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 十二金钗通用6篇

时间:2023-12-17 08:40:53

这里的6篇十二金钗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金陵十二钗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金钗 篇一

这一天,《金陵十三钗》刚刚在国内上映,笔者参与了媒体点映活动,先睹为快地观赏了影片,看得泪流满面;而笔者一位同事的夫人,则用去了一包纸巾。

中国电影能拍出这个水平,真是很不错。这还得感谢小说的原作者、著名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是她打下了底子,使张艺谋早在5年多前拿到本子的时候,就有了拍好这部电影的饱满的底气与丰沛的希冀。

享誉世界文坛的严歌苓,确实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优秀、最具影响力者之一。她多产、高质、涉猎广泛,而且可以用中、英双语创作。我手头有她若干中文版本的作品:《扶桑》《第九个寡妇》《陆犯焉识》,以及这本中短篇小说精选本《金陵十三钗》。

严歌苓写金陵得心应手,她说她妈妈就生在南京,她自己以前也经常去南京,所以对南京很熟悉。

《金陵十三钗》到了张艺谋手中。变成了一部像磁铁一样吸引人的电影作品。电影故事与小说原著相比,在核心情节上没有变更。在电影中:

1937年南京沦陷,日军屠城,尸骸遍地,血流成河。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关系瞬间变得复杂。然而,教堂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这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们救下。这些平日里“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换上了学生装,怀揣剪刀玻璃片,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这就是《金陵十三钗》里的救赎。你保护我,我保护你,生命因此生生不息。战争是残酷的,(www.shancaoxiang.com)“南京大屠杀”尤其残酷,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8万妇女被的事件,比屠杀更残酷。在战争中,不仅男人倾力保护女人,而且女人全力保护女人。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让人欲罢不能。它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思想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战争中生命的幸与不幸,通过艺术家的非凡创造得以呈现。剧里剧外,都需要这样的艺术表达。歌德说得好:“即使是在感到最大幸福和最大不幸的时刻,我们也都需要艺术家。”

投资6亿元人民币,是中国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电影。从筹备到开机到杀青再到上映,前后历时5年多,导演张艺谋、编剧刘恒、严歌苓和一班演员,都用上了真心思。严歌苓本身就是好莱坞编剧协会的会员,有着“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的巨大能力。饰演男一号约翰・米勒的好莱坞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与饰演女一号玉墨的新人倪妮,都演得至真至情。与小说是一个人所“生”的不一样,电影的精彩是合作的成果,他们是一个一流的合作团队。举一个细节:在贝尔与倪妮的所谓“”中,米勒说战争结束后要带玉墨回美国的家乡,而玉墨对米勒说:“今天就带我回家!”这句平凡而震撼的话,让笔者感动得潸然泪下;这是战争废墟中片刻的“家”,这是人心人性的表达。那些没看过电影就说这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影片,真是瞎扯。

人道的情怀,人性的光辉。对音乐家来说,最美好的旋律出自最美好的感情;对作家来说,最感人的故事同样出自最美好的感情。最可贵的,正是严歌苓笔下那激荡的情感、氤氲的情怀。

严歌苓的小说,在局部看去是精致,从整体看去是大气;不仅故事好,而且语言极好一好的小说家,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好的语言。

语言需要天赋,而思想情怀则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严歌苓生于上海,在安徽马鞍山长大,父亲和爷爷是作家,母亲是演员;出身书香门第,她从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12岁,严歌苓参军,作为舞蹈演员,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巡演。20岁时,她开始发表作品,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担任战地记者。后来,她进入鲁迅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与莫言、余华、迟子建同学。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9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严歌苓前半生戎马中国,后半生旅居海外,跟随外交官丈夫游历各个国家……

