定、健康的旅游市场,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推广。同时,旅行社与旅游业之间是紧密连接的,因此旅行社也要发挥良好的宣传作用。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一个旅游景点的成功开发,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健全的硬件管理设施。道路情况的好坏不容忽视,要致富先修路,道路通畅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

(2)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厕所等。细微之处更能体现一个景区的完善与否。一般大的方面都会引起大部分景区的重视,而小小的厕所更能可以体现景区对游客细微的关心。这些问题如果解决的不到位的话,就会对其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种制约作用,也就不能使旅游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3)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众所周知,一个电影的成功与否,不仅看他的票房多少,更要看它后期产品的开发。景区开发也是如此,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放长线钓大鱼,立足长远。纪念品不仅可以发挥宣传的作用也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4)服务质量的提高。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与其不协调的是具有旅游从业资格和具备高素质的导游人才稀缺。还有就是旅游车辆车况较差,对游客漫天要价,在安全保障方面做的也不到位。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太行山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红色旅游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是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特殊课堂和鲜活教材,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载体。红色旅游传导的是政治内容,利用的是市场手段,满足的是人民大众的需求,实现“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使“红色精神”深入人心。在推动产业结构健康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子孙后代保留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总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较快增长,居民对于外出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必须要针对自身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加以解决,不能再落后于国内其他发达的旅游城市,通过合理的投入、加大营销策划力度、开发力度和完善旅游产业链和塑造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旅行社和丰富旅游方式等手段来促进太行山的旅游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高速发展,太行山的旅游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太行山区民俗旅游品牌建设研究》,课题编号:HB13JJ012

旅游业发展 篇三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首先应该解决对旅游产业的认识问题。

旅游业被喻为朝阳产业,这一产业在国计民生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是当前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就业机会,富裕城乡居民的有效途径。*地处内陆平原,一不靠山,二不靠海,三是保留下来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也比较少,加上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开发力度小,因此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在思想认识上,旅游曾一度被看成是吃喝消遣、游山玩水,接待服务的福利型、娱乐型、事业型活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受全国、全省加快旅游发展环境的影响,人们开始对旅游业有了新看法和思考,在经历了不认识到初步认识,再到提出加快发展,应该说,我们对旅游业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变化和提高。认识的变化与提高,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据今年“春节”旅游黄金周统计,在此期间来*旅游的外地游客9.2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4.5倍,旅游收入274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9.43%,长期以来处于温冷地带的*旅游正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所以在正视困难与差距的同时,还应看到*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的优势,如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区位、南北旅游热点城市的重要连接点、丰富的土地资源、逐渐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旺盛的市场需求、强烈的发展愿望、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良好的发展环境、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等,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还有后发优势,可以充分学习借鉴全国各地在旅游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少交学费。也可以这样认为,加快旅游业发展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得益于全市上下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好形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重要成果。正是由于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对“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旅不优”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影响有了全新的认识,所以我们才坚定了这样一种信心,*的旅游业大有可为,是一台好戏,是一篇值得做的大文章。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要切实解决旅游载体问题,搞好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

这几年,我们一直苦于没有资金投入进行旅游开发建设,没钱办事。在有了宽松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之后,旅游建设为什么引不来资,弄不到钱,甚至争取上级扶持也很费劲呢?究其原因,还是对旅游产业认知的思维放大不够,前瞻性宏观规划不力。拿不出几个在全国全省叫得响、过得硬的旅游项目进行招商引资,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旅游项目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一个好的旅游项目要求很高,如相对稳定的客源市场、高品味的文化气息、雅俗共赏的格调、温馨的人文关怀、健全的综合功能、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论是上级支持,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社会投入,关键要看项目的市场前景,这也是决策者投入的关键之处。在这方面,近邻聊城市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们实施旅游开发大战略,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全力打造“江北水城”这一旅游品牌,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多方融资,舍得投入,如今名桥、名水、名城初具规模,并与海源阁、光岳楼、山陕会馆等景观串联、整合,巧妙解决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成为鲁西北靓丽的风景线。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是资源开发不够,项目建设力度小,那么就应集中精力,抓住牛鼻子下功夫,狠抓旅游项目的筛选、立项,这是开发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首先,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搞好现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农业大市,应该在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项目上多动脑筋。聘请旅游、生态、环保、农业、林业、园林方面的专家学者,对*的农业生态观光项目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分析,提出一个整体的策划意见,如仙人湖、红坛寺森林公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万亩枣林、世纪风农业科技创新园、禹西生态农业观光园,均应按旅游发展规律,以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作一个统盘的规划,使其特色鲜明,规划到位。

其次,在人文景观上要充实文化内涵、扩大外延。如苏禄王墓可展现异域的建筑、服饰、饮食文化,建成北方最大的东南亚风情园;禹王亭可以将神话故事、美好传说演绎,增加吸引力;东方朔放在秦皇汉武大背景下来塑造形象,提升知名度。

再次,要做好“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文章。在摆脱现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局限、跳出就*旅游谈*旅游的小圈子之后,“移花接木”、“无中生有”成为新的发展思路。深圳当年几乎无旅游资源可言,现在游人如织;新加坡弹丸之地,而今旅游业红红火火;常州不是恐龙化石发掘地,却搞起了全国最大的恐龙博物馆,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新上旅游项目,可以与地域特征、文化特点、风土人情结合,也完全可以打破区域、时代的局限,以南北文化、中西文化交融为大背景进行项目选择,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平原如何运作,在这个问题上应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集思广益,帮助*筛选出有轰动效应的旅游项目。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还应转换旅游管理机制,改革运作体制。

