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范仲淹的名言【通用7篇】

时间:2023-10-19 20:24:01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下面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7篇范仲淹的名言,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范仲淹的写作思路。

范仲淹的故事 篇一

在范仲淹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父亲很早就过世,母亲因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改嫁。范仲淹只好到庙里去学习。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后衍生成一成语为:断齑画粥。

范仲淹故事 篇二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

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

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来吃,这样苦学了三年。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都(今属商邱)学舍读书。

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千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范仲淹的故事 篇三

自幼孤贫勤学苦读

范仲淹的曾祖父范梦龄,曾任吴琥国中吴节度判官(苏州钱粮判官),祖父范赞时,曾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职于吴越王幕府,后随吴越王钱一同投宋,端拱初年(988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于徐州,次年(990年)父亲不幸逝世,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家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音yue),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一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我的乐趣。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奢侈浪费,无所事事,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得不耐烦,有次便脱口说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为什么,有人告诉他:你乃姑苏范氏之子,是你母亲带你嫁到朱家,听罢方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独自前往南京求学去了。

范仲淹为什么要投南京呢因为此地是人烟稠密的大都会,教育事业发达,这儿的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能够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很多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

范仲淹入学后,皇帝来了也不出去观看,昼夜不停地苦读,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甚至不得不靠喝粥度日,甚至粥不充,一天只能喝上一顿,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这种情景被他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到了,回家告诉了父亲,于是留守就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放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尝一口。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巳习惯于粗茶淡饭了,如果此刻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最终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他经过科举考试,在1015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这时,他把母亲接来,赡养事奉。1017年,他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毫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方恢复了原先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范仲淹的故事 篇四

窖金捐寺

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的后期,年老多病的继父,从平江刺史任上,解组归乡。回家不久,继父辞世,家道没落,母亲一人支撑偌大的家,经常又异常困顿,操劳过度,心力交瘁。仲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他想,必须要坚持学完寺院师父所教授的经学,尽量节衣缩食。

寺里的师父发现范仲淹吃的愈来愈少,读书却愈加勤奋,几近昼夜不息。师父既感动,又怜惜,每一天便留出四个饼子,送给范仲淹,嘱咐他必须要吃,不能饿坏身体。范仲淹接过师父的饼子,连连称谢。他深知,这饼子是师父的一片慈爱之心,也是师父的一片厚望。每次接到师父的。饼子,总舍不得吃,总是留待读书累了,肚子饿了时再吃,于是便把饼子放在窗台上。在师父的接济下,范仲淹的生活大有改善,最终能够坚持。有天他夜晚读书,太专心致志,太聚精会神,周围发生的一切,他浑然不知不觉。夜深了,室内灯火如豆,室外星火似萤。累了,乏了,渴了,饿了。仲淹蓦然想起师父赠送的饼子。往窗台一看,怎样少了一个?第二天,依旧少了一个。起初,仲淹心里嘀咕:难道因为我太穷,长期拖累师父,师父有些嫌弃,给的面饼减少了。转念一想,不可能!师父给我的一个也不少啊。又一天,面饼放在窗台上,他时时留意察看。到了傍晚,一只白鼠悄悄地爬到窗台上,偷食面饼。他从座位上立即站起来,白鼠听到声响,便叼着吃剩的面饼逃跑了。他快步追上去,白鼠已窜到房门外。他跑上去一看,白鼠嗖地一下,钻进了门槛旁边墙根的缝隙中。他掀开一个砖,确实有个鼠洞,比较深。端过油灯仔细照看,原先竟是一块石板,象是下头

有什么东西藏着。他觉得蹊跷,忙刨开上头的覆土,露出一块大石板,掀开石板一看,范仲淹惊呆了:竟是满满一窖白金!这不知是何朝何代何年何月何人何故为谁而窖藏?心神稍定后,范仲淹唯恐深夜惊动了僧人,泄了密,立即动手,掩埋如故,恢复原貌。范仲淹分文未取,守口如瓶,依然过着往日清贫的读书生活。

白驹过隙,三十个春夏秋冬过去。岁次庚辰,康定元年(1040年)春天,范仲淹已年过半百,他以龙图阁直学士,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某月某日,他正为防御西夏进犯的种种军务忙碌着,淄州邹平县醴泉寺的一位僧人奔赴延州,寻到了范仲淹。寒暄阔别,友情如故,师兄师弟相称,好生快活!然而,细问得知:去年一场大火,醴泉寺化为灰烬,断壁残垣,甚是凄凉,众多僧人,衣食无着,寄居他乡,甚是可怜。师父已届耄耋之年,仰天叹息之余,忽然忆起曾寄读醴泉寺三年的范仲淹,此刻名满天下,请求范仲淹伸出援手,捐些银两,兴建寺庙。仲淹听师兄和尚说罢详情,痛心疾首之状可见,至于如何筹措银两资助之事,却不置一词。范仲淹派属下专人陪伴师兄,天天吃好玩好,热情周到,并亲自领师兄观看了正在修筑的城寨和兵卒方阵训练。师兄身负重任,尚无着落,不禁心急如焚,哪有心再呆下去。几次提出要走,仲淹总说“多住几日”“不急”。师兄看到边事紧急,范仲淹日夜操劳军务,时间已过去一月,决意要走,范仲淹同意了。临别,范仲淹交给师兄一封给师父的信,一再叮嘱务必把信收好,交给师父。另外,将备好的路费交给师兄。资助建寺的事,一字不提。和尚师兄既失望,又迷惑不解,就这样踏上了东