罗曼・罗兰说:“一个艺术家的基本品质:感觉的敏锐,情感的深沉,心灵的丰满。”这些,严歌苓都具备。中国和美国的文化,一起造就了严歌苓。然而,在国内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了严歌苓更为丰富、更为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所以,她的作品大多是大陆题材的,比“全部根须都”的海外小说更具震撼力。《金陵十三钗》就是这样的佳作。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火热上映之际,笔者的同仁去南京采访,试图还原电影背后真实的历史。无论电影是否虚构,战争历史中的“保护与拯救”都是普遍存在的;无论电影评价如何,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的确是好小说,就像李安的电影《色,戒》无论有何争议,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本身就是优秀的作品。

我一度很希望通过问答严歌苓,进一步了解小说和电影之外的问题。我想提问如下:

问1:1937年,一座城市、一所教堂、一场战争、14个风尘女子、一群金陵女学生、一位神父、一些军人,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共同演绎了一段泣血往事,表达了感人的人道情怀。您所了解的当年的真实历史是怎样的?

问2:您身在海外。如何从南京、从历史中获取丰富的写作资源?《魏特琳日记》《东史郎日记》《拉贝日记》还有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这些有良知的作品,都是很真实的记录,对您小说的创作有什么启示,我们今天该怎样更好地利用它?

问3:“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的别名,也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南京十二个最优秀的女子,而用《金陵十三钗》作小说的标题,很好很天才。“十三钗”这些风尘女子,从受到庇护到后来保护学生,这其中如何处理好隋节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问4:《金陵十三钗》的开头是很著名的开头:“我姨妈书娟是被自己的初潮惊醒的,而不是被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南京城外的炮火声。”书娟在现实中的原型是怎么样的人物?

问5: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企业家辛德勒出来保护犹太人,而在战争中底层人保护底层人更是不容易,更可见人性的升华。辛德勒是男人、名人,“金陵十三钗”是女人、普通人。《金陵十三钗》直指人心人性,情感的分量很重。作为女性,您怎样看待在战争与和平的不同历史时期中,真实存在的、著名的秦淮女?

问6:您说“电影跟原著小说相比有较大的改变,但都非常杰出”,但是中篇小说原著和后来的长篇电影小说,两者有了较大的不同,您自己更喜欢哪一部?

金钗 篇二

关键词:服饰 风格 性格

一、钗、黛、湘的服饰风格

宝钗服装的描写,书中只见过三回。其一是周瑞家的见她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髻儿,这个家常打扮到底是怎样的?作家没有细写。其二是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写到薛宝钗的服饰是“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1]。其三是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里宝钗的打扮:“独……薛宝钗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耙的鹤氅”[2]。

宝钗是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她深受儒、墨思想的影响。遵从并追求传统对于女性的一种定位――内敛、淑雅。《墨子・佚文》里指出:“食必常饱,然后术美;衣必常暖,然后术丽;居必常安,然后术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之,此圣人之务。”墨子认为,食能饱腹,衣能御寒,房子能挡雷雨避寒暑,这些物品就是具有了实用功能,具有实际效用,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就可以了。宝钗也受这种思想的熏陶,在穿衣打扮上一切以简朴大方为美,不以戴花佩玉来显示她小姐的身份。在对宝钗服饰仅有的三次描写中,我们可以抽出这样几个词:家常、一色半新不旧、莲青。可以看出她的内敛风格。与此同时,我们也可看到至少有两次提到宝钗未穿新制衣服:一处是金钏死时出让的衣服;一处宝琴送香菱、宝钗的石榴裙。从这些宝钗对服饰的喜好表现中我们发现传统的“中庸内敛”思想正左右着她的行为。

她不喜欢装饰,崇尚自然美。在服饰搭配上,她也力求保持朴素简洁的自然之美。“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3]通过宝玉的眼睛我们看到宝钗衣着端庄,身上无多装饰,一切以体现自身原有的容貌气质为主。她的这种简单正是人们心中所追求和推崇的,即体现了传统女子被赋予的淑雅之美。