旅游作为一项十分活跃的产业,在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有着不同于其它产业的特殊性。有了一定的旅游资源,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还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现有的管理机制、运作模式不断改革完善,走创新之路,使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目前,我市有一定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为数不少,许多文物还是部级、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有的景观、景点规模初具,投入在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但长期以来,门可罗雀,所收门票了了无几,靠财政饭供养,甚至维修费用也无着落,其潜在价值和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全市景点没有一家舍得出资宣传促销,招徕游客,有的连普通的简介、小册子也没有,有时旅行社登门谈生意,反而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游客多少与自己关系不大,这样的状况显然与加快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适应。我市的景观、景点大多是政府一些部门按计划经济模式来管理,由于所有权、产权、经营管理权的关系,文物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没有妥善处理好,所以难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旅游的发展。

转换旅游管理机制,改革运作体制,要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城市广场、公益设施可以冠以企业名称,出让经营权、管理权,使政府放下包袱,不用为每年几十万、上百万的电费、维修费、管理费犯难;禹王亭是个很好的景点,而且还有先祖酿酒的故事,可以让禹王亭酒业集团参与管理、经营,企业会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关系,宣传、促销的事不劳政府操心了,也可能改变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场景;星级旅游涉外饭店也可以经营吃、住、行一条龙的旅行社,改变我市现有旅行社弱、小、散的不利局面;准备新上的民俗文化村、大型游乐场等几个大型旅游项目,要鼓励大企业参与开发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投入,企业化管理。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就应将旅游业办出特色,使之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没有特色的旅游对旅游者形不成强烈的吸引力,难以形成大气候,搞出大名堂。特色旅游的形成,有的是仰仗一个地域独特的自然风貌、地域特点,由造物主的鬼工神斧所赐予;有的是别具一格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漫长历史的积淀而形成;有的是得益于多种文化的交融、汇合。目前我市旅游业应该说有亮点、有卖点、有特点,但无特色。因此必须开动脑筋,独辟蹊径,一是把特点形成特色,形成产业,如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扒鸡、金丝小枣、金丝贴画、黑陶、彩陶、名优特产、名吃小吃等产品做强、做出大文章,树立名牌、品牌的意识。二是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地方经济的丰富内涵,如运河文化内涵,燕赵、齐鲁文化交融的内涵,杂技、名类民间艺术,东方朔、弥衡、刘备、颜真卿、邢侗等历史文化名人,以及时传祥、王为民等英模事迹都可从多角度进行策划,发挥其文学艺术、人生教育的宣传功能,营造本地强烈的文化气息;我们的民营经济、禹城三糖、皇明太阳能基地、许多新兴的工业园区也独具魅力,完全可能成为有吸引力的新景观。三是学会“拿来主义”,善于整合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的各类旅游题材进行包装、串联,为我所有,为我所用,造成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局面。总之,*旅游的特色只有依靠后天的努力,靠我们以智慧和开拓创新,奋力争先的精神来打造,在普通人眼里一块平常的石头、一堆泥巴、一条树根,能工巧匠可以运用神来之笔巧夺天工,形成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美靠发现、靠挖掘、靠创造,特色旅游资源问题也是如此。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就要有创新精神,迎难而上,有所作为。

有“为”才能有“位”,一味等、靠、要,等不来工作的新局面,为此,二OO一年市旅游局独立办公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解放思想,克服经费紧、人手少、办公条件差等困难,针对当前全市旅游业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一系列过硬措施,先后组织参加者了济南国际旅游交易会、*经贸洽谈会、曲阜旅游交易会,广交朋友,开阔视野,宣传*旅游品牌,推介线路,并与企业、新闻部门相配合,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成功组织了“十一旅游黄金周、*人游*”活动,“欢度九九重阳节、*人游*”活动,以及“*人游*征文、摄影大赛”等活动,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激活了本地旅游市场。在此基础上,整顿规范旅游市场,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取缔无证经营、违法经营行为,净化环境,创造宽松、和谐、公平、公正的经营氛围,使*的旅游管理工作初步纳入正规。目前,三家星级旅游涉外饭店,近20家旅行社经过复核、整顿,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八方游客,为市民提供良好服务。

旅游业发展现状 篇四

[关键词]陕西 云南 区域旅游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49-02

陕西是旅游大省,旅游业一直是陕西的支柱产业,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大、品位高、特色显著、多样性强的总体特征。旅游业已成为陕西省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陕西的旅游行业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景观类型少,资源开发层次浅,发展速度与资源不符的缓慢状态等一系列问题。

一、陕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纵向比较

(一)陕西旅游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十三朝古都的深厚内涵给予陕西“中国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称号。早在1980年旅游业刚刚兴起之时,陕西就凭借诸如兵马俑、法门寺、大雁塔、古城墙等知名的人文资源成为当时的旅游大省,享誉中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陕西省旅游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外客源市场不断壮大。然而近年来,同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其他省相比较,我们明显已不能相提并论,远远落后于昔日并驾齐驱的北京、海口甚至同为西部省份的云南四川等地。

(二)陕西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1.关中地区。

以西安为中心及其毗邻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给该地区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西安及其毗邻地区汇集了大量高品位的旅游景点,占陕西高级别旅游景点总数的90%。