归的漫漫长途。

和尚师兄回到醴泉寺,教师父一看空手而归,仅有一封书信。他拆开书信,信上竟写着窖金的一段往事。于是指使几个和尚,按信中所说的地址方位,刨开来看个究竟。不到半个时辰,光天化日之下,真相大白,一窖白花花的银子,呈此刻眼前,师父和僧徒又象当年范仲淹发现时一样,惊呆了!继而大家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醴泉寺有救了!这时,三☆www.shancaoxiang.com☆十多年前他们熟悉的那位苦读勤学的青年范仲淹,顿时高大起来,须仰视才见!其高风亮节,其浩然正气,令人钦佩之至。

范仲淹的故事 篇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年范仲淹贬到邓州后,身体很不好,这时,他接到昔日好友滕宗谅从岳州(今湖南岳阳)的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一篇记。范仲淹为了激励遭到贬黜的朋友们,便一口答应了滕宗谅的请求,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洗炼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我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所以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xx改革,触及到北宋的xx、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新政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向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在死后入殓时,连件新衣服都没有。然而他喜欢将自我的钱财送给别人,待人亲热敦厚,乐于替人家办好事,当时的贤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即使是乡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

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身前身几代人的敬仰。邠州和庆州的百姓,与归附宋朝的羌族人民,都画了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来纪念他,他噩耗传到各地,人们深为叹息,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羌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斋戒了三天才散去。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而今日,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闪耀着奋发向上的思想光辉,仍有着启发和教育意义。

范仲淹的故事 篇六

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继父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今山东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一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齑划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我的乐趣。

之后至应天府学院读书时,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留守的儿子将范仲淹天天吃粥和不出去观驾的情景,回家告诉了家父。家父让儿子带上官府厨师做的饭菜送给范仲淹。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去看范仲淹,发现他送的饭菜一点没动,都发了霉。留守的儿子异常不悦地说:“我家大人听说你生活清苦,特意让我送来饭菜招待你,你竟然没有吃,难道是玷污了你,有过错吗?”范仲淹匆忙地表示歉意解释说:“家父大人和你的一片深情厚谊,让我十分感动。但我长久吃粥已经成了习惯,今突然吃了您的如此丰盛的美味佳肴,以后我怎样能再安于吃粥呢?”留守的儿子听罢,既感动,又惊讶:范仲淹所思所为,异乎寻常。

他读书的时候,白天晚上很用功。五年中,他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凉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一向提醒自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的故事 篇七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

范仲淹在求学时,认识了一名刘姓同学。当时条件很差,每一天只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两块。刘同学家境好,总是把好吃的给范仲淹。范仲淹才勉强填饱肚子,得以继续学习。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多。临别那一刻,范仲淹暗暗发誓,将来如有出头之日,必须要感激刘同学对他的恩情。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在范仲淹当宰相后的不久,刘同学找到府上,说家里发生了变故,需要范仲淹的帮忙。

多年未见,范仲淹跟他把酒言欢叙旧,一边喝酒一边聊起过去的经历。范仲淹说,几十年未见老同学在哪里高就?刘同学端起杯,一饮而尽,说,罢了罢了,此行正好求助老同学,能够谋个一官半职。他想凭着范仲淹在朝中的威望,应当不成问题。

谁知,范仲淹脸色一沉,说,刘兄家里有几个人,每年需要多少钱开支?刘同学回答,一百两银子足够。

范仲淹沉吟了一下,叫下人取出一千两银子,说,这些银两先给你救济,如果后续有困难我会继续给你供给帮忙。

范仲淹的银子解了刘同学的燃眉之急,他还了外债,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银子用完后,他又找到了范仲淹,这次他直截了当地说,想经过他的关系做官。

范仲淹一口回绝,说如果家庭困难能够再帮忙,你要做官我不能做主,仅有经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刘同学离开时,埋怨地说,范仲淹一点不讲交情,如果当初不是我,范仲淹能有今日的成功吗?

范仲淹说到做到,再取出一千两银子给刘同学。直到最终,范仲淹也没有给他一官半职,自掏腰包维护了清廉形象。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7篇范仲淹的名言,希望能够让您对于范仲淹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最新范文

职业指导典型案例 就业援助典型案例(优秀610-19

国庆趣事日记200字【8篇】10-19

2021端午节简短祝福语说说文案【通用4篇10-19

2022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手抄报文字内容汇10-19

杭州亚运会项目有哪些最新4篇10-19

小学生寄语【通用4篇】10-19

国庆节朋友圈文案(精选10篇)10-19

学习励志语录【最新8篇】10-19

万圣节南瓜文案句子【优秀6篇】10-19

祝国庆节的祝福语【优秀4篇】10-19

129 210043