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怎么写 新闻的写作格式及最新10篇

时间:2023-11-06 20:47:19

欢迎查阅山草香提供的《新闻的写作格式及最新10篇》,希望在您写作【新闻怎么写】的相关文案时,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新闻 篇一

甘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这样界定,新闻真实是“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实的准确度。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在记者头脑中的反映,主体与客观必须一致,否则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①童兵指出,新闻传播的真实,就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合程度。②

可见,从本质上讲,新闻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而新闻真实讲的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问题,符合便真实,不符合便不真实。符合度越高,便越真实,越低则越不真实。新闻真实不同于文学真实、历史真实、科学真实等其他类型的真实,它是在新闻专业主义下的真实。这种真实及其程度受到社会环境、新闻事件本身的复杂程度、新闻从业者个人认知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具体说来,新闻界普遍认为,为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应达到以下三个要求:一是具体事实真实准确,即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信息要素、所引用的材料、背景资料等都要力求真实;二是应做到概括真实,即应反映事物的整体面貌;三是应力求本质真实,即新闻报道应当尽可能地透过现象,将事物的本质呈现出来。

而所谓新闻诉讼,是指新闻媒体因已刊出的具体新闻报道而引发的新闻侵权官司。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特指具体新闻报道的真实,即已刊出的具体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符合度。③

二、司法界对新闻真实的判定

目前我国与新闻诉讼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主要有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前者有关新闻真实的规定有四处,后者有两处。其中关键词是新闻报道内容的“基本真实(属实)”、“基本内容失实”、“主要内容失实”、“严重失实”、有无“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等。从这些规定中不难发现,新闻报道是否真实是司法界在处理与新闻媒体有关的侵权纠纷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分析典型新闻诉讼案例,可以看出,司法界在处理新闻诉讼时有关新闻真实的考量标准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有没有”——新闻报道的事实有没有发生?

新中国第一起因新闻作品引起的诽谤案件就是一例典型。1985年,沈涯夫、牟春霖在上海《民主与法制》上发表《二十年“疯女”之谜》一文,称杜融为达到从武汉调到上海工作的目的,采取哄骗、殴打等手段,诱逼妻子狄振智装疯,两次将狄振智送入精神病院。事实是狄振智确实有精神病,杜融的工作调动本属正常调动。沈涯夫、牟春霖因捏造事实被判构成诽谤罪,分别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一年六个月和一年。该案的关键是狄振智是否有精神病患史。法院经调查后认为,狄振智确有精神病患史,新闻报道中所谓杜融骗妻装疯、逼妻装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认定该文“内容纯属捏造”。

在2004年《中国改革》杂志与广州市华侨房屋开发公司纠纷案中,《中国改革》能够胜诉的关键是该社发表的《谁在分“肥”》一文确属记者调查得出,新闻报道内容确实存在,有事实根据。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认为,界定新闻报道内容是否严重失实,应依其所报道的内容是否有可合理相信为事实的证据为依据。《中国改革》杂志发表的《谁在“分肥”》一文,其主要内容并非凭空捏造,所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也就是说,正如该文所述,原告在国企改革中确实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和职工安置问题,文中主要内容并非作者凭空捏造。

通过这两个例子不难看出,法院在处理新闻诉讼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确系凭空捏造,那么毫无疑问即为失实;如果主要内容存在、属实,且在描述上没有侮辱之词,就不被视为侵权。

第二,“准不准”——新闻报道的事实是否准确?

不少新闻诉讼中,媒体的败诉则是因为虽有事实依据,但是对该事实的报道不够准确,在“准不准”上出了问题。《家庭与生活报》关于明星刘晓庆偷税问题的报道《大明星偷漏税百万元》称刘晓庆近年来偷漏税上百万元。而后来法院经调查后认为,刘晓庆虽有偷漏税行为,但文中披露的数额与能够查实的数额差距太大,已查实的数额是1万元,性质是触犯税法的违法行为,应受追缴、罚款等行政处罚。而报道所提的偷漏税款百万元,则属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据此法院判定该报道失实。由此看来,尽管法院认定刘晓庆的偷税行为确实存在,在“有没有”上没有问题,但是该报道不够准确,夸大了事实,而导致败诉。

三、新闻界对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的误解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司法界对新闻真实的判定和新闻理论界有相同之处。但是,与对新闻真实的理论追求相比,新闻界对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的考察则宽容得多。部分研究人员在这个问题上对新闻学专业背景的远离也令人遗憾。1.将“消息来源”作为辩护理由

有研究者认为,新闻报道只要有消息来源,那么便可视为是真实的,他们称之为“来源真实”或是“依据真实”。来源真实是指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确实存在,包括有明确的当事人提供信息,转引自其他媒体的报道以及记者亲身采访调查所得的资料等。媒体只要证明他们确实获得了这样的信息,不必证明这些信息本身真实与否。并且主张,“来源真实”足以证明“新闻真实”,法院就是根据报道的“来源真实”而认定“新闻真实”,进而认定“法律真实”。④

在具体的新闻案例中,也有媒体把有消息来源作为辩护理由。四川兴运实业(成都)有限公司诉北京周林频谱总公司、黑龙江法制报社、中国卫生信息报社侵犯名誉权案中,两涉案媒体仅仅依据周林频谱总公司的一面之辞,就发表文章说兴运公司剽窃周林频谱总公司的科研成果,对其专利构成侵权,结果与兴运公司并未侵害专利权的事实不符。而两报社在法庭上辩称:该报道系据北京周林公司提供的信息所写,他们没有侵权。成都市武侯区法院认为,两报社对周林公司提供的情况和观点未进行核实,亦未在文章中同时发表兴运公司的不同观点,导致文章明显失去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被告不服判决最终上诉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认为,涉诉新闻的写法“缺乏事实和法律根据”。媒体不仅没有赢得诉讼,反而被改判成为主要责任体。

媒体没有司法权力,加上新闻工作本身的规律,新闻工作者不可能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客观真实。但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尽力追求事实的真相,在新闻线索面前,新闻从业者有义务对其真实程度进行求证。新闻界“以狭义的消息来源作为真实的审查判断对象”⑤与司法界的判定标准存在着差距,这可以说是新闻界对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的最大误解。

2.以文责自负推卸核实之责

不少媒体在新闻诉讼发生后以“文责自负”为由,认为不用负担对新闻真实性的审核之责。甚至有人提出将“文责自负”作为媒体摆脱尴尬局面的一种方法,认为必须实行文责自负。即言论主体作为独立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言论真实性负完全责任,而使媒体对其言论失实免责,并表示这种做法能减少报道失实的频率。⑥