(1)发展优势。西安旅游业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以“古老”为特点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其二,西安旅游业后续开发优势明显,管理体制有潜力可挖。其三,发展思路准确,带动作用明显。思路新,发展快,旅游业已完成了从“接待产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培育支柱产业型”的升级过程。其四,旅游资源挖掘潜力大,开发前景不可限量。随着资金的进一步投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相信更多的宝贵资源将逐渐被发掘出来,西安对广大游客的吸引力也会大大的增加。

(2)存在的问题。目前西安旅游业即依仗上述的各种优势,进行粗放经营,简单再生产,在客源空间结构及市场空间拓展中面临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①旅游生态环境缺乏保护,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西安旅游业一直遵循“一次性投入,持续性消耗”的发展模式,不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②由于不够重视管理,经营者对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差,服务秩序混乱,大大破坏了西安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③从旅游资源竞争力来分析,西安偏离了经济发达、旅游需求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位于城市化水平低、居民出游率和旅游花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严重影响开发该区的旅游市场。

2.陕南地区。

汉中地处陕南南部,北倚秦岭,南靠巴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气候、地貌特征,使汉中的旅游资源与毗邻地区的旅游资源不同,形成了以“汉”“绿”“水”为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但是,由于汉中地处西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资源优势一时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2)存在问题。从总体上看,汉中旅游的开发程度和产出水平与旅游资源大市的地位很不相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甚远,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①规划设计落后。②资金投入不足,投资方式不灵活。③精品线路打造缓慢、资源利用率低。

3.陕北地区。

延安是陕北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一朵奇葩,红色旅游已成为延安的一张名片。据调查显示,陕西省具有影响的红色旅游资源总共有486个,延安就占360个;延安的红色旅游资源总数、五级红色资源数量、四级红色资源数量、三级红色资源数量分别占到陕西省的74.074%、100%、85.71%和86.87%。延安旅游业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延安的革命遗产资源具有垄断性,是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其吸引力优势、竞争优势非常明显;二是延安已成为我国的优秀旅游城市、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三是延安一直是游客向往的革命圣地,国内外认知度非常高。

二、陕西旅游业与云南旅游业的比较分析

(一)从营销角度对比陕西与云南的旅游业发展情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旅游业是个外延比较大的产业。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说,旅游业也符合现代营销学的4C原理,即:旅游产品、旅游价格、销售渠道、促销的方式。只有把旅游业的4C有效结合,才能最终形成好的赢利模式推动本地区GDP的增长。

(二)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借鉴经验

随着云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云南在全国及全世界的地位和形象已在不断上升。云南省为了提高自身旅游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竞争力,提出了4点对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在旅游产品的竞争中具有垄断性民族文化的作用十分突出,实践证明了越是民族的越富有国际竞争力。

2.进一步加强旅游业的区域竞争能力。目前,全国旅游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重心西移,旅游区域内的联合发展都是云南发挥区域优势,提高旅游业区域竞争力的有利条件。

3.进一步调整形象定位。把云南省的旅游资源与中国西南部的其他省份及其相邻国家相比,云南省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多样性的,云南省全年舒适的气候就占有明显的相对优势地位。

4.进一步重视市场研究,增强促销力度。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只有认真研究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了解游客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游客喜欢的产品,才能扩大客源市场。

三、加强陕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根据陕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旅游业的竞争优势理论,进一步促进陕西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中地区

第一,旅游产品的绿色化。产品绿色化是全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日益成为旅游产业国际化、文明化的重要标志。第二,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和创新,是西安旅游业转变优势的关键问题,通过制度创新来改善软件因素对发展西安的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陕南地区

第一,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激励整体的框架体系;第二,投资应多元化,首先,投资环境要宽松;其次,投资方式要多元化,这样才能吸引资金和人才的进入,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三,集中力量开发旅游线,在客容量不成问题而资金成问题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名牌旅游线,是最佳有效途径。

(三)陕北地区

第一,认真定位和包装延安的旅游资源,开发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关键就在于对红色旅游资源内涵的深层认识。第二,改变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延安应从全局考虑,优化整体优势,发挥所长,建立能有效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管理模式。第三,设计“体验型,参与型”系列旅游产品,通过各项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满足游客的新需求,从而转向参与性的旅游项目。第四,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景区首先要改善经营体制,吸引素质高的人才。

四、结语

发展旅游业的实质是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从而拓展并稳固旅游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以,陕西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加快陕西各地域旅游业的发展。再通过三的合作,使得陕西旅游业的整体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实现旅游业持续、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辉,刘联党。陕西旅游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07.

[2]韦鑫。陕西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2007.

[3]郁广健。陕西旅游业发展的创新路径[J].西安财经学院,2006.

[4]崔琰。西安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学院,2007.

旅游业发展 篇五

我感到:

第一,*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认真贯彻国务院要求,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抓,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来抓,这几年抓得成效很大。第二,*确实在客观上旅游资源品位高,资源非常丰富,又具有区位优势,属于环渤海经济圈、环渤海旅游圈,又是一个沿海大省,特别是*整个国民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三名,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所以对于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良好的条件。我想只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更加努力,*旅游业一定会在全国名列前茅。