作品对黛玉的服装描写很少,同宝钗一样,也是仅有三处,并且都是一笔带过,前八十回中唯一一次正面描写是在第四十九回,下雪后描写大观园众多小姐赏雪作诗的文字。“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缎双环四合如意绦。”[4]整个看来,罩在外面的“大红羽纱面白狐皮的鹤氅”,虽较平日鲜艳,但较当时其他人,仍然是较为素净的。

与宝钗不同,黛玉的思想里面没有那么多礼教。她性灵而又敏感,在封建社会中仿若一颗孤独的仙草,虽在凡尘却又出于凡尘而不染。她的精神游离于尘世的边缘,她的精神实质深具道家之美。庄子认为美服会束缚人,提出“不饰于物”。魏晋士人融合了儒道提出“解衣当风”[5],崇尚飘逸之美,不拘于衣服的制约。黛玉一般着装都十分的素净,这很有可能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从黛玉服饰的风格来看,她性格里有一种清高,即所谓“怀玉”情结。她的神韵超出衣饰,而构成了《红楼梦》中人美的典范。她的前身是绛珠草,作者赋予了她人所未有的灵性和超逸。“脱去木质,得换人形”,这使得她可以不拘衣饰,而独具一段神韵。

作为《红楼梦》中一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史湘云的性格与众不同,她是大胆的反叛者,喜穿男装,全书曾两次明显提到过。最具代表的是第四十九回中的描写:史厢云穿着“贾母与她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里面是“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是一件水红装锻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鹿皮小靴”。对湘云的描述作家是十分细致的,在第四十九回中,湘云衣着比他人更要富贵耀眼,是穿着贾母与她的衣服,众人也赞她“只爱打扮成个小子样儿,原比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这与封建社会对女子所要求的那种“坐莫动膝,立莫摇裙”简直南辕北辙,相去甚远。这一方面是她的反叛,另一方面也是她豁达天性的表达。

在服饰的衬托下,这个人物就在读者面前活现出来:她身着男装,大说大笑;诗思敏锐,才情超逸。湘云超脱了身份的羁绊,从而可以一身轻快,行走于天地之间,颇具潇酒飘逸的大家之风。

“服装设计的最高境界――展示人类的心灵姿态,诠释民族的审美意境。”[6]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我们看到了服饰的价值内涵,它用不多的文字描写,呈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

二、服饰与人物性格

台湾著名服饰文化研究学者叶立诚曾说:“中国古代妇女在塑造造型时,首先要求仪容美,既要妩媚动人,又要神采照人。其次讲究姿态的合宜,不做夸张的动作,表现含蓄优雅的美。最后要求气质的美感,重视神韵与修养,才不会俗气。”这段对中国妇女形象造型的描述正符合了薛宝钗的形象。她服饰简朴、崇尚自然之美。从这样的服饰风格中,我们可知宝钗为人处世低调平和。不张扬不外露的个性势必使她在个人着装上以朴素淡雅为主,她遵循儒家的思想,守拙内敛而又大度得体。

金钗 篇三

1、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最优秀的十二位女孩。金陵是一个省,也是剧情的核心发生地,“钗”指女儿,太虚幻境薄命司以十二为一组将贾府上、中、下三等女子编成正、副、又副三册”。警幻仙子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副、又副)下橱则又次之”。第五回完整出示了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位正册女性名单。

2、作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部以歌颂女儿美和伤悼女儿悲剧为最高主题的小说作品,《红楼梦》塑造的金陵十二钗成为经典艺术群像,在世界文学史上站成一道靓丽风景,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

(来源:文章屋网 )

金钗 篇四

《龙门飞甲》几战平

《金陵十三钗》

在年末贺岁档市场,《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的斗法成为一大看点。早在上映前1个多月,《金陵十三钗》出品方就宣布,该片票房目标10亿元,而《龙门飞甲》的出品方则把票房预期定为6亿元。12月15日下午2点,《龙门飞甲》抢在《金陵十三钗》上映前4小时入市,挣得排片先机。同天晚上6点,《金陵十三钗》全国开画。