笔者以为,虽然让媒体做到与客观事实完全相符有些强人所难,但鉴于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媒体对消息来源必须负有审核之责。这不仅仅涉及新闻诉讼时的法律问题,更是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问题。《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信条草案》的第一条就是:报业及所有其它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信息绝对正确。他们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的消息内容,不应任意曲解事实,也不应故意删除任何重要内容。⑦在我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法(民)复(1998)11号批复,报刊社对准备发表的稿件应负责审查核实。由此看来,对新闻真实性进行核实不仅仅是新闻理论界着重强调的问题,更是法律赋予我们的义务。

3.以舆论监督为借口

有人认为,为了及时有效地监督不合法或不合理的事件、现象,应该允许新闻报道出错。富士康事件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尽管这一2006年最引人注目的“新闻官司”,从3000万元到1元再到双方善意的和解,最终并没有真正走上法庭,但媒体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亢奋很能说明问题。在事实真相未明之前,新闻界的看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现在的新闻舆论监督没法做了!而对于事实真相,大家并不关心。等到双方和解之后,大家才恍然大悟,方将目光集中于“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⑧尽管双方和解的最终原因我们无从知晓,但《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在《为什么是和解,还有歉意》一文中说的“我们也有瑕疵”、“报道略有夸张”两句话,让我们能感觉到其中的微妙。而《南方周末》记者傅剑锋在调查整个事件后指出,《第一财经日报》仅凭QQ就与自称是富士康员工的某男子联系,并且没有进行实际调查,因而进行了“一个完全丧失基本新闻规范的报道”。如果双方对簿公堂,《第一财经日报》“必输无疑”。⑨

媒体有舆论监督的权利和义务不假,但这不能成为新闻失实的借口。新闻真实应该是有效进行舆论监督的前提和基础。⑩尤其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与舆论环境下,对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新闻真实性要求应该更高,否则,媒体就极容易走上被告席。

4.认为法律真实高于新闻真实

法律真实是指公检法机关在诉讼证明过程中,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它应当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有关规定;而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如实反映事物的原貌。两种真实都来源于客观真实——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有关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关系,有学者指出,新闻真实具有局限性、时效性、相对性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与法律真实产生冲突。法律真实是可以通过证据证明的真实,更接近于客观真实,因而高于新闻真实。11还有人反对新闻真实在本质上是认识论范畴,认为新闻真实包含客观真实和法律意义上的真实两层含义,指出新闻不能仅仅停留在客观真实这个层面上,而要上升到法律意义上的真实层面。12法律真实高于新闻真实的观点,经不起推敲。在此,首先应该明确,此处所讲的新闻真实应该是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是新闻真实在新闻诉讼中的界定问题。其次,要注意区分胜诉与新闻真实两个概念,不能简单地以为媒体赢得官司就等于新闻真实了。在新闻侵权诉讼中,司法界在新闻真实方面更多考虑的是“基本真实”、“主要内容属实”等。很显然,这种考虑离新闻规范中所要求的真实还很远。求真,无限地接近客观事实,应当成为新闻工作者不懈追求的永恒目标。

四、结语

一方面真实被新闻界称为“生命”;另一方面,失实新闻却大行其道。不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对虚假新闻的深恶痛绝和对新闻真实的强烈呼吁,可以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我们认为,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首先是一个新闻理论范畴中的问题,然后才是在法律范畴上的界定问题。也就是说,新闻真实必须奠基在新闻专业主义标准之上。脱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背景,仅仅强调司法界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或强调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如何搜集证据,避免侵权,都难免有肤浅之嫌。为避免走上被告席,从新闻界自身来讲,亟需消除对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的误解,树立正确的新闻真实观,明确客观报道、平衡报道的重要性。新闻真实问题,实际上更是新闻职业道德问题,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的新闻规范制度亟待建立与完善。

注释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6页。

文扬:《互联网时代的华文媒介》,/news/2005/2005-09-06/8/621852.shtml。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

陈丽平:《“公共领域”在传媒时代存在的可能性》,《当代传播》2006年第4期。

罗艳:《网络时代的多元化公共领域》,《青年记者》2007年第10期。

Wahl-Jorgensen,KarinandGalperin,Hernan2000“DiscourseEthicsandtheRegulationofMedia:TheCaseoftheU.S.Newspaper。”JournalofCommunicationInquiry24(1),19-40。

郭玉锦、王欢:《网上公共领域》,《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付建明:《论哈贝马斯市民社会论域中的公共领域》,《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张德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与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show.php?id=6601。

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现状、问题和对策》,《学术界》2005年第5期。

敬海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当前我国公共领域理论基本问题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新闻稿的写法范文 篇二

[关键词]民族志方法 深度报道 《冰点》

无论是观察、访谈、体验式采访,还是抽样调查、蹲点采访、隐性采访,新闻采访方法大多可以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找到根源。记者通过参与式观察、跟踪调查、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搜集资料,以深描的笔法记录社会变迁,揭露事件背后的社会痼疾或文化意义,是一部分深度报道所追求的传播效果,也是民族志方法的主要研究目的之一。对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为主旨的深度报道来说,更广泛地借鉴社会学研究方法是提高报道质量的可行途径。

自1987年《中国青年报》推出关于大兴安岭火灾的“三颜色报道”以来,我国深度报道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反映社会变迁的大量新闻选题中,记者事实上使用了民族志的调查和写作方法。本文以《中国青年报》1998-2010年的《冰点》特稿中的典型篇章为例,试图说明民族志方法对深度报道的示范意义。

什么是民族志方法?