另外,我感到正象官正书记讲的,*旅游业面临这么几个问题,需要再进一步加强。第一是旅游业缺乏拳头产品。比如咱们在分析旅游产品的时候,感到*作为沿海大省,没有大的拳头项目。*的青岛也好,蓬莱也好,威海也好,这么好的海滩,还没有形成优势。怎么把资源优势变为现实优势,这方面还要多下功夫。要加大对客源层的分析,要认真地分析*的源层,到底吸引哪一部分游客。我认为:一是高消费的海滨度假型游客,二是高消费的购物型客人。*是经济大省,光绿色食品就那么丰富,各地有各种农副产品、工业产品,乡镇企业生产的布料那么好,应吸引海外高消费的购物客人,特别是吸引日本、韩国高消费的客人到山东来。广东深圳已经成为香港百姓包括香港高级官员购物的地方。我认为*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经济实力和条件。要认真分析*旅游业主要吸引哪些国家、哪些消费层次的客源,作深入的国际客源调查研究。另外,要加大旅游对外促销力度。因为我们国家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我们等客上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要靠我们花钱、花气力去组织好旅游产品,到国外去销售,让大家知道,到*来、青岛来,每天要干什么,哪些东西能够吸引他,这需要很具体的旅游产品。因此,我们要强化旅游产品的建设,创造出唯我*独有的或者特有的、具有优势的拳头产品,加大对外促销,来吸引国外游客。

旅游业发展现状 篇六

关键词:旅游业;历史;现状;邵阳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55-02

在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作用强等优势,这些地区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以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邵阳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丰富,在湖南省内仅次于张家界和长沙,居全省第三位。所辖县市内现有4个国家A级景区,3个部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世界自然遗产,2个国家森林公园,大小景区300景点余个,资源品类齐、品位高、数量多,为邵阳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回顾

邵阳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也一直不快。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邵阳市旅游业历经了悄然孕育阶段、初始阶段、持续发展阶段、新时期等四个阶段。

1.孕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邵阳武冈古城云山因生物资源蕴含丰富被湖南省政府于1982年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但一直到1992年,国家林业部才在林场基础上批准建立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同年3月3日山天然公园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第二年山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这一时期因景区内基础设施太差,周边的居民只是出于对自然风光向往和对云山道教文化的朝圣而通过崎岖的小路前往进行观光,虽然这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但为后来邵阳旅游业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初始阶段(1994―2001年)

2001年山又被国土资源部审定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以邵阳市九县三区的周末周边休闲游开始慢慢形成,但是这一阶段的旅游活动并未成熟,只是起步阶段。游客多为景区周边的居民,一般是一些自发性的周末休闲游。到了2000年3月邵阳市第一家旅游社――邵阳宏达旅行社成立,邵阳市的旅游行业才逐渐发展起来,旅游业逐步规范化,形成了有组织性的大众活动,2000年10月28日至31日邵阳市还举办了第一届山旅游节,游客多达20多万人。来邵阳游客人数比往年增长40%,揭开了邵阳旅游服务业的新幕。

3.持续发展阶段(2002―2007年)

2002年山被国务院审定为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邵阳市政府对旅游产业开始逐步重视起来,2002年编制了《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年成立了“邵阳市旅游协会”,在旅游企业、市场和政府部门之间架设了“桥梁”。并参加了首届湖南旅游节。2005年,邵阳市与桂林市正式签署《桂邵旅游合作协议》;同年叶文智麾下的湖南山龙凤旅游公司以7.6个亿接管了山风景名胜区,景区管理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市旅游局与武冈市政府成功举办“中国旅游策划万里行武冈峰会暨武冈旅游发展论坛”,协助城步苗族自治县举办首届“亚华乳业南山杯”中国・城步全国风筝精英赛;邵阳市市旅游局组团参加湖南旅游节暨首届中国旅游精品博览会、珠洽会等,邵阳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一步加强,进入邵阳地区进行旅游的国内游客数量上有了可观的增长。2006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9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3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3.8%和27.2%。2007年武冈云山和隆回高洲温泉被批准为3A级旅游景区,继续推进旅游业发展政府主导战略。《邵阳市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十一五”期间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框架,把旅游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培育。全市继续举办举办山旅游节、苗族姑娘节,并且与桂林、张家界携手开展旅游热线服务,使邵阳成为连接广西桂林、湖南张家界的“接点”和“纽带”。据邵阳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2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6亿元,到了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亿元,比2002年将近翻了五番。

这时期,应该说是邵阳旅游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发展迅速。旅游客源地也由原来的湖南省内扩展到全国。市旅游管理部门和经营部门也开始总加大了投资力度和宣传的力度,旅游形式呈现多样化。

4.新时期(2008年―)

2008年元月8日山龙凤公司退出山经营权,6月1日,邵阳市新宁县人民政府全额出资成立国有独资公司―湖南山恒源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新宁县确立“旅游立县”战略,启动中国旅游强县创建工作。邵阳市政府认识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积极营销宣传,参加全国各地的旅游展销会和博览会,加大了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11月初在广州举办了旅游招商洽谈会,引资11.1亿元,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邵阳市接待国内旅游者473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37.6%,年均增长11.2%;实现旅游收入32.48亿元,比2005年增长70.1%,年均增长19.4%;①2008年全市旅游星级宾馆已达33家,其中四星两家,三星级6家;旅行社25家,其中国际社3家,国内社22家;等级旅游区4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家;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随着2010新宁山被评为部级4A景区以及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邵阳获得了一张世界级的“名片”,山申遗的成功标志着邵阳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邵阳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机会与挑战并存,邵阳的多个景点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并且运行,多条跨市旅游线路开始基本形成,旅游产品开始多样化,客源地开始从以本省为主转移为国内为主。新时期邵阳市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二、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985年之前,邵阳的旅游业发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邵阳旅游配套设施逐渐完善,逐步形成和呈现了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方向,文化主题为特色,乡村旅游为补充的旅游格局。回顾邵阳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审视邵阳旅游发展的现状,我们发现有如下特点:

1.政府主导力不够强,发展目标不明确

2002年,邵阳市旅游业持续发展之初,确定了邵阳旅游的发展思路为“以山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联合打造山品牌、创建旅游大市、培育新兴支柱产业”,至2004年,邵阳市旅游业战略目标转变为“建设旅游支柱产业”,2007年,旅游业的战略目标成为“建立旅游大市、旅游强市”,2009年,邵阳市召开旅游工作会议,把发展的思路定位为“以市区为中心,以山为龙头、坚持“三个结合”,突出六个重点,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由此可以看出,邵阳市对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把握不够,思路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其次市县都没有设立专项旅游发展资金,要资金全靠向上面跑,基本没有出台支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品不精,旅游资源的整合依然不够

邵阳旅游资源丰富度在全省排名第三,但是邵阳市目前景区开发经营分散,点多面广,规划性不强,重复建设多的局面确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开拓市场等方面单兵作战,分散经营,互动性、互补性差。邵阳市旅游具有生态、红色、人文资源的多样性,但未能很好将各自特色统筹规划到旅游总体形象之中。难以体现邵阳旅游业的整体形象,不利于提高旅游规模效益。我们有旅游资源精品却因为交通等问题形不成精品线路。

3.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一是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比如周敦颐老先生的《爱莲说》名扬天下,古遗迹在邵阳,而且在市政府内,但是那个“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池就是找不到,一些生态景区有点看头、没有说头,文化景区有点说头、没多少看头,可参与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二是旅游产品类型过于单一,基本是以观光为主,旅游产业链条短,各环节衔接松散。旅游景区基本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游客享受不到成熟旅游景点的“白天看景点、途中有购物、晚上观演出”的“一条龙”服务,而是“白天看山看庙,晚上睡觉”,没有或很少有旅游六环节中的“购”和“娱”,综合效益上不去。

4.旅游收入增长缓慢,客源主要以国内甚至省内为主,游客停留时间短

2004年,全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4.2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7.86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234人,国际旅游收入6.13万美元,其中过夜旅游者191.43万人次,约占整个旅游人次的3/5。经过四年的发展,2008年国内外游客47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32.48亿元,入境旅游者不升反降,只有187人,国际旅游收入5.69万美元,其中过夜旅游者288.53万人次,依然约占整个旅游人次的3/5。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邵阳市的旅游客源依然以国内和省内为主,景区品牌在国际上没有什么影响力,同时过夜旅游者比例不高,游客停留时间短,导致旅游收入增长缓慢。

就目前而言,邵阳经济相对落后,旅游业总体水平低于湖南省其他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没有树立,旅游影响力相对较低。邵阳市的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

参考文献:

[1] 莫晓红。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旅游经济的发展 篇七

关键词:旅游 经济 发展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的作用

1.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更有效地回笼货币,渠道很多,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3.增加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间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二、发展旅游经济的途径

1.借鉴国际旅游经济的发展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努力使凡与旅游经济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我国目前因财政困难,对旅游业仅有少量投资,而且近几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设施的庞大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与旅游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是可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时期内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

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经济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1.加大生态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2.促进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3.发展特殊群旅游

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旅游业发展 篇八

关键词:旅游教育;旅游产业;协调

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天然历史博物馆”的河南省,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这里孕育了5000年灿烂的华夏文化,轩辕黄帝诞生于此,河洛文化形成于此。中国七大古都中河南就占有洛阳、开封、安阳三座。河南省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地下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以“古”、“河”、“拳”、“根”、“花”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旅游业已经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实现旅游产业化,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关键因素之一。而目前河南旅游业发展中明显存在着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发展不协调,旅游教育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一、河南省旅游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但真正得到发展却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旅游教育而言,目前,河南省开办旅游专业的院(校)有近50所,其中举办高等旅游教育的学校近20所,约占40%,中等旅游学校近30所,约占60%。担负着培养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的高等旅游院校总的来说数量还不算多,受过高等旅游教育的人才还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与每年大幅增长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之间产生了不小的矛盾。

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旅游教育担负着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大批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岗位职业能力人才的重要任务,为到2020年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提供人才支撑。旅游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有可能在竞争获胜。河南省旅游产业化水平较低,突出问题就是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整体偏低,不能适应河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旅游业是我国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具有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超前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河南社会发展、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在吸引外资、赚取外汇、扩大就业、脱贫致富、拉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河南旅游资源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品位上都位居全国一流水平,但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河南旅游教育在全国整体来看,有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旅游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企业数量多、规模大,而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少、质量有待于提高,即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突出。

旅游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质量、教学模式、专业实践、师资水平、旅游理论研究等方面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之间衔接不够。河南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之间的供求关系仍不平衡,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不够,导致旅游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使得我省旅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集中体现在从业人员的文明礼貌、道德修养、服务意识、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等方面。

二、河南旅游教育与旅游企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树立现代旅游教育的新观念

随着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地位的确立、巩固和加强,旅游教育的发展前景也非常看好。河南已经把旅游强省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促进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旅游强省提供人才支撑,需要我们树立现代旅游教育的新理念。

要树立“三观”观念,促进协调发展。即树立大教育观、树立开放的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观。