首映日当天,《龙门飞甲》略占上风。首周过后,两部影片旗鼓相当:在排映场次上,《龙门飞甲》因为时长占优故以58343场略高于《金陵十三钗》的56932场;但在观影人次和票房上,《龙门飞甲》以310万人次和1.35亿元票房,略低于《金陵十三钗》的346万人次和14.2亿元票房。从影片主创阵容以及投资规模分析,《金陵十三钗》应比《龙门飞甲》有优势。但《金陵十三钗》的出品方因单方面向放映端提出“加价、提高分账比”的要求而遭到大部分院线和影院的抵制。加之影片的题材和主题过于沉重,在宣传营销上又着力不多,影院阵地宣传品不到位,这些均成为影片后劲不足的因素。

反观《龙门飞甲》,宣传营销高举高打,仅预告片和海报就推出数款,在影院阵地布置方面更是面面俱到。至12月31日,《龙门飞甲》的累计票房为4.2亿元,《金陵十三钗》则为4.7亿元,二者之间只有5000万元的差距。

《亲密敌人》过亿元

《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的后续市场表现并没有之前业内预期的那样凶猛,这给其他影片以机会。12月22日和23日,两部爱情片《倾城之泪》和《亲密敌人》先后入市。前者主打几位年轻明星,后者则有徐静蕾和黄立行这对“亿元搭档”。尤其是《亲密敌人》,故事虽表现的是商战,但最终还是落脚于爱情,很适合圣诞节和元旦小长假里的年轻观众,首周票房5500多万元,至12月底在7600万元左右,至截稿时累计票房已过亿元。

金钗 篇五

论文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慧质,恬淡,宽厚,豁达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薛宝钗即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一个,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也许是林黛玉身为一名孤女,最后没有得到爱情却又香消玉殒。而中国人向来喜欢同情弱者。总之,自从这部名著诞生以来,不少专家、学者甚至一般读者都对薛宝钗给予了太多的非难与批评:或斥之为林妹妹不共戴天的情敌者,或斥之为“其间拨乱”的“小人”,甚至有人斥之为“阴谋家”“野心家”。笔者认为,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或艺术形象都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或掺杂过多的个人主观情感,而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待与把握。

笔者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对薛宝钗形象作以新的解读。薛宝钗身上是有一些缺点,比如冷漠、世故、处事圆滑等,但通读小说不难发现这位大家闺秀,不仅美丽高贵,端庄娴淑,而且恬淡平和,宽厚豁达,为人处事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华。正所谓“瑕不掩瑜”。薛宝钗是作者塑造的一个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细读文本,可以感知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以下特点。

聪明博学,才华横溢。薛宝钗出身豪门,天资聪颖,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广泛涉猎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就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不能及。譬如元妃归省时她对宝玉诗中“绿玉”改为“绿腊”的指点等,令宝玉自叹弗如。另外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别开生面”,其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深厚的风格特点。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的才情可以与之抗衡。

恬淡平和,不喜张扬。曹雪芹写宝钗着力表现其朴素淡雅的形象。如在第八回对其住所环境的描述:“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还有第四十回这样描写蘅芜院:“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己。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俗语云:“观人行,知人性”,从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就可以看出几分该人的性格特点。宝钗不喜欢招惹是非、也不喜欢出风头。所谓“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遇时,自云守拙”,想必和其性格有很大关系。第五十五回王熙凤说她“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有人将这种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处事之道来说明宝钗的虚伪和世故。其实,宝钗的这种处世方式与她的家庭出身与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薛家是巨商和高官的结合体,自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她怎会不知这种环境中各种派系的错综复杂然与斗争的激烈?因此作为一种明智之举,她选择这样一种消极逃避的处世方式,让自己年轻脆弱的心得到些许宁静又何罪之有?