民族志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的、动态的、情境化描绘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一个文化的整体性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它要求研究者长期地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及其文化的理解。加拿大广播公司负责摄制的纪录片《中国崛起》(Chinese Rises)所采用的叙述方式就是“民族志”的范例:通过广泛的抽取中国社会各阶层样本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并通过镜头如实反映他们的生活现状。

拉斯韦尔称大众传播有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和传承文化的功能,新闻媒体以类似民族志方法的手段体察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记录各民族、各阶层的历史,无疑是履行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

以民族志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与新闻记者的常规调查研究有所不同,新闻记者更关心异常事件,倾向于“今日事今日毕”的日程安排,而民族志研究则多着眼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研究者融入研究对象的生活、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进行参与式观察、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然后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和阐释。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一些媒体在关注热点新闻之外,新闻触角还能涉及到静悄悄的社会变迁,记者通过与上述方法类似的途径获取资料,在新闻媒体中形成的文本就是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不是一种具体的新闻文体,而是一种报道理念,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对事实作出解释和分析,阐明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力图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的一种报道方式。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文体的变迁中,事实上存在一种深度报道流派――记者关心的是轰动事实之外的隐性嬗变,即宏大的社会变迁,他们以别有幽怀的姿态,冷静地记录着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及生产关系的变迁,与集中报道社会热点的媒体同样能影响今天。最典型的当属《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特稿。

1998―2010年《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中体现的民族志方法

《冰点》自创刊以来每年都有选题体现了民族志的理念,即聚焦少数群体及其文化。如《听丁克讲故事》、《性别的挣扎》、《一个拒绝公路的村庄》、《拒绝现代化》、《别了,土地――个苏南小村庄的拆迁纪实》,在丁克家庭、变性人、阿米绪人、苏南被拆迁的农民身上并未发生惊天动地的新闻,他们只是社会发展中的特殊样本,要么是生活方式得不到社会理解,要么是在现代化、全球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利益被忽略。以民族志的视野和调查方法能详细记录某种生活方式的两难处境,关注社会变革带来切肤之痛,让读者在阅读之余有所思,让政府意识到保持经济发展时应注意对历史资源和人文精神的保护。

通过研究《冰点》特稿1998―2010年的作品,笔者发现在大量作品中隐含着民族志方法的关键步骤,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田野作业:《冰点》特稿采访不可忽视的一环

民族志的重要方法――田野作业需要研究者在完成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取样后,进入研究对象的生活,进行保持专业距离的参与式观察,同时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投射技术等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

田野作业是以记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融入新闻当事人的生活,进行参与式观察,充分聆听新闻当事人的想法,这样写出来的作品鲜活生动,能使读者从讲述者的角度理解其观点,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冰点》特稿中有相当一部分稿件采用了类似民族志田野作业的调查方法,如参与式观察、跟踪调查、访谈、倾听等。在《听丁克讲故事》中记者蔡平分别跟两对丁克夫妻进行背对背的访谈,从夫妻双方的真实想法发现丁克家庭看似轻松幸福的背后依然存在危机;记者林天宏以心理学博士龙迪的博士论文《性之耻,还是伤之痛》作为反映遭受害儿童生活的切入点,龙迪曾深入到村落,对6个曾遭受过老师长达两年犯的女孩家庭进行跟踪研究,探索受害女孩及其家庭的创伤经验,从调查到作品出版历时五年。推崇该作品的社会价值与调查方法是《冰点》对其进行摘编式报道的前提,严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能够提升作品的效度和信度,这是《冰点》特稿记者所认同的理念。

以关键角色为主展开访谈是民族志田野作业和深度报道采访的共同特点。关键角色往往是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资历丰富,能够提供详细的背景资料,健谈,可能受过正规教育,这能为研究者和记者搜集资料带来很多便利,但关键角色提供的信息必须通过多方消息来源检验。

2、多方检测:核实信息可信度的方法

民族志学者在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时,多方检测是提高信息质量和保证研究成果可靠的主要方法,也就是通过多种消息来源的对比检测信息的品质,从而更彻底的理解消息来源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最终对整个形势进行审视。

如《最后的煤矿敛尸工》一文中,记者郭建光以煤矿敛尸工老梁为关键采访对象,通过老梁的回忆和讲述反映煤矿敛尸工行业的非常生活,摄影记者沉重的新闻图片、敛尸工老马、老梁妻子以及记者的观察佐证了老梁的叙述,也从侧面反映了煤矿工人危险的工作环境。

3、民族志写作方法在《冰点》特稿中的体现

民族志研究的写作要求有一双能捕捉细节的眼睛,一种能用合适的词汇表述细节的能力,以及一种能够把细节和意思组织成一个结构细密的整体的语言技能。《冰点》特稿每篇字数都在万字左右,唯有把故事写好才能吸引读者,使读者有耐心看完整篇。一部分《冰点》特稿中写作方法类似于民族志的写作方法。

深描和逐字引用是《冰点》特稿体现民族志写作方法的重要方面。民族志学者往往不辞辛劳地描写一个文化场景或是非常详尽地描述一个事件,其目的是传达

感觉和描述所观察事件的事实,使得读者能与作者一起分享研究对象对情境的理解。

如《别了,土地――个苏南小村庄的拆迁纪实》中,文中记录了记者的父母面临政府拆迁时的态度:“怎么付安置房的钱都不够啦,还要倒贴?!”“犟一犟总会多得些吧。”“那有什么办法,土地本来就是国家的。”通过这些鲜活的语言,读者能够体会到政府强令拆迁时农民从抱着一线希望的挣扎到绝望的过程。记者描述了自家几代人的典型生活细节,让读者看到土地在农民的生活中逐渐变得如同鸡肋,拆迁后最终作鸟兽散。恐怕只有类似民族志的描绘,才能记下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简洁、准确、个人化的风格,是民族志写作所要求的,在《冰点》特稿中也时有呈现。

现在时的描述方式是民族志写作的时态,新闻作品为了体现时效性,让故事显得更生动,往往也是采用现在时的描述方式,《冰点》特稿也不例外,新闻故事也许不是突发性的,但是记者在描述时尽量让故事看起来正在进行。在本文采用的样本中,记者通常能自如地讲好新闻故事,往往是通过正在发生的事引入回忆,最后结尾仍然是现在时。如《最后的煤矿敛尸工》开头是“多年以后,老梁仍能清晰地记起那名年轻的矿工”勾起10年前的残酷记忆,结尾是“他抓起一把小米撒在地上,‘咕咕咕’叫着,几只小鸡应声跑了过来”,整篇文章用了大量直接引语,既体现了真实性的原则,也让文章生动可读。

追求“在场”的效果是民族志写作中的另一个特点。对每一个主题的调查记者尽量采用第一手材料,丰富的场景描写,大量的直接引语,往往能够体现强烈的“在场感”。例如在《听丁克讲故事》中,记者蔡平一直处于“在场”状态,她的语言和思考一直伴随着读者看完这篇报道。在讲好新闻故事方面,《冰点》特稿记者能够熟练运用中国传统文章学中的起承转合、首尾呼应等方法,采用读者最熟悉的语言来表述事实,这同样是民族志写作中的要求。