旅游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主动争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在政策、人才、资金和物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构建旅游高等教育、旅游中等教育、旅游职业教育和旅游成人教育相结合的立交桥;旅游院校要以开放的姿态走出校门,以至国门,加强与国内、国际有关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掌握旅游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和未来趋势,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旅游教育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成熟理论。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旅游教育与旅游企业的协调发展;旅游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专业的行业素质,特别是强烈的旅游服务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习惯。在旅游教育中不仅要体现出能力教育,还要体现出素质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紧紧围绕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做文章,围绕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积极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促进产学相结合,形成产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教育担负着培养面向旅游企业第一线、掌握岗位职业技能和能力的高级实用型管理和服务人才的重要任务。把旅游教育推向旅游企业生产和服务中去,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和要求。旅游教育在以“必需、够用”为前提的理论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应加大实训教学的比例,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紧紧依托旅游行业,充分利用旅游企业的设备设施、条件场地、管理经验、技术力量、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为旅游教育服务,为旅游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应注意利用旅游院校在理论研究、师资水平、学生生源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达到资源共享,共同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这种产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所在,是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此外,还要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不断提高旅游教育的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旅游产业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关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仅有20多年的历史,相当一部分旅游资源没有被利用起来和发挥作用,资源优势没有变为产业优势,旅游产业化水平还很低。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河南省更是如此,这与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河南省委、省政府已经把旅游业列为河南“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而要托起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明天,旅游教育是旅游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支撑因素之一,是河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只有教育发展了,旅游业的发展才会更有希望。只有旅游教育与旅游企业协调发展了,旅游产业化的速度才会加快,河南实现旅游强省的目标才会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发展现状 篇九

一、泰国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泰国是东南亚旅游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古老的历史文化。据2014年的数据显示,泰国人均收入已超过6 500美元;2014年,泰国旅游业的收入超过1.1万亿铢;2015年,由于政权趋于稳定,泰国政府对泰国旅游业的收入预期将超过2万亿铢,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一)泰国旅游业发展历史

泰国旅游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暹罗皇家铁路局设立公共关系部来推广泰国旅游,并提供外国游客必要的协助;1959年,泰国成立了泰国旅游组织,同时,通过合资的方式创建了泰国国际航空,泰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基本架构政治逐渐形成;1970年代后期,泰国经济减速,旅游业成为赚取外汇的主要来源;1979年,泰国旅游组织升格为泰国国家旅游局;在90年代以后,由于亚太经济发展的推动,泰国旅游业重新增长,从客源的角度看,东南亚的旅游者对泰国来说越来越重要;到2000年,泰国接待外国旅游者接近1 000万人次,外汇收入超过70亿美元。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二)泰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泰国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宜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持续相传的风俗习惯,是东南亚地区的陆路和航空交通枢纽,良好的基础设施及齐全的配套设施,加上泰国人民真诚好客、服务质量高,使泰国成为备受欢迎的旅地区。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广下,泰国旅游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外国游客数量不断增加,见表1。

从表1看,在2009年至2014年期间,外国赴泰旅游人数都超过1 400万人,呈逐步上升趋势;2009年和2014年,外国赴泰旅客人数出现下降,因为在2009泰国政局不稳及游行示威活动的发生;2011-2014年期间,泰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使得赴泰旅游的人数持续增加;2013年,赴泰游客人数增长约10%,旅游收入较前一年增加了55%,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电影《泰濉吩谥泄的热映,使得赴泰旅游的中国游客大批增加。

(三)泰国旅游业发展特征

1.泰国主要旅游资源分布。泰国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泰国中部地区的人口和省府是最稠密的,是泰国的农业和产业中心。中部地区的旅游景点也十分丰富:曼谷的玉佛寺、大皇宫和黎明寺、素可泰历史文化公园等。北部景色旖旎、自然资源丰富、古迹众多,这些因素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来此旅游和度假。旅游景点大都分布在清迈,历史观光景点和佛塔寺庙众多。东部是泰国面积最小的地区,泰国的重要港口大部分都在东部。芭堤雅是东部旅游中心,每年有很多外国游客来此旅游和度假。西部地区的旅游景点主要是水坝。南部是世界上著名的海岛旅游景点,最为旅游者青睐的地区有普吉岛、披披岛、苏梅岛等。

2.泰国主要旅游客源分布。泰国的国际游客主要来自亚太地区,约占该国外国游客的70%;其次为欧洲地区,以德国、英国为主;来自美洲、大洋洲的旅客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主;来自非洲地区的旅游者相对较少。到泰国旅游的外国游客中,80%以上的动机为度假观光。2013年,赴泰旅游游客最多的十个国家有中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2014年一季度赴泰游客相关信息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14年一季度赴泰外国游客主要来自东亚(50.72%),欧洲(34.18%)还有少部分游客来自美洲(5.08%),南亚(4.07%),大洋洲(3.5%)。

二、泰国旅游业发展优劣分析

(一)泰国旅游业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泰国的旅游资源不论是人文资源还是自然风光都十分丰富、分布广、品味高、特色浓。泰国有地理优势,位于区域的中心,泰国还有适宜全年旅游的温暖气候,曼谷、芭提雅、普吉岛是广大游客喜爱的旅游胜地。真诚好客的泰国人民的魅力和不尽的乐趣,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2.文化优势。吸引国外游客的泰国文化形式主要有泰语、泰式服装、泰国节日及宗教。泰国大部分人民都信仰佛教,在泰国源远流长,对泰国人民的生活及文化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除泰国的雕塑、绘画、舞台艺术、音乐艺术、合十礼及泰式饮食外,各类佛教庙宇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以及富有特色的泰式建筑等都是吸引广大外国游客的旅游特色。

3.区位优势。泰国位于东南亚的中心地带,位于印度和中国这两大国之间,为泰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打开方便之门,与周边多个国家的交通都很便利,有良好的贸易、文化及外交交流。泰国是东盟国家中向中国输出商品的第二大国,使得泰国成为陆路和空路的交通中心。泰国是一个以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的低纬度半岛国家,热带风光独特,海岸线漫长,四季如夏。其旅游点分布于全国各府,游客可以在境内不同的地区享受不同的旅游形式。