胸怀宽广,待人真诚忠厚。第七回讲宝钗的“热毒”后紧接着说“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甲戌本侧批云:“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又不知何如治之。”意思明显是说,宝钗比黛玉、凤姐要宽厚。林黛玉对于后进贾府的宝钗,一直存着戒备之心。在《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和《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尽管黛玉一次次地挖苦讥笑宝钗,可是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论口才,宝钗一点不比黛玉差,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开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就搞得宝玉、黛玉二人面红耳赤的。然而看到“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从上面这些描写不难看出她待人之宽厚,为人之真诚。

慷慨大方,平等待人。史湘云要开社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主动资助她置办了螃蟹宴;林黛玉咳嗽日重,汤药中需加入燕窝,但是依她个性脾气,不好意思向贾母凤姐张口要,宝钗主动帮忙;邢岫烟的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她就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不但如此,她还非常小心,没把这些事张扬出去,好给当事人留足体面。就连荣府人人憎厌,自己也很不自重的赵姨娘,宝钗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鄙视唾弃她,而是把她当长辈对待,在给众人分礼物时也没忘给她们娘俩一份,从而使赵姨娘也对宝钗感激有加。依我们平常人的思维方式及处世之道,既然赵姨娘在贾府已是众叛亲离的一堆臭狗屎,根本没有必要去敬她甚至以礼相待。但赵姨娘其人虽可恨,却也可怜,她也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一个小人物。心胸豁达一点,给弱者同情和帮助,使她感到人间还有温暖的亲情,不比在她成为众矢之的时再猛踹上一脚,更显出人性的高贵和美丽吗?在戴着有色眼镜的那些评判者看来,宝钗做这些善事全是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甚至是为了拉拢贾府上下各色人等。如果说史湘云和林黛玉还有拉拢利用价值的话,试问弱女子邢岫烟和人人厌的赵姨娘有什么拉拢利用的价值?更何况宝钗为何不在拉拢了人之后大胆地在其它事务上决断,当第二个“王熙凤”或“贾探春”。相反却依然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她根本已看穿了世事,不愿意去趟这潭浑水。

她和林黛玉都是那种虚伪世俗的反叛者。不过,林黛玉是用一种极端而又激烈的斗争方式去硬拼,而宝钗只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面对。与前者相比,后者更便于保全自己。作者的真实意图应当是让“木石前盟”、“金玉良缘”最终都作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殉葬品。

尽管许多读者认为宝钗对上逢迎讨好,尽现奴才嘴脸;对下收买笼络,毕露城府与心机。甚至被认为是一个居心叵测、阴险狡诈的小人。但摘下有色眼镜,剔除头脑中先入为主的偏见,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立场来思考,不难发现她是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精心还原出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是作者笔下“现实美”的典型。

小说中作者用很多笔墨与细节,把薛宝钗塑造成一个稳重、大方、有内涵有修养的大家闺秀形象。她在家做家务,做针线,一点儿没有小姐架子。呆傻的哥哥经常在外闯祸,她劝慰母亲,为其分忧。嫂子夏金桂进了家门之后,指桑骂槐,虐待香菱,根本不把婆婆放在眼里,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片刻不得安宁。宝钗隐忍大度,以礼相劝,反遭泼嫂讥讽。她一方面要劝慰气急的母亲,又要强压怒火,避免与夏金桂正面冲突。作为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这该需要何等宽广的胸怀与深厚的涵养。纵观荣宁二府众多女子,有几个能与宝姑娘相比?父亲早逝,长兄蛮横无知,除了玩女人就是闯祸,母亲又已年长,家中又娶进一个母夜叉夏金桂,没有宝钗的支撑与调和平衡,纵然家中豪富,那日子也早没法过了。在小说的三十三回,有宝钗花园扑蝶无意中听到两个丫鬟在小声议论小红与贾芸的秘密情事,急中生智,表演出一出儿寻觅追打黛玉的戏。以宝钗之心智与宽厚,避免了两个丫鬟的尴尬,并非有意要栽赃嫁祸黛玉。因为她此时正要去找黛玉,顺嘴说出黛玉的名字也很自然。如果硬要以此为证据,说她阴险、不择手段地打击黛玉,那也把她想得太聪明了。在整部作品中,我们几乎找不到宝钗主动讽刺打击暗中陷害黛玉的证据。至多是在被黛玉奚落讽刺后无奈之下反唇相讥。倒是有好几处爱护关怀黛玉的情节。比如,私下里劝诫她不该偷看西厢等禁书,又如在黛玉咳嗽日重而不惜从家里拿燕窝给她补养身体,使得黛玉感激涕零,主动向宝钗道歉。