4、民族志方法中的伦理道德在《冰点》特稿中同样适用

在征求研究对象同意的情况下进入现场,尊重研究对象的文化和个性,必要时采用化名,在研究中应赢得研究对象的信任,始终本着诚实、互惠的态度,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注意使研究对象免受伤害。这是一个民族志学者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

在《冰点》特稿中,记者类似于应用型的民族志学者,在采写中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敏感题材使用化名。如记者蔡平在采访变性人时仅公布了相关医生和专家教授的姓名,患者姓名一律隐去或用化名。

记者尽量使采访对象的生活不至于因报道而变得糟糕。对可能影响采访对象生活的题材记者都相对谨慎,在对变性人、丁克家庭、煤矿敛尸工、农民工、被拆迁者、卖血农民、自闭症患者等群体进行采访时,记者首先是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同意,才步步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有节制地展现特定社会人群的生活图景。

民族志方法对深度报道的采写具有示范意义

与《南方周末》特稿借鉴“华尔街日报体”不同,《冰点》特稿独树一帜的采写风格是中国式特稿。有学者认为它符合新闻主义的规范,但又不同于西方特稿,主要原因在于记者主观色彩介入过强,文本中大量穿插了记者的评〖www.shancaoxiang.com〗论和心理描写,因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通过有些文本可以看出记者与新闻当事人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为记者以客观、中立的立场叙述事实设置了障碍,不能像民族志学者那样做到“价值无涉”。在很多文本中,记者并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如以保护北京四合院为主题的特稿,大量的直接引语来自于民间人士和外国人,字里行间仍然透露着记者对拆迁者的愤怒和对传统建筑被破坏的焦急。

典型的民族志需要六个月到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田野作业。由于新闻媒体自身的运作机制导致记者不可能都像卢跃刚写《大国寡民》一样费时费力,对特定社会情境的调查只能在短暂的几周或几个月内完成,难免流于浮光掠影。

新闻稿的写法范文 篇三

关键词:新形势;电视台编辑;新闻稿件;凉山广播电视台;策略

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人员是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引导和执行人员,这就要求电视台编辑需要公平公正地对处理电视新闻稿件,发挥新闻报道的真正作用,实现其真正价值,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电视台的编辑人员工作内容就是将新闻稿件进行二次加工的过程,编辑人员在进行新闻编写过程中,一定要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与政治觉悟,方便编辑在进行文件编写过程中对于新闻正确价值观的体现。编辑人员在进行新闻稿件的编写中,对于新闻的主要思想进行掌控,在此基础上面进行思维的扩散。新闻编辑工作往往是一项繁杂与琐碎的工作,新闻编辑人员想在庞大的新闻中进行新闻编辑就必须具备较高的逻辑分析能力。

一、新闻稿件编写的一般要求分析

(一)稿件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电视台编辑人员在对于稿件的选择过程中对于新闻来源一定要进行判断,对于新闻的真实性要进行保障。当新闻内容涉及到社会与政治方面,新闻内容的证实性就更要进行保证,并同时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因为电视台在进行新闻传播中会对人民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如果对于新闻的真实性无法进行保障,当新闻进行传播后社会上将出现错误性的影响。对于新闻的内容不可以进行夸张或者浅谈,对于新闻内容一定要进行真实性报道,对于事件可以进行真实情况上的反应。

(二)报道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电视台编辑在进行新闻稿件的编写过程中对于稿件中的重要信息要进行精准性编写,对于新闻事件中的时间、地点、名称进行准确编写,方便人们对于信息的掌握。在新闻进行编写的过程中,文章的字数一定要保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文字使用过多就会造成内容累赘,文字使用过少当人们在进行浏览的过程中就不能将新闻的大体内容进行了解,做到简洁明了。

(三)编写清楚性和一致性

电视台编辑人员对于新闻的内容一定要进行详细的阐述,让人们在进行事件的了解过程不会出现重点信息的遗漏,造成不良现象的产生。电视台在进行新闻编辑的过程中,将新闻内容进行全方位,更加清楚的阐述是电视台编辑人员在工作中的工作守则。对于电视台编辑人员在进行软件的编写过程中的一致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在电视台编辑对于同一份稿件或者一系列稿件进行编辑的过程中,稿件对于事件的总体表述应该是一样的,中间不可以出现有任何观点上的不同,不可以让读者进行浏览的过程中发现文章在先后分别阐述了不同的观点,不方便读者对于事件进行了解与分析;二是,在电视台编辑对于新闻稿件的编写一定符合国家对于新闻的编写要求,电视台编辑人员在进行稿件的编写过程中不可以出现脏字等字眼,对于新闻的浏览者造成不良影响。在电视台编辑进行新闻的编写过程中可以使用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情感表达方式,总体而言,电视台编辑对于稿件进行编写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国家规定或者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表达方式。

二、新形势下电视台编辑处理新闻稿件的策略探究

(一)夯实稿件处理的基础能力,全面升华新闻主题

优化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就必须具备较好的技术能力。首先应掌握一定的稿件文字处理能力。做好价值评判、稿件内容科学筛选的同时,编辑人员应全面了解新闻采访以及录制拍摄的相关技巧,进而更好的把握新闻通讯员以及记者传递发送的新闻消息。其次应做好稿件主题内容的科学提炼并配以适宜的编后话进而促进新闻主题的全面升华。另外应有目的提升新闻吸引力以及感召力。通过稿件的编辑处理,引导观众更多的思索、感受进而有效补充电视新闻播出时间较短的不足,深化其舆论影响与传播范畴。

(二)不拘泥于形式,提升新闻节目的质量

电视台新闻编辑人员,进行稿件内容的处理应优化编排技巧,扩充新闻影响力,对于那些内容单一的新闻稿件,能够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新闻稿件的丰富,满足大众日益丰富的需求。其次辑稿件技巧应良好的服从编辑意识思想,契合新闻具体内容。倘若单纯的追求技巧应用的花哨、丰富,却对新闻内涵的挖掘以及整体节目真实性形成负面影响,那么技巧则仅仅为华丽而不实际的空架子,对于电视台新闻节目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极为不利。

电视新闻稿件的处理还包括新闻内容的剪辑处理,做好新闻内容的剪辑处理工作,除了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掌握良好的操作技术、做好新闻稿件的包装,令文字内容鲜话、生动,并确保紧凑衔接外。还需要新闻编辑在创作的过程中,坚持优先的科学原则,确保新闻稿件的画面和声音的有效配合。电视台新闻编辑经常需要同社会各界打交道,同时还需在电视台内部同各个环节产生互相联系。为此,应提升编辑的交往能力,这对于新闻稿件的处理也是非常有效的。编辑只有同社会各层广泛接触及时联络沟通,方能扩充新闻信息来源管道,并科学制定报导计划,令稿件内容大纲的编写更为科学清晰。