(二)泰国旅游业发展劣势

1.政治不稳定。2006年以来,泰国政治局势一直不稳定,尤其是2008年12月封锁机场事件、2009年4月曼谷骚乱事件,已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泰国国内经济社会秩序一直混乱不安,泰国的政治显现出极度的不稳定性。其中政局动荡重创旅游业,导致外国游客不敢进入泰国旅游。泰国政局动荡,让外国游客感到来到泰国旅游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2.色情业泛滥。泰国的向来遭世人非议,但难以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它确实拉动了泰国旅游业快速发展。芭堤雅曾是越战美军的疗养地,性娱乐业一直很发达。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旅游观光的发展,各国游客日渐增多。据调查泰国目前有30万失足妇女在从事。每年约有数十万游客专程赴泰国观看人妖表演,这对于泰国来说无疑有损国家形象。

3.吸毒和艾滋病肆虐。泰国色情业的过度发展为泰国带来了诸如吸毒、艾滋病流行等问题。泰国地处世界的最大产地“金三角”地带,在泰国相对容易得到且价格较低。引发艾滋病的两大主要原因是吸毒和滥交使得这些失足妇女成为感染HIV病毒的高危人群,泰国已成为亚洲艾滋病的重灾区。从1985年到2010年,艾滋病将使泰国人口总数减少l%~2%,使泰国的人口增长率下降,旅游经济大受打击,也使泰国的旅游形象遭遇困境。

三、促进泰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政府角度分析泰国旅游业发展对策

第一,政府应完善旅游设施与管理体系。一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该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泰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使泰国旅游业的发展不会受到限制。在交通方面,主要是增加航空和铁路的建设,为外国游客进入泰国提供便利。对住宿设施的完善主要是改善居住环境。泰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还要求政府加强对旅游业管理体系的完善力度,进一步对旅游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培养更多优秀、专业化的旅游业人才。第二,需要增强泰国旅游业宣传与促销,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泰国旅游业自然和旅游资源都极为丰富,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旅游宣传促销的文化内涵,按照市场规律,整合各种文化宣传资源,实现旅游与影视、广播、音像、演出的有机组合,形成文化促销的整体效应。泰国旅游业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全面整合特色旅游资源,融合景区风土人情、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第三,泰国政府应稳定国内政治局势。泰国政府应尽快完善各种危机管理及应用机制、保障旅游者的安全。政府和民间部门为外国游客推出安全防护措施,以增加外国游客对泰国旅游业的信心,维护好旅游治安,保障游客人身和财产安全。

(二)从企业角度分析泰国旅游业发展对策

旅游业发展 篇十

*旗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赤峰市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进程的加快,*旅游业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时机,加快*旗旅游开发,是大势所趋,也一定会大有作为。

一、我旗旅游资源丰富

我旗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人文、自然、生态景观兼备,而且具有比较鲜明的独特性。

自然景观方面,闻名遐迩的大黑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系罕见的原始次生森林,大黑山环境幽雅宁静,是一座“天然植物园”;这里还成为诸多珍禽异兽的栖息地,又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天然动物园”。美丽的萨仁诺尔,即“月牙湖”,山、水、林、沙、岛俱全,自然风光独特。小河沿自治区级湿地鸟类保护区堪称塞北“小白洋淀”。碾盘沟景区素以真林、奇水、怪石为胜,更以神奇、优美的传说而远近闻名。碾盘沟周围是有“中国北方金字塔”之称的草帽山遗址和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青城寺,与碾盘沟风景区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热水汤温泉生态旅游度假村,这里的温泉是国内已发现矿泉中含氡量最高的,被誉为“华北第一神汤”。上述自然景观观光旅游、考古发掘、集疗养、康复、休闲度假为一体,完全可以打造成令人神往的旅游景区。

生态景观方面,几十年的生态建设,*旗先后造就了黄羊洼、大青山、三十二连山等一个个神奇的生态建设景观,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环境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旗县,为旅游业开发创造了良好的人造景观。

我旗的旅游资源特色明显。*旗旅游资源充分展示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多种旅游资源巧妙的结合,表现出门类齐全、品位高、独特性强、生态质量高、区域资源组合状况和集聚度良好的总体特征。旅游者来此旅游,用不多的时间和行程,就能欣赏和领略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别具一格的人文历史。

*旗旅游区生态环境优良而稳定,已形成人与自然的平衡利用,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在进行旅游开发后,只要保护生态环境措施得力,就可实现旅游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旗旅游区形成了网络化,资源配置好,以大黑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周围分布有碾盘沟、青城寺、十二属相山、温泉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以“华夏第一村”复原遗址为中心,周围分布有城子山遗址、萨仁诺尔湖、清代海力王府、小河沿湿地鸟类保护区等旅游景区,旅游区这些重要的组成景观,形成了较强的面状旅游空间网络。

*旅游规划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属于环渤海经济圈,距京、津、沈、大、唐、锦等大中城市都不超500公里,京通铁路横贯东西,赤通、赤朝高速公路和111、305国道从规划区内通过,省、县、乡级公路基本形成网络,满足了游客进入需要,人流、物流的集散创造了条件。*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开发,必将使*成为塞外草原上一颗熠熠夺目的明珠。