小说第三十二回,王夫人以调戏宝玉为由怒打金釧导致其投井而死。因宝二爷的任性与荒唐,也因王夫人的不公与凶狠,导致了又一薄命女子的早夭。此时王夫人是背着良心的包袱的。虽然位居贾府上层,但因她自己及儿子的原因冤死一条年轻而无辜的生命,虽然上上下下无人敢说什么,但无形的舆论压力也让她不能心安。事后,宝钗主动前往劝慰姨妈,说的话都是为王夫人开脱,并送来自己的衣物为金钏陪葬,这给很多想打击宝钗的人以有力的证据。初读这一情节,我也有点儿忿然,宝姑娘的话也太狠了点儿吧!但事后仔细琢磨,特别是设身处地为宝钗想想,或者假如我们是当时的宝钗,我们能说什么?在姨妈被巨大的舆论压力所包围的时候,我们作为长期寄居在姨妈家并蒙受巨大恩惠的晚辈,却对王夫人斥责一番吗?当时的话,对金釧似不公平,但也只能如此说。

小说中第二十二回,贾母让众女眷凑份子为她所欣赏并喜爱的宝姑娘做生日。席间宝钗专点贾母喜爱的烂熟甜食。听戏时,也专点老祖宗爱听的戏。这又给很多“拥林派”以口实,攻击宝姑娘极力讨好逢迎老祖宗,为自己将来宝二奶奶的位子做铺垫。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笔者以为,以宝姑娘的身份与地位,以宝姑娘的秉性与修养,她的举动是非常得体而合乎礼仪的。宝姑娘作为王夫人的外甥女,与贾府其他长辈无任何血缘关系。与贾府之关系她既比不上史湘云,更比不上林黛玉。她与母亲哥嫂一家长期寄居在贾府,并且受到上上下下的高看与优待,除却家庭的豪富,人品的上乘这些因素,王夫人与王熙凤姑侄俩也是重要因素。贾母给宝姑娘过生日,上述因素我认为都有。以宝姑娘之冰雪聪明,她怎么能不体会到:以贾母之尊,给她这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姑娘过生日,真真是给足了她面子。因此在贾母请她点菜及点戏的时候,她又能怎么做?毫不领情地自顾自地点自己喜欢吃的菜,点自己爱看的戏目?这还是一个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的作派吗?整个不成了一个毫不知羞的傻大姐了吗?正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宝姑娘的做法,不但没有什么不妥与谄媚讨好老祖宗之嫌,相反,非常合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道德规范。

薛宝钗的性格中虽然有不少瑕疵,但慧质、恬淡、宽厚、豁达却是其性格的主流。有人捕风捉影,依据宝钗上京一事认定宝钗是“以待选之名,行抢婿之实”,从而得出薛宝钗是阴险狡诈之人的结论。笔者不敢苟同这种的观点。首先,上京是薛蟠的主意。“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因此早已打点下行装细软,以及馈送亲友各色土物人情等类,正择日一定起身,他便带了母妹竟自起身长行去了。”薛宝钗那个呆兄纵知道有个宝玉,哪里会想到那么多呢?其次,孤儿寡母依傍亲戚实属无奈。