三、结语

电视台编辑在处理新闻稿件时要有较高的新闻敏感度,针对有价值的新闻要快速准确地进行采编录制,制作出实效性强的新闻节目。新闻编辑要坚持以大众为基本的原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确引领,坚持新闻媒介的党性,为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编辑而不断努力创新。

参考文献:

[1]孟晓利。电视台新闻编辑处理新闻稿件的原则和方法[J].新闻传播, 2013(10)

[2]侯玉宁。电视台编辑新闻稿件及其处理探析[J].视听, 2015(05)

如何写新闻稿 篇四

早在2003年3月28日,由胡锦涛总书记主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要求要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并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方针。然而7年过去了,地方时政新闻中领导活动报道改革的步伐仍然步履维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在一次演讲中疾呼:“时政报道不突破,新闻改革难言成功。”那么,时政新闻尤其是领导活动的报道该如何突破?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主动沟通,敢于改革。一些领导活动的报道枯燥无味,一些媒体记者甚至是专家学者认为,领导秘书甚至是领导本人亲自审稿是导致新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其理由是领导在审稿时思考的角度和记者难免会有偏差,一旦出现分歧,就有可能违背新闻规律,有价值的新闻也就有可能被轻率地删掉。毋庸置疑,这的确是当前时政新闻报道中或多或少存在的客观事实。但笔者认为,时政新闻群众不喜欢看,上情不能下达,这种局面并不是各级领导愿意看到的。今年的全国“两会”召开前,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要压缩领导同志的报道篇幅,更多地反映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结果今年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受到了代表委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去年新上任的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也主动给媒体让出了空间。在今年的河南省“两会”上,各级领导参加代表团审议的活动只是用标题新闻的形式一句话带过,报纸把更多的版面留给了读者,电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观众。

时政新闻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作为媒体来说,应该先从自身找原因。不敢改革,怕担责任,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这是当前媒体在报道时政新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那么,时政新闻该如何写?笔者认为,媒体要主动沟通,敢于改革。对于一些领导没有要求送审的稿件,记者就应该按照自己的新闻眼光提炼新闻素材,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来。而对于那些必须送审的稿件,记者在写新闻稿件时不妨先按照以往惯用的思路写好一篇,然后根据自己的思路再写一篇,把认为最有价值的新闻写出来,去掉那些官话套话,力求稿件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最后再把这两篇稿件一同送审,并且和审稿领导沟通交流。我们有理由相信,最有价值的新闻稿件是会得到领导认同的。这关键是取决于媒体自身如何打破固有模式,写出好的新闻稿件来。

捕捉细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时政部主任、第八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张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她非常注重捕捉领导活动中的细节。有一次普京总统邀请胡锦涛主席做客,张晖就观察到这样一个细节:普京总统拿着鲜花等待胡锦涛主席到来时,忽然跑到俄文翻译那里求证“您好”的发音。胡锦涛夫妇一到,普京总统把鲜花献给胡夫人,然后用不是特别标准的汉语说了句“您好”。这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可以看出普京总统的认真和务实态度。

在时政新闻中,细节无处不在。只要记者留心,就会发现很多虽小但能反映大问题的细节。只要抓住了这些细节,新闻稿件就会一下子活跃起来。2008年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两年了,废墟中那个已经僵硬却紧紧握住铅笔的小手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胡锦涛总书记那句“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仍然时时回荡在我们耳旁,让人激情澎湃,热泪盈眶。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去繁就简。一些时政记者在参加会议活动时,一拿到材料就一头埋在材料里摘抄。这样写出来的新闻稿肯定是“什么会议在什么地方召开,某某领导参加了会议,然后便是一大段一大段的重要指示”。稿子不短,但是让读者或者观众感兴趣的新闻要么就没有,要么就埋没在大段的强调和要求里面。这是众多地方时政新闻记者犯的一个通病。作为记者,遇到会议抓材料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有必要,但关键是拿到材料后要挖掘其中的精华,有价值的才拿来用,没价值的要坚决舍弃。另外,记者还要关注领导即兴的讲话。抓住那些闪光点,挖掘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去掉那些过多的强调要求之类的官话套话。这样写出来的新闻稿件紧凑而不冗长,简单而不繁杂,才会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兴趣。

抓住典型。时政新闻中,领导的调研考察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类新闻一贯的写法是领导先来到哪些地方查看了什么,后认真听取了当地领导的汇报,然后就是几点要求和指出。其实,这只能叫做领导的行动日记,而不是新闻。真正的新闻应该是从领导的调研中找出典型的人和事或者经验来。

今年3月份,笔者曾随同领导到某地调研。在调研的众多项目中,其中有一个很具有典型性:某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把土地集中起来租给一家公司种植大棚蔬菜,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每年不但可以得到每亩500公斤小麦的补偿款、5%销售收入的提成,而且还可以到公司打工。这一做法让农民的家庭收入一下子由原来的几千元提高到2万多元,受到了农民的欢迎。这本应该作为一个好的典型经验来报道,然而第二天电视台和报纸发出来的新闻却只报道了领导的行程和这个地方的情况总结,然后就是领导的要求之类的官话套话。这篇新闻稿件篇幅不小,但味同嚼蜡。其实,在领导的调研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很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时政记者,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素材,把握住当前的政策倾向,是不难发现一些典型的人或事,做出鲜活的新闻来的。

综上所述,时政新闻中领导活动的报道要出彩比较难,但绝不是难以跨越的,只要大胆探索,推陈出新,遵循新闻价值规律,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就一定能写出领导满意,群众认可的时政新闻来。

如何写新闻稿 篇五

关键词:企业;新闻宣传;“五性”

对外宣传报道是企业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途径,历来被赋予“对外塑形象,对内鼓士气”的重要使命。那么,作为基层的企业通讯员,如何写好对外宣传报道稿件呢?结合在企业新闻宣传岗位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写好对外宣传报道稿件,最重要的是要突出以下“五性”要求。

一、讲究新闻时效性是对外宣传报道稿件的根本要求

新闻时效性,就是要突出一个“新”字,既要确保将所要反映的事情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受众,又要确保稿件所反映内容的新意。