二、我旗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旗注重旅游业开发工作,我旗旅游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旅游基础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二是旅游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全旗大旅游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三是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持续加大,*优势旅游品牌逐步显现;四是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多元化融资发展机制初见成效。

但我旗旅游开发刚刚起步,旅游业目前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总量还不大,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比重太低,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问题:

一是可进入性差,仍是首要“瓶颈”。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和食宿条件等限制,我旗许多资源目前还没能大规模开发利用,缺乏大手笔、大气魄的“亮点”,进行了一定开发的景区相当一部分也处于半闲置状态。

二是资金匮乏,这是导致旅游开发不力的最重要原因。我旗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而大规模引进外来资金又非一朝一夕之事,目前还难以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成片开发,资金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品牌意识不强,对外宣传尚未形成合力。我旗旅游的整体形象还不够鲜明、生动、突出,很多旅游精品至今“藏在深山人未识”。

四是对外开放程度仍比较低。旅游吸引力度不够,宣传推介促销手段不强,多种旅游方式没有推开,难以适应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

五是产业与机制不配套。旅游企业尚未形成,缺少旅游管理、服务等方面人才;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有待于理顺。旅游产业体系不够完备,特别是“购、娱”两大要素严重短缺,组织客源、项目包装、全程服务等机制也还远未形成。

三、我旗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在肯定近年来*旗旅游业发展成绩和仔细分析存在问题的同时,必须看到,我旗旅游发展也存在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持续增长,旅游市场需求必将进一步扩大、旺盛;二是全旗上下对旅游业的认识不断提高,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对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有了更加深切的认识,对旅游业发展潜在的能量寄予更大的希望。三是我旗的旅游业发展有着很好的资源条件和优势。从生态、人文、自然等等资源,*旗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四是农业特色产业、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建设水平的加快,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载体和配套环境,旅游再上台阶的良好气候正在形成。总之,发展*旗旅游业面临难得的好时机,应当牢牢抓住,有所作为。

要使*旗旅游业能在宽领域、深层次上实现质的提高和跨越式发展,就要坚持高起点、大旅游、大市场的思路,发挥优势、突出主题,强力开发旅游业,创造融历史文化、生态建设、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具有*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格局,走持续发展旅游业之路。围绕“打基础,创精品,上水平”做文章,在旅游设施,产品品牌、产业规模、发展速度和竞争实力等方面构筑全旗旅游业的发展平台,广泛吸引客源,全力创建内蒙名旅游旗县。

我旗在旅游开发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定好位。*旗有享誉国内外的“全球500佳”生态资源和“华夏第一村”人文资源两张响亮的“名片”。因此,我旗发展旅游业应定位为生态人文旅游,突出“人文*,绿色*”这一主题,将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结合,山水开发与文化积淀发掘同步并进,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衬,把*旗建设成原生态及人工生态观光基地;温泉型康体保健旅游首选目的地;史前文明体验及寻根祭祀目的地。

二是布好局。实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发展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先易后难、滚动开发”的原则,有重点、分批次进行开发建设,将生态人文资源整合在一起,建设以大黑山、碾盘沟和热水温泉为中心的,集观光、洗浴、度假为一体的“大黑山观光度假旅游区”;以“华夏第一村”兴隆洼文化复原遗址、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子山、小河沿湿地鸟类保护区和萨仁诺尔湖为中心的“华夏第一村人文景观旅游区”。同时辐射带动其他景区的开发建设和发展。

三是造好势。要抓好市场开发这一“牛鼻子”,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想,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做好宣传策划促销工作,打响“全球500佳”、“华夏第一村”等品牌,提高*知名度。

四是招好商。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最大限度地为外商提供便利条件,吸引外资、民间资本投资旅游项目开发,提高旅游业基础设施水平,争取在几年内部分景区实现迷人的景点、方便的交通、舒适的住宿、特色的餐饮、趣味的游艺、优质的特产六大旅游环境;选择优势服务项目,搞好项目包装,发挥旅游品牌与工业、商业品牌的整体优势,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旅游之路。

当前,*旅游开发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力度,专项推进。要把旅游工作切实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旅游管理办法,出台优惠的旅游开发建设政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研究和科学评价,中科院地理所为我旗编制的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聘请专家,根据不同景区特点,编制出高起点、高水准的旅游发展详细规划,做好项目论证、申报工作;设立工作协调机构,定期研究并协商解决旅游开发中的重大问题;理顺管理体制,在充分发挥旅游部门主导职能的同时,进一步调动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旅游开发的合力。

三是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支持重点旅游景区的路、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然环境、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以及开展资源普查、开发规划和特色旅游项目启动等,进一步改善旅游业发展条件及投资环境;通过发挥政府投入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

四是搞好旅游纪念商品的开发与经营。学习各地旅游纪念商品开发的有益经验,通过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推动产品设计、开发、销售,尽快形成规模效益。用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搞好以地工产品为重点的旅游商品综合开发,如农、牧产品的杂粮、皮毛;林草产品的柳编、山杏、沙棘;矿产资源的黄金、玉石;地方工业的酒类等饮品及传统饮食文化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的10篇旅游经济的发展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旅游业发展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最新范文

外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精选2篇12-18

税收征管法实施条例【精选7篇】12-18

运筹学与管理科学优秀7篇12-18

清明节感受优秀5篇12-18

小学听课记录(精选2篇)12-18

自我定位分析范文 【最新9篇】12-18

曲中色,色中情通用2篇12-18

企业信息化建设体系(通用3篇)12-18

大海的诗歌【精选9篇】12-18

高三英语的复习计划【优秀7篇】12-18

129 26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