薛蟠是个吃喝嫖赌,正事不干,专会闯祸的主儿。他早已不服薛姨妈的管束,故薛姨妈起先想靠兄弟王子腾。谁知一上京王子腾就离京上任去了。薛姨妈怎会不了解儿子的脾性,所以特地说“守着舅舅、姨爹住着,未免拘紧了你,不如你各自住着,好任意施为。以上足以说明,薛家住在贾府,决非欲“行”什么“抢婿之实”。依薛家之豪富,依薛宝钗的容貌和人品,即使待选未果,难道能沦落到“抢婿”的地步吗?怎么能把一个品格端方的美貌少女想的如此下流龌龊呢?其实,作者并非有意要让宝钗与宝玉来此一段“金玉良缘”。落草时随口带来的东西,即使放在当今也是一件令人称奇的物件,清虚观的道士们都曾饶有兴趣的参观过,何况世俗之人。薛宝钗那天就萌发了一点点好奇心,由于玉上文字是篆文,而且文字较小,所以宝钗辨认时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的,口中低低地念了两遍,大概是觉得跟自己的有点像,看上去眼熟。但是,她并没有声张。谁知碰巧丫环莺儿在一旁,口没遮拦地说了一句,引起了宝玉极大的好奇心,嚷着要“比通灵”,这实在大出宝钗意料之外。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我想这是小说行文中很自然的笔墨细节,而不应该看成作者对某个人物的否定歪曲甚至贬斥的。可是,有些人评论者惯凭只言片语主观臆想,采取东拼西凑的方法给人物下结论,正如怀疑邻居偷了自家斧子,怎么看邻居的一言一行都象小偷,从而把作者着力塑造的几个有特殊才情和秉赋的女子变成了野心勃勃的阴谋家,脂批几次强调,《红楼梦》一书写的是“真正情理之文”,“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如是耶?”

且不论《判词》和《终身误》都是钗黛合题一咏,仅就庚辰本四十二回前批来看,无论作者还是脂砚,都认为钗黛是可以并列的人物。遗憾的是,有此评论者在许多方面运用了非白即黑的简单逻辑判断,不仅严重割裂了人物的性格,将宝钗定位成一个市侩庸俗的封建卫道士,而且极大地损害了这个丰美的人物形象,违背了曹雪芹塑造这些人物的本真意图。庚辰本四十二回前批:“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俄国的别林斯基在作品《诗的分类和分型》一文中曾指出:“在长篇小说里,瑞贝卡不必永远是皇后或者像尤吉夫一样的女杰,她只要是一个女人就够了”,也就是说,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要力避简单化、模式化。要追求人物形象本身的真实性与丰满性,使其成为“圆形人物”甚至立体的人物。曹雪芹的《红楼梦》达到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高峰,其成功之一便是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薛宝钗便是其中最出色的人物形象之一,也许她未必是善的,但她一定是真的,因而也是美的。

对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笔者在这里只是坦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对于她,期待有识之士能客观、全面而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继保,卜喜逢。红楼梦(名家汇评本)[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2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金钗 篇六

关键词:构图;造型;剪纸;壁画;装饰性

广州花园酒店大堂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为题材的镶金剪纸造型壁画,由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创作剪纸稿后再雕到大理石而成。其构图严谨、注重外轮廓的整体效果,人物在构图中的安排分组循序映出,很有层次;其人物形象简洁生动,造型精练明确;黑金强烈对比的色彩[1]呈现出画面较强的古典韵味与装饰风味。创作《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剪纸艺人,以他们特殊的认识、思维方式与完整丰满、对称偶数、硕大为美的审美,产生出重于表意的造型规律和自由灵活的表现手法,使得这幅以剪纸形式表现的壁画独具一格。