新闻的价值首要就在于其“新”,也就是时效性。再好的新闻稿件,如果失去了时效性,即使被媒体采用,也只能是“旧闻”、“故事”或者“资料”。对外宣传报道稿件比企业内部报纸或电视电台对稿件的时效性要求更强。对于企业通讯员来说,不可能象专业记者那样去抢时间,但也应尽可能地争取把自己所写的稿件第一时间发出去。这就要求我们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高度的奉献精神。不管何时何地,一旦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要尽可能快地做好采访,然后抓紧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把稿件发出去。从这一点来说,新闻工作者是没有真正的休息时间的,即使在散步、甚至逛公署、逛商场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现各种新闻线索。当然,企业基层通讯员的视野主要在企业内部,但要养成快捷的工作习惯,坚决克服拖沓的毛病,争取以“快”取胜。

有一件事让我始终也无法忘记,那是一个我很敬佩的新闻工作者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作为新世纪的第一天,2000年元旦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一天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原因,不是因为是新千年的第一天,而是因为陪株洲日报社的王老师参加了一次深夜现场采访。当时我在株冶党委宣传部负责对外宣传工作。1999年12月31日晚11时左右,我陪王老师赶到厂区,一直到元旦节凌晨1点多才完成采访。当我骑着自行车疲惫地往家赶时,王老师轻轻说了一句“还要跑两个单位”。第二天一上班,就看到报纸几个整版的“新千年”特稿,有采访劳模的、有采访企业家的、也有采访普通党员的,在整份报纸中王老师参与采写的稿件有近十篇。这次的经历给我上了很生动的一课,象王老师这样,既是我们追求新闻时效性的榜样,也是增强敬业精神的典范。

二、具备新闻敏感性是写好宣传报道稿件的基本素质

新闻敏感性就是要把握时代的脉膊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能够从大的形势或者小的事件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时代背景,每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企业,作为社会的一种基本组成单位,必须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保持步调一致,才有可能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企业对外宣传报道稿件,首要的原则就是要找出企业发展进程与时代主旋律相结合的亮点,要与当前的舆论导向保持一致。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仔细研究媒体,既要研究媒体在不同时期的宣传侧重点,又要研究不同媒体的不同风格和对稿件的不同要求,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稿件,稿件的采用率自然就高了。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对不同的媒体投发时,都应有不同的风格和侧重点。由于工作岗位的性质,企业通讯员往往将眼光局限于本企业甚至企业中某一局部的动态,而不去研究时事、形势,那是写不好对外宣传稿件的。也有的企业通讯员常常是写一篇稿子复印若干份再投到不同的媒体。除非是十分有吸引力的新闻素材,否则,这样的投稿方式是不能提高上稿率的。

三、事件的典型性是新闻稿件的价值所在

事件的典型性,是指所报道的事件要有代表性,所介绍的经验要有可供借鉴和推广的意义。

作为企业基层通讯员,要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自己企业及同行其他企业的特点和主要的异同点。在写作新闻稿件时,要看所报道的内容在同行业中有不有代表性,有没有在同行业值得推广借鉴的东西。株冶有一个“月评最佳好事”的制度。有一次,铅精炼厂报送了一个《变废为宝,木质素渣有了第二次生命》的“最佳好事”申报材料,讲述该厂对铅精炼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叫“木质素渣”的辅助物质进行回收利用,其方法独特、成效显著,对提高生产效率和控制生产成本都很有启发意义。我看到这个材料后,立即和该厂通讯员联系,让他作进一步的采访后写成稿件发到媒体,结果,《株洲日报》、《中国有色金属报》等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当然,涉及到企业机密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内容,要按照规定送审,则是另当别论。

四、内涵深度性是写好新闻宣传稿件的更高要求

内涵深度性,就是要挖掘事件的深层次意义,不能满足于对表面现象的动态消息,而是要把动态消息所隐含的对社会、对行业等具有重要影响或重大意义的信息传达给受众。

2005年元月,株洲市人民政府与中港第二航务工程局签订株洲湘江四桥投资建设合作合同。该事件有表面是双方准备合作修建湘江四桥,在当地也是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事情,发个动态性的报道稿件也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这次合作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一是这次合作是株洲市首次以BT方式引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对株洲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对于株洲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加快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二是这次合作是“城市经营”理念在株洲的首次成功实践,为该市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通过“城市经营”来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三是投资方中港二航局也是首次运用“投资带动建设”的思路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基于这些重要意义,我在签约仪式之前写了一个通稿,着重介绍了这次合作的背景和重要意义。结果,省市多家媒体都同时刊发,基本上没有作太多修改。

五、内容的真实性是新闻稿件的生命力所在

新闻报道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不能有丝毫的弄虚作假。笔者认为,真实性是对新闻稿件的最基本要求,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

我们在写稿过程中,一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进行采访落实之后,才能对外发稿。对于道听途说的消息,可以发现新闻素材,甚至可以说是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绝不能不假思索地对作为新闻稿件发表,而是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求证之后才能形成新闻稿件。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假老虎”之类新闻,只能是哗众取宠的炒作,是新闻工作者所不可取的。特别有些假消息,如果处理不当,还有可能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甚至损害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所以,即使最基层的新闻工作人员也不能为了片面地追求上稿率而忽视稿件内容的真实性。记得前些年有无良记者为提高自己的名气,竟无端捏造“纸造包子”的假电视新闻,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甚至国外也有人据此对我们的政府提出批评。真相大白之后,造假者最终自食其果,受到应有的惩处。名气是提高了,却是“臭名远播”。在信息交流十分快捷的当代社会,哗众取宠的假新闻即使一时得逞,也终会很快遭到人们的唾弃。

八年级新闻写作范文字 篇六

“劳动最光荣”?

都说劳动最光荣,可是,在我们班,怎么干个值日也这么难呢?为了减轻负担,我们几个班干部安排扫地的值日生每人扫四桌,但是……你听:“哎!拜托,扫一下第三排前四桌,拜托拜托!谢了!我有急事……”说完,便和好朋友勾肩搭背的出去玩了……这叫什么事啊!

“抄”级男生

自从超级女生引爆全国以来,无数的男女生也做起了超男超女梦,我班也有“抄”级男生,但是你可看好了,是“抄级男生”而不是“超级男声”,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是可差之千里哪!想听抄级男生的故事吗?请看:

我们班有一对超级冤家,今天,数学作业异常多,小雪利用中午的时间第一个做完了作业,她的超级冤家欧阳有一个特点:喜欢抄人家作业,特别在作业多到极点的时候,他的毛病又犯了,可作业只有小雪做完了,他俩又是冤家,怎么办?俗话说的好: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呢!一向骄傲的欧阳也只有地声下气的求起小雪了,小雪当然拿腔做调了,小雪受尽了欺负,不折磨死他才怪,一个课间过去了……两个课间过去了……,最后关头,小雪终于爽够了,借给了欧阳,还剩五分钟,怎么办?快抄吧!hurryup!欧阳以超速写起了作业……

精神折磨

我们班的小唐最喜欢唱歌,唱歌是好事,可那声音……跑调跑到月球上去了!每次他一唱歌,我们都会有一个条件反射――那就是一起捂住耳朵,如果不捂住,你的耳膜肯定会震破,耳朵会大声跟你反抗。一天,小唐考试得了92分,终于突破了90,那个高兴呀!忍不住高歌一曲,大家一起跑出教室……

这就是我们班的招牌新闻,你们班有吗?

如何写新闻稿 篇七

新闻稿也有格式

说到新闻,鱼丸们肯定不陌生。不过,你们知道新闻稿应该如何写吗?格式又是怎样的呢?报道运会的新闻稿也属于新闻报道的一种,所以也应该符合新闻稿的格式。通常,一条完整的新闻报道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标题是新闻给人的第一印象,既要能够把新闻内容和重点用一句话总结出来,又要能够吸引人,当然,如果有文采,让人眼前一亮就更好了。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在读报的时候有时甚至只是稍微浏览一下标题,看到感兴趣的才会读接下来的报道。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它的作用是将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和事实提炼出来,让读者感兴趣,有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有时可以是一个设问,有时则是对事件的总结。比起标题,导语的篇幅要大,信息量更多,但比起第三部分――主体,导语则更简练、直接。

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要把事情说清楚就靠它了。在运会的报道里,主体就是我们要报道的在运会发生的各种事件。其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都需要阐述清楚。

背景材料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事件而提供的补充说明文字,可以是介绍学校运会的历史,也可以是这次运会的场地和参加人数等信息。

新闻报道要零距离

对运会的报道,不单单是介绍比赛那天的情况,好的通讯员需要做一个全程的追踪报道。不过我们平时还要上课,分身乏术,所以采访的时候最好能有的放矢。这里有两个小小的建议:一是关注夺冠热门选手,二是关注幕后英雄(负责后勤的同学)。

那些平时在体育课上身手矫健的同学,往往也是运场上的闪亮之星。大家可以提前打探到他们报名的项目,然后对他们的训练情况、比赛当天的发挥情况等做报道。比如像奥运会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关于夺冠热门选手的报道――他们几点到的比赛城市啊,在酒店的住宿情况和状态啦,就连他们特别喜欢吃北京烤鸭都曾被特别报道过呢!大家也可以发挥主场优势,对他们进行专访。因为卡西奇一直是100米短跑夺冠的热门选手,所以嘎嘎猪在赛前对他进行了一对一的独家专访!

除了夺冠热门选手,大家也可以关注那些默默为运会付出的同学们。他们有的负责赛程安排,有的负责当天的开幕式表演,还有的为了对比赛进行讲解而恶补相关的知识,都非常辛苦。如果能以其中的一个方面为切入点,也能写出很棒的报道呢!

比赛当天抓热点

通常我们的运会要召开一天的时间,从一早大家在操场上听校长讲话、运会开幕到下午大家又重新回到操场上举行闭幕式,这一整天的时间,不知道会发生多少有趣的、感人的、难忘的事情。如果鱼丸们善于观察,就能找出其中的热点事件,写出很棒的通讯稿。

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运会的热烈气氛,将其推上一个高潮,我们有时还会在广播里把好的通讯稿当场播放出来。有别于正式的新闻,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写通讯稿,甚至只需要主体部分,或是运用诗歌的格式都可以,但一定要充满激情,能够鼓舞到每一个人。

团结就是力量

在明媚的春光里,在和煦的春风里,最受大家期待的拔河比赛开始啦!五(3)班的选于们一出场,就引起了场边观众的一阵惊呼。他们班派出的6名选手里,竟然有3名是胖墩,其中一位更是有1.70米的身高!果然,他们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决赛。

随着裁判的一声哨响,决赛在五(3)班和五(1)班之间展开!只见选手们都摆出了稳如磐石的姿势――脚顶着脚,身子后倾,双手死死地拉住麻绳。而五(3)班的选手们更是像一只只小猛虎一般,每个人都咬紧了牙关,把全部的力气都放在了那根绳子上,同时他们的心也都紧紧地“拴”在了那根绳子上。在同学们震耳欲聋的加油声中,他们真的是使出了吃奶的劲儿!

绳子一点点移了,向着五(3)班的方向靠近,再靠近!最后,五(3)班果然不负众望,夺得了冠军。队员们欢呼着拥抱在了一起,小小一条麻绳,拉紧的是大家的友谊和团结,演绎的是我们的努力和青春!团结就是力量,祝贺五(3)班的选手们!

赛后,五(3)班的班长接受了采访。提及这次拔河比赛,他开心地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参加拔河比赛了,能够夺得冠军真的是太好了,我爱五(3)班!”此时此刻,操场就是他们青春的舞台,团结在一起的心是对他们最高的奖励!

读完这则通讯,你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不是自己仿佛也在现场感受到了阵阵欢呼声?新闻讲求真实性和时效性,因为是运会,所以我们可以稍微加入一些自己的感情在里面,不过一切还是要用事实说话。如果五(3)班没有小胖墩,就不能凭空编造哦!而如果有冠军或者新的成绩诞生,也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

八年级新闻写作范文字 篇八

27日上午,延川县延远初级中学内发生一起惨剧,一名初一年级女生从教学楼4楼坠落,不幸身亡。当地警方初步排除他杀可能,坠楼详因有待进一步调查。

27日下午4时许,位于延川县城北的延远初级中学,校门口有多名保安,禁止警方以外的任何人员进入。记者在校门口看到,校园内停放着多辆警车,几名身穿制式警服的办案民警正在对学校有关人员进行询问笔录。

延远初级中学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说,在当日10时左右,该校初一女生婷婷(化名)在课间休息时,从教学楼4楼坠落,头部受伤严重,在送往县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发生后,部分学生心理和生理出现不良反应,学校经过紧急研究后决定全校提前放“五一”假。