一、辉煌的壁画剪纸《红楼梦——金陵十二钗》

佛山的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佛山剪纸,按制作方法分别有衬料剪纸[2]、写料剪纸[3]、纯色剪纸三大类。在这三大类中按其制作技艺、使用材料的不同而细分为铜衬料、纸衬料、铜写料、银写料、木刻套印、铜凿料、纯色等大类。其中用铜箔刻线衬色叫铜衬料,《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剪纸类型就是以铜衬为表现形式。铜衬料是从“花钱”(俗称春节剪纸)的装饰绘画演变而来的。佛山剪纸利用本地特产的铜箔银箔(电化铝),用剪、刻、凿等技法,套衬各种色纸和绘印上各种图案,形成色彩强烈、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是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纸。

恰当的题材选择是创作壁画的重要环节之一。壁画除了要采用多种装饰性的表现技法,形成装饰韵味、装饰效果,还需用抒情、理想、象征、浪漫的手法,以歌颂为主题的题材表现美好的、正面的人和事。装饰于花园酒店大堂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为题材、结合佛山剪纸艺术趣味的大理石镶金壁画,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整幅壁画金碧辉煌,极具视觉张力。“大观园”内的假山池沼一览无余,假山的堆叠或是重峦叠嶂、或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池沼上安排有桥梁,一座一个样,池沼里荷花盛开,鱼儿在莲叶间戏水,人物与景物之间相互映衬,刻画得栩栩如生。从各个角度各个局部看都成一幅画。整幅壁画全在乎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观赏者忘却了繁华的都市,只觉得身在大观园中。

这幅“金陵十二钗” 剪纸造型壁画长24米、高6米,壁画的构图及剪纸造型设计是由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剪纸艺人林载华、张拔、潘保琦、邓本圻创作,经原作者将剪纸稿(240×60厘米)放大后,再由三十多位艺术家用了七个多月的时间将两公斤的金箔贴于手雕上海黑色大理石而成的。据张拔、潘保琦介绍[4],1984年在创作这幅广州花园酒店大堂壁画时曾经将另外两个传统的题材与《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同时提交给委托方,这两个题材分别是

⑴ 以王羲之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聚会,做曲水流殇之饮,之后王羲之将众人诗作集结成《兰亭集》,并作序《兰亭集序》的故事题材[5];

⑵ 有以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的故事题材[6];

最后,在三个传统题材中,委托方选定了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作为广州花园酒店大堂壁画的题材。因为委托方觉得这题材比较具有大众性,既通俗又高雅。其中的故事情节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大众所熟悉的,而且对女性美的刻画能使人们获得一种观赏式的审美享受。小说中对庭院环境、居室陈设的描写也有利于艺术家在壁画构图和造型的构思中有所启发。

壁画剪纸《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以艺术创造的想象空间打通了被墙面隔绝的自然空间,其设计从构图到形象到色彩制作材料的选用和工艺手段,是服从于环境,与所处的环境和谐一致,成为了建筑的一部分。

二、壁画剪纸《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构图形式

构图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属于形式范畴,从内容出发,不为形式而形式,不能硬性拼凑一些构图形式,或者死套构图学的一些法则。构图不仅是形式处理的过程,也是形象化和丰富最初思想的过程。

装饰性壁画这种非常讲究形式美的艺术,在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也要遵循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这一基本原则。因此,装饰性壁画的构成,无论构图的动与静,无论图形定位的上上下下,都应根据内容的需要予以安排。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上这6篇十二金钗是来自于山草香的金陵十二钗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最新范文

消防宣传日优秀3篇12-17

30道经典有趣的数学题(精选5篇)12-17

家长寄语名言4篇12-17

给母亲节的祝福语【优秀7篇】12-17

元旦祝福语通用4篇12-17

浅谈高效课堂小组建设最新8篇12-17

维修基金管理办法范文(优秀8篇)12-17

小学远程教育范文精选9篇12-17

企业中秋祝福语【优秀5篇】12-17

好句摘抄(优秀5篇)12-17

129 26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