据婷婷的几名好友讲,婷婷品学兼优,升入初中时考试成绩高居全县第一。“她最近学习成绩好像有点下滑,但在班级里还是排在前几名,真想不通怎么会发生了这件事。”一名李姓同学说:“当天早上,她好像有啥心思,课间休息时,独自一人在栏杆处闷闷不乐,当时身边也没有别的同学,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她是怎么掉到楼下的。”

在一些同学看来,婷婷可能是因为学习成绩下滑跳-楼轻生,但也有一些同学认为,虽然婷婷学习成绩近期有所下滑,但在班级上仍排名前列,因此其不可能因为学习成绩选择跳-楼轻生。据了解,延远中学是延安市一所示范民办初级中学,有3个年级,共计36个班级。目前,学校领导以及死者生前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正在积极配合警方进行调查工作。据警方透露,这起坠楼事件已初步排除他杀可能,至于坠楼详因,仍有待进一步调查。

八年级新闻写作范文字 篇九

在一个艳阳高照的早晨,我睡眼惺忪的爬起来,健步如飞的跑下楼,发现爸爸和妈妈无忧无虑的吃着早餐,我随手抓起桌上密密麻麻的报纸,拿来瞧一瞧。突然,我发现一篇有趣的报导!

报导里介绍一望无际的大海内,有着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鱼类,自由自在的游在蔚蓝的海洋。鱼儿的家——珊瑚礁,是许多鱼儿安身立命的栖所,更是天然化合物的宝库呢!

海床往往光秃秃的一片,宛如蓝色的沙漠,而珊瑚礁就是其中的绿洲。由于珊瑚礁到处都有孔洞,有许多鱼儿东躲躲,西藏藏,好像在玩躲猫猫。鱼儿能住在美轮美奂的家,真是幸福啊!

以前,我天真无邪的认为,鱼和珊瑚礁是没有关联的,但是,看完这篇精心的报导,我恍然大悟,知道珊瑚礁对鱼类是非常重要,他们相依为命,互相帮助,如果其中有失去一样,就有如唇亡齿寒般,另一半也将无所适从,最后是残酷的面对死亡!

但是,现在因为有许多人类的所作所为,使得蔚蓝的海洋被污染了,许多珊瑚礁白化,无法像以前一样五彩缤纷、生生不息;鱼儿没有栖身之处,开始渐渐死亡,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类所造成的。所以保护珊瑚礁是当务之急,人人有责,所以要好好保护鱼类与珊瑚礁,不要让浩瀚的大海水质恶化。只要从现在开始,注意海洋生态的保育,有朝一日,相信鱼类和珊瑚礁一定能恢复到以往生态多元且热闹缤纷的的样貌。

现在,我只要一想到鱼儿无忧无虑的在珊瑚礁里穿梭的画面,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呢!一则小小的新闻报导,却使我的观念和视野有了一百八十度,迥然不同的转变。因此,我们应该多多阅读,才不会变成井底之蛙,即使是一则新闻,也会有趣味横生的乐趣,和值得我们省思的大道理!

如何写新闻稿 篇十

公关稿与新闻稿的区别

那么公关稿到底是什么,它与新闻稿的区别是什么呢?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现代传播学并未对公关稿进行明确的界定,甚至连一个成型的概念都没有。后来,我请教了我在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导师。他认为,现代传播学之所以对公关稿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缘于公关行业的年轻化,而公关稿也只是新闻稿的衍生品而已,只不过在实践当中加入了更多的公关策略。从导师的阐释中可以看出,公关稿有如下特点。首先,公关稿是为企—业服务的;其次,公关稿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第三,公关稿依附于公关策略而存在。

那么如何写好公关稿呢?虽然公关文案的写作没有一个固定的评判标准,但并不是说写公关稿就无规律可寻。如果掌握了公关稿写作的“命门”,写出好的公关稿是没有问题的。

命门一:言之有物

对于刚刚迈进公关行业的文案来说,“言之无物”是最常见的毛病,华丽的辞藻却掩饰不住无病呻吟的无奈,此乃公关文案的第一大忌。

公关是为客户服务的,公关稿也往往被公关经理视为舆论战的“炮弹”。一篇观点明确,立意独到、文辞优美的稿件往往被客户奉为“珍品”,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一篇空洞无物的稿件不仅会令读者和客户抓狂,甚至导致客户美誉度受损。

公司在服务联想电脑过程中,有位同事写了一篇新闻评论《联想的梦想》,按道理讲,文章应该讲一些企业愿景和战略等层面的东西,没想到他通篇写了一些“天是多么蓝、水是多么绿”等无关痛痒的内容。虽然文藻优美,但对客户而言,无异于“废话连篇”,客户的懊恼也就不言而喻了。

命门二:言之有理

公关稿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说理的过程,如果你的观点站不住脚,没有道理可言,经不起别人的旁敲侧击,那么这篇稿件是有问题的。

比如,去分析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或者竞争优势,如果对影响这家公司盈利能力的因素不甚了解,而凭空臆造出一个结论,就很难令人信服,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命门三:言之有据

这里的“据”是指事实根据,或者说是数据。在明确一篇公关稿的观点之后,还要收集一些事实根据或者数据资料来佐证观点,否则稿件会显得空洞。

单纯讲道理谁都会,但讲道理也要讲求方式方法,一味地讲大道理只会让文章陷入“啰唆”的境地,如果加入一些事实根据资料,会让文章显得更充实。这就如同一个人,既要有躯干,也要有血有肉,言之有据的妙处就在这里。

命门四:言之有度

很多公关稿件,让人看起来有一种想笑的冲动,不是因为文藻的不华美,也不是因为论辩不够充分,而是因为叙述的过程“言过其实”。比如这一句,“正因为有了云服务,联想才会稳座国内Pc的头把交椅”,这种论调难免是要挨客户骂的。

言之无度的原因,主要是对稿件的不重视和用词不够准确。人在提笔的时候,心思已经跑到九霄云外了,所以笔下不知所云也就在所难免了。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以上10篇新闻的写作格式及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新闻怎么写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最新范文

评论新闻(最新4篇)11-06

王维《山居秋暝》译文及注释优秀2篇11-06

儿歌童谣【最新3篇】11-06

450字作文(优秀6篇)11-06

广告脚本优秀3篇11-06

阿凡提经典小故事【最新2篇】11-06

刑事案件(通用4篇)11-06

以人为本的实质和内涵【通用10篇】11-06

乔迁新居入伙祝福语8个字(精选75条(最新2篇11-06

红歌会主题【通用4篇】11-06

129 